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A (每:常常) 

9.D (A.使,替B.被,表被动C.来,表被动D.却,表转折)

10.D(“可见太宗英明”推断不合理)

11.(1)皇上生性俭朴,因此当初一见宫殿的宏大华丽就发怒。但是皇上向来听从皇后的话。(至尊,雅各1分。句意1分)

(2)皇后是一个妇人,只喜好华丽。皇后内心如果高兴,皇上的心思也一定因此而改变。这就是我知道的原因。”(“妇人也”判断句1分,“惟丽是好”宾语前置1分,“所以”1分,句意1分)

(3)下面的奏章如果不合皇上的心意,就牢牢扣押下来不上奏。(“忤”、“寝”各1分,句意1分)

文言文译文:

封伦字德彝,观州县人。父亲子绣,是隋朝通州的剌史。封伦年少时候,他的舅舅卢思道常常说:“这孩子聪明见识超过一般人,将来必定官至卿相。”开皇末年,江南发生叛乱,内史派杨素前去征伐叛军,委任他当行军书记官(记室)。杨素将要(负责)营建仁寿宫,(被)召回当任土木工程建筑监督。随文帝来到仁寿宫住所,看到宫殿规模宏大,奢侈浪费,大为恼怒,说:“杨素是不忠诚老实的,用尽百姓的财力,装修宫殿,替我在天下百姓中结下怒恨。”杨素非常害怕,担心将(因此)遭到贬谪。封伦说:“你应当不要担心,等到皇后来到,对你必定有所恩赐。”第二天,果然杨素被召入宫对话,独孤皇后慰劳杨素说:“你知道我们夫妻年老,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散心,隆重地装修了这座宫殿,难道不是对我们的孝顺吗?”杨素退朝下来问封伦道:“你凭什么知道皇后会恩赐我?”封伦说:“皇上生性俭朴,因此当初一见宫殿的宏大华丽就发怒。但是皇上向来听从皇后的话。皇后是一个妇人,只喜好华丽。皇后内心如果高兴,皇上的心思也一定因此而改变。这就是我知道的原因。”杨素叹息佩服道:“揣摩推求的才能,我是比不上的。”杨素依仗荣贵和有才能,对人大多欺凌侮辱,只有对封伦十分赏识,送给财物。多次在皇上面前称赞举荐封伦,因此封伦被破格提升为内史舍人。大业年间,封伦看到虞世基受到隋炀帝宠幸,而虞世基又不娴熟政务,常常接受皇上的诏令,但办事大多失误。封伦就又依附虞世基,暗中替虞世基指导谋画,宣布执行皇帝诏命,谄媚顺从皇上。下面如有违背皇上心意的奏章,都扣压下来不上奏。判决刑事案件,措词严厉,苛刻地援用法律条文,极尽诬陷;记录功勋,实行奖赏,一定要抑制和削减。因此,虞世基日益得到皇上的宠幸,日益尊贵,而隋朝的政治日益败坏,都是封伦所干而(造成的)。宇文化及发动叛乱,逼迫皇帝逃出皇宫,指使封伦列举皇上的罪状加以责备。皇上对封伦说“你是一个出来求官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呢?”封伦羞愧地退回来。化及不久就委任(封伦)当内史令,让他跟从到聊城。封伦看到化及的势力日益窘迫,就暗中勾结化及的弟弟士及,请求到济北运粮来观察情势的变化。待到化及失败,和士及一起来向(唐军)投降。唐高祖因为封伦是前朝的旧臣,就派出使臣来迎接慰劳他,授予他内史舍人的官职。不久,又提升他为内史侍郎。萧曾经向唐高祖推荐封伦。唐高祖任命封伦为中书令,唐太宗继位时,萧升调为尚书左仆射,封伦升调为右仆射。封伦向来阴险心术不正,和萧商量好可以向皇上上奏的事,到了太宗皇上的面前,全都改变原议,因此和萧有了矛盾。 史官说:“封伦有揣摩推求他人心意的才能,又有随机应变依附别人的聪明。和化及结成同党而厉数炀帝的罪状,也许有惭愧的容颜;巴结依附士及而归顺唐朝,却完全没有羞愧的脸色。当建成执政之时,办事举旗不定,持两种态度;背负萧的恩义,上奏时有太多不同的意见。唐太宗,是一代圣明的主上,没有发现他的私心;房玄龄,是一代贤明的宰相了,尚且还容允他的谄媚。狡猾的谋画、可耻的行为,死了之后才彰显出来.如果没有唐临的殚劾,唐俭等人的奏议,那么奸狡之人的阴谋就能够得逞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在贵族政治未崩坏的时候,所有的知识、礼、乐等等,都在贵族手里,平民是没份的。那时有知识技能的专家,都由贵族专养专用,都是在官的。到了贵族政治崩坏以后,贵族有的失了势,穷了,养不起自用的专家。这些专家失了业,流落到民间,便卖他们的知识技能为生。凡有权有钱的都可以临时雇用他们;他们起初还是伺候贵族的时候多,不过不限于一家贵族罢了。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士农工商”的“士”,这些“士”,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他们除了从事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各“思以其道易天下。”诸子百家便是这样兴起的。

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蹇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作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有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游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所谓旧文化、旧制度,主要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创造的。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但后来各家大多讲自己的新学说,不讲这些,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的儒家。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打了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中归纳得来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选自《经典常谈》)

5.诸子百家是怎样兴起的?下列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之际,本来属于贵族阶层末一级的“士”,随着贵族政治崩坏而流落到民间,他们靠卖知识技能为生,形成了以自由职业为特征的诸子百家。

B.贵族政治崩坏以后,那些有才能的人由贵族沦为平民,后来借助开门授徒的等方式,重新确定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这些人就是诸子百家。

C.随着贵族政治崩坏,原来由贵族专养专用的有才能的人,因贵族失势而流落到民间,靠卖知识技能、开门授徒为生,渐渐形成了诸子百家。

D.春秋、战国之际,有才能的人随着贵族政治崩坏而流落到民间,他们靠卖知识技能为生,开门授徒,对当时的文化制度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诸子百家。

6.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A.孔子一生从事教育,弟子三千,为社会培养很多优秀的人才。

B.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招收来自社会不同层级的学生,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

C.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开中国讲学和游说之先河。

D.孔子一律教学生读《诗》《书》《礼》《乐》,而且使《诗》《书》等成为儒家的专有品。

7.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封建时代的学者热衷于政治,不愿走西方自然科学的道路,对天文、算数、医学等自然科学,很少有人肯潜心加以研究。

B.诸子百家里只有儒家始终守着《诗》《书》《礼》《乐》,其他各家都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倡导更能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学说。

C.宋元以来,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礼法要求,并不是孔子礼教思想的精神,而是统治者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而作的曲解。

D.当今世界,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儒学思想的核心――“尚德”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推崇。

5.D(其他三项概括有信息缺漏) 

6.D(答非所问) 

7.B(不严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市广播电视局宣布:2008年末三个月将在市区全面落实和推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会议精神,各居民小区电视信号将先后由模拟制转换为数字制。 B:贾平凹的《秦腔》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 C:“三鹿奶粉”事件说明,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迫在眉睫,它不仅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 D: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质文物保护是一个世界难题,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秦俑如何将艳丽的彩绘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⑴张教授把祖辈__下来的秘方献给了当地的医疗部门,受到了人们的赞誉。⑵望着那__的夜空,他又回想起那__的童年,因为每一颗星都闪烁着小时候妈妈讲给 他的许多动人的故事。⑶新上任的检察长衣着__,其貌不扬,但脸上刚毅的神色似乎在告诉人们些什么。 

A:流传 悠远 幽远 俭朴 B:留传 幽远 悠远 简朴  C:留传 悠远 幽远 俭朴 D:流传 幽远 悠远 简朴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迄今 锋芒必露 卷帙浩繁 恣意妄为 B:闪烁 无耻谰言 义愤填膺 金壁辉煌 C:赡养 以儆效尤 言简意赅 挑肥拣瘦 D:脉膊 革故鼎新 善罢甘休 缄口不言

一家报社曾以“在这个世界上谁最快乐”为题,进行过一次有奖征答比赛。从应征的数万封来信中评出的最佳答案是: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为耍儿洗澡的母亲;千辛万苦开刀后,终于挽救了危难病人的外科医生。从这些答案来看,每个答案都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奉献、劳动、爱心、成功。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师:这里指船夫。临圻: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

(1)这首诗的前两句包含了哪三重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2)王维的诗,语言生动凝炼,描写细致传神,意境清幽淡远,被宋代哪位作家誉为“诗中有画”?前人评论这首诗的三四句说:“工于比喻,善于言情”你同意吗?试结合全诗赏析(4分)

(1)前两句包含了三重意思:渡头的杨柳,是行客途中看到的春景;“行客稀”,点出旅途径中寂寞的环境气氛,这是行者的感受也是送行者的念远的离情;“向临圻”,表明江北到江南的行程。这样,把离人惆怅的无边春

色和黯然销魂的别情离思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2) 同意。诗人展开奇妙的联想,将人的情感比作自然界的春色,使景与情妙合无间,寄景寓情不着痕迹。不但写出了彼此深厚的友情,而且将羿别时微妙的,难以捕捉的抽象感情极其行动地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使人真觉得相思之情充溢于江江北,可谓“工于比喻,善于言情

11.D遗憾   

12.D之:均取独(以:介,“在”;介,“因为”。于:“在”;“从”。而:表修饰关系;表因果关系“因而”)                     

13.B

14.D洪迈并未从根本上否定苏轼在《范增论》中的观点,而是认为苏轼对范增离开项羽这件事的论述虽然很深刻,但是还不够充分。

15.①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②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③考察他的生平(注:夷,助调。《孟子・尽心下》:“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即此),大概可说是战国时纵横家的余脉,只见利益而不知维护正义。

下列各文言句中加点“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C: 夜缒而出 D: 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下列各文言句中的“举”字和例句“举国欢庆”中相同的一项是

A: 吾力足以举百钧 B: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C: 举欣欣然有喜色 D: 举言谓新妇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