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无忌不忠于太子建。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
  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杀己,乃因谗太子建。建母,蔡女也,无宠于平王,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顷之,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故,不能无怨望,愿王少自备也。自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且欲人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知无忌谗太子于平王,因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无忌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见擒。”于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行未至,奋扬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将诛。太子建亡奔宋。
  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质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诟,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擒,其势必不来。”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去,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仇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
  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闻太子建之在宋,往从之。奢闻子胥之亡也,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伍尚至楚,楚并杀奢与尚也。伍胥奔吴,到昭关,欲执之,伍胥遂独身步走,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因解所佩剑以与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奉送之。”丈人不受,曰:“楚国之法,得伍员者赐粟五百石,爵执〔执,楚国最高的爵位),金千镒,吾尚不取,何用剑为?”不受而别。莫知其谁。

九年,吴王阖庐(击楚),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五战,遂至郢。伍子胥求昭王(楚平王已死,其子楚昭王在位),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8.下列各句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  媚:讨好 

B.不能无怨望   望:盼望

C.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  好:美丽 

D.赐粟五百石,爵执  爵:赏赐爵位
9. 下面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伍子胥才干的一组是
①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②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
③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④彼见来之并擒,其势必不来

⑤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       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平王是个荒淫昏愦的国君,他不顾廉耻,只顾自己享乐,把未来儿媳的秦女据为己有,还听信谗言,杀害忠臣和亲骨肉,终于给楚国带来灾难。

B.伍奢是忠于职守的忠臣,他做太子建的太傅,就坚决维护太子建的利益,敢于当面揭露楚平王的罪恶,即使激怒平王,惹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终于同长子一起被杀害。

C.伍子胥是一个有胆有识有才干、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英雄。在关键时刻,他一眼就看出楚平王的企图。

D.江上渔父是个贪图富贵的人,他偶然中救了伍胥,当伍胥以百金宝剑相赠时,他看不上眼,说;“如果抓住了伍子胥,可得粟五万石,爵执圭,哪里只是百金剑呢?”却不知道眼前被救的人就是伍子胥,错过了好机会。

8.B   9.C  10.D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A:苏丹政府断然否认了设在荷兰海牙的国际刑事法院以战争罪向苏丹总统巴希尔提出正式指控。这一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愤慨。 B:根据信息产业部分析,“十五”期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电子信息产业仍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C: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诞生和发祥地,其厚厚的黄土层是经数百万年沙土堆积而成的。 D:修改后的节约能源法明确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房屋时,应向购买人明示所售房屋的节能措施、保温工程和保修期等。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一组是①场景复现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能力,当你能够复现别人场景的时候,你也应该能够把自己看到的真实的场景___成文字。②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___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灵魂,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③福田上台后,日本舆论认为他一向重视日美同盟,应该会给日美关系找回“舒适度”,___安倍过分主张对等所造成的皲裂。④王瑶先生为《中古文学史论》撰写《自序》时提及:“在属稿期间,每一篇写成后,我都先请朱佩弦老师过目,得到的启示和指正非常多。已故的闻一多老师,也曾给过我不少的___。”

A: 概括 浸透 弥合 校正 B: 抽象 渗透 弥合 教正 C: 概括 渗透 弥补 校正 D: 抽象 浸透 弥补 教正

要求:请根据这幅漫画的寓意写一篇文章,立意要在漫画寓意的范围之内。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在800字以上。

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部分的表述都有错误,请说明你是如何改正的。(5分)

本真丝巾由100%纯蚕丝组成,为了使您的真丝巾常保色彩鲜艳,毛感柔软,

请您在洗涤时切忌不要在碱性液和高温下洗涤,

③ 并且可以再中性洗涤液中轻度揉搓。

④ 洗后用温水过清洗净,拉挺晾在阴处

切忌不要在阳光下曝晒

①删去“100%”或“纯”,

②删去“切忌”或“不要”

③删去“并且”,

④删去“洗净”,

⑤删去“在阳光下”或者将“曝”改为“暴”或“晾”。(每对一处给1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2008年1月28日,在深圳打工的杜登勇沿着结满厚厚冰层的的京珠高速公路徒步寻找困在株洲的生病女友。他说“我一定要找到她。就是爬,我也要爬到她跟前。”29日,零下2度,他走了100多公里,用了16个小时。记者送给他的面包和饼干他也没吃,他说:“我想起她还困在路上,哪里吃得下啊?”……

杜登勇不远千里步行寻找女友的事情,引发了许多网友的感慨。请你用抒情或议论的表达方式写一段网络感言。要求:语言简明得体;有一个明确的中心;50字以内。(5分)

示例:情感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杜登勇的寻爱之旅,从人的本性出发,超越人的动物性层面,达到人性的高度,是人类精神的升华(感言要围绕一个中心感言要扣住杜登勇寻女友的事,对他的爱情观应该持褒扬的态度,对他寻找女友的行动可以支持,也可以不赞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凄与悲的距离

白 水 河

听《二泉映月》,在优美的乐曲中,你能感受到一种感伤,一种凄凉。它这样的美,美得让人陶醉,它这样的凄怨,凄怨得让人 落泪。深入它,才知道它凝聚了一位贫苦艺术家一生的感慨、叹伤,它又凝聚了他一生的流浪。阿炳,这样一位被众人叫做“瞎子阿炳”的人,在无锡市一流浪就是50多个年头。他脖子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在无锡市漫步。他看不见了往日的风景,但他有自己的歌声。曾有一度,在无锡市,谁不熟悉阿炳的歌声、笛声?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阿炳保留着自己的尊严,探索着自己的痛苦而又艺术的生活。

无锡惠山二泉亭附近风景独美。这里有一泉水,号称“天下第二泉”。泉的南面有一所开敞的轩,游客们可在这里休息、品茗。轩的前面有一个长方形的池子,四周围以石栏,池中养了许多金色的鲤鱼,“鱼戏莲叶间”,该是一种别样的情趣吧。有一个石刻的龙头,从池边伸出,向池中喷出山泉。在这里,在阿炳26岁以前的时光里,留下了他的多少欢歌笑语。而今当无锡市一个瞎眼的老汉拉着名曲在挣着微薄的生活费时,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永恒?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辛酸?这样的乐曲差点儿就要成为历史天空中的一朵云,最终也将烟消云散。不是一句教授偶然听到自己的学生在拉阿炳的《二泉映月》,不是这位教授去无锡找到阿炳录了音,这种优美的音乐恐怕也随着阿炳的逝去而无声了吧。 1950年夏找阿炳录音时,阿炳说:“我不奏音乐已经两年了,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也都破坏得一件都不能用了。”就这样一个靠音乐技艺吃饭的人,却两 年不闻乐曲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凄苦。在危危之颠终于保存下了这首乐曲。1950年冬,阿炳就与世长辞了。如果不是夏天去找他,而是冬天,何以能让这样的 绝唱唱到今。

现在再听这首曲子,你会由开始莫名的忧伤而转变为一种形象――曲子如泣如诉,叮咚的泉水依然叮咚,但物是人非:一个瞎了眼的衣服破烂的老汉,手拿二胡在认真地拉呀拉呀,多少人驻足侧耳倾听。你又会联想到多少像阿炳一样命运的人,在风雨中艰难地行走着,他们叹息,却没处抱怨。这凄凉比“秋风扫落叶”还要凄, 这韵味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还要无穷。这美是如此的美,才有如此的凄,而正因为有这样深沉的凄,才孕育了如此绝妙的美。凄与美结合得天衣无缝,才 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太凄了则成悲,太美了则“物极必反”。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又何尝不是一种凄美呢?春天花开,有如少女的粉面,有如少女含羞的笑脸,一旦春归去,花衰至落,落下的花像落下的泪,流到树下却浸不进去半分。黛玉拿着笤帚,轻轻地打扫着散落的花瓣。她是那样的轻,害怕再给已落的花瓣染上半点污点。然后她轻轻地把聚积到一起的花瓣装进一个粉红的丝袋 里,再轻轻地把丝袋的口扎上,已泪湿粉面,泪洒春衫。四周静静的,不时还传来悦耳的鸟鸣。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黛玉轻依花锄,做着这样优美的事,难道不是美与凄的结合?这种结合早已感动了它的第一位听众――宝玉。宝玉的感动与黛玉的导演又是凄与美的结合:天真纯洁的爱情,最终也如这些花,葬送在黛玉自己所设的花冢里。这样的结合才让人感动得叹服,让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无言以对。

然而,当我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时我正在看《张良传》,看到吕后造成戚夫人的悲,感受着曲中的凄,才算真正理解了悲与凄的艺术距离。刘邦得天下而称汉高祖后,吕后人老珠黄,当日风采照人的吕后已是雨后黄花了,然而这时的戚夫人却是玉洁冰清、出水芙蓉,深得刘邦的宠爱。刘邦几度要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无奈 太子已请来了刘邦一生都找不来的四位隐士,羽翼已成,不可废立。刘邦指着四位隐士对戚夫人说:“我想废太子,可他们四人辅助着他,羽翼已成,不能再废了。”戚夫人如失魂魄,为刘邦唱了一曲哀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缴,尚安所施!”联想戚夫人平日的幻想,而一旦幻想破灭,这是一种何等的伤痛。及至吕后专权,对戚夫人施以酷刑,扔在猪圈里叫做“人彘”,让人观看,那是一种什么 样的悲哀啊!这悲能与美结合吗?永远不能,它永远只能是悲哀。

凄与悲都会让人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但它们的距离就在于凄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

(选自《写作》)

14.请你根据文章前三段,谈谈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答:

15.(1)第1自然段“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这句话如何理解?(3分)

答:

(2)第2自然段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6.文章写《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和戚夫人被杀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7.作者所理解的“凄”与“悲” 分别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最后一段说凄与美的“和谐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请结合另外的例子加以说明。(6分)

14.①阿炳是一个了不起的民间艺术家,却一生流浪,身世凄苦。

②阿炳的艺术成就被冷落,身为艺术家,晚年却与艺术隔绝

③阿炳的乐曲让人联想到,许多人在艰难的生活中叹息却无处抱怨。

15.①这句话不矛盾。它是说,五十年的流浪生话使人们熟悉了阿炳的凄苦身影以及他优美的歌声笛声.因名曲《二泉映目》而知道了阿炳:然而没有人关心阿炳的命运,更没有认识到《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他的艺术作品险些被弃而逝。

②第二段开头的景物描写,以惠山二泉优美的景致,在手法上,反衬阿炳的不幸命运,增强了文章的凄凉氛围,在结构上,引发阿炳凄苦的处境,以及作者的感慨。

16.作者用《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从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什么叫凄与美的完美结合和统一。(2分)而《张良传》中戚夫人的悲苦事例则说明了悲是不能与美结合的,它水远只能是悲哀。

17.作者在这里说的“凄”指的是能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审美感悟凄凉感伤幽怨等, “悲”则指没有任何美的成分的纯粹的悲哀痛苦伤心等。(2分)作者的观点有失偏颇。无论凄或悲,只要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就都是美的,都能产生震憾人心的力量,都能让人感动得叹服,给人以无穷的回味。(2分)如《窦娥冤》《哈姆雷特》等悲剧都是悲与美的完美统一的典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分)

可以有不同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富贵非我吾愿,帝乡不可期。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1)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扈江离与辟芷兮//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花自飘零水自流//廊腰缦回,钩心斗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豫 让 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而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必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 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土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 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亡”。谆切恳至,语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平?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以国土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8.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项是:

A.保治于未然 治:治理

B.俾身全而主安 俾:治理

C.既名知己 名:称为

D.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 死:为……而死

9.下列各句全都表明作者认为的士君子事主“竭尽智谋,忠告善道”的一项是

①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②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土报之。

③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④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⑤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及

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⑦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A.①④⑦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⑦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或作者观点的―项是

A.豫让这个历来被人赞赏的人物,作为家臣,对人主不能“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虽为报知遇之思而“捐躯殒命”:但也算不上真正的“忠臣义士。”

B.段规和任章劝韩襄子欲擒故纵,暂时满足智伯的贪婪之心,加速智伯的灭亡,堪标忠臣义士。

C.郄疵虽然没有享受智伯以“国士”的思遇,但在关键时刻及时劝谏智伯不要中韩、魏奸计,可谓忠臣义士。

D.作为诸侯和大夫,应当各自安分地守着分封的土地,不要互相侵夺。如果无缘无故地向别人索取土地,就必定产生忿恨或骄傲的情绪。从而走向失败和灭亡。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② 以国土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 罪人也。

8.A 

9.D 

10.B

11.①段规和任章,尽力劝说自己主人听从智伯的要求,给智伯土地,使他思想骄傲,从而加速他的灭亡。

②拿国土来衡量,豫让本来就很不相称,(而且从)那种早晨还是仇敌,晚上便是君臣,不知羞耻而自鸣得意(的做法/表现看来),豫让又是有罪的人了。

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 卜辞有“有出虹自北饮于河”的记载,可知这个传说由来已久② 虹字像一个有两个头且张大其口的龙形动物③ 古人不明其理,以为是神物在吸水④ 又,虹在天际,像一座美丽的彩桥,人们常以虹桥称之⑤ 所以传说虹似巨虫,有两个头,喜欢喝水⑥ 虹本是空气中的水汽折射太阳光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常见于雨后的河湖上空

A:⑥④②⑤③① B:②⑥③⑤①④ C:②③⑤①⑥④ D:⑥②③⑤①④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