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附加题
中医是医学,也是文化,它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中医产生于长期养生治病的实践中,但当其在两千年前从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时,借助了当时的哲学、天文学、农学等成就,采取了“取类比象”(同类事物具有类似属性)的方法,被赋予了本民族文化的内涵。比如,中医把人体看做一个小自然,自然界的规律也体现其中,所谓“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经络气血”“寒热温凉”等。
但自19世纪末部分国人主张“全盘西化”以“强国”时,中医的困境就已开始了。进入20世纪以后,一些寻找中国落后挨打根源的知识分子,将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文化视为腐朽没落文化的代表,不加区分地踏在脚下。
此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代中国人,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多,对传统文化反而日渐陌生。比如,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弱化,使得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古文为载体的中医理论,对多数民众无异于“天书”。加之,近代以来持续不断对“中医科学与否”的争论,使越来越多的国人对中医产生怀疑甚至抵触。
6.结合全文,谈谈中医“民族性”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7.阅读全文,简要分析如何使中医走出困境。(9分)
答:
6.答案:①中医产生于我国古代人民长期养生治病的实践中。②中医把人体看做一个小自然。自然界的规律也体现其中。③中医理论是通过我国古代文言文记载下来的。
7.参考答案:要使中医走出困境。就必须让大多数国人认同中医,所以我们要大力宣传传统文化、传统医学,恢复中医生存的文化土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此外,我们还可以为中医立法。加大政府投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
《家》中觉慧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慧为什么与家庭决裂?他最后是如何为自己争幸福的?请简述。(5分) 附加题
答:
参考答案:觉慧看到这个家的无数罪恶,特别是瑞珏、梅姐、鸣凤的死,使他再也不能忍受这一切了。他不愿屈服,不愿随着这个家庭一起灭亡,要自己去争取幸福。最后,他瞒着高家长辈,告别了觉新、觉民、琴姐和朋友们,乘船去上海,去追求自己新的生活。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1、2题。(10分) 附加题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后汉书・袁安传》)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6分)
洛 阳 令 身 出 案 行 见 人 家 皆 除 雪 出 有 乞 食 者 至 袁 安 门 无 有 行 路 谓 安 已 死 令 人 除 雪 入 户 见安 僵 卧
2.结合文意说明洛阳令为什么将袁安举为孝廉?(4分)
答:
1.答案:(1)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6分,每错一处扣1分)
2.答案:袁安认为,大雪天,人人忍饥挨饿,此时不宜有求于他人,(2分)这体现了袁安体恤他人关心他人的美德。(2分)
请以“风吹雨淋过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作文: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思维像风儿一样自由
――记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
①刘先林不讲究吃,也不讲究喝,单单讲究空气流通。即使在北京冬天凛冽的寒风中,他家的窗户也处于洞开状态;办公室来了客人,刘先林让座,然后便“开窗,通风!”将已经打开的窗子开到最大,门也敞开,然后满意地坐下:“这样好。”办公室调整,刘先林拒绝套间办公室,唯独看中空气对流的办公室。有人找他时,他就在靠门的办公桌上,从高高两摞书间昂起头来。
②在“__”中,中国测绘局的科研人员被打发到工厂去。很多人打牌聊天闲度光阴,而刘先林在车间学会了工人师傅的本事:车、刨、铣、钳各工种。比如当年大家都觉得没用处的计算机,刘先林竟然在全北京没有几台计算机时,凌晨在别的单位上机,为此,他前半夜就要去排队等候。
③刘先林喜欢流通的空气,流通的空气里有充足的氧气,是刘先林创造的源泉,而创造是刘先林的生命。在这样的富氧环境中,刘先林研究出来JX系列解析测图仪,这个专攻图像处理的系列设备,成了国外产品独占中国市场的终结者。目前可以直接快速获取影像并记录于硬盘的领先世界的数字航空摄影仪也已是刘先林研究成果中的“待嫁新娘”。测绘界使用的都是高级精密的设备,从纯进口国到出口国,刘先林在其中起了革命性的作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对科研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最高褒奖,几十万人的中国测绘界一共只获得过两次,但这两次得主都是刘先林。
④刘先林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直奔主题”。
⑤刘先林认为,无论是自己还是产品,都不应华而不实。实验时,他戏称自己是“胶布工程师”,用胶布粘贴就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在研制JX-3解析测图仪时,刘先林特意邀请生产单位的作业员来参与,生产作业需要什么功能,他就在仪器上设置什么功能,因为刘先林认为:“需要是发明之母。”刘先林产品的用户们评价他的产品:看上去不那么漂亮,但是实惠、好用、细致、功能强大。
⑥我国科技界申请课题,大多数情况先论证国外如何如何,刘先林却很少去关注某个课题是不是国外研究的热点。他说:“我从事研究的项目,总是从国家需要出发,从测绘生产的需要出发。”他的同学、一位两院院士说,自己是传统的,写一堆文章,带一群学生;而刘先林是基层的、快速的、简捷的,几乎不写科研文章,也不去考学位,更不去考虑自己科学家的身份与衣着是否相配。
⑦也许是用心专一的人都有的特点吧,他们需要用纯粹的心去做纯粹的事,其他问题在他们看来可以予以最大程度上的忽略,刘先林泡茶用的不是杯子,是一个塑料大茶壶,没有壶盖。茶壶大,是因为一次可以倒很多水,用起来方便,而碍事的壶盖和过滤茶叶用的东西,因“直奔主题”而被扔掉了。刘先林的毛衣永远是今天正着穿,明天反着穿。他从不关注脱下来的毛衣是反是正。国家测绘局领导有一次到研究院调研,车子快到研究院时,看见前面一个白发老头,一边裤腿高,一边裤腿低,蹬着辆三轮车,正好在小车前面走,到了研究院门口一下子就拐了进去。这位领导心想,测绘科学研究院怎么让收废品的随便进出?赶上去一看,是刘先林。即使是见大领导,刘先林有时也光着脚穿一双大两号的皮鞋。会见外宾时也不考究衣着。外事办的人说,刘先林给中国人争气,争气不在外表。
⑧刘先林心中装的是发明创造的大思考。采访时,只要记者让他随意而谈,他准会侃侃而谈,没有大道理,全是与他质朴外表相称的大实话。不善言语的刘先林经常急出有些哲理的话:一个民族不能只有传递知识的能力,没有生产知识的能力,中国人应该是有创造力的。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3分)
A.科技创造是严谨的,但科技创造需要开放的、大胆的、具有前瞻性的思维,用“思维像风儿一样自由”作标题不但富有诗意,而且符合人物特点。
B.刘先林不善言语,但他喜欢说“直奔主题”,文中划线的两句话,都是直奔主题的。在刘先林看来,实际需要就是科技发明创造的主题。
C.文章开头叙述刘先林讲究空气流通的几件趣事,主要说明刘先林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也说明呼吸新鲜空气能促进科研发明的奇思妙想。
D.刘先林在严冬却窗户洞开,别人闲聊他学技术,别人觉得学计算机没用他却孜孜以求,搞科研别人关注热点他却根据需要,这几处对比,凸显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17.在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刘先林“直奔主题”个性的一项是(3分)
A.在研制JX-3解析测图仪时,刘先林特意邀请生产单位的作业员来参与,生产作业需要什么功能,他就在仪器上设置什么功能。
B.刘先林几乎不写科研文章,不去考学位,研究中总是从国家需要出发,从测绘生产的需要出发。
C.刘先林泡茶用一个去掉壶盖和过滤茶叶用的东西的大茶壶。
D.刘先林的毛衣永远是今天正着穿,明天反着穿。他从不关注脱下来的毛衣是反是正。
18.第⑦段写刘先林不修边幅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9.几个古稀之年的同事评价刘先林:“不循常规,不拘一格,不善言辞,不修边幅,但,是一个奇才。”除了“不修边幅”外,上面这则通讯能印证其他评价吗?请简述理由。(6分)
答:
16.C。(C“主要说明刘先林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错。)
17 .D。
18.答案:这样写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说明刘先林把所有的心思花在科学发明创造上,没有时间考究衣着是否合适,能显示科学家的特点;另一方面把生活中的刘先林真实地表现出来,能显示人物率真自由、不落俗套的个性特点。(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9.答案:都有印证:①他根据需要搞科研,不像别人关注国外科研热点,写文章带学生考学位(不循常规、不拘一格);②他话不多,很简洁,且是大实话(不善言辞);③测绘界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他包揽(是个奇才)。(每点2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快乐与功利原本是古典经济学“心照不宣”的前提。边沁、斯密、密尔、杰文斯、马歇尔、萨缪尔森等著名经济学家均对快乐、幸福理论有过诸多阐述,其中的一些经济学家并把快乐作为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由于人类快乐、幸福包含了亲情、环境、健康、zōng jiāo 、友谊、社会公正等大量非经济因素,因而使得其必然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承认“社会”的价值维度,是对古希腊“共同体主义”与中国“天人合一”文化哲学精神的某种传承。然而,由于文艺复兴以来构建起来的以个人本位为价值中枢的近代主体性在欧洲社会取得了主流价值观地位,加之近代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学本身需要脱离哲学分支体系的要求,使得具有社会价值规范意义与终极价值意义的快乐概念,蜕化为由个人生理和心理本能决定并局限于追求个体经济效用的偏好。这种以狭义的经济效用主义与利己主义为中心的偏好论与效用论,拒绝承认社会相互作用的人类行为机理,进而否认快乐、幸福需要人与人、个体与整体之间相互和谐才能够实现的社会价值维度。由于建立于个体主义、利己主义、物质利益主义基础上的主流经济学价值观与逻辑理性主义方法论,忽视了世界真正的合作前提与快乐体验的行为终极本质,使得其理论因缺乏现实基础的支持而遇到日益巨大的挑战。
快乐经济学追寻人类行为真谛并直面生活现象,使得其不仅具有现实的生活基础,与人类行为的终极价值相一致,更加重要的是它所揭示的终极价值理念对于我们拓宽经济学价值视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因为,只有快乐、幸福才具有终极价值,经济增长的意义永远只是相对于快乐、幸福的增长而言才具有价值的。快乐经济学包含的快乐计量理论与实证方法研究,还可以为我们发现人类快乐影响因子的权重序列,为个人完善人生,为科学技术指明发展方向,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决策,提供极具价值的分析基础。因为,健康、亲情、环境,这些无需多少资金与资源的项目原本就是人类无上快乐的源泉。同样需要认识到的是,并不是快乐经济学迎合了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而是快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与人类行为的逻辑起点,经济学原本就是需要这样构建的,只是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偏离了这一目标,才引起了当今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向快乐的复归,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还专门为此撰写了《回到边沁》一文。我们不由得感慨,我们可能正在迎来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追索人类行为真谛的经济学时代!
1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快乐”这一经济学核心概念的范围的一项是(3分)
A.亲情、健康以及友谊。 B.环境、zōng jiāo 和社会公正。
C.追求个体经济效用的偏好。 D.人与人、个体与整体的和谐。
17.根据文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快乐经济学传承古希腊“共同体主义”和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哲学精神,因此就必然舍弃个体的利益。
B.快乐计量理论与实证方法研究为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分析基础,因而决定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决策。
C.因为健康、亲情、环境等人类无上的快乐源泉无需多少资金与资源,所以快乐经济学不追求经济效用。
D.因为人类行为的真谛就是快乐与幸福,所以当今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向快乐复归是真正以人为本。
18.西方主流经济学形成的原因有哪些?(6分)
答:
19.请你归纳出“快乐经济学”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6分)
答:
16.C。
17.D。(A项“必然舍弃个体的利益”错;B项只能是“影响”“提供极具价值的分析基础”,不能说“决定”;C项“不追求经济效用”错。)
18.(1)文艺复兴以来构建起来的以个人本位为价值中枢的近代主体性在欧洲社会取得了主流价值观地位;(2)近代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学需要脱离哲学分支体系的要求。
19.(1)只有快乐、幸福才有终极价值,(2)而经济增长的意义只是相对于快乐、幸福才有价值。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鼎铛玉石, ;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⑵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⑶ ,不思其反。(《诗经・氓》)
⑷受命以来,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诸葛亮《出师表》)
⑸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唐・欧阳修《醉翁亭记》)
⑹ ,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论积贮疏)
⑺流水不腐, 。(吕氏春秋・尽数)
⑴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⑵挟飞仙以遨游
⑶信誓旦旦
⑷夙夜忧叹
⑸伛偻提携
⑹仓廪实而知礼节
⑺户枢不蠹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8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⑴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赏析。(4分)
答:
⑵诗中的“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寄托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并请简要列举你的理由。(4分)
答:
(1)可以从以下的任意某一方面做赏析:
①视听结合,动静有致,颇具匠心。“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廖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构成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感染。
③烘托,渲染,饶有情韵。晨曦初见,天上还残留几点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归雁。诗人正被这景象迷住,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作者以景衬人,以高楼笛声为诗歌意境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③引发联想,韵味清远。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对艺术特点的概括2分,结合诗歌做具体赏析2分。意思对即可。)
(2)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理由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
①篱旁的菊花,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
②篱菊的意象与诗中的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归隐的情绪。
③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和谐。(思想感情2分;理由2分,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鉴赏参考】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迷住,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觅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如此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紫菊半开,红莲凋零,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文言文阅读(18分)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黄庭坚传》)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舅李常过其家 过:到访,造访
B.服除,为秘书丞 服:服从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俾:使,让
D.举以自代 举:举荐
7.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3分)
A.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不以迁谪介意
B.不以迁谪介意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C.不以迁谪介意 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D.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8.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3分)
译文:
(2)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3分)
译文:
(3)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3分)
译文:
6.B(服:丧服)
7.B(“时”句表现他对百姓仁爱,“至”句反映他仁途被排挤、打击的命运。)
8.A(B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使;C项中“诗比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了;D项中“按时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段概述其文学成就。)
9.(1)(黄庭坚)担任了北京国子监的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2)等到母亲死后,他在墓旁筑室(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3)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听到的人都认为他胆气豪壮。
请为下面一则消息拟定标题,注意不得超过20字。(4分)
据国家海洋局最新公布的《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显示,十一五期间,有关部门将开展主要包括工业和生活污染源综合治理行动,实施渤海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建设渤海环境监测、监视、预警、应急系统。总投资估算400亿元人民币。
渤海生态环境问题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形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专家指出,渤海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已到了再不及时治理,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变成“死海”的程度。据2008年2月22日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显示,渤海仅占中国管辖海区面积的2.6%,但每年全国40%的直接排海污水排入了渤海。
答:
我国将投资400亿治理渤海污染。要点:我国(1分)、400亿(1分)、治理(1分)、渤海污染(1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