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15分) 加试题

咖啡由茜草科的一种常绿灌木所结的果实加工而成。咖啡有“黑色金子”之美称,全球年消费量为茶叶的3倍。咖啡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其原产地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早在公元前2000年,埃塞俄比亚的阿交族人就已经在咖法省的热带高原采摘和种植咖啡了,尔后咖啡就逐渐成了人们的饮料。咖啡的名称来源于“咖法”这个地名。一提到咖啡,埃塞俄比亚人总是自豪地说:“咖啡是我们送给全世界的一件礼物。”而今南美洲的巴西是咖啡的最大生产国,其咖啡产量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咖啡是一种结果早、可连续收获几十年、经济价值高的特种经济植物。干燥的咖啡种子中一般含有l %―2 %的咖啡碱,咖啡的香味主要来自咖啡种子中的香精油和咖啡醇。在我国,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地已引种栽培。饮用咖啡要讲究科学,早晨在咖啡中添加牛乳,既能提神又可增加营养;下班后喝上一杯,可加速脉搏跳动,消除疲惫,振奋精神;饭后饮上一杯,可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但产妇、孕妇及胃病、皮肤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好不要喝咖啡。

7.根据文意概括咖啡的植物属性。(7分)

8.作者如何看待咖啡这种饮料对人体的作用? (8分)

7.(6分)咖啡是茜草科的一种常绿灌木的果实加工而成的(2分),产于热带、亚热带(2分),结果早,可连续收获几十年(2分)。

8.(9分)咖啡作为一种饮料,其对人体的作用是双重的,有如一把双刃剑(3分)。科学地饮用咖啡,可以增加营养,消除疲惫,振奋精神,帮助消化(3分);但对于身体状况特别的人群来说,饮用咖啡反而有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3分)。

简述《红楼梦》中能体现王熙凤工于心计的一件事.(5分) 加试题

计害尤二姐  王熙凤得知贾琏偷偷地同尤二姐结了婚,就将尤二姐骗进府中。一面唆使被逼退了婚的张华告状,借此大闹;一面又暗中煽动小妾秋桐辱骂,借刀杀人。尤二姐十分痛苦、懊悔。王熙凤又买通胡太医,让尤二姐吞下打胎药后小产。维系生命的一丝希望也断绝了,尤二姐遂吞金自尽。凤姐故作姿态,伤心痛哭。

下面有关文学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加试题

A:《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 B:小说《家》的故事发生在长江上游某大城市一家姓高的大公馆里,高觉民是这个大家庭的长孙,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 C:《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主人公翠翠身上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理想。 D:诗集《女神》体现着的是一种破旧立新,勇于革命的大胆叛逆的精神,郭沫若作为旧时代的逆子,以无比强烈的情怀呼唤着二十世纪革命风暴的到来。E.《哈姆雷特》取材于英国王子为父报仇的古老传说,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并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10分) 加试题

1. 用斜线(/)给下列划线句子断句,(6分)

南宋词人,白 石 有 格而 无 情 剑 南 有 气 而 乏 韵 其 堪 与北 宋 人 颉 颃者 唯 一 幼 安 耳 近 人 祖 南 宋 而 祧 北 宋 以 南 宋 之 词 可 学 北宋 不 可 学 也 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 (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2.文中的“白石”和“幼安”各指谁?(2分)

答:

3. 王国维为何说北宋词不可学?(2分)

答:

1.(6分)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1处1分)

2.( 2分)姜夔和辛弃疾

3.(2分)因为北宋词的情韵、格调、境界,并非普通人轻易模仿可得。(每句1分)

象棋中的小卒(兵0,过河前不得左右移动,不得后退;过河后,可以左右移动,仍不得后退。常言道:“小卒过河胜似车。”人生常有相似之处,“小卒”的精神对人们有诸多启示。

请以“过河卒”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不限,立意和角度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参考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陈嘉映:哲学猛人

①如果拿掉鼻梁上的眼镜,陈嘉映健壮的体魄和锐利的目光,都让他看起来更像是个拳击手。事实上,他也学过拳击,当年在内蒙古插队时,陈家三兄弟出手的功夫是远近都有些名气的。这么一种猛劲,后来被用于读书。还在突泉乡下时,他就受哥哥影响,开始接触哲学,而要读西方哲学,如何离得开德语?于是就用最笨的办法拿一本双语辞典自学。

②上世纪70年代末,回了北京的嘉映正打算到一家印刷厂当排字工时,传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出于一个简单的理由,即觉得大学总是“比印刷厂更好的混日子所在”,他投报了北大德国语言文学专业,尽管笔试名列第一,面试却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整话。亏得熊伟先生看他是个知识青年,力主“收留”,才得以入学。刚刚进校不到几星期,报考研究生也恢复了,考虑到那时读研每月能有三十几元收入,于是嘉映再接再励,又进了北大哲学所,就在熊伟先生门下读海德格尔。当年那是无人问津的冷门,而他的法宝仍是凭着从前那股猛劲。一次聊天时他曾对我说起,经常一天工作17个小时,这样的脑力劳动强度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我知道他还常常对自己实行“闭关”,一连几个月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思考与写作。

③嘉映是中国美院的兼职教授,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来讲一次课。他的朋友三教九流,校外也有许多粉丝,随之而来,吃饭时往往一大桌也坐不下。我偶尔也去听他讲课,除明晰入理之外,最大的感受是如数家珍,那些西方哲人的理论与说法仿佛他篮里的菜,随手便可拿出来,可见积累之深。

④对于西方哲学,我至多有一点点喜欢,完全弄不懂那些哲人为什么要思考这样一些与现世看来没什么关系的问题,仅仅出于对逻辑推演的兴趣,或穷究世界的野心?但我喜欢与嘉映谈天或听他与别人谈天,觉得是种享受。嘉映喜欢和朋友们边喝边聊,他才思敏捷,口才也好,又有海量,几杯下肚,谈笑风生,有些思想恐怕正是在这样的碰撞中生长成熟的。

⑤嘉映近几年研究的问题集中在哲学与科学、常识的关系上,并以此为题,写了一本专著。以他的说法,常识是我们处理那些最切近、接触频度最高的经验时所用的“道理”,通常其清晰程度足以应付日常状况。但我们在真遇上了“反常”的、无法在原先的常识框架中解释的现象(例如日食月食、磁石吸引铁屑等等)时,难免开始生发出理论的探求,哲学和科学,就是这种理论冲动的两个侧面。科学家从实验出发,借助精密的数学语言,形成具有强大解释力的普适的理论体系。然而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能不面临着两个世界的分野:一边是疏松零散的常识世界,一边是体系严密的科学世界。这两个世界何以彼此通达?嘉映认为这正是当今哲学要力图给出的回答。

⑥我试图尽量简单地告诉读者他在做什么,看起来这与大家一点关系也没有,而他正是从诸如此类研究中,对眼下这个时代得出如下结论:“它就像一列越来越快停不下来的火车,而面前正是悬崖,我们的全部努力,也就是要使它能慢一点点算一点点。”这种说法让我想起两千年前的老庄,尽管面对的境况并不相同,哲人们却几乎得出同样的看法。在讲求“与时俱进”的氛围中,此话并不中听,然而从时尚话语以“又好又快”替代“又快又好”来看,对一味强调速度的做法,人们还是开始有了新的理解并着手矫正。

⑦嘉映对“现在流行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很不以为然,只要有机会,就不忘提醒自己的学生:更好的房子与汽车,也许能成为你幸福的一部分,但那是相当不重要的一部分,实际上使生活更幸福的事情并非这些。我不知道他的学生能否听进去这些话,如今金钱的说服力比哲学可大多了,勇猛如嘉映,恐怕也没有与之对峙的力量。

(《中国青年报》2008年4曰日)

16.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人们在遇上了“反常”的、无法在原先的常识框架中解释的现象时,就会积极探求新的理论,哲学和科学,就是这种理论冲动的两个侧面。

B.陈嘉映认为当今哲学正是要力图给出“疏松零散的常识世界”与“体系严密的科学世界”彼此如何通过问题的解答。

C.从陈嘉映对眼下这个时代“它就像一列越来越快停不下来的火车,而面前正是悬崖,我们的全部努力,也就是要使它能慢一点点算一点点”的说法可知他对一味强调速度的做法是有理性的、否定性思考的。

D.陈嘉映能接触并逐渐成长为哲学猛人,是因为先后受到他哥哥、北大哲学所熊伟先生及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点拨教导。

17.对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生活离不开房子和车子等,而且更好的房子和车子会使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让我们过得幸福。

B.房子和车子是资本主义生活需要,对我们而言,是相当不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生活的幸福在其他方面。

C.“现在流行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有其不合理性,我们的幸福生活不能“唯物质至上”,我们应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

D.相对于“更好的房子和车子”,精神层面的需求满足能更直接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18.结合文章第④至第⑦段具体内容,分条概括“哲学”的内涵与作用。(6分)

19.作者称陈嘉映为“哲学猛人”。结合全文看,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陈嘉映“猛劲”的?(6分)

16.(3分)D(无中生有,陈嘉映没有受到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点拨与教导)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理解分析的能力。

17.(3分)C(A项和B项失之偏颇,与原文表意不符;D项无中生有,“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幸福感’”文中无此意,错)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18.(6分)①哲学解决的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等根本问题;②哲学高于科学、常识等,它既能回答疏松零散的常识世界问题,也能解答体系严密的科学世界问题;③哲学对于时代而言或许不能“与时俱进”,但有坚守、对峙和矫正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力量。(每点2分)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9.(6分)①陈嘉映目光锐利、体魄健壮,学过拳击,出手功夫好,有一种猛劲;②他读书有股钻劲,考大学、考研等很刻苦;③脑力劳动强度极强,思考与写作都很投入,对待哲学问题执着而“勇猛”(敢于发表已见)(每点2分)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一百年的责任

北京大学教授 张颐武

2007年岁末,我参加了一个探讨鲁迅先生在1908年发表的《文化偏至论》的研讨会。会上人们都在进一步尝试思考和理解这篇鲁迅先生26岁时写成的文章对于今天中国的作用。这篇用典雅的文言写成的作品,其实充满着强烈的激情和思想的力量,直到今天仍然让大家感受得到。从它1908年8月在《河南》杂志上发表到今天,已经有了整整一百年的时间距离。而这篇文章在其发表之初也没有多少人阅读和理解,后来这篇文章也仅仅被视为鲁迅先生早年的试笔之作。但到了今天,这篇文章的知识背景和思想脉络经过许多研究者的探索而逐渐清晰,其对于今天中国的价值和意义也开始逐步被人们所深识。

对于我来说,重读这篇文章所产生的震惊在于,这是一个26岁的年轻人在他的民族面临着最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危机的时刻所进行的思考,也是一个接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年轻人在和种种现代思想初次相遇时的最为执著而坚韧的探索。这篇文章的立论基础正是来自鲁迅先生当时在日本所接触的有关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大历史”观念,对于人类文明的起伏发展进行了简要而深入的概括。这种对于中西文明史的思考和追问当然深受当时时代思潮的影响,但所表现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力量直到今天还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一方面,这里有对于自己祖国的衰败和贫弱的清醒认识和尖锐批判。他充满了对于祖国发展的忧虑和期望。另一方面,这里也有对于当时所流行的仅仅重视“物质”的西方文化发展的反思和批判。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深刻地提出了“立人”的思想,他点明:“是故于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这其实是贯穿他一生的追求。这种“立人”的主张正是鲁迅思想的核心。

“立人”则需要的是“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这一“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思考正是鲁迅这篇文章留给今天中国的最为宝贵的财富。

鲁迅先生在一个世纪之前所提出的这样的思考,其实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与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建构自身文化新的根基和价值基础有其重要的意义。鲁迅当时面对的是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但他的眼光其实没有停留在解决这样危机的技术和物质层面,而是从一个人类精神发展的高度提出了自己对于中国的期许。

一方面,这里有对于传统的反思和追问,但也有对于中华文化的坚定信心。他对于我们所“固有之血脉”的不可失去的信念其实正是基于一种深刻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这里有对于西方学习的热忱,但也有对于西方文化的清醒体认和反思。他对于“世界之思潮”的把握也正是基于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自信使他对于中国抱有最强的信心而有向上的动力,自觉让他能够保持对于世界的理解和学习的能力。在今天中国已经有机会告别20世纪深刻的民族悲情,创作自己的新未来的时刻,我们也要看到鲁迅先生提出的“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目标在这艰苦奋斗的一百年中还未完成,这其实是期望一种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展开。中国的今天不仅仅要在物质的层面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给予中国普通的人民更大的生活改善和物质满足,而且还要有一种对于人类文化和精神新的创造和新的向上提升的价值展开。鲁迅先生所告诉今天中国人的正是,我们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成功,也需要精神上的超越和提升。

在1908年8月,鲁迅先生发表《文化偏至论》的时候,他的声音是寂寞的,而那时的中国也没有机会实现他的期望。但在一百年后的2008年的8月,中国将会举办奥运会。我们应该做出努力,让“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自觉和自信变成我们生活的现实。

(说明:这是作者在纪念鲁迅《文化偏至论》发表100周年会议上的发言,有改动)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偏至论》的核心是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

B.“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是鲁迅先生在一百年前提出的中华文明发展的目标。

C.鲁迅先生对中西文明发展史的思考和追问是受时代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

D.鲁迅先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一百年前是有意义的,但在今天已经没有了价值。

17.下列对鲁迅先生观点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自信”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中国的强烈信心和向上动力。

B.“文化自觉”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世界的理解和学习的能力。

C.鲁迅先生对文化和文明的思考没有停留在解决危机的技术和物质层面,在精神上也提出了要求。

D.鲁迅先生的“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目标在百年的奋斗中已经完成了。

18.《文化偏至论》在一百年前诞生,其背景是什么?(6分)

答:

19.在作者看来,《文化偏至论》一文直到今天仍然具体其独特的价值,为什么?(6分)

答:

16.(3分)D(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见第1段和第5段)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理解分析的能力。

17.(3分)D(原文最后一段提到“……‘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目标在着艰苦奋斗的一百年中还未完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8.(6分)(1)中华民族面临着最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危机;(2)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和西方文明发展史交汇碰撞;(3)人类文明的起伏发展尚未概括,但已经需要概括了。第三点意思接近即可)(每点2分)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9.(6分)一方面,这里有对于自己祖国的衰败和贫弱的清醒认识和尖锐批判。充满了对祖国发展的忧虑和期望。另一方面,这里也有对于当时所流行的仅仅重视“物质”的西方文化发展的反思和批判。(每点3分)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一15题。

窗外人生

作者:王呈伟

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季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看雨飘落,路上的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

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人在屋里憋闷得久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有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唐人的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得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天地间凝结的浩然之气被唐人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那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传承为史书中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写自己的人生。唐人的诗性内含风骨,高蹈得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满面含羞。

宋人的天地似乎是小了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从方塘中赏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情感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然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表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从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敏感的心,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倚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再远行,直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即便宋人有将山水缩龙成寸的智慧,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也是狭隘多了。

清人是背着一肩负担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浩叹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之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是清一代学子的悲哀。曹雪芹来得更加率性,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中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蘸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

凭着这一扇扇历史中的大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史册的书香中向我们走来,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声响,叩开我们日益紧闭的心扉。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12.文章的第一小节为什么从“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写起?有什么作用?(4分)

13.阐释“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这句话的含义。(4分)

14.唐人、宋人和清人的“窗外人生”有什么不同?(6分)

15.作者说“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你对作者这一观点是如何认识和看待的?请结合文本阐明理由。(6分)

12.(4分)“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是一般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和爱好,从此入手,既能和读者的心相近相贴,(2分)又扣紧题目,自然地引出下文的“窗外人生”。(2分)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句段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13.(4分)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只有视野开阔、思想远行,思想才能不会枯竭、退化。(修辞手法和内容各2分)

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

14.(6分)唐人门窗俱开,凭高远望,天地间的一切尽收眼底,体现了一种开放的胸襟和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2分)宋人视野变狭隘了,只能从方塘里或隔着墙壁赏鉴,眼光定格在“深几许”的庭院中,秀气,精致;(2分)清人带着负担、无奈、浩叹看窗外人生,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达出自己对那个世界的冷眼旁观,即使像蒲松龄、曹雪芹,虽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但体现出的仍是落第举子的悲哀和王朝末路的历史。(2分)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15.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心扉日益紧闭,只顾自己个人的小天地的现象来谈我们应该放宽视野,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以一种开放的胸襟关注他人,关注历史,关注人生。这才是人生的真正态度。也只有这样,你的思想才不会霉掉,你的人生才更有价值。我认为作者这样的观点是正确的,对我们的身心是有益的。(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6分)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3) ,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6)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7) , 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奈何取之尽锱铢  (3)日月忽其不淹兮  (4)猿猱欲度愁攀援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拄杖无时夜扣门  (7)登山则情满于山

本题主要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房太尉墓①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②,把剑觅徐君③。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①房太尉即房,玄宗幸蜀时拜相,为人比较正直。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贬。杜甫曾毅然上疏力谏,结果得罪肃宗,几遭刑戮。房罢相后,于宝应二年(763)拜特进、刑部尚书。在路遇疾,卒于阆州。死后赠太尉。(见《旧唐书・房传》)二年后杜甫经过阆州,特来看看老友的坟。②谢傅:指晋代谢安。他在符坚率百万大军征讨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是很高妙的,足见其对房的推崇备至。③徐君:典出《说苑》: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路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死,遂解剑挂在坟树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许。

(1)结合诗的首联和颔联,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2)简析尾联的艺术手法。(4分)

(1)(4分)首联叙写身在他乡又要四处奔走,临行前停下马来特地到老友的坟前告别。颔联追忆死者生前的凄凉和自己一生的坎坷,诗人备感悲伤,以致眼泪把坟周围的土都淋湿了。悲痛之情似乎感动了上天,天上的愁云也和诗人一起来共同哀悼。杜甫通过其营造的阴郁凄凉氛围,含蓄地表达了对亡友的深切怀念和孤独忧伤凄凉之情。

(2)(4分)尾联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啼莺送客,似哀乐阵阵。诗人将满腹的哀痛与忧伤都寄寓于林花纷落、莺声哀啭的悲景描写之中;同时用“林花落”“莺啼”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吊客的悲哀。

本题主要考查古诗鉴赏的能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