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
(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①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①赖:依赖,凭借。②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豁,舒展。
(1)诗的第二句写嵩山的出现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4分)
答:
(2)“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最精彩的一句,特别是“清瘦”二字更是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清瘦”这两个字的妙处。(4分)
答:
【答案示例】
(1)衬托(铺垫)。前两句从作者的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自己的情怀得到短暂的舒展..这样,嵩山便在露面之前先给人一种亲切感。(意思对即可)
(2)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既写出了雨后青山特有的景象――山峰峻峭,景象明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物我合一,可谓造语新奇。(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 题为“初见嵩山”,显然既要写人又要写山。作者有意把“数峰清瘦出云来”这一正面写山的句子放在最后,而把自己对嵩山的感情和风吹雨去的环境放在前面作为铺垫,取得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效果。这正是写景的成功之处。不直露地写初见嵩山时的惊喜,更不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而先写只有青山能豁我胸怀,既从反面写出了仕途的苦闷,又从正面写出了“仁者乐山”之意。最后,在刻画山的形象时,特意拈出“清瘦”二字,融入了自己以清峻瘦硬为美的审美趣味,进而深化了诗人的品格志趣,使景中有我。这是写人的成功所在。
6.(3分)志:记录、记述
7.(3分)C (C项,前句“之”为助词,译为“的”;后句“之”为动词,译为“到……去”。A项,“所”在两个句子中用法一致,与后面的词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译为“……的人”。B项,“以”都是连词,表目的。D项,同为介词,译为“在”,表处所。)
8.(3分)B B项,从第三段宋忠二人的动作“正襟危坐”来看,应为敬佩,而非“不以为然”。
9.(9分)(1)高官厚禄,是世人所认为的高尚的、贤能的人占据的。(“高”“处”各1分,整句1分)
(2)得到荣华富贵也不因此而高兴,失去也不因此而遗憾;如果不是他的过错,即使牵累受辱也不感到羞愧。(“恨…‘累”各1 分,整句1分)
(3)古时候的卜者之所以不被记载,是因为他们的事迹多不在文献中出现。(“所以”1分,“多不见于篇”状语后置句式1分,整句1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睡觉时将枕头垫在头颈部下面,其作用是使颈部皮肤、肌肉、韧带等组织在睡觉时与整个人体一起放松与休息。 B:专家认为,造成普陀鹅耳枥如此稀少,一是雌雄花相遇机会少,二是果壳坚硬,种子不易萌芽。 C:这里翠意盎然,有千姿百态的苍老古树,山间小路的悠长,漫山遍野的奇花异草以及眺望可见的缭绕烟雾。 D:到这里之前,一定要好好地了解和读懂清史,否则不好好了解和读懂清史,你只能看到那些不说话的建筑,却无法真正地理解冰冷下火热的历史。
简答题(10分)附加题
(1)《凤凰涅》借凤凰“集香木__,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这样的写法体现了《女神》诗集什么样的艺术风格?(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时哭唱的几句诗,回答问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黛玉诗句中的“花”和“风刀霜剑”有何比喻义,黛玉对落花的哀怜包含着怎样复杂的情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把花比喻成自己,(1分)把贾府乃至整个社会环境的给予她的压迫比作风刀霜剑,(1分)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1分)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命运。 (2分)
下列关于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附加题
A:《三国演义》描写了西汉末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它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 B:《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貌似疯子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他实际上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C:《家》中高觉慧是一个为旧制度熏陶而失掉了__精神的青年人,作者对他有一定的批判,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他的悲剧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D:《边城》通过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赞美了边城人善良的人性,也就是沈从文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E.《哈姆雷特》以中世纪丹麦的王宫为背景,用如椽的巨笔刻画了广阔而悲壮的社会背景,哈姆雷特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恶势力的斗争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社会__力量之间不可调和的深刻矛盾。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方蔺相如引壁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9.用斜线(/)给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共6处,6分)
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20.太史公用“智勇”二字评价蔺相如,请对之加以简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简述“完璧归赵”这一著名历史事件的缘由以及蔺相如所起到的突出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6分,每处1分)
20.面对强秦不卑不亢,巧妙周旋,可谓“智”;大义凛然,维护国家利益,,置生死于度外,可谓“勇”;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嫌怨,促成将相合心,更是“大智”(答出两点既可,兼顾“智”和“勇”)
21.秦国诈称以城换赵之和氏璧,赵王不敢不予,又恐为秦所欺,(1分)蔺相如出使强秦,维护了赵的利益,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1分)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修”在词典里有丰富的内涵:①修饰、装饰。现代人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修饰边幅,而是整修容貌使形象趋向完美。②修理、整治。道路、河流、树木经过不断的修理、整治,呈现出巨大的变化。③修正、修养。有错就改谓之修正,法律、规章、规则正是经过逐步修正走向完善;在学习方面的探索、研究,在品行方面的磨炼、培养,谓之修养,儒家经典则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以“修”为题,写一篇的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
佛朗索瓦:张值先生,我参观了您在艺术城展览馆的画展,我很喜欢您的作品,而且您展览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我们巴黎画的。您展览的主题是“融”,您是如何来表达您的这些想法?
张值:我这次在艺术城展出的作品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布上油画,还有一部分是纸(中国宣纸)上彩墨,共三十幅作品(各十五幅)。关于“融”的主题,其实是我多年来在艺术上的一种追求,正如我在画展的前言中写到的那样:“当今绘画材料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融入新鲜的创作激情和理念。真正创作出具有独特审美情境的作品,这才是绘画的最重要的东西。”
佛朗索瓦:我看您的作品中的构成很独特,前景是树木,透过这些树的枝叶能看出建筑和天空,而且枝叶和建筑以及后景的物象之间的留白很好,既给画面有透气感,又使整个画面融为一体。
张值:这样的表现是受到传统中国绘画的影响,您也从吉美美术馆看到过中国清朝画家王原祁和王时敏的作品,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点。但我的留白和传统中国画还不一样,不是大面积的或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一种空白,而是笔触与笔触之间的留白。
佛朗索瓦:是这样,我在吉美看过中国画,我很喜欢,也喜欢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但是,您现在展出的作品不是传统的中国画,您的画在色彩上很特别,有点受印象派的影响。还有您画中物体的轮廓用黑色勾出来的,有点像塞尚的处理手法。
张值:我同时画油画和中国画(彩墨),最初的表现手法都是一样,即,先用墨或黑色起稿,相当于素描稿的作用。在这之后再上色,只是材料之间的差异,而在表现和处理手法上是相同,这样在材料的运用上也相互影响。另外在中西绘画的相“融”上,我现在更强调的是情感,而不是材料。
佛朗索瓦:您讲的这一点很重要,的确是这样的。艺术本身除了材料和技艺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情感和精神,我很喜欢您的画,更多的是从情感和精神出发,您的画中既有东方艺术的精神,又有我们欧洲艺术的精神。像您展览作品中的一幅《街角咖啡馆》就是这样。
张值:《街角的咖啡馆》是我展出的作品中比较满意的作品之一,这幅画正如您所说是在精神上的一种相“融”,西方绘画中的抽象性与平面化其实在中国绘画中很早就有了,但是没有在理论上加以深入的探讨和完善,不像西方的抽象主义在理论和表现手法上那么成熟。但我们东方人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抽象,激情的狂放使得中国的抽象艺术的表现手法十分丰富。
佛朗索瓦:中国画很注重画中的意境,我看您画中的意境很好,但和传统的中国画的意境不一样。
张值 :我现在所追求的意境应该说是中西方艺术相融之后的一种审美情境,这与我现在的情感有很大的关系,“意境”在中国画中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之中不仅仅是绘画的技艺问题,画家还得有文化、修养、功夫等重量级东西做后盾,而这一切又与画家创作时的特定情感体验密不可分,这是一个统一体,我这次在蒙哈摩坦博物馆看到了莫奈晚年的作品,画得非常的精彩,尤其意境的表达方式上很像中国画家黄宾虹,虽然材料的运用和表现手法上都不一样,但是他们同时达到了一种境界,我看后很感动,让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东西方的这两位艺术大师,并不会因为材料和表现手法的不同而在境界的体现上有很大的差异。其实莫奈和黄宾虹两位艺术家的艺术功底都很扎实,而且都是晚年在画风上有重大转变,可以说完全达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无论他们怎么画都能产生出特殊的意境。
(选自《张值访谈录》)
15.下列关于张值艺术创作中“融”的主题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融”是张值多年来在艺术上的一种追求,即在绘画中融入新鲜的创作激情和理念,真正创作出具有传统艺术风格的作品。
B. 张值在作品构成中之所以能做到使画面有透气感而且使整个画面融为一体,是受到王原祁和王时敏的影响。
C. 在中西绘画的相“融”上,张值更强调的是材料,而不是情感,注重绘画中材料运用上方面的相互影响。
D. 张值对《街角的咖啡馆》比较满意,因为它做到了东西方艺术在精神上的一种相融。
16.结合文中的访谈,简要概括张值在中西方艺术相融方面的独特理念。(6分)
17.阅读文章最后一节,说说你对作者所说的“随心所欲”的理解(6分)
15. 选D。 A项“创作出具有传统艺术风格的作品”有误,应是“具有独特审美情境的作品”。B项“受到王原祁和王时敏的影响”有误,原文中张值只是以此为例说中国绘画“留白”的特点而已。C项“更强调的是材料,而不是情感”与原文不符,有误。 (3分)
16. (1)油画和中国画,只是材料之间的差异,在材料的运用上也相互影响。在中西绘画的相“融”上,更强调是情感,而不是材料。
(2)西方绘画中的抽象性与平面化其实在中国绘画中很早就有了,东方人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抽象。
(3)意境应该说是中西方艺术相融之后的一种审美情境(每点2分,共6分)
17.(1)扎实的艺术功底和成熟的人生阅历使艺术上对境界的追求更具底蕴。(3分)
(2)画家创作时的特定情感体验影响到意境的表达。
(3)在境界表达上,摆脱材料和表现手法的依赖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
在讲儒礼之前,需要先讲讲儒家。同样是儒家,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其定义有所不同,即不同时期的“儒家”有着一些不同的内涵和外延。
春秋末年,孔子和他的学生创立了“儒家”这么个思想流派。儒家形成的背景是百家争鸣。这是一个非常动荡的时代,各种学说纷纷出现,大家都要表达自己的见识,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其时儒家是一个独立的思想流派。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开始。儒家的一部分内容被吸纳为国家的意识形态。通过国家力量,又逐步地完成了礼制的儒家化和法律的儒家化。两个儒家化,首先是礼制的儒家化,然后是法律的儒家化。其实,礼在儒家形成前就有了,至少夏的时候就有夏礼,殷有殷礼,还有周礼。在很长的时间里,“礼”这个概念并非为儒家所专有、专用。但孔子通过讲授、整理古代文献,形成儒家学说与儒家经典,影响深远。在礼崩乐坏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儒家坚守“礼”的立场和价值观,并憧憬着以“礼”来构造未来的社会。他们持续地整理礼书,在礼制文本化的同时,将儒家的观点与古代的礼仪交融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汉代逐步完成了礼制的儒家化,让儒和礼融在一起。其后,又完成了法律的儒家化,看你合不合法先看你合不合礼,把礼的标准灌输到法的里面去。你说你合法,首先要合礼。
从隋唐起,随着科举制度的推广实现了教育儒家化,“儒家”的含义也跟着在扩大。宋以后,科举考试主要就是考四书五经,尤其是到了明清,考试的范围是越来越窄,最后变成了害死读书人的八股文。我们注意到的这个“教育的儒家化”,其意义何在?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完成了教育的儒家化之后,儒家这个概念随之发生了变化。前面提到,儒家最先是一个独立的思想流派;而后,它的一部分因“独尊儒术”而被国家的意识形态所吸纳(其独立性当然就下降了);到了宋代,读过书的人大多都受过儒家文化的教育。由此“儒家”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泛化的概念。甚至有所谓“儒商”等说法。与“儒家”范围的扩大相伴随的,是儒礼全面地渗透到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礼制的儒家化过程中,儒家整理了很多文献,也发挥了自己很多的见解,编订了一些礼书,最后合成“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中国文化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大概在其他文明中看不到现象:把那么繁复的礼仪编成一个系统,并且在两千年里面传承下来。这对中国文化的稳定性是有正面作用的。至于负面作用,大家可以去思考。这么繁复的制度化的礼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仅见的,也可以想见为什么跨入近代会有那么追求革新的人对儒礼表示反感。
15.下列有关“儒礼”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汉代逐步完成了法律的儒家化,其后,又完成了礼制的儒家化,让儒和礼融在一起,使儒礼全面地渗透到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
B. 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坚守“礼”的立场和价值观,并憧憬着以“礼”来构造未来的社会。
C. 在礼制的儒家化过程中,儒家整理了很多文献,同时注意将儒家的观点与古代的礼仪交融结合在一起。
D.作者认为,把那么繁复的礼仪编成一个系统,并且在两千年里面传承下来。这对中国文化的稳定性起到的正面作用超过了负面作用。
16.阅读第③~⑤段,简要概括中国文化中“儒”和“礼”是怎样融在一起的。(6分)
17.文本最后一段提到“近代会有那么多的人对儒礼表示反感”,根据本文的内容,你认为儒礼的形成对于中国人产生极大思想钳制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15. 选C。 A项中“法制的儒家化”发生在“礼制的儒家化”之后,弄错了先后顺序。B项“憧憬着以‘礼’来构造未来的社会”是儒家“在礼崩乐坏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理想,不是“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例如汉代就已经“逐步完成了礼制的儒家化”,并“灌输到法的里面去”,这已经不是“憧憬”的阶段了。D项“这对中国文化的稳定性起到的正面作用超过了负面作用”在文中没有根据。(3分)
16.⑴在礼崩乐坏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儒家持续地整理礼书,将儒家的观点与古代的礼仪交融结合在一起。
⑵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通过国家力量,又逐步地完成了礼制的儒家化和法律的儒家化。
⑶科举制度的推广实现了教育儒家化,儒礼得以全面地渗透到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
(每点2分,共6分)
17.⑴儒家本是独立的思想流派,但汉代后经过国家力量的干预,被吸纳为国家的意识形态,为统治服务。(3分)
⑵教育的儒家化导致八股文的出现,使读书人的思想受到钳制、摧折。
⑶礼的繁复、制度化使人反感,尤其在近代追求革新的人们那里更是如此。
(每点2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神线
包作军
郑能四十出头,是个下线工,活儿不重,在钢板上画线,以供电气焊切割或机械加工。
郑能可以不用圆规、卡尺就在钢板上画圆,有人开玩笑说是阿Q.梦寐以求的那种圆,是绝活儿。大家都叫郑能“神线”。
“神线”郑能的工资虽不高,但三六九的能就着咸菜喝几杯小酒,就不羡慕厂长科长们大鱼大肉的日子。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郑能觉得很开心。
郑能像爱自己的女儿那样爱着自己画线加工成的零件,像爱自己的家那样爱着自己的企业。但仿佛做了一场噩梦,厂子宣告破产了。
下岗的郑能顿时茫然无措,天天靠喝酒来麻醉自己。郑能妻子所在的厂子也是勉强开工,工资也不高。没多久,郑能家的油盐酱醋就发生了危机……
妻子劝郑能出去找工作。
郑能出去跑了一圈,似他这样不上不下的年纪,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人家最低的年龄界限也必须是在三十五岁以下。
郑能又开始喝酒,喝醉了就骂自己是废物。
郑能的妻舅是一个工商所的小头儿,见郑能这个样子,就跟他说:“不如去我管的那个市场去看自行车吧,也算是废物利用。”
郑能叹了口气,就随了妻舅。
妻舅把郑能领到市场旁边的一处空地上,扔给他两段旧绳子,就走了。
郑能刚用那两段旧绳子绾成一根,在空地上围出一个圈来,就陆续有人推来自行车要他看管。妻舅告诉郑能,每辆车子收两角钱。
这是一个蔬菜市场,从早晨到傍晚,买菜的人熙熙攘攘,大都是骑了自行车来的。先寄存自行车,买完菜,再骑自行车回家。
郑能从早至晚,不停地存车,不停地收钱,手腕子都酸麻了。
晚上回家,郑能从皮包里倒出一大堆毛票,让妻子女儿帮他数一数。
妻子女儿数完后,惊喜地说:“有二百多块呢!”
郑能高兴得头都大了:“那么多?!”这差不多是他先前上班时小半个月的工资呵。
然而,这样的惊喜可不是每天都有的。
郑能像呵护自己的女儿那样呵护着握在自己手心的那条绳子。
有时候,郑能还会喝着小酒,嚼着花生米,对着屋角的那条绳子自言自语:“你嘛,才叫真正的神线。我――屁都不是,顶多是废物利用……”
说这话时,郑能望着窗外,眼中露出悲哀的神色。
11.从文中看,在郑能这个不幸的小人物的身上其实有很多值得称道的闪光点,请简要加以概括。(6分)
12.小说第二段(郑能可以不用……都叫郑能“神线”)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
具体说明。(5分)
13.文中画线的两处文字上很相似,分别出自郑能的妻舅和他本人之口,分别说说它们所包含的不同内心情感。(6分)
14.郑能终于赚到了钱,可是文章最后却写到了他眼中“悲哀的神色”,你认为他为什么而悲哀?试做探究。(6分)
11.由“郑能像爱自己的女儿那样爱着自己画线加工成的零件”可知其热爱自己的工作(事业心强);由“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郑能觉得很开心”可知其能安守清苦的生活(知足常乐)、由“郑能从早至晚,不停地存车,不停地收钱,手腕子都酸麻了”可知其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学生只要概括出黑体字的意思即可,无需引用具体内容,三点共6分,每点2点)
12.引出下面“神线”下岗,空怀绝技而生活困顿的内容。(2分)为下面写郑能把“那条绳子”称作“神线”作铺垫(3分)。
13.鄙夷,带着点施舍的味道;(3分)自怜自哀,内心充满悲苦。(3分)
14.为命运的捉弄而悲哀;为自己身怀绝活却再无用武之处而悲哀;为未来生活担忧引发的悲哀。(本题宜宽放给分,答案仅供参考)(6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