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A:坚持“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对野生动物的养殖和利用,中国近年来采取了行之有效的一系列规范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 B:修改后的节约能源法明确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房屋时,应向购买人明示所售房屋的节能措施、保温工程和保修期等。 C: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家经济体制转轨进程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江西旅游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D:近年来,我市从中小学教师中先后抽调了2000多人次去农村学校支教,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站在雅典卫城上,我发现对面远远的一座绿色的小山顶上,醒目地 着一座石碑。②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也 一次地发生,为什么至今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③我再度__ __:出版这本书,不是为了几个钱,而是为了难以忘怀的大山情。

A:竖立 不止 申明 B:树立 不止 申明 C:竖立 不只 声明 D:树立 不只 声明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百废俱兴 出谋画策 落腮胡子 骄奢淫逸 B:浑水摸鱼 大展鸿图 丰富多采 杀一儆百 C:摩拳擦掌 披星戴月 指手画脚 直截了当 D:义无反顾 污七八糟 小题大作 秀外慧中

下面是一位班主任写的一个学生的日常表现日记。请根据这些内容为该同学写一段评价性文字。要求:评价要客观,语气要委婉,有利于该同学的发展,60字左右。

(1) 9月13日:上午第一节课迟到,下午课外活动报名参加学校文学社。

(2)10月21日:下午第一节在教室睡觉,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宣读了他的一篇发表在省级刊物上的习作。

(3)11月15日:在校运会上刷新背越式跳高和三级跳远校纪录。

(4)12月20日:在学科毕业会考中作弊,被监考教师发现。晚上,获校最佳辩手称号。

参考答案:你的文彩和口才令人倾倒,你在竞技场上的英姿让人佩服;守时、好学、诚信,更会让你如虎添翼,老师相信这些都难不倒你。祝你成功!

仿照下面例句的句式,以“单纯”、“成熟”作为开头,各仿写一个句子。(6分)

例句:稳重绝不是怯懦的近义词,怯懦是心智无力的外显,稳重是心智强盛的内敛。

答案示例:

单纯绝不是幼稚的同义语,幼稚是童气未脱的胎迹,单纯是童年留下的财富。

成熟绝不是圆滑的代名词,圆滑是人生柔弱的世故,成熟是人生练达的从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烟雨中的古镇

庄红蕾

①伴着潇潇春雨,到江南古镇走了一趟。下雨给游览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欣赏古镇,品味古镇,恰恰该在雨天。雨天的乌镇烟雨飘渺,是那么个性闪烁、古风淳朴。徜徉古街长巷而神迷,静赏小桥流水而心醉。她好象一杯淡淡的绿茶,是需要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的。

②走在烟雨迷蒙的古镇上,如同漫步于唐诗宋词意境的画廊。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流水氤氲着古典之美、朦胧之美,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诗;然而更多的,却是那至真至性的婉约之美。流水静静地流淌,那不是岁月的血脉么?那不是缕缕的年华么?似水年华,在这清清的河水中反照着时光流逝和生命匆匆的无奈。于是古桥、老屋、乌蓬船……一切都生发一股淡淡的感伤来――烟雨之中,因为有了这种美丽的婉约的感伤,古镇才显得楚楚动人。

③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千百年来,他是读了太多太多的书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史在这里一页页翻过,人儿从这里一代代走过。古镇却依然故我,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从容淡泊于生活之中,只是把沧桑悄悄累积在心头。

④春雨潇潇地下着,雨丝缕缕撩人情思,点点滴滴淋在心头,令人怀旧之意顿生。小时候,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蓬船,一样悠长的小巷……那时的河里,水是清清的,在河里淘米,便会引来无数的小鱼儿,它们在水中争食,激起朵朵小小的浪花,荡起圈圈美丽的涟漪。石拱桥的缝隙里总是长出一蓬蓬的杂树乱草,疏影横斜,就像人老了长出的胡须,使石桥平添几许沧桑感。乌蓬船悠悠地晃荡而过,橹声唉乃,渔舟唱晚。这一切,如今在家乡很难见到了。我在想,这样的古镇在我们那里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是不是家乡在经济飞速发展,将这样的小镇都翻新了?为什么某些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呢?

⑤虽然是下雨天,但游客依然不少,这些绝大多数来自大都市的人,带着世俗红尘的喧嚣,来扰乱了古镇的宁静。这些都市里的人在充分享受现代化文明的时候,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旅游?是追求返朴归真,还是怀旧,抑或逃避红尘喧嚣,给自己浮躁的心灵注入些许静气?

⑥细细地感受,帮岸,廊棚,石板路,隔着河看对岸的水阁。水阁是一色的青瓦平屋,枕河而筑,开启着一扇扇木板窗。憩息的老人临窗喝茶,赏窗沿口架子的盆花。水阁将倒影投入狭长的河道,幽幽的,静静的。此时,蒙蒙细雨中一方蓝花巾倏然入目,是蓬船上掌橹女的头巾。翩翩而来,飘飘而去。像一首小诗,一曲小调,一缕清香,它柔和在春风里,像枝头的绿叶映衬着烂漫缤纷的花朵,透出一种幽雅,一种气息。

⑦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使得每一个来此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朴朴的空气之中。我细细地凝视着、品咂着、探究着她的“静之源”,想着她的深厚的静气从何而来?结果发现竟是那穿镇而过的河水。那水是那么沉着,那么宁谧,那么平和,她的颜色呈深绿色,看似不动,实是活水,连着外边的大河,水中有小鱼儿游动,给古镇平添些许灵气。静静地看着河水,我不禁浮想联翩:不正是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文豪、大画家的吗?

⑧回来以后,似乎仍受着那烟雨古镇水气的晕染,好长时间心头湿湿漉漉的。

2007年《语文月刊》第4期

16.作者描写烟雨中的江南古镇,采用了第三人称写法。请分析第③段中的“他”与第⑦段中的“她”在表述上的异同?(6分)

17.文章第④段连用五个“一样的”有何表达效果?(5分)

18.本文作者以烟雨中的古镇为载体表达了哪些历史感悟与人生思考?(6分)

19.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倾注了作者对古镇深深的眷顾,以清新自然、绚丽细腻的笔法,给我们勾勒出一幅既伤感又凄迷,既沉寂又冷清的江南古镇图。

B.“岁月的血脉”意思是古镇深厚的历史底蕴代代相承,“缕缕的年华”意思是流水的历史悠久。

C.第7段结尾处的反问,表现的是作者对“水”这一江南景色的重要元素极高的礼赞。作为“静之源”的水,给了江南古镇一种灵气,也塑起一个个卓越的文化名人。

D.结尾处“好长时间心头湿湿漉漉的”一句,意在说明绵绵春雨,悠悠古镇,带给作者的心灵冲击是沉重的。

E.本文视角独特,将古镇的风景安排在烟雨迷蒙的背景之中来展示,使主体与背景高度融合,和谐统一,同时也表达了对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的反思。

16.相同之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拉近了古镇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不同之处:“他”---体现了古镇的阳刚之美,潇洒超脱,从容淡泊,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富有沧桑感;“她”---体现了古镇的阴柔之美,幽雅、宁静、内蕴而富有底气,给人一种回归母体的亲近感。

17.紧扣“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一句,运用排比句式,更为全面地表现对故乡的怀旧之情。同时又通过对比,表达对“故乡”今昔变迁的婉约的感伤。(大意对即可)

18①令人感伤才显得楚楚动人。②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才会潇洒超脱,从容淡泊,风情万种。③追求经济发展,也应兼顾留存古老文明。④现代化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古老文化的宁静、内蕴和底气给人以精神上的富足。⑤人生既需要物质文明,也需要精神文明。(答对其中三个点即可记满分,大意对即可)

19.A D(A应为“虽有伤感但不凄迷,虽显沉寂但不冷清的江南古镇图”,D  “带给作者的心灵冲击是沉重的”有误,因为古镇的烟雨荡涤了世俗尘埃,洗去了满身疲惫,滋润了心田,作者的心里还在慢慢地、细细地品味,带给作者的心灵冲击是久远的)

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总集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死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_______________。(苏询《六国论》)

(5)_______________,未云何龙?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1)《人间喜剧》  闻一多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诚不得已。

(5)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塞 上

柳开

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注释:①鸣(qiāo),一种响箭。②金勒:饰金的马笼头。

本诗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①画面感强,静中有动。“鸣直上”和“尽提金勒向云看”有强烈的动感,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

②形中有声,形声并茂,引发人的想像。“天静无风声更干”用反衬手法凸现了响箭之声的尖锐,后两句则在描写众多胡儿一起勒马驻足、仰头观看的动作。

9.B  使动用法,使……正。

10.B 介词,表处所,在(A 动词,治理/介词,“给”。 C副词,表反问,怎么/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D第三人称代词,他/副词,表祁使语气,一定)

11.A(①杜瑛品行高洁  ②外表魁伟   ③博闻强识  ④皇帝的话  ⑤ 精于用兵 ⑥治理的谋略  ⑦晚年隐逸的生活  ⑧品行高洁)

12.D “向往文人隐居的生活”说法有误。

13.见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杜瑛,字文玉,祖先是霸洲信安人。杜瑛身高七尺,胡须美丽,形貌魁伟。金将要灭亡之时,读书人还在按科举旧例来求取功名,杜瑛独自躲到河南缑氏山中,大动乱之后,书籍散失,杜瑛尽力寻找各种书籍,尽力阅读,读后过目不忘,深入研究其内容旨意,从古到今的历史了如指掌。他到处流浪,在汾、晋一带教书为生。中书粘合在相州建立衙署,杜瑛答应了他的聘请前去上任,就在那里安了家,给他良田千亩,他推辞不接受。算命先生说他居住的房下藏有财宝,家里人想要挖,他就制止他们,后来的住户果然挖得黄金百斤,杜瑛就是这样不取非分之物。

元世祖忽必烈南征要过相州,召见杜瑛并向他请教计策,杜瑛从容地回答说:“汉唐以来,君主立国所依赖的是法律、军队和粮食这三样罢了,国无法不能成立,人没有粮食不能生活,天下大乱没有军队不能把守。如今宋朝对这三样都轻视,几乎该灭亡了,国家的兴盛全靠您了。若进军襄樊,在江的下游用兵,从后面猛击,大业可以建立了。”皇帝很高兴,说:“书生中也有这样的人!”杜瑛又劝皇帝若干件事情,说如果不这样,后果就会如何。皇帝都接受了,心里佩服杜瑛,说可以重用他,并让他随行,但他因为生病未能成行。

中统初年,朝廷征召杜瑛,当时王文统正当权,杜瑛推辞不去。左丞相张文谦主持河北,上奏推荐他任怀孟、彰德、大名等路提举学校官,他又推辞。他写信给丞相,大意是说:“古代贤明先王的治国之道不能推行,是因为异端邪说为害所造成的,尽管邪恶横行,但天理不绝如线,如今皇帝英明,贤良聚集,言听计从,正是恢复光大先王的礼乐教化的大好时机。至于登记簿籍,定期开会,以及文法末节,汉唐君臣尤其不屑于做这些细碎的事情,而当今的当政者,只知道注意这些事情,这哪里是处理政务,真是可惜!善始者未必能善终,如今虽然建立了政权,却不能追溯历史寻求根本,建立法制,端正风俗,培养人才,广施教化,从而拯救千百年来的灾祸,我担心将来的恶果是一言难尽的。”有人劝他做官,他说:“如今距离古代虽然很远,但先王的所作所为还是可以考察出来。当政者最重要的莫过于复古,如果顽固地沿用过去的旧制不求改革,以此来契合先王的道理,这不也是很困难的吗!我又不会察言观色投机取巧,将怎么去做官呢?”于是闭门谢客,著书立说,终不因为贪官的得失而动摇信念,悠闲自得地钻研学问,直到去世。年纪七十岁的时候,对儿子杜处立、杜处愿立下遗言:“我快要死了,死后在墓碑上写上‘缑山杜处士’的碑名”。天历年间,追封魏郡公,谥号文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它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附个人存在的、身口相传的一种非物质形态的遗产。民间文化中的口头文学、神话、史诗,语言、民歌、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民俗礼仪、民间祭典、民间手工艺术、民居建造术等等均是口头的非物质的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无形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昆曲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同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将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中国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列入世界千年纪念名单。

因为美国人詹姆斯・希尔顿一本书《消失的地平线》,西方人记住了“香格里拉”。书中展示的,不仅仅是丽江古城,而且是一个活生生的古纳西王国,一个由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共同构筑成的美丽的家园。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很多场合重复着他的理论:“中国正在经历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地瓦解、消失、涣散、泯灭。”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社会的这种转型是以十年浩劫的“__”到突然的改革开放这种非线性、非渐变的形式来实现的。农耕文明还来不及清查就被工业文明的浪潮所席卷而去,它们死得迅速且缄默,那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

正在“非正常死亡”的,冯骥才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另一半”。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它的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共同组成的。我们有一个文字历史的传统,一个文人精英的传统,一个王朝更迭的传统。但我们长期忽略了生活中还有一个民间活态的传统,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两者都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由于历史的原因,民间文化从未得到过与精英文化同等的地位,始终停留在口传心授、自生自灭的阶段。因此没有人能真正说清,我们曾经拥有什么,现在还有什么。

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线上,曾经拥有过哪些美好的东西?50年前、100年前、300年前,在一样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他们怎样思想过、生活过?

6.根据文意,下列对“无形文化遗产”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它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以传统为根据的全部创作,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

B.它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整个社会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

C.它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其准则和价值。

D.它是依附个人存在的、口传心授的一种非物质形态的遗产。

7.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民间文化遗产和文人精英文化都是民族精神的载体,都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会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B.《消失的地平线》中展示的,不是丽江古城,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古纳西王国,一个由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共同构筑成的美丽的家园。

C.民族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族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

D.由于历史的原因,无形遗产文化从未得到过与精英文化同等的地位,始终停留在口传心授、自生自灭的阶段。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透过一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历史,能真正说清她曾经拥有什么,现在还有什么。

B.中国社会从十年浩劫的“__”到突然的改革开放,许多无形文化遗产已经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C.2001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l届大会列入世界千年纪念名单的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属于中国藏族的精英文化。

D.如果不是美国人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香格里拉”这个由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共同构筑成的美丽的家园就难以让人们认识。

6.B(“整个社会文化”应为“社区文化”。)

7.D(A“社会生存”应为“社区生存”。B“不是丽江古城”应为“不仅仅是丽江古城”C“民族的土壤”应为“民间的土壤”。)

8.C(“精英文化”错,应是“民间文化”)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