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A.士民丐留不获 丐:乞丐
B.登条十余事告之 条:分列项目、条目
C.谋中以危法 中:中伤
D.属登母死舟中 属:适逢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①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④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所说的话都是天下大计。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丐:乞求)      

6.B(③表清廉。⑥表示至死关心国事。)
7.B(汪藻并没有直接告诉他)

8.(1)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2)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

(3)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

[参考译文]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幼年失去父亲,致力学习,用法度来约束自己。绍兴二年,在朝廷上接受皇帝询问,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回答,知无不言,无有什么顾忌回避的,主管部门厌恶他的正直,就授予他富川主簿一职,接着又命他兼任贺州学事。州学过去有田舍,州里出台法令将其撤掉交由买马司经管,高登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太守说:“买马、养士哪一个更急迫?”高登说:“买马固然紧急,然而学校是礼义诞生的地方,一旦废弃,读书人与堂下卒有什么区别?”太守说:“你这是违抗长官!”高登说:“治理天下所依仗的标准,只有礼义与法度罢了,既然两者都可以抛弃,还说什么!”太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最终听从了他。任期结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没有如愿,就相约馈赠钱币五十万,不留姓名,告诉太守说:“高君贫困没有什么来养家,希望太守劝他全部接受。”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被授予静江府古县县令,经过湖州,湖州太守汪藻安置他在宾馆里。汪藻想留他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坚决推辞,有人说:“这可以作为升官的阶梯。”高登说:“只是我意下不想这样。”就出发了。广西驻军首领沈晦问高登如何治理县事,高登条列十余事告诉他。沈晦说:“这是古人的做法,今人奸诈,恐怕不可行。”回答说:“忠信可在蛮貊之地推行,说不能行,是诚心不到罢了。”豪民秦琥雄霸乡里,挟持官吏把柄,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都被他屈服。高登到达,他颇有改变,高登也喜其变好,增补他担任学职。一日,琥有私人请求,高登拒绝了他,秦琥心生怨愤,企图通过诬陷来中伤高登。恰逢有人控告秦琥侵占州学钱财,高登喊秦琥来到,当面责备他,声气严厉,喝令他下去,告诉郡中及主管部门按法律处置他,秦琥气忿而死,全郡的人们都为此感到快意。

驻军首领胡舜陟对登说:“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高登说:“秦桧做宰相不象样,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抓住秦琥一事,调荔浦丞康宁以代替高登,高登因母病离去。舜陟遂建起秦桧的祠堂并自己写了记,并且用专权杀人之罪来诬陷高登,朝廷下诏押送高登到静江府监狱。舜陟派遣健卒逮捕高登,恰逢高登母亲死在舟中,高登把她草草葬在水边,航海回朝廷上书,请求纳官赎罪。故交中有担任右司一职的人,对他说:“丞相说曾经在太学认识你,如果你能见一见他,终身的大事将不必忧虑,上书是徒劳的。”高登说:“我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不久中书衙门上奏说按照惯例没有纳官赎罪的,仍旧押送高登回静江监狱。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

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教授学生来维持生计,对家事全不介意,只是听说朝廷所行事有小过失,就皱眉不乐,有大过失就随之恸哭,临死,所说的话都是天下大计。其治学把慎独作为根本,有《东溪集》刊行于世。

“五四”是现代中国的青春记忆,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五四”并未远去。2009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为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高三(8)班举行“迎五四扬青春”主题班会,假如你是这次班会的主持人,请在下面表格的空白处写一段开场白,颂扬“五四精神”。要求紧扣主题,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4分)

使

示例:它犹如一声春雷,震醒了黑夜中徘徊的灵魂;它犹如一支号角,激励我们冲锋向前;它犹如一个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修辞2分,内容2分,意思对即可)

春节期间,在新海市工作的小张收到了二叔在新海市读大学的儿子带来的土特产,他很高兴,给二叔写了一封信,但其中有一段有五处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我非常高兴地笑纳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看到这些土特产,我又想起了二叔您对我的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非常感谢您。至于您想让我为您的令郎毕业后联系工作一事,我会鼎力相助,一定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您肯定会惊喜的!

①“笑纳”改为“收到”(笑纳,用于请人收下礼物的客套话。)  

②“爱戴”改为“爱护”(爱戴,只能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  

③“您的令郎”改为“弟弟”(令郎,用于称对方的儿子,这里用了“您的”,重复,同时对二叔的儿子称令郎不如称“弟弟”亲切得体)  

④“鼎力相助”改为“尽力而为”(鼎力相助,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帮助) 

⑤“惠赠”改为“送”(惠赠,敬词,用于指别人赠送给自己[物品]) (5分)

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运动场是体力的赛场,辩论会是口才和智慧的赛场,考场是知识和能力的赛场,……生活中处处有赛场,有赛场就有人生百态。

请以“生活的赛场”为题,写一篇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8题

约瑟夫・康拉德

[英]伍尔夫

读者翻开康拉德的小说,必定和海伦照镜子时的感觉相同,她注视镜中的倩影就会明白:不论她怎么办,在任何情况下她都不可能被当作一位平凡的妇女。康拉德具有如此的天赋,他使自己受到这样的训练,他又是如此地受惠于一种奇特的语言,它的特殊魅力在于它的拉丁素质而不在于它的撒克逊品质,因此,他的文字似乎不可能有一点拙陋的或无意义的败

笔。他的情人――他的风格――在静止状态有时候有点儿令人昏昏欲睡。但是,让我们去和她攀谈吧,那么她就会风度翩翩地向我们逼近过来,带着多么动人的色彩、胜利的喜悦和威严!然而,这一点尚可争议:如果他在创作那些他不得不写的作品之时不是像这样不断地关心它们的外观,康拉德可能会既赢得高度声誉又受到大众欢迎。它们阻滞了、妨碍了、分散了艺术效果,他的评论家们指着那些著名的段落说道;而且把它们从上下文中抽取出来,和其他攀折下来的英国散丈之花一起展览,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他们抱怨道:他是自我意识的、呆板的、雕琢的,对他说来,他自己的声音比人类在痛苦中呼喊更为亲切。这种批评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而且像乐队演奏《费加罗》时聋子们的评论一样,令人难以反驳。他们看见

了那个交响乐队;他们听到从远处传来一阵凄凉模糊的摩擦声;他们自己的评论被打断了,于是他们很自然地得出结论:要是那五十位提琴手去敲石铺路而不是在这儿摩擦莫扎特的乐曲,他们可以更好地为人生的目的服务。

羌教导着我们,美是一位训导者。既然美的教诲和她的声音是不可分离的,那么对于那些听不到她声音的人们,我们又如何能使他们信服呢?

去阅读康拉德的作品吧,不要浅尝辄止而是整批地阅读,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康拉德所关心的只是向我们显示大海的夜色之荚,谁要是在那相当呆板而低沉的音乐中听不出它的意蕴、它的骄傲、它的广阔而不可改变的完整,感觉不到善比恶更好,而忠诚、正直和勇气正是善的表现,那么他一定是真的没有把握住康拉德文字的意义。然而,要从这些作品的成分中捕捉这样的信息,可是件棘手的工作。放在我们的小碟子里滤干了,离开了语言的神秘和魔力,它们就丧失了兴奋和刺激的力量,丧失了作为康拉德散文的一种持久品质的极其猛烈的力量。

因为,正是依靠他身上某种激烈的气质,领袖和船长的气质,康拉德抓住了青少年的心。直到他写出《诺斯特罗莫》为止,年轻的读者们敏捷地觉察到他的人物基本上是朴实而英勇的,不论他们的思想多么微妙,他们的创造者的手法多么迂回曲折。他们是习惯于孤独寂寞的海员,他们与大自然发生冲突,但与人和睦相处。大自然是他们的敌手;正是她激发了荣

誉、豪爽、忠诚等男子汉特有的品质;也正是她,在隐蔽的海湾中把深奥莫测、严肃稳重的美丽姑娘培育为成年妇女。首先,正是大自然造就了惠莱船长和老辛格顿那样乖戾执拗、饱经风霜的人物,他们是朦胧暧昧的,但在他们的朦胧暧昧之中闪烁着灿烂光芒,对康拉德说来,他们是我们种族的尖子。

这就是他的早期作品《吉姆爷》《台风》《“水仙号”上的黑水手》和《青春》中的人物;而这些书,不论风尚如何变迁,它们在我们的经典作品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康拉德是英国现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但是本文并没有直接介绍和评价康拉德,而是通过评述康拉德早期作品的艺术特点与地位,高度肯定康拉德的创作才华和创作思想。

B.本文首先从读者阅读康拉德小说的第一感觉人手,指出其作品形式与语言上的鲜明个性,从而引出争议,点出其文体上的弱点;然后在评析某些评论家的批评意见后,自然转入对康拉德作品杰出的艺术魅力的评论和赞誉。整个评述自然有序,逐层深入。

C.“这种批评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而且像乐队演奏《费加罗》时聋子们的评论一样,令人难以反驳。”作者用聋子评论乐队演奏莫扎特乐曲作类比,形象地概括了某些评论家指出的康拉德作品的弱点:华丽的表现形式阻滞了、妨碍了、分散了作品的艺术效果。而且这种批评是难以反驳的。

D.作者认为,康拉德的早期作品在经典作品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真正欣赏和体会康拉德作品的魅力和气质,需要去认真阅读作品,与作品攀谈,并且是整批地阅读他的作品而不是浅尝辄止。

17.在创作《诺斯特罗莫》之前,康拉德笔下大多是什么样的人物?是什么造就了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18.根据你对文意的体会,你认为伍尔夫接下来会讨论什么问题?为什么?

16.C  (作者的类比实际上是嘲笑某些评论家,他们就像根本听不见也无法欣赏的聋子一样,没有欣赏和体会康拉德作品优秀之处的能力。自然不可能跟这种人讨论问题,所以作者讽刺说他们的评论倒也“难以反驳”。) 

17.康拉德前期作品人物多为朴实而英勇的海员,习惯于孤独寂寞,“与大自然发生冲突但与人和睦相处”。从作品本身看,他们的性格是由大海和海上的生活塑造的;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康拉德把自己具有某种“激烈的气质”赋予了作品中的人物。  

18.作者在篇末重点讨论了康拉德的早期作品,并给出了一个划分前后期的标志,可以设想,作者随后会讨论康拉德的后期作品,以完成对康拉德的创作的完整论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8题

潘文新

正如文化研究专家苏珊所说,与一个人谈论文化扰像向一条鱼讨教在“水”中的感觉,当他还在“水”中时他回答不了,只有他在沙滩上或被清洗后,才认识和体会到何谓文化,真正的文化觉悟便是这样开始的。

我认为,学校文化因其独特的个性,还有着超越于此的难以言说的特质。有人把学校文化比作“石”,也有人把学校文化比作“风”,而我更习惯于把它比作“水”,套用一句时髦的词,教育工作者,就是似“水”文化的追寻者。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学校只有通过全体师生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形成共同愿景,产生团队凝聚,这既是利益吸引又是方向界定,精神文化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汇聚的过程,只有在不断地超越别人和自己的同时,才能完成量的积累而走向质的变化,这类似于学者王国维笔下的“求学三境界”,历经了“独上西楼”的目标展望,“衣带渐宽”的执著痴迷,才能享有“蓦然回首”的成功惊喜。学校文化必须磨炼出冲破黄河九曲十八弯的坚韧,鼓荡起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勇气,修养了“不拒细流乃成其大”的雍容气度,把握住“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的神奇造化,才能水滴石穿,水到渠成,涓涓细流,汇成江海。

校园文化是学校中集体成员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是人们共有的价值判断、道德判断,它不止于认知层面的表现,关键是内化于人的情感和意志,这种内化可能被主体认知和意识,也可能是主体不知晓、自发和无意识的。相对于管理制度而言,它属于超制度层面的内容,对师生的作用主要是一种柔性的“精神引领”,并不具备规范制度的强

制性,更多的时候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所以,离开了“人本”这一载体,校园文化就根本无法“独存”。

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麦肯锡公司研究认为,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原因就是善于给其企业文化注入“人本”的活力,并且目前国际上最成功的企业都不再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而是有着超越利润的更高的价值趋向: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如松下的“造人先于造物”,惠普的“HPway'’,IBM的“IBM就是服务”等,这些都能给我们教育以有益的启示。

学校文化的核心也是“人本”,多数人主导的、强势的态度、理念和行为方式,会使身处其中的个体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左右,意识、理念发生变化,产生价值趋同,这种“内隐规则”和“内隐概念”所起的作用就是学校文化的力量,它虽然无形但却有效,虽然缓慢却很坚定,其作用正如春秋时哲学家老予对水的赞美:柔弱胜刚强。

“如鱼得水,冷暖自知。”学校文化之于学校,正如水对于鱼,平时无色无臭难以知觉,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校身处其中如鱼在水,质量、效益不断提高,逐步形成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联想度和忠诚度。然而水源水质一旦被污染和恶化,也会使学校陷入危机,学校文化“能载舟,亦能覆舟”,管理学校亦如“逆水行舟”,时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我们不仅要很好地把握“水性”,提高技巧,辨明方向,更要谨慎地维护“水质”,建构和营造学校文化的“防火墙”,使学校文化成为相对封闭、自我循环的绿色生态圈。当然,学校文化固然无法剪断与世界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等大文化的脐带,但教育者在创建学校文化的同时要采用“拿来主义”,防止“伪文化、劣质文化”干扰和侵袭,这是涵养学校文化“清如许”,又确保“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关键。

学校是一棵蓬郁的生命之树,物质、行为、制度是它的枝叶,师生的共同愿景、行为态度、做事方式是它的枝干,学校所处的本土文化和行政文化是它的土壤,而浇灌它、供养它、催生它的学校文化便是“水”,“水”贯穿了学校之树的全身并成为它的主要成分,学校文化推动学校发展,必须经历这样一种生命能量的转化,这是效益很高的投入,教育者要努力使学校从文化营造“滴水”中增值出“涌泉”的高回报。

16.对学校文化离不开“人本”这一载体原因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因为它不具备规范制度的强制性,对师生的作用主要是一种柔性的“精神引领”。

B.因为学校文化是多数人主导的、强势的态度、理念和行为方式,它离不开人的参与。

C.因为学校文化是一种“内隐规则”和“内隐概念”,涉及人的意识和理念。

D.因为可以使学校形成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联想度和忠诚度。

17.学校文化具有怎样的特质?

18.文章对学校文化与学校的关系作了生动的比喻,请你分条陈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16. D(不是学校文化为什么离不开“人本”这一载体的原因) 

17.学校文化具有冲破重重困难的坚韧气质,具有一往无前的豪迈勇气,具有包客一切的雍容气度,具有积淀汇聚走向质变的神奇造化。 

18.①校文化之于学校,正如水对于鱼,平时无色无臭难以知觉,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②学校文化一旦被污染和恶化,会使学校陷入危机,好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③管理学校如“逆水行舟”,要很好地把握“水性”,提高技巧,辨明方向。④要防止“伪文化、劣质文化”干扰和侵袭,涵养学校文化“清如许”。⑤要采用“拿来主义”,确保“为有源头活水来”。⑥学校是一棵蓬郁的生命之树,催生它的便是似“水”的学校文化。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杜牧《阿房宫赋》)

⑵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朱熹《观书有感》)

⑶唯草木之零落兮, 。(屈原《离骚》)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⑹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雍也》)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3)恐美人之迟暮  (4)业精于勤荒于嬉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⑹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刘采春

其一 其二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莫做商人妇,金钗当纸钱。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⑴这两首诗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5分)

⑵“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看似无理却又在情理之中,请做简要分析。(5分)

⑴这两首诗均写出丈夫外出久而不归,家中妻子天天思念的情形,在感情的表达上,不直抒相思之苦,而从人物的心理变化及动作的描写上显露其情深,笔法新颖别致。

⑵“不喜”“生憎”的对象从事理上看是毫无道理,但它又有必然的联系。因当初就是“秦淮水”和“江上船”把她的夫婿载走的,至今还没把他载回来,主人公怎能不怨恨这水和船呢?寥寥几笔,从其天真地埋怨水和船的心理变化刻画中,增强了感情的表达力量,这种埋怨之情正是强烈思念之情的外化,因而它又是在情理之中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9分)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籍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或问楷:“凡吊者,主哭,客乃为礼。籍既不哭,君何为哭?”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居。”时人叹为两得。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

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独不见群虱之处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裆,自以为得绳墨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于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中乎!”此亦籍之胸怀本趣也。

(选自《晋书・阮籍列传》)

注:①忽:不在意,不重视。②属:适值。③毁瘠:因过度哀伤而变瘦弱。④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⑤方外之士:指僧道等不受世俗约束的人。⑥栖神导气:道家存养真性、保其元神的修炼之术。⑦圭璧:标准或法度。“绳墨”与之同。⑧挥(kūn):裤子。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籍由是不与世事 与:参与,过问

B.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 赌:较量输赢

C.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怿:高兴

D.惟法是修,惟礼是克 克:克制

7.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阮籍“傲然独得”和“不拘礼教”的一组是

A.①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②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B.①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②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

C.①散发箕踞,醉而直视 ②嵇喜来吊,籍作白眼

D.①直言穷矣,举声一号 ②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志向远大,性情放诞不羁。他博览群书,特别喜欢《老》《庄》的作品;他爱喝酒善弹琴,是魏晋时期的名士。

B.尽管有大济苍生之志,但身处多事之秋,阮籍只能耽于酒中。他看清钟会与自己谈论时事的真面目,借醉酒得以免罪。

C.阮籍擅青白眼。遇礼法之徒,白眼以对;同道之人,青眼有加,因而当嵇康带着酒挟着琴来吊唁时,他非常高兴。

D.阮籍曾经与名士孙登相遇,与他谈论有关存养真性、保其元神的修炼之术,尽管孙登未作应答,后来阮籍还是很敬重孙登。

9.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2)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⑶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

6.D (克:能够)  

7.B (A.(②对母亲去世的伤心。①不拘礼法。D.①对母亲去世的伤心;②与孙登之间的交往。)

8. B(“免罪”错,应为“借醉酒避免招徕罪过”。)

9.(1) 后钟会多次向阮籍问时事,想以他回答的对错与否罗织他的罪责,都因为酗醉而免祸。

(2)嵇喜的弟弟嵇康听到后,就带着酒挟着琴去,阮籍大为高兴,就用青眼看他。

(3)行为想受到现实的检验,言语想成为将来的规矩。小时候被乡党称赞,长大了有好名声在邻国。往上想图谋为三公,往下不失为九州牧守。

根据下面的内容,给“山寨文化”下一个定义。(不超过100个字)

2008年是中国山寨年,山寨广受追捧。先是山寨手机粉墨登场,继而山寨电脑、山寨服装、山寨春晚、山寨电影、山寨大学等形形色色的山寨之风在全国刮起。山寨一词原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如今,这个词被用于那些数码产品的生产模式上。它是一种由民间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模仿化、快速化、平民化,涉及手机、数码产品等不同领域。“山寨”文化深深打上了创新、恶搞和非主流的烙印。“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山寨文化是一种由民间发起的,涉及手机、数码产品等不同领域的,表现为模仿化、快速化、平民化,并被打上了创新、恶搞和非主流的烙印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