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名篇补写和文学常识填空。(8分)(第(1)题必答,(2)―(8)任选5题)
(1)然秦以区区之地, , ,百有余年矣。出自贾谊的《 》。
(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3)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4)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5)木欣欣以向荣, 。(陶潜《归去来兮辞)
(6)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
(7)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8)万里悲秋常作客, 。(杜甫《登高》)
(1)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 (2)自胡马窥江去后 (3)臣生当陨首 (4)虽九死其犹未悔 (5)泉涓涓而始流 (6)俯察品类之盛 (7)凌万顷之茫然 (8)百年多病独登台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①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②不相顾,临堂空复情③。
[注]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经明了。③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答: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答:
(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
(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是自己弄错了。

9.B(A过:拜访。C坐:坐着,引申为不费心、不劳神。D谅:体谅)
10.C(C都是表示修饰。A用/因为。B那些/他们。 D动词,给/介词,跟)
11.B(④⑤这两件事与主人的关爱无关,是仆人自己的事情。①冬仆迷路,是主人碰见之后随口叫了仆人一声,很难说体现关爱。③冬仆推门,只是仆人的笨拙引人发笑,不能算关爱。②因为主人见仆人没有喝到酒,就多次给仆人酒,并且量还增加了,有关爱意味。⑥主人见仆人没有行冠礼,就给他钱买帽,并准备为其行冠礼,最能体现关爱)
12.A(冬仆并不是回答不上自己的姓名,而是不知道那些跟他一起嬉游的诸门隶的姓名)
13.(1)乌贼鱼(在遇到危险时)能够吐出墨色一样的汁液来隐藏自己,这却成为了招来杀身之祸的原因,(玩弄)技巧又有什么作用呢?
(2)他年轻时在大哥宗道家做事。在大哥想再娶而给续娶之妻家下聘礼的时候,就叫他到城里去买饼。
(3)主人体谅他们没有其他(谋生办法),(便)根据他们的人口而给他们粮食,唯恐他们失去立身之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长城的象征意义与历史作用
①长城就自身价值来说,原是“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的战略防御设施。由于视角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心目中的长城所象征的底蕴并不那么一致是十分自然的。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现代的事。这是在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刻,举国上下高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同仇敌忾浴血抗战中提炼锻铸的象征。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世代传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为世界重点保护文物,宇航员遥观地球所能辨识的人工构筑物的报道,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则产生了另一番意义。
②对于长城成为民族共识的象征作出根本相反的解释无疑应该十分审慎。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为“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称为“巨大的悲剧纪念碑”的观点,于古于今都是荒谬的。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刻薄饶舌者不过是中华文明之树的蛀虫。
③长城与封闭保守并没有必然联系。事实上,长城既可以是“限隔华夷”,自我封闭的壁垒,也可以作为向外开拓进击的桥头堡。不在“物为”而在“人为”。首筑长城的赵武灵王并没有保守、退缩,他“变俗胡服,习骑射”,登上了开放革新的大舞台;标榜“众志成城”、斥长城为废垒墟墙的清政府反而深陷闭锁的泥潭。古代高明的政治家,不以长城自缚,他们运用这条军事防卫线和经济、文化聚汇线,调控了中原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把农业经济与游牧经济融合在一起,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开拓了新路。他们也通过这播撒封建文明的文化带,有效地促进了民族融合、边疆开发。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傍长城而西延,古罗马的治国法典,波斯国的经营之道和什色物产,北非与欧罗巴的算学、文学,都在这条路上作过并不折本的旅行,金发碧眼的商贾、哲人经这条路回国时常怀着收获的喜悦。这条往来者络绎不绝的国际通衢盛期数百年,洒过张骞们多少汗水,输出过炎黄子孙多少文明智慧!这一切都离不开长城的护卫。长城怎么能说是“限制文明空间的环”呢?
④两千多年来,长城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的积极效应构成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客观依据,而这种底蕴、内涵又与长城雄伟博大的景观所激发的豪情壮志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最终积淀、熔铸成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6.第④段中作者说“长城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效应”,下列不能表明“积极效应”的一项是
A.首筑长城的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登上了开放革新的大舞台。
B.古代高明的政治家运用这条军事防卫线和经济、文化聚汇线,调控了中原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C.长城并不必然导致封闭保守,也可以作为向外开拓进击的桥头堡。
D.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傍长城而西延,促进了东西方商业的流通和文化的交流,这一切都离不开长城的护卫。
7.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心目中的长城所象征的底蕴之所以并不一致,是由于人们视角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B.长城对中华民族的“另一番意义”是指长城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C.作者说“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表明了他对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持否定态度。
D.长城雄伟博大的景观能激发人们的豪情壮志,这种豪情壮志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8.根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长城就自身价值来说,原是“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的战略防御设施。为了“有备”,今天依然需要维护和修复长城。
B.标榜“众志成城”、斥长城为废垒墟墙的清政府深陷闭锁的泥潭,正是由于清政府没有认识到长城的积极意义。
C.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世代传唱,顺应了中华民族对长城积极效应的认同心理。
D.由于长城的护卫,古丝绸之路沿线出现了繁荣的商贸交流的景象,由此兴起了许多颇具规模的文明古城。
6.A(这句话表明的是赵武灵王个人的作用,不是长城所产生的积极效应)
7.C(此句作者并没有否定孟姜女哭长城故事本身的意思)
8.C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由文化局、教育局联合举办的艺术展极大地活跃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有数十万当地人参加了相关活动。②由节气演变为风俗、演变为节日的,在二十四节气中也只有清明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清明节也是人性美好的体现,它不是给自己过节,而是 对先人的怀念。③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关于全球变暖的诸多 ,在21世纪都将会进一步显露出来,成为现实。④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认为,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躬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 之道。
A:其间 寄托 殷忧 处世 B:期间 寄寓 殷忧 处事 C:期间 寄托 隐忧 处世 D:其间 寄寓 隐忧 处事

9.C(克:能够、得以)
10.D(A.其,前一句代词,他、他的;后一句表祈使、商量语气,千万、一定。B.以,前一句连词,表修饰;后一句介词,用。C.之,前一句为主谓之问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为定语后置的标志。D.而,连词,表转折意。)
11.B(②是说安积认同陈襄的看法③是说陈襄不同意王安石新法中的青苗法,与兴学无关⑤是说富弼看重陈襄。)
12.A(陈襄只是被授为浦城主簿一职,代行县令职事。)
13.(1)译文:听到的人开始都嘲笑他,但先生不为所动,越发坚定地亲身践行,求学的人也渐渐被教化。(大意1分,“笃”1分,“学者”1分.“化”1分,共4分)
(2)译文:因为这些小人的谗言,使得生员们最终不能听闻大道,我深以为耻。(大意1分,“遂”1分,“耻”1分,共3分)
(3)译文:将要离任时,在国库中得到杂收的无名钱几百万,于是用来偿还多年来拖欠的官府租税。(大意1分,“以”1分,“逋”1分,共3分)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朱春祥咬着牙坚持,让孩子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咙上感觉声带的_____,另一只手放在唇边感受气流的进出。②其中的_____,谁又能知道,只有他一人明白。③苏东坡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________,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A:震动 委屈 独树一帜 B: 震动 委曲 不落窠臼 C:振动 委曲 独树一帜 D: 振动 委屈 不落窠臼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蕴藉 参议院 融会贯通 陈词烂调 B: 渲泻 炒鱿鱼 自行其是 民生凋敝 C: 坐镇 捅娄子 声名鹊起 珠光宝气 D: 辑拿 候车室 大有裨益 独当一面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的人为了追求舒适,放弃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坚守;有的人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放弃了对道德阵地的坚守;有的人为了金钱,忘掉了党性、人性……
请以“追求与坚守”为话题,写一篇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
作文按高考标准评分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小说创作中“间离”的作用(25字以内,4分)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讨言”“经历过一场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不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更大灵活性,留下了放大的艺术创造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答:小说创作中“间离”的作用是
给作者和读者分别留下创作和二度创作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