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平造为宪令屈平属草藁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列传(节选)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⑥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注释:①〔楚]指楚国王室。②[左徒]楚国官名,是一种官阶较高的职官,次于令尹,相当于上大夫.③〔志〕同“记”。④〔造为宪令〕制定国家的法令。⑤〔伐〕自我夸耀。⑥〔离〕同“罹”,遭遇,糟受(灾难或疾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谗之曰 ( )

②屈平王听之不聪也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选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屈原遭受上官大夫谗言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于是,就②痛恨、痛心

2.讲信义而被猜疑,忠诚而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3.上官大夫嫉妒屈原的才能,嫉妒屈原受楚怀王宠信,抢夺屈原制订的宪令未果。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A:善刀而藏之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而母立于兹   D:杳不知其所之也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某所,而母立于兹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却告了相思回避 D: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B:某所,而母立于兹 C:张良出,要项伯 D:控蛮荆而引瓯越

下列句子中的“而”的用法和意义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假设连词,如果、假如) B: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修饰连词,连接状语,可不译) C: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转折连词,然而) D: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你的)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五十步笑百步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举酒属客。 D:某所,而母立于兹。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

屈原列传

《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3.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于辞令 娴:擅长。

B.平其功 伐:夸耀。

C.王怒而屈平 疏:疏远。

D.道德之广崇 明:光明。

14.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治乱条贯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B.①故忧愁幽思作《离骚》 ②信见疑,忠而被谤

C.①竭忠尽智事其君 ②中述汤武,刺世事

D.①楚怀王左徒 ②怀王使屈原造宪令

1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A.①②⑥B.③④⑥C.①③⑤D.①④⑤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1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②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13.D

14.C

15.A

16.B

17.(1)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

(2)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

(3)在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在家里没有可以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文言实词。D项的“明”,根据句意,此处应为动词,阐明。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文言虚词。A项,①中的“之”是结构助词,解释为“的”②中的之是代词;B项,①中的 “而”表承接,②中的“而”表转折;C项,“以”都表目的的连词;D项,①中的“为”,担任,②中的“为”,制定。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是作者针对“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进行的评价。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是说的《离骚》的特点。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

试题分析:“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错误。文中“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意思是“(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注意得分点。得分点:(1)为:制定,起草;伐:夸耀。(2)称:用……称呼,用……作比喻。(3)茕茕独立:无依无靠、孤苦伶仃;吊:安慰。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国君同姓。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熟习应对辞令。在朝廷内与国王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他想夺走,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玉面前讲屈原的坏话:“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以致让邪恶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被朝廷不容。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长诗《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他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没有宣扬淫乱,《小雅》虽然多写讽刺怨恨,但没有宣扬叛乱,《离骚》可以说兼有两者的特点。(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近事,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14.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于辞令 娴:熟练

B.每一令出,平其功 伐:讨伐

C.人穷则本 反:同“返”,追溯

D.谗人之,可谓穷矣 间:离间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楚怀王左徒 父母宗族,皆戮没

B.博闻强志,明治乱 箕畚运渤海之尾

C.王怒疏屈平 敏好学,不耻下问

D.夫天,人之始也 楚左尹项伯,项羽季父也

1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1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B.上官大夫与屈原处于同等的官位,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C.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很生气,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D.“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屈原内心忧愁苦闷,所以写下了《离骚》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14.B

15.D

16.C

17.C

18.(1)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

(2)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

【解析】

14.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B项,“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中的“伐”应解释为“夸耀”。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B项,可以联系“每一令出”这一语境分析其意思。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D项,两个“者”都与后面的“也”构成判断句。A项,第一个“为”,动词,是,担任;第二个“为”,被。B项,第一个“于”,引出动作对象;第二个“于”,到。C项,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并列。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比如本题中的“者”后面都有一个“也”,故用法相同。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应先回归语段,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意思,“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屈原在朝堂上可以和楚王共商国事,辅佐楚王发出正确的诏令;外交接待宾客,出使诸侯也能从容应对,楚王对屈原非常信任“;然后再寻找断句的标志,本句应抓对称的句式,“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和“出则接遇宾客”。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断句的时候,要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C项“于是上官大夫很生气,并从此疏远了屈原”有误;疏远屈原的是“楚王”,文章第二段里的句子说“王怒而疏屈平”。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⑹强加因果关系。第二段明确说明“王怒而疏屈平”,并不是上官大夫疏远屈原。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第一句中,“疾”,痛心;“听之不聪”,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谗谄”,谗言和谄媚之辞。第二句中,“而”,表转折,却;“见”,表被动;“被”,表被动。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文翻译题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赋分点: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对“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②水浅而舟大也 ③吾恂恂而起 ④何不其糟而其 ⑤某所,而母立于兹 ⑥渔父莞尔而笑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②④/③⑥/⑤ C:①③/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