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下列语段中的划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只填序号),使语句连贯,结构一致,文意流畅,表意清楚。(5分)

大事难事, ;逆境顺境, ,看涵养; ,看智慧;是成是败, 。愿你拥有一切,成就精彩人生!

①看胸襟 ②看坚持 ③看担当 ④是喜是怒 ⑤有舍有得

③①④⑤②

针对下面的新闻写一段评论,表明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明、得体,不超过50字。(4分)

3月9日,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特邀委员、中国首善陈光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在高校推行更大的慈善行动,名牌大学的思想应再解放一点。富人的子女要读这些名牌大学,差一点分都可以收,但要高额收费。然后,把这些富人掏出来的钱,用来帮助穷人的孩子上大学,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点评:

答案示例:反对该建议。如果名牌大学不再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富人家的孩子可以低分上名牌大学,穷人家的孩子“有分无钱莫进来”,将是更大的不公平。

支持该建议。富家子弟多出的学费可以帮助贫困生上大学,减轻贫困生的家庭负担。(表明立场2分,阐释2分。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表明理由即可。)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目前,我国进一步强化H1N1疫情监测报告工作,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 B:中国人民解放军舰艇编队于当地时间6日凌晨抵达亚丁湾预定海域,开始执行护航任务,保护本国商船,使其免受海盗袭击。 C: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600万人,教育部主管的国家软件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建立 “准就业”机制,预计明年将解决100万以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D:尽管灾区各级财政都有困难,但还是积极筹措资金,采取发放补助等方式,提高灾区干部群众的经济状况,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5题。附加题

2003年前后,“山寨产品”在南方城市“崭露头角”,但当时还没进入大众视线,它们不过是仿制和盗版产品。直到今年六七月份,随着各网站建立“山寨手机”专题页面,“山寨”一词才得以迅速蔓延开来。山寨由“产品”上升到“文化”高度,有一个明显的转折点,那就是“山寨明星”的出现。而“山寨”的流行,媒体的跟风报道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耐人寻味的是,同样是媒体,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目前传统媒体对山寨文化所形成的主流意见是:山寨文化其实就是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强盗文化的替身,山寨文化不能给山寨产品披上华丽的外衣让其招摇过市。然而,在网络上,山寨文化却被赋予了“挑战文化霸权、消解各种强权”的含义。

造成今日人们对山寨现象争议如此巨大的主要原因,我想,还是大家将“山寨文化”与“山寨产品”混为一谈了。 “山寨产品”是市场处于无序状态时才会盛行的,它们只能寄生于正常生产和销售所照顾不到的环节。当然,“山寨文化”还有着其积极的一面――它将会成为所有傲慢的强权者的敌人。在它的嘲笑之下,一切自以为是的假权威和假公正的虚伪面孔,都会脱落下来。然而一旦“山寨文化”为“山寨产品”所利用,成为为其开脱罪责的借口,“山寨文化”也将很快一文不值,成为网络速朽文化的又一牺牲品,这一点值得警惕。

(《黑龙江晨报》2008年12月10日)

24.请简要概括“山寨文化”的发展进程。(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山寨文化”?(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2003年,山寨产品在南方城市崭露头角;2008年6、7月,山寨一词在网络蔓延;山寨明星出现,媒体跟风报道。(每点2分)

25、不将“山寨文化”与“山寨产品”混为一谈,(2分)不应简单地将“山寨文化”看作盗版、侵权、强盗文化的替身,(2分)而应承认“山寨文化”对于挑战文化霸权、消解各种强权的意义,(2分)但同时要防止“山寨文化”被“山寨产品”所利用,成为“山寨产品”开脱罪责的挡箭牌而成为网络速朽文化的牺牲品。(3分)

简答题(10分) 附加题

(1)分析《老人与海》中桑地亚歌的这一“硬汉”形象。(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上面诗句所表现的故事情节。(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桑地亚哥是海明威塑造出的一条“硬汉”。他孤独、背运、贫穷、年老体衰,(1分)但是他乐观、自信、勇敢、坚韧,他的“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1分)他连续84天在海上打鱼一无所获,但他既不唉声叹气,也不怨天尤人。在与马林鱼、鲨鱼搏斗中,他忍着饥饿、伤痛,竭尽全力,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完美地体现了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样一种崇高、伟大的精神。(3分)

(2)曹操大军来袭,刘备携百姓渡江,被杀得首尾不能相顾,妻离子散。(1分)赵子龙受命保护刘备的妻儿,但混乱中走散。1(分)赵子龙杀人曹军阵营救出甘夫人,又杀人重围,怀揣幼主大战长坂坡,砍倒大旗两面,前后枪刺剑砍,不到两个时辰,杀死曹营上将五十余人,(2分)得以杀出重围,救出幼主。(1分)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附加题

A:《家》中所描写的封建大家庭,是当时封建制度的一个缩影。最高一层的统治者是高老太爷,他是高家封建统治的代表,也是封建制度及其权利的主要象征。 B:《边城》是沈从文最有影响小说代表作。小说通过广西边地纯情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写出一曲充满爱和美的人生颂歌。 C:周萍是曹禺剧作《雷雨》的主人公之一。是周朴园与侍萍的长子。在冷酷严格的管制束缚下她投入后母繁漪的怀抱,而爱情和道德发生激烈冲突时,又爱上了同父异母的妹妹四凤,埋下了他悲剧命运的种子。 D:《红楼梦》中最卑躬屈膝的丫环是袭人,最有__性格的丫环是紫娟,性格最刚烈的丫环是鸳鸯。E.《呐喊》是新文学的奠基之作,《孔乙己》写的是一个迂腐落魄、被人嘲弄而不被人理解的读书人形象;《端午节》嘲笑了知识分子的清高、无能而又还要以空论掩盖的缺点;《药》中的夏瑜是寂寞的革命者,他牺牲留的血成了华老栓卖馒头用来治儿子病的“药”,揭示了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可悲。

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附加题

凡人之所以恶为无道行不义者,为其罚也;所以蕲有道行有义者,为其赏也。今无道不义存存者赏之也而有道行义穷穷者罚之也赏不善而罚善欲民之治不亦难乎?故乱天下害黔首者,若论为大。(节选自《吕氏春秋》)

19.用斜线(/)给下面的划线的文言文语句断句(限6处)。

今 无 道 不 义 存 存 者 赏 之也 而 有 道 行 义 穷 穷 者 罚 之 也 赏 不 善 而 罚善 欲 民 之 治 不 亦 难 乎?

20.《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       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    家著作。(2分)

21.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今无道不义存/存者赏之也/而有道行义穷/穷者罚之也/赏不善而罚善/欲民之治/不亦难乎

20、吕不韦 杂家   

21、赏恶罚善扰乱天下危害百姓。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说:满树的花朵,只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

哲人说:在创造人时,上帝很公平地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农民说:有了种子,也不一定能丰收。

......

请以“种子”为题,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一代报人张季鸾(节选)

梁由之

张炽章,字季鸾,后以字行。祖籍陕西榆林,1888年3月20日生于山东邹平。13岁时,少年张季鸾不幸丧父。母亲王氏是一位善良、坚强、有主见的女性,她一人独立承担起艰难的家计,令儿子外出游学。张季鸾先后在榆阳书院、宏道学堂就学,历经名师指导点拨,打下深厚扎实的古文和史地基础,成绩优异。1904年,张到省会西安应试,深受学台(教育厅长)沈卫器重,并与其侄沈钧儒及好友于右任等订交。若干年后,张季鸾、沈钧儒、于右任等都成为民国名人。

1905年,经沈卫保举,张季鸾被选中官费留学日本,因办理母丧及学习日语,次年才得以成行。东渡扶桑后,先入经纬学堂补习日语,不久升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经济学。张季鸾业余主编陕籍留学生出版的《夏声》杂志,鼓吹排满革命,同时经常为国内报纸寄稿。

张在日本留学五年,好学深思,对日本的历史、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社会思潮、风俗人情,尤其是明治维新以后的变化,都作了认真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日文水平也相当之高。1911年春,张季鸾学成归国,应于右任之邀,出任辛女革命前后很有影响的上海报纸(民立报》编辑,正式开始报人生涯。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张季鸾及时向《民立报》拍发新闻电,报道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和大总统就职情况。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拍发新闻专电。

此后十余年,他辗转京沪办报,历任多家报社总编辑,文名天下皆知。但当时政治__、经济落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新闻行业的外在环境甚为恶劣。以张季鸾之 大才,一腔热血,仍无充分施展身手的舞台,其间还曾两度从政,两番入狱。

两番入狱就不去细说了。无非是坚持报人的情操和良知,揭露了反动政府和无耻政客的疮疤。这分别是袁世凯和段祺瑞时期的事。

两度从政,一是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经于右任推介,出任总统府秘书,参与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后随孙中山去职,为期很短。

另一次是在1925年,由时任河南军务督办的同乡好友胡景翼推荐,获任陇海铁路会办――这可是当时数得上的肥缺。结果,他上任不到一个月,就拂袖而去。扬言:“不干这劳什子,还是当我的穷记者去!”诚如于右任后来作诗追念所云:“发愿终身作记者,春风吹动耐寒枝。”张季鸾随后去了天津,一时无固定工作,凭稿费维持生活,做了一段时间的中国第一代“自由撰稿人”。

1926年春,天津《大公报}停刊。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这三位都曾留学东瀛的老友风云际会,情投意合,决定接办下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确定由吴出资5万元,改组为“新记”《大公报》,于9月1日复刊。吴鼎昌任社长,只负责采购白报纸,不过问具体社务。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持编辑、言论工作。胡政之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总揽经营及人事大权。报社大政方针,三人商而后行;有分歧时,少数服从多数;各各不同时,以张季寓意见为准。为保持独立性,他们拒绝接受外股投资,估计情况最糟也不过将5万元钱赔光了事,为此明确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三位先生同心协力,各擅胜场,他们合作的决心、诚意、效率和成就令后人叹服、惭愧。

主客观各方面条件的契合,成就了百年中国最成功的报纸――“新记”《大公报》,以及它的灵魂――最杰出的报人张季鸾。

15.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留学日本期间,张季鸾利用业余时间主编《夏声》杂志,可以说这为他的报人生涯奠定了基础。

B.作为一代报人,张季鸾在中国首开拍发新闻专电的先例,体现了他对时事的关注和对新闻的敏感。

C.作者运用了引用、对比等手法,通过人物对比来突出张季鸾的不凡,表达了对张季鸾的崇敬。

D.本文叙议结合,作者通过丰富的史实展现了张季鸾的曲折人生,在此基础上对张季鸾作出了自己的评价。

16.文章写了沈卫、胡政之等人,对叙写张季鸾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你认为张季鸾成为“最杰出的报人”,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C (C.“人物对比”有误。)

16.从不同角度叙写张季鸾这一历史人物,写沈卫、于右任、胡景翼的推荐,突出了张季鸾的才识;写胡政之、吴鼎昌的支持与信任,突出了张季鸾的办报能力。

17.答案示例:主要在于张季鸾的个人努力和个性追求,正是因为张季鸾好学多思,他才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才有可能历任多家报社总编,获得天下皆知的文名;正是因为他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和办报良知,才能坚持办报的独立、客观和公正,办出报纸的特色,办出百年中国最成功的报纸,成为最杰出的报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麦 子

何俊锋

①我的脑海不止一次地浮现出麦子的模样,尽管是坐在钢筋与水泥构筑、篮玻璃与铝合金镶嵌的现代气息浓厚的办公室里。当然,办公室没有布谷鸟催收催种的鸣叫,我笔下方格列阵的稿纸也长不出思想的麦子。于是,我就做梦,梦见我跟在母亲身后乐颠乐颠拾捡麦穗的童年。所有这些都只能在瞬间完成。办公室的人和烦俗的事务像麦子一样,一茬茬地等着我收我种,容不下我太多的怀想。

②然而,我还是想家,想象自己是农田里的一株麦穗,植根于乡土的沃野,经历漫长冬季的涅磐,用我的成熟和丰腴绘就一幅壮烈的图腾,倒伏在农人的怀里,芳香在岁月的流痕里,沸腾在乡村的月月年年。

③麦子,这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千万里田畴之上,开在世代农业的中心。它是农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圣洁的崇拜,和水稻、大豆、玉米一起,构成了亘古至今的农业文明。饥饿年代,麦子是我心中最美好的想往;温饱时期,麦子是家人脸上的骄傲;小康盛世,麦子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父亲与麦子的颜色是我生命的原色,我是一株粘着故乡泥土长在城市的麦子,绵绵的根系永远扎在故乡的心里。

④麦子,原本是一粒草籽,经过神农始祖的精心打磨,浸润了无尽的阳光、空气和水分,成为世间温暖无比的粮仓。麦子流入人间饥饿的口袋,变成满腹沉甸甸的能量。这些能量又最终回到土地,抽出满地金黄灿烂的麦浪,数千年舒展着农人的目光。

⑤麦子浅褐色的皮肤,是千百年来土地的颜色,是一种内聚敛收的颜色,虽不金黄高贵,但绝不惨淡平庸;它中间深深的沟纹,是千万条大河流淌的印痕,是无数张木犁犁出简洁的线条,是从神农氏开始的东方农人脊梁的缩影;麦子饱满的肌腹,装载着血汗和岁月所留驻的能量,源源不断地向世人输入养分和热爱。

⑥你椭圆的,长吊式的造型,多像伏在炎热的土地上光臂劳作的农人,有时风雨不调,显得不够圆满,但你从不萎缩。你没有拥有高度,却占据了深沉;你没有张扬的个性,却有积绽的深刻。平凡是你的外表,深邃是你的内心。默默地生长在民间,虽没有理想主义的花朵,却有现实主义的麦穗,一如朴实无华的农人,好似他们磨难和意志并行的精神,信念和实实在在的思想。

⑦你长在历史和时间的土地上,长在农人的心里,饱含着坚韧、向上、不屈的民族精神。面对时间的衰老,你直直走进现代人亮亮的碗中,打磨着现代人时时冒出的浮躁。

⑧我朝麦子走去,一直走进麦子的深处,与麦子对视,一如看见我年迈的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只懂得麦子,可以吃饱肚子和让人活着。父亲的双手满是老茧,粗糙得无法看清掌纹。经父亲抚摸过的麦粒,却是那么新鲜动人。我走进父亲,我说不清,父亲弯腰时,是以怎样一种姿势,面对苍茫的麦子。

⑨入夏,呼叫的布谷又一次催促麦杆爬上五月的高度,农人的一滴汗水,压弯了所有成熟的庄稼,成群结队的麦子,又一次占领了我的田原,而我的牵挂和乡思,被一种无法比拟的心潮,冲击到收割的前线。每到这个季节里,我都会听到父亲手中霍霍磨响的镰刀,而我年迈的母亲,此刻就像盼望久别的孩子,为充满希望的麦粒,准备灯火,清点粮仓。我不知道,在麦子丧失生命的成熟里,是阳光的恶毒还是恩典。我明白,沉甸甸的季节,被镰刀割倒,不过是麦子生命的又一次递进。

⑩当一条形体高大的秦川牛,在六月的麦茬地上拉动木犁,身后的农事,又卷土重来。

(选自2009年《中华散文》)

11.作者在⑥⑦自然段把第三人称“麦子”变为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简要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①办公室没有布谷鸟催收催种的鸣叫,我笔下方格列阵的稿纸也长不出思想的麦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直直走进现代人亮亮的碗中,打磨着现代人时时冒出的浮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充满深情地赞美麦子,麦子有哪些方面值得赞美?请分条概括。(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4分)①采用拟人的手法,便于抒情;②更加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麦子深厚的感情。(每点2分。)

12.(4分)①城市生活与自然隔绝,这样的生活让“我”写不出有思想内涵的文字。②麦子依然在现代生活里,时时用坚韧、向上、不屈的精神来驱除灵魂中的浮躁。(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3. (8分)默默无闻地奉献精神;平凡、朴实无华却内心深邃;坚韧向上,顽强不屈;生命力顽强。(每点2分。)

14. (7分)一是赞美了以父亲为代表的勤劳的农民,二是赞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三是对故乡及亲人的怀念与牵挂。(1点2分,2点4分,3点7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