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一代报人张季鸾(节选)

梁由之

张炽章,字季鸾,后以字行。祖籍陕西榆林,1888年3月20日生于山东邹平。13岁时,少年张季鸾不幸丧父。母亲王氏是一位善良、坚强、有主见的女性,她一人独立承担起艰难的家计,令儿子外出游学。张季鸾先后在榆阳书院、宏道学堂就学,历经名师指导点拨,打下深厚扎实的古文和史地基础,成绩优异。1904年,张到省会西安应试,深受学台(教育厅长)沈卫器重,并与其侄沈钧儒及好友于右任等订交。若干年后,张季鸾、沈钧儒、于右任等都成为民国名人。

1905年,经沈卫保举,张季鸾被选中官费留学日本,因办理母丧及学习日语,次年才得以成行。东渡扶桑后,先入经纬学堂补习日语,不久升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经济学。张季鸾业余主编陕籍留学生出版的《夏声》杂志,鼓吹排满革命,同时经常为国内报纸寄稿。

张在日本留学五年,好学深思,对日本的历史、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社会思潮、风俗人情,尤其是明治维新以后的变化,都作了认真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日文水平也相当之高。1911年春,张季鸾学成归国,应于右任之邀,出任辛女革命前后很有影响的上海报纸(民立报》编辑,正式开始报人生涯。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张季鸾及时向《民立报》拍发新闻电,报道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和大总统就职情况。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拍发新闻专电。

此后十余年,他辗转京沪办报,历任多家报社总编辑,文名天下皆知。但当时政治__、经济落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新闻行业的外在环境甚为恶劣。以张季鸾之 大才,一腔热血,仍无充分施展身手的舞台,其间还曾两度从政,两番入狱。

两番入狱就不去细说了。无非是坚持报人的情操和良知,揭露了反动政府和无耻政客的疮疤。这分别是袁世凯和段祺瑞时期的事。

两度从政,一是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经于右任推介,出任总统府秘书,参与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后随孙中山去职,为期很短。

另一次是在1925年,由时任河南军务督办的同乡好友胡景翼推荐,获任陇海铁路会办――这可是当时数得上的肥缺。结果,他上任不到一个月,就拂袖而去。扬言:“不干这劳什子,还是当我的穷记者去!”诚如于右任后来作诗追念所云:“发愿终身作记者,春风吹动耐寒枝。”张季鸾随后去了天津,一时无固定工作,凭稿费维持生活,做了一段时间的中国第一代“自由撰稿人”。

1926年春,天津《大公报}停刊。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这三位都曾留学东瀛的老友风云际会,情投意合,决定接办下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确定由吴出资5万元,改组为“新记”《大公报》,于9月1日复刊。吴鼎昌任社长,只负责采购白报纸,不过问具体社务。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持编辑、言论工作。胡政之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总揽经营及人事大权。报社大政方针,三人商而后行;有分歧时,少数服从多数;各各不同时,以张季寓意见为准。为保持独立性,他们拒绝接受外股投资,估计情况最糟也不过将5万元钱赔光了事,为此明确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三位先生同心协力,各擅胜场,他们合作的决心、诚意、效率和成就令后人叹服、惭愧。

主客观各方面条件的契合,成就了百年中国最成功的报纸――“新记”《大公报》,以及它的灵魂――最杰出的报人张季鸾。

15.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留学日本期间,张季鸾利用业余时间主编《夏声》杂志,可以说这为他的报人生涯奠定了基础。

B.作为一代报人,张季鸾在中国首开拍发新闻专电的先例,体现了他对时事的关注和对新闻的敏感。

C.作者运用了引用、对比等手法,通过人物对比来突出张季鸾的不凡,表达了对张季鸾的崇敬。

D.本文叙议结合,作者通过丰富的史实展现了张季鸾的曲折人生,在此基础上对张季鸾作出了自己的评价。

16.文章写了沈卫、胡政之等人,对叙写张季鸾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你认为张季鸾成为“最杰出的报人”,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C (C.“人物对比”有误。)

16.从不同角度叙写张季鸾这一历史人物,写沈卫、于右任、胡景翼的推荐,突出了张季鸾的才识;写胡政之、吴鼎昌的支持与信任,突出了张季鸾的办报能力。

17.答案示例:主要在于张季鸾的个人努力和个性追求,正是因为张季鸾好学多思,他才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才有可能历任多家报社总编,获得天下皆知的文名;正是因为他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和办报良知,才能坚持办报的独立、客观和公正,办出报纸的特色,办出百年中国最成功的报纸,成为最杰出的报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麦 子

何俊锋

①我的脑海不止一次地浮现出麦子的模样,尽管是坐在钢筋与水泥构筑、篮玻璃与铝合金镶嵌的现代气息浓厚的办公室里。当然,办公室没有布谷鸟催收催种的鸣叫,我笔下方格列阵的稿纸也长不出思想的麦子。于是,我就做梦,梦见我跟在母亲身后乐颠乐颠拾捡麦穗的童年。所有这些都只能在瞬间完成。办公室的人和烦俗的事务像麦子一样,一茬茬地等着我收我种,容不下我太多的怀想。

②然而,我还是想家,想象自己是农田里的一株麦穗,植根于乡土的沃野,经历漫长冬季的涅磐,用我的成熟和丰腴绘就一幅壮烈的图腾,倒伏在农人的怀里,芳香在岁月的流痕里,沸腾在乡村的月月年年。

③麦子,这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千万里田畴之上,开在世代农业的中心。它是农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圣洁的崇拜,和水稻、大豆、玉米一起,构成了亘古至今的农业文明。饥饿年代,麦子是我心中最美好的想往;温饱时期,麦子是家人脸上的骄傲;小康盛世,麦子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父亲与麦子的颜色是我生命的原色,我是一株粘着故乡泥土长在城市的麦子,绵绵的根系永远扎在故乡的心里。

④麦子,原本是一粒草籽,经过神农始祖的精心打磨,浸润了无尽的阳光、空气和水分,成为世间温暖无比的粮仓。麦子流入人间饥饿的口袋,变成满腹沉甸甸的能量。这些能量又最终回到土地,抽出满地金黄灿烂的麦浪,数千年舒展着农人的目光。

⑤麦子浅褐色的皮肤,是千百年来土地的颜色,是一种内聚敛收的颜色,虽不金黄高贵,但绝不惨淡平庸;它中间深深的沟纹,是千万条大河流淌的印痕,是无数张木犁犁出简洁的线条,是从神农氏开始的东方农人脊梁的缩影;麦子饱满的肌腹,装载着血汗和岁月所留驻的能量,源源不断地向世人输入养分和热爱。

⑥你椭圆的,长吊式的造型,多像伏在炎热的土地上光臂劳作的农人,有时风雨不调,显得不够圆满,但你从不萎缩。你没有拥有高度,却占据了深沉;你没有张扬的个性,却有积绽的深刻。平凡是你的外表,深邃是你的内心。默默地生长在民间,虽没有理想主义的花朵,却有现实主义的麦穗,一如朴实无华的农人,好似他们磨难和意志并行的精神,信念和实实在在的思想。

⑦你长在历史和时间的土地上,长在农人的心里,饱含着坚韧、向上、不屈的民族精神。面对时间的衰老,你直直走进现代人亮亮的碗中,打磨着现代人时时冒出的浮躁。

⑧我朝麦子走去,一直走进麦子的深处,与麦子对视,一如看见我年迈的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只懂得麦子,可以吃饱肚子和让人活着。父亲的双手满是老茧,粗糙得无法看清掌纹。经父亲抚摸过的麦粒,却是那么新鲜动人。我走进父亲,我说不清,父亲弯腰时,是以怎样一种姿势,面对苍茫的麦子。

⑨入夏,呼叫的布谷又一次催促麦杆爬上五月的高度,农人的一滴汗水,压弯了所有成熟的庄稼,成群结队的麦子,又一次占领了我的田原,而我的牵挂和乡思,被一种无法比拟的心潮,冲击到收割的前线。每到这个季节里,我都会听到父亲手中霍霍磨响的镰刀,而我年迈的母亲,此刻就像盼望久别的孩子,为充满希望的麦粒,准备灯火,清点粮仓。我不知道,在麦子丧失生命的成熟里,是阳光的恶毒还是恩典。我明白,沉甸甸的季节,被镰刀割倒,不过是麦子生命的又一次递进。

⑩当一条形体高大的秦川牛,在六月的麦茬地上拉动木犁,身后的农事,又卷土重来。

(选自2009年《中华散文》)

11.作者在⑥⑦自然段把第三人称“麦子”变为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简要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①办公室没有布谷鸟催收催种的鸣叫,我笔下方格列阵的稿纸也长不出思想的麦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直直走进现代人亮亮的碗中,打磨着现代人时时冒出的浮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充满深情地赞美麦子,麦子有哪些方面值得赞美?请分条概括。(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4分)①采用拟人的手法,便于抒情;②更加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麦子深厚的感情。(每点2分。)

12.(4分)①城市生活与自然隔绝,这样的生活让“我”写不出有思想内涵的文字。②麦子依然在现代生活里,时时用坚韧、向上、不屈的精神来驱除灵魂中的浮躁。(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3. (8分)默默无闻地奉献精神;平凡、朴实无华却内心深邃;坚韧向上,顽强不屈;生命力顽强。(每点2分。)

14. (7分)一是赞美了以父亲为代表的勤劳的农民,二是赞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三是对故乡及亲人的怀念与牵挂。(1点2分,2点4分,3点7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

5.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6.仰不愧于天,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尽心上》

7.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学记》)

(1)渐车惟裳   (2)只是当时已惘然  (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4)薄雾冥冥    (5)决眦入归鸟    (6)俯不怍于人 (7)则孤陋而寡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临 江 仙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 ②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 ③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1)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赏析“还”字的表达效果。(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饱含着诗人十三年来,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宣告了主人公所遭受的又一次打击。(2分)一个“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3分)

②词的上阕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诗人抛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片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2分)此词所写夫妻离散的个人愁绪之深、之重,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所抒怀念亲人的一己之情,亦包涵了怀念故土的爱国意义。(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A.士民丐留不获 丐:乞丐
B.登条十余事告之 条:分列项目、条目
C.谋中以危法 中:中伤
D.属登母死舟中 属:适逢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①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④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所说的话都是天下大计。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丐:乞求)      

6.B(③表清廉。⑥表示至死关心国事。)
7.B(汪藻并没有直接告诉他)

8.(1)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2)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

(3)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

[参考译文]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幼年失去父亲,致力学习,用法度来约束自己。绍兴二年,在朝廷上接受皇帝询问,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回答,知无不言,无有什么顾忌回避的,主管部门厌恶他的正直,就授予他富川主簿一职,接着又命他兼任贺州学事。州学过去有田舍,州里出台法令将其撤掉交由买马司经管,高登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太守说:“买马、养士哪一个更急迫?”高登说:“买马固然紧急,然而学校是礼义诞生的地方,一旦废弃,读书人与堂下卒有什么区别?”太守说:“你这是违抗长官!”高登说:“治理天下所依仗的标准,只有礼义与法度罢了,既然两者都可以抛弃,还说什么!”太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最终听从了他。任期结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没有如愿,就相约馈赠钱币五十万,不留姓名,告诉太守说:“高君贫困没有什么来养家,希望太守劝他全部接受。”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被授予静江府古县县令,经过湖州,湖州太守汪藻安置他在宾馆里。汪藻想留他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坚决推辞,有人说:“这可以作为升官的阶梯。”高登说:“只是我意下不想这样。”就出发了。广西驻军首领沈晦问高登如何治理县事,高登条列十余事告诉他。沈晦说:“这是古人的做法,今人奸诈,恐怕不可行。”回答说:“忠信可在蛮貊之地推行,说不能行,是诚心不到罢了。”豪民秦琥雄霸乡里,挟持官吏把柄,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都被他屈服。高登到达,他颇有改变,高登也喜其变好,增补他担任学职。一日,琥有私人请求,高登拒绝了他,秦琥心生怨愤,企图通过诬陷来中伤高登。恰逢有人控告秦琥侵占州学钱财,高登喊秦琥来到,当面责备他,声气严厉,喝令他下去,告诉郡中及主管部门按法律处置他,秦琥气忿而死,全郡的人们都为此感到快意。

驻军首领胡舜陟对登说:“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高登说:“秦桧做宰相不象样,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抓住秦琥一事,调荔浦丞康宁以代替高登,高登因母病离去。舜陟遂建起秦桧的祠堂并自己写了记,并且用专权杀人之罪来诬陷高登,朝廷下诏押送高登到静江府监狱。舜陟派遣健卒逮捕高登,恰逢高登母亲死在舟中,高登把她草草葬在水边,航海回朝廷上书,请求纳官赎罪。故交中有担任右司一职的人,对他说:“丞相说曾经在太学认识你,如果你能见一见他,终身的大事将不必忧虑,上书是徒劳的。”高登说:“我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不久中书衙门上奏说按照惯例没有纳官赎罪的,仍旧押送高登回静江监狱。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

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教授学生来维持生计,对家事全不介意,只是听说朝廷所行事有小过失,就皱眉不乐,有大过失就随之恸哭,临死,所说的话都是天下大计。其治学把慎独作为根本,有《东溪集》刊行于世。

“五四”是现代中国的青春记忆,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五四”并未远去。2009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为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高三(8)班举行“迎五四扬青春”主题班会,假如你是这次班会的主持人,请在下面表格的空白处写一段开场白,颂扬“五四精神”。要求紧扣主题,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4分)

使

示例:它犹如一声春雷,震醒了黑夜中徘徊的灵魂;它犹如一支号角,激励我们冲锋向前;它犹如一个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修辞2分,内容2分,意思对即可)

春节期间,在新海市工作的小张收到了二叔在新海市读大学的儿子带来的土特产,他很高兴,给二叔写了一封信,但其中有一段有五处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我非常高兴地笑纳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看到这些土特产,我又想起了二叔您对我的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非常感谢您。至于您想让我为您的令郎毕业后联系工作一事,我会鼎力相助,一定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您肯定会惊喜的!

①“笑纳”改为“收到”(笑纳,用于请人收下礼物的客套话。)  

②“爱戴”改为“爱护”(爱戴,只能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  

③“您的令郎”改为“弟弟”(令郎,用于称对方的儿子,这里用了“您的”,重复,同时对二叔的儿子称令郎不如称“弟弟”亲切得体)  

④“鼎力相助”改为“尽力而为”(鼎力相助,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帮助) 

⑤“惠赠”改为“送”(惠赠,敬词,用于指别人赠送给自己[物品]) (5分)

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运动场是体力的赛场,辩论会是口才和智慧的赛场,考场是知识和能力的赛场,……生活中处处有赛场,有赛场就有人生百态。

请以“生活的赛场”为题,写一篇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8题

约瑟夫・康拉德

[英]伍尔夫

读者翻开康拉德的小说,必定和海伦照镜子时的感觉相同,她注视镜中的倩影就会明白:不论她怎么办,在任何情况下她都不可能被当作一位平凡的妇女。康拉德具有如此的天赋,他使自己受到这样的训练,他又是如此地受惠于一种奇特的语言,它的特殊魅力在于它的拉丁素质而不在于它的撒克逊品质,因此,他的文字似乎不可能有一点拙陋的或无意义的败

笔。他的情人――他的风格――在静止状态有时候有点儿令人昏昏欲睡。但是,让我们去和她攀谈吧,那么她就会风度翩翩地向我们逼近过来,带着多么动人的色彩、胜利的喜悦和威严!然而,这一点尚可争议:如果他在创作那些他不得不写的作品之时不是像这样不断地关心它们的外观,康拉德可能会既赢得高度声誉又受到大众欢迎。它们阻滞了、妨碍了、分散了艺术效果,他的评论家们指着那些著名的段落说道;而且把它们从上下文中抽取出来,和其他攀折下来的英国散丈之花一起展览,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他们抱怨道:他是自我意识的、呆板的、雕琢的,对他说来,他自己的声音比人类在痛苦中呼喊更为亲切。这种批评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而且像乐队演奏《费加罗》时聋子们的评论一样,令人难以反驳。他们看见

了那个交响乐队;他们听到从远处传来一阵凄凉模糊的摩擦声;他们自己的评论被打断了,于是他们很自然地得出结论:要是那五十位提琴手去敲石铺路而不是在这儿摩擦莫扎特的乐曲,他们可以更好地为人生的目的服务。

羌教导着我们,美是一位训导者。既然美的教诲和她的声音是不可分离的,那么对于那些听不到她声音的人们,我们又如何能使他们信服呢?

去阅读康拉德的作品吧,不要浅尝辄止而是整批地阅读,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康拉德所关心的只是向我们显示大海的夜色之荚,谁要是在那相当呆板而低沉的音乐中听不出它的意蕴、它的骄傲、它的广阔而不可改变的完整,感觉不到善比恶更好,而忠诚、正直和勇气正是善的表现,那么他一定是真的没有把握住康拉德文字的意义。然而,要从这些作品的成分中捕捉这样的信息,可是件棘手的工作。放在我们的小碟子里滤干了,离开了语言的神秘和魔力,它们就丧失了兴奋和刺激的力量,丧失了作为康拉德散文的一种持久品质的极其猛烈的力量。

因为,正是依靠他身上某种激烈的气质,领袖和船长的气质,康拉德抓住了青少年的心。直到他写出《诺斯特罗莫》为止,年轻的读者们敏捷地觉察到他的人物基本上是朴实而英勇的,不论他们的思想多么微妙,他们的创造者的手法多么迂回曲折。他们是习惯于孤独寂寞的海员,他们与大自然发生冲突,但与人和睦相处。大自然是他们的敌手;正是她激发了荣

誉、豪爽、忠诚等男子汉特有的品质;也正是她,在隐蔽的海湾中把深奥莫测、严肃稳重的美丽姑娘培育为成年妇女。首先,正是大自然造就了惠莱船长和老辛格顿那样乖戾执拗、饱经风霜的人物,他们是朦胧暧昧的,但在他们的朦胧暧昧之中闪烁着灿烂光芒,对康拉德说来,他们是我们种族的尖子。

这就是他的早期作品《吉姆爷》《台风》《“水仙号”上的黑水手》和《青春》中的人物;而这些书,不论风尚如何变迁,它们在我们的经典作品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康拉德是英国现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但是本文并没有直接介绍和评价康拉德,而是通过评述康拉德早期作品的艺术特点与地位,高度肯定康拉德的创作才华和创作思想。

B.本文首先从读者阅读康拉德小说的第一感觉人手,指出其作品形式与语言上的鲜明个性,从而引出争议,点出其文体上的弱点;然后在评析某些评论家的批评意见后,自然转入对康拉德作品杰出的艺术魅力的评论和赞誉。整个评述自然有序,逐层深入。

C.“这种批评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而且像乐队演奏《费加罗》时聋子们的评论一样,令人难以反驳。”作者用聋子评论乐队演奏莫扎特乐曲作类比,形象地概括了某些评论家指出的康拉德作品的弱点:华丽的表现形式阻滞了、妨碍了、分散了作品的艺术效果。而且这种批评是难以反驳的。

D.作者认为,康拉德的早期作品在经典作品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真正欣赏和体会康拉德作品的魅力和气质,需要去认真阅读作品,与作品攀谈,并且是整批地阅读他的作品而不是浅尝辄止。

17.在创作《诺斯特罗莫》之前,康拉德笔下大多是什么样的人物?是什么造就了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18.根据你对文意的体会,你认为伍尔夫接下来会讨论什么问题?为什么?

16.C  (作者的类比实际上是嘲笑某些评论家,他们就像根本听不见也无法欣赏的聋子一样,没有欣赏和体会康拉德作品优秀之处的能力。自然不可能跟这种人讨论问题,所以作者讽刺说他们的评论倒也“难以反驳”。) 

17.康拉德前期作品人物多为朴实而英勇的海员,习惯于孤独寂寞,“与大自然发生冲突但与人和睦相处”。从作品本身看,他们的性格是由大海和海上的生活塑造的;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康拉德把自己具有某种“激烈的气质”赋予了作品中的人物。  

18.作者在篇末重点讨论了康拉德的早期作品,并给出了一个划分前后期的标志,可以设想,作者随后会讨论康拉德的后期作品,以完成对康拉德的创作的完整论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8题

潘文新

正如文化研究专家苏珊所说,与一个人谈论文化扰像向一条鱼讨教在“水”中的感觉,当他还在“水”中时他回答不了,只有他在沙滩上或被清洗后,才认识和体会到何谓文化,真正的文化觉悟便是这样开始的。

我认为,学校文化因其独特的个性,还有着超越于此的难以言说的特质。有人把学校文化比作“石”,也有人把学校文化比作“风”,而我更习惯于把它比作“水”,套用一句时髦的词,教育工作者,就是似“水”文化的追寻者。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学校只有通过全体师生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形成共同愿景,产生团队凝聚,这既是利益吸引又是方向界定,精神文化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汇聚的过程,只有在不断地超越别人和自己的同时,才能完成量的积累而走向质的变化,这类似于学者王国维笔下的“求学三境界”,历经了“独上西楼”的目标展望,“衣带渐宽”的执著痴迷,才能享有“蓦然回首”的成功惊喜。学校文化必须磨炼出冲破黄河九曲十八弯的坚韧,鼓荡起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勇气,修养了“不拒细流乃成其大”的雍容气度,把握住“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的神奇造化,才能水滴石穿,水到渠成,涓涓细流,汇成江海。

校园文化是学校中集体成员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是人们共有的价值判断、道德判断,它不止于认知层面的表现,关键是内化于人的情感和意志,这种内化可能被主体认知和意识,也可能是主体不知晓、自发和无意识的。相对于管理制度而言,它属于超制度层面的内容,对师生的作用主要是一种柔性的“精神引领”,并不具备规范制度的强

制性,更多的时候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所以,离开了“人本”这一载体,校园文化就根本无法“独存”。

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麦肯锡公司研究认为,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原因就是善于给其企业文化注入“人本”的活力,并且目前国际上最成功的企业都不再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而是有着超越利润的更高的价值趋向: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如松下的“造人先于造物”,惠普的“HPway'’,IBM的“IBM就是服务”等,这些都能给我们教育以有益的启示。

学校文化的核心也是“人本”,多数人主导的、强势的态度、理念和行为方式,会使身处其中的个体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左右,意识、理念发生变化,产生价值趋同,这种“内隐规则”和“内隐概念”所起的作用就是学校文化的力量,它虽然无形但却有效,虽然缓慢却很坚定,其作用正如春秋时哲学家老予对水的赞美:柔弱胜刚强。

“如鱼得水,冷暖自知。”学校文化之于学校,正如水对于鱼,平时无色无臭难以知觉,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校身处其中如鱼在水,质量、效益不断提高,逐步形成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联想度和忠诚度。然而水源水质一旦被污染和恶化,也会使学校陷入危机,学校文化“能载舟,亦能覆舟”,管理学校亦如“逆水行舟”,时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我们不仅要很好地把握“水性”,提高技巧,辨明方向,更要谨慎地维护“水质”,建构和营造学校文化的“防火墙”,使学校文化成为相对封闭、自我循环的绿色生态圈。当然,学校文化固然无法剪断与世界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等大文化的脐带,但教育者在创建学校文化的同时要采用“拿来主义”,防止“伪文化、劣质文化”干扰和侵袭,这是涵养学校文化“清如许”,又确保“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关键。

学校是一棵蓬郁的生命之树,物质、行为、制度是它的枝叶,师生的共同愿景、行为态度、做事方式是它的枝干,学校所处的本土文化和行政文化是它的土壤,而浇灌它、供养它、催生它的学校文化便是“水”,“水”贯穿了学校之树的全身并成为它的主要成分,学校文化推动学校发展,必须经历这样一种生命能量的转化,这是效益很高的投入,教育者要努力使学校从文化营造“滴水”中增值出“涌泉”的高回报。

16.对学校文化离不开“人本”这一载体原因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因为它不具备规范制度的强制性,对师生的作用主要是一种柔性的“精神引领”。

B.因为学校文化是多数人主导的、强势的态度、理念和行为方式,它离不开人的参与。

C.因为学校文化是一种“内隐规则”和“内隐概念”,涉及人的意识和理念。

D.因为可以使学校形成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联想度和忠诚度。

17.学校文化具有怎样的特质?

18.文章对学校文化与学校的关系作了生动的比喻,请你分条陈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16. D(不是学校文化为什么离不开“人本”这一载体的原因) 

17.学校文化具有冲破重重困难的坚韧气质,具有一往无前的豪迈勇气,具有包客一切的雍容气度,具有积淀汇聚走向质变的神奇造化。 

18.①校文化之于学校,正如水对于鱼,平时无色无臭难以知觉,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②学校文化一旦被污染和恶化,会使学校陷入危机,好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③管理学校如“逆水行舟”,要很好地把握“水性”,提高技巧,辨明方向。④要防止“伪文化、劣质文化”干扰和侵袭,涵养学校文化“清如许”。⑤要采用“拿来主义”,确保“为有源头活水来”。⑥学校是一棵蓬郁的生命之树,催生它的便是似“水”的学校文化。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