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雅 盗

余新锋

满目芦花,天高地阔。乘舟在清粼粼的古河道中,士子李涉油然而生诗情。

这是一个美丽的秋天,年轻的江南才俊李涉由扬州赴长安赶考。

船到途中遇到大风,李涉刚让船家把船泊在江边,便见一条小船飞也似的向他这边靠近,船上十来个人正大声吆喝:“留下买路钱!”

李涉打个寒噤:“我命休矣!”连忙道:“我一介书生,并无金银财宝,大王莫伤我们性命!”

为首的虬髯汉子笑道:“我何曾要你性命?借几两银子度日罢了。”

李涉道:“小生李涉,是进京赶考的扬州士子,身上只带些许盘缠,大王若要,拿去便是了。”

“李涉?”那虬髯汉子道,“莫不是那善咏梅花,人称‘李梅花’的扬州才子李涉?

李涉慌忙道:“小生正是李涉……李梅花。”

那汉子喜道:“早闻先生诗名!我也是爱诗之人,只因官税繁重,官府盘剥,无奈做了强人……先生既是当今诗坛才俊,请题一诗,权且当作买路钱吧。”

李涉大喜:“只要不伤我们性命,随便怎样都行。”

虬髯汉子道:“只请先生题诗!”

李涉喏喏。当下遥望天边,便口占一诗:“两年为客悲秋凉,千里孤舟济水旁。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好诗!”虬髯汉子复诵三遍,叹道,“明日便是重阳,我该回去与老父一起插莱萸了!多谢赠诗,就此别过!”说罢掉船而去。

李涉长出一口气:“好险!正要回舱,忽见那汉子又驾着小船飞速折回,不禁魂飞魄。

先生勿惊,我只想跟先生说一句话。”虬髯汉子道,“李先生此番进京,定能金榜题名,他日为官,还望勿忘天下黎民苍生!”

李涉正不知如何作答,只听他一声唿哨,船在江中飞也似的去远了……

李涉入京后,抖擞精神,果然高中进士。十多年苦心经营,宦海沉浮,终于官至司刑少卿。也就在那一年,衣锦还乡的李涉又经水路回扬州省亲。

船经济水,在一条三叉水道,忽听一声唿哨,四周钻出数条小船,一条虬髯汉子喝道:“留下买路钱来!”

车涉定晴一看,喝道:“莫要胡来!还认得本官吗?”。

那汉子定睛瞧了半天:“莫非是扬州李涉……李梅花?”

李涉拈须而答:“本官正是司刑少卿李涉。”

虬髯汉子高声说道:“李先生果然高中,仕途得意!不知先生都为天下苍生黎民做了哪些事?”

李涉张张嘴,不知如何作答。

虬髯汉子笑道:“既然跟大人如此有缘,此番还是请大人题诗一首做买路钱、如何?”

“大胆!”李涉怒道,复一想,又强笑道,“草莽之徒也配谈诗!”吩咐随从:“把昨日写好的一诗拿出来!”

几个随从依言抽出箱子里一条白绢,只见上面写道:“及第全用十政官,金汤镀了出长安。船头渐八扬州廊,为报时人洗眼看!”

虬髯汉子道:“李大人可否把此诗送给小人?”

李涉说:“既如此,送与你吧!”

那虬髯汉子接过诗绢,突然往江中一丢!

李涉大愕间,那汉子道:“扬州李梅花变成了只懂衣锦还乡抖威风的粗俗之徒,全然没了梅花的气度。他的诗嘛,当然也只配投到江中付与秋水了!李大人,小人不才,也送你一首诗做回扬州的盘缠吧!”

在一帮水寇的哈哈欠笑声中,虬髯汉子高声道:“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十载长安方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吟罢,虬髯汉子唱起了橹歌号子,船似飞矢,在芦苇中转眼就没了踪影……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虬髯汉子人在江湖,却能心忧天下苍生黎民;李涉居庙堂之高,却只懂衣锦还乡抖威风:从而批判了社会的__。

B.上京赶考的李涉初次遇上虬髯汉子的慌忙与第二次遇上虬髯汉子时拈须而答,可以看出十多年的宦海沉浮,让李涉变得成熟与镇定。

C.本文最后一段写虬髯汉子将李涉的诗绢往江中一丢,然后哈哈大笑,边歌边橹,消失在芦苇之中,既是表现虬髯汉子对李涉的讽刺,也是对自己把希望寄托于李涉这类人身上的否定。

D.本文两次写到李涉写诗,既在情节上做了呼应,又表现了人物思想上的变化,并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E.本文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水乡美丽的景色,既交代故事的背景,也烘托了虬髯汉子“雅盗”的形象。

13.李涉长出一口气:“好险!”正要回舱,忽见那汉子又驾着小船飞速折回,不禁魂飞魄散!

“先生勿惊,我只想跟先生说一句话。”虬髯汉子道,“李先生此番进京,定能金榜题名,他日为官,还望勿忘天下黎民苍生!”

请说说这两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14.根据文本,结合时代、生活,探究李涉由“李梅花变成了只懂衣锦还乡抖威风的粗俗之徒”的原因。(6分)

答:

12.(5分)B.D.(B.“李涉变得成熟与镇定”说法不当,李涉是变成抖威风的粗俗之徒;D.“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说法不对,并没有升华了文章的主旨。)(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3.(4分)在情节上起伏跌宕,张驰有度(1分),又为下文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1分);在内容上,与下文李涉高中进士,居庙堂之高,却只懂衣锦还乡抖威风,进行对比;(1分)既批判了社会的__,又刻画了人物形象(1分)。 

14.(6分)李涉由李梅花变成了粗俗之徒的原因:(1)社会大环境的__,封建社会的学子考取功名就是为了光耀门楣,衣锦还乡,生活在这样时代的李涉不能幸免;  (2)官场这个大环境,李涉“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宦海沉浮”,在官宦生活中,仅有的才华也消失殆尽;(3)生活而言,李涉由一个并不富裕的学子,金榜题名,生活环境的变化让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4)李涉高中之后,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自以为是。(从外在原因与内在原因来探究,回答三点即可,每点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是逐步显现的,比如说造船技术,指南定向技术,测量技术等发展推动了地理的大发现,地理的大发现不光促进地球科学、天文学、航海学、天气预报学以及造船技术等发展,而且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和世界市场的出现。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的进步,都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人类的生活、生产带来难以估量的变革与革命。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推动了激光、通信产业的发展,原子理论的发展导致核能军用和民用。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导致了半导体、晶体管、集成电路,磁存储材料,计算机技术,还有超导以及现在比较热的太阳能电池等等产业的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重大的科技创新都离不开科学创新的支撑,技术的进步不但为生产力也为科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手段与动力。科学也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牛顿力学对物质及其物质规律的认识促进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并且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达尔文进化论揭示出生命发生演化的规律,颠覆了西方人长期信奉的神创论;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发现,揭示了生物的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的分子基础及变化规律。

科学研究表明土地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又证明,单纯依靠资本和熟练劳动无法保持竞争力。当今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也说明了光靠虚拟经济投机操作,而失去科技进步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新的革命,同样也是难以为继的。知识成为创造新财富的核心与基础,创新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当然关键还是创造知识的人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创新为民为宗旨,应该是中国当代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观的核心。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价值内涵还在不断地扩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知识基础和根本支撑。科学技术还改变了人们的发展观,地球科学进展在消除了人类对于自然恐惧的同时,也告诫人类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警示人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爱护这个地球。1963年,美国的生态学家发表了《洁净的春天》这部著作,摒弃了传统粗放式的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开启了环保运用的先河。环境科学的发展,揭示出人类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有些破坏是不可逆的,人类应该敬畏和尊重自然。科学的进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使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认知自然、开发自然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协调和进化。

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造船技术,指南定向技术,测量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生产带来难以估量的变革与革命。

B.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推动了激光、通信、计算机技术等产业的发展。

C.达尔文进化论揭示出生命发生演化的规律,充分说明了科学也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

D.失去科技进步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新的革命,虚拟经济投机操作是难以为继的。

E.《洁净的春天》这一著作,使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认知自然开发自然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协调和进化。

10.最后一段中,作者对“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发展观”提出哪些主要见解?(3分)

答:

11.综合全文内容说说科学有什么价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9.(5分)BE(B.光电效应理论的推动发展,不含计算机技术;E.《洁净的春天》是开启了环保的先河,没有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不存在“使人类……协调和进化”。)

10.(3分)地球科学的发展,警示人们要爱护地球;环境科学发展,告诉人们要敬畏和尊重自然;科学的进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使人类从认知自然、开发自然,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协调和进化。(答对一点得1分)

11.(4分)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对社会生产力产生巨大影响,给人类的生活、生产带来难以估量的变革与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发展观,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答对一点得1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事事都要讲“和”。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1)B“事事都要讲‘和’”与下文“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主张相违背。

(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简答题。

(1)《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纠葛,请简述他们的人生结局。

(2)梳妆匣是《欧也妮・葛朗台》中的重要道具,请简述围绕梳妆匣前前后后发生的事情,以及梳妆匣的最后去处。

第( )题

答:

(1)在贾宝玉、薛宝钗结婚的喜庆时刻,林黛玉在潇湘馆中凄然死去,死时直叫:“宝玉、宝玉,你好――”。(2分)贾宝玉后来和贾兰一同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却从此走失,后来贾政在风雪中看见他和一僧一道飘然而去。(2分)薛宝钗虽然怀了身孕,但只得独守空房。(1分)(人物结局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拘泥细节)

(2)梳妆匣原是查理母亲留给他的,查理去印度前把它送给了欧也妮,(1分)一天,欧也妮与母亲在欣赏梳妆匣时,被葛朗台撞见了,他抢夺梳妆匣,(1分) 欧也妮以自杀__,葛朗台太太晕过去,葛朗台才住手。(1分)七年之后,查理回国,要收回梳妆匣,(1分)欧也妮让德-篷风把梳妆匣交还查理。(1分)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引兵追击,误从死门进入了诸葛亮布下的石阵(名“八阵图”)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领,才从生门而出.得以逃脱。 (《三国演义》) B:《子夜》最后一章里,吴荪甫、赵伯韬当面交锋.赵伯韬以借款给危机中的益__司作为“和解”的借口,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完成他的吞并计划。吴荪甫只好屈服,抛下妻子离开上海。 (《子夜》) C:“寂寞啊!我们的家庭好像是一个沙漠,又像是一个‘狭的笼’。我需要的是活动,我需要的是生命。在我们家里连一个可以谈话的人也找不到。”这是因为闹__,觉慧被祖父关在家里时写下的一段日记。在家里,他常常看到的是许多毫无表情、似笑非笑的脸,有时候他实在忍耐不下去了,便愤愤地说:“等着吧,总有一天……” (《家》) D:甘果瓦误入乞丐小偷们聚居的圣迹区。按照圣迹区的法律,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绞索配对,要么跟乞丐王国中的女人结婚。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爱斯梅拉达接受了甘果瓦的求婚,宣布愿意做他的妻子,婚期五年,但两人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夫妻。 (《巴黎圣母院》)E.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第三次到监狱来探望她的时候,已经戒了酒,还答应在医院里做杂务工,但拒绝接受他的求婚。 (《复活》)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泊 歙 浦

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3分)

答:

(2)请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中“惊”字的好处。(3分)

答:

(1)(3分)诗人运用了“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展现了深秋时孤舟旅泊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身为游子的羁旅愁怅之感。(点出3个意象1分,4个以上意象2分,指明情感1分)

(2)(3分)“惊”为“惊醒”或“惊起”之意。深夜的涛声惊醒了夜泊江边的作者。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江声”人格化,与寒江有机融合,寒上加寒,展现出广阔凄清的背景。“惊”字表现出游子夜中被涛声惊醒,更感旅况凄凉的情态。(析字1分,修辞手法分析1分(也可答动静结合,或反衬),结合诗句分析合理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人也。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涣由此显名。

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岁余,征拜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千数。

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桉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永初二年,邓太后诏曰:“夫忠良之吏,国家所以为理也。求之甚勤,得之至寡。故洛阳令王涣,秉清修之节,尽心奉公,务在惠民,功业未遂,不幸早世,百姓追思,为之立祠。自非忠爱之至,孰能若斯者乎!今以涣子石为郎中,以劝劳勤。”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

【注】①茂才,即“秀才”。② (zhuì,又读chuò),祭祀时把酒洒在地上。③桉(pánān),盛祭物的木盘及放置祭品盘的几案。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以千数 致:前来

B.不见侵枉,故来报恩 见:被

C.今以涣子石为郎中,以劝劳勤 劝:规劝

D.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 故:已故

3.以下各组句子,直接表现王涣“尽心奉公,务在惠民”的一组是(3分)

①晚而改节,敦儒学 ②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③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⑤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⑥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5分)

译文:

(2)自非忠爱之至,孰能若斯者乎!(4分)

译文:

2.(3分)C(应为“勉励”) 

3.(3分)B(①说的是他改节的事,⑤和⑥从侧面突出王涣“尽心奉公,务在惠民”的特点)  

4.(1)官员询问这样做的原因,(百姓们)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抢夺,常常要损失一半。(“咸”、“为……所”、“恒”、“亡”,各1分,译句通顺1分)(2)如果不是忠心爱民到了极点,谁能像这样(受到拥戴)呢!(“自”、“之”、“ 孰若”,各1分;译句通顺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5分)
9旬老人吴征镒:学无止境 后来居上

余建斌

“我搞了一辈子植物科学的研究,今年92岁了,我感觉到学无止境,后来居上。”
对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征镒院士,这位中国植物学研究的杰出学者、世界著名的植物学家谦逊地说,“我的工作是大家齐心用力做的,我个人得到国家如此大的褒奖,我感觉到只能尽有生之力,把后学的同志能带多少带多少。”
吴征镒被中外同行誉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同事和身边的学生、助手都形容他博闻强记、博古通今。编《中国植物志》的时候,他脑子里记得文献的出处,在手稿里写个人名注上个年代,助手去查对应文献时往往一丝不差。
   “吴先生的勤奋和严谨非常了不起。”长期跟随在吴征镒身边工作的武素功研究员说。那时候吴征镒还在北京工作,40多岁,当着中科院植物所副所长,任务很重。开会休息时间10分钟,他还去标本室看标本。晚上电话比较多,他有时候就把电话搁一边。“正是他这样不断的积累,基础扎实了,才在晚年的时候还能继续不断地出大成果。”
   昆明植物所所长李德铢博士是吴征镒的23名弟子之一。他记得有一段时间吴征镒住在医院没办法工作,就觉得非常着急。“他还经常批评我们有点事务主义,做了行政工作不能浮在上面,而要沉下来多点时间做学问……他是那种沉下来的人。”
  “八十岁后吴先生的眼、耳渐不如前,但他在2000年后出的4本著作都是亲自执笔。有些著作本来1年能完成的花了3、4年,因为他随时会把新的文献插到稿子里去。”做过吴征镒学术秘书的昆明植物所生物地理与生态学研究室副主任彭华说。
  “人生有限,我把我有限的时间有一份力发一份力,有一分光发一分光。”这或许可以作为吴征镒对众多评价的回答。他说,“我的能力有限,尽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向前。”
  2007年1月,年届九十的吴征镒在力邀之下,担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主编。“我的工作过去主要靠观察,现在青光眼后期,我不能再做新的工作了,能够把现在承担的中华大典任务承担到底,我就心满意足,更多的工作需要大家。”
  之前,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竣工并投入使用,他提出的建立“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变为现实。
  往前追溯,解放初当国家急需橡胶,他就参加和领导了海南和云南的橡胶宜林地考察,又同其他科学家一道发起了建立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倡议……从科学救国到科技兴国,吴征镒爱国之心拳拳。
  “总之我的能力有限,人生不过几十年,诸位还要获得比我们更长的时间,取得更大的成就。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在比我们还要艰难的路上去攀登,我愿意提供肩膀做垫脚石。”这是吴征镒对青年人的寄语。
   现在,这位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九旬老人,每天还要工作3个小时。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吴征镒之所以被中外同行誉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在于他搞了一辈子植物科学的研究,并获得了2007年国家最高科技奖。
B. 吴征镒所反对的“事务主义”,是指满足于行政工作的日常事务,而不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做研究,进而荒废了自己专业的一种做法。
C. “我把我有限的时间有一份力发一份力,有一分光发一分光”,这里的“发力”“发光”,实际就是指担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主编工作。
D. 标题中的“后来居上”是对吴征镒“几十年如一日向前”,“基础扎实了,才在晚年的时候还能继续不断地出大成果”的由衷赞美。

E.解放初当国家急需橡胶,吴征镒参加和领导了海南和云南的橡胶宜林地考察,又同其他科学家一道发起了建立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倡议……这些经历突出他的从科学救国到科技兴国的拳拳爱国之心。

13.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吴征镒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14.通讯具有客观性、典型性和形象性,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

12.BE(A项强加因果,“活字典”原因在于吴征镒博闻强识;C项理解不当,缩小了“发力”“发光”的内涵;D项曲解文意,根据首段“我感觉到学无止境,后来居上”推断,“后来居上”应与“培养、提携后辈”相关联。)
    13.吴征镒勤奋、严谨,博闻强识,一辈子献身科学;吴征镒对待科研专心、静心(沉得下去),亲力亲为;吴征镒从科学救国到科技兴国,爱国之心拳拳;吴征镒扶助青年科学工作者,“甘当人梯”,不遗余力。(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14.本文通过吴征镒身边同事、助手、学生的陈述,从不同侧面展现吴老的精神品质,体现出通讯的客观性原则;本文大量引述人物的语言,在生动、具体的事例叙述中,展现新闻通讯的形象性;选取的事实,如“活字典”、“搁电话”、“考察宜林地”等,均能反映人物品质,又要言不烦,体现了通讯的典型性。(每点2分,共6分,答案表述不唯一)

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15分)

书院清池 李元洛

①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池”,如供乐队演奏的乐池,让众人起舞的舞池,给文人挥洒的砚池。然而书院的那一方清池却特别令我钟爱,像有珠宝之癖者私藏昂贵的宝玉。我将那一方清池珍藏在自己的心中。

②乡野之间有许多池塘,它们那天然的野趣,当然也引人注目留连,特别是久住尘嚣的人,天天囚禁在鸽笼般的居室,几乎不知池塘为何物,自然更愿一塘春水或秋水照亮他们蒙尘的眼睛。我喜爱乡野的池塘,然而,我最珍爱的,毕竟仍是书院的那一方清池。每隔一段日子,我就要渡湘江而西,去它的身边小坐。

③我来时正是夏日午后,池周高树上的夏蝉正在操练那古老而常新的乐曲。唐代虞世南是它们的知音,只是不知它们懂不懂得他所写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名句?除了年复一年的蝉声,就是终年不断的水声了。清池的身后就是岳麓山,山上百泉奔赴,潺潺的流水汇成了这永不干涸的一汪碧池。如一匹软缎的清池,水面上本来绿得一无所有,但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那红花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秋深,要等到来过长沙的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一声喟叹,才会将它吹熄。红荷碧水,这本来已经动人心目了,但不时还有白蝴蝶和黄蜻蜓飞来,它们肯定是在说:这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怎么不让我们也来着色?

④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清泉之侧是学院历代山长的住所,晴明之日,粉墙青瓦飞檐的古建筑在池边拍一帧倒影,明月来时,碧水在池心将它洗得晶莹透亮,宛如李白小时不认识的白玉盘不慎掉落水中。虽是千年书院,平时游人却不多,如果门庭若市,嚣声盈耳,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日趋茂盛的夜总会,那就未免唐突山灵与水神而大煞风景了。这一曲清池,据说从前名“碧沼观鱼”,我以前来游时和友人说可以改为“洗心池”。人在世间忙碌奔波,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如果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正如同仿效高僧之面壁,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池哪有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

⑤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那样富于文化意蕴的,恐怕还不多见吧?它“得地独厚”,不是深山中隐姓埋名的野水,也不是宫苑里荣华富贵的池塘,它栖身于千年书院之内,非那种无名氏或暴发户可比。此外,池以文传,历代有关的题咏且不去说它,南宋朱熹那首有名的《观书有感》,我就怀疑是这一方清池灌溉而成,宋代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秋八月,时年三十八岁的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和抗金名将张俊之孙张轼寓居于清泉之侧的百泉轩,题匾额“百泉轩”三字。他的《观书有感》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⑥他写的是读书的感受,不也正是我眼前的清池景色?我想叩百泉轩的门环去请教朱老夫子,可是那里已经成了文房四宝等物的展卖厅,朱老夫子则早已不见踪影,只有注入清池的活水凉凉而潺潺犹似旧时。

⑦从滚滚红尘中偷跑出来,小坐在如此的清池之旁,读清池如同读一部佛典,可以消除你扰攘于尘世中的许多俗念与忧烦,好像远行人在赤日炎炎中于路边的一处凉亭歇息,和清池相映成趣的天籁与人籁,最好是几句鸟语,数行书声……

⑧不过,这清池究竟和什么相仿佛呢?如果有人说它像一方砚池,那我倒会欣然赞同,因为它们不仅外形相似,而且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池也是书院中的必备之物。身为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中的文人,我也祈望清池能洗我俗肠,助我灵思,润我彩笔,让我也写出可圈可点甚至鹏飞远举的文章来。于是,记不起是哪一天,我离开书院时就将这一曲清池一方名砚带走,至今珍藏在我的怀袖。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⑤段提到南宋朱嘉的《观书有感》,体现了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富有的文化意蕴。

B.第④段“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热闹的夜总会”,用对比突出了清池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安静。

C.第⑥段写到百泉轩只有注入清池的活水仍是旧时的,表达出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D.第②段对乡野的池塘的写作,是为了衬托我对书院的那一方清池的喜爱。

E.作者把书院清池比作一方“砚池”,是表明作者对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愤慨不平的一面。

13.根据第②―⑤段的内容,概括作者描写的书院清池所具有的特点。

14.作者建议将书院清池的雅号“碧沼观鱼”更名为“洗心池”,你觉得哪个名字更好?请说明理由。

12 CE(C.对清池景物依旧,但融入了商业化。E.让灵魂得以净化)

13.(1)秀美(美);(2)宁静、清幽(静、安静);(3)富有文化意蕴

14.(4分)参考:认为“碧沼观鱼”好:古代的书院培养的是有文化有教养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碧沼观鱼”表现的是一种士大夫的雅趣。书院不是佛寺道观,不会去追求清心寡欲,不会像寺庙一样到处写满了“清”“净”“空”“灵”“绝尘”“离寰”一类的出世语言。所以,古人取名“碧沼观鱼”,是和书院的环境相吻合的。

认为“洗心池”好:作者生活在现代沸腾的社会中,既有强烈的用世之心(写出可圈可点甚至鹏飞远举的文章来),又被滚滚红尘的商业化功利化弄得心绪不宁,所以他看重的是“洗心”(让疲惫的心得到片刻的休憩)。由更名可窥作者的“明镜自鉴”的人生追求,从中表现了作者对世俗尘垢的反思和灵魂净化的向往,对人格的自我完善的美好襟怀。

名著简答题

(1)在审问爱斯梅拉达的法庭上,像条鳄鱼的那个法官站了起来,说:“肃静!……法露黛尔妇人,魔鬼给您的银币变成的枯叶,带来了没有?” “带来了,大人,”她答道。……枯叶在大厅里转了一圈。

请问这枚“银币”的来历是什么?在审判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2)此时宝钗正在这里。那林黛玉只一言不发,挨着贾母坐下。宝玉没甚说的,便向宝钗笑道:“大哥哥好日子,偏生我又不好了,没别的礼送,连个头也不得磕去。大哥哥不知我病,倒像我懒,推故不去的。倘或明儿恼了,姐姐替我分辨分辨。”宝钗笑道:“这也多事。你便要去也不敢惊动,何况身上不好,弟兄们日日一处,要存这个心倒生分了。”宝玉又笑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这一回的回目是“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说说宝钗是如何“机带双敲”的?

(1)答:克洛德要证实与弗比斯约会的人是不是爱斯梅拉达,可弗比斯没有钱住旅馆,就主动给弗比斯一枚银币,可它却被旅馆的小男孩偷换成枯叶。法官却根据老妇人和弗比斯的证词判定那是冥钱,是爱斯梅拉达勾结妖僧刺杀弗比斯的证据之一,最后判处她死刑。

(2)答:宝玉说宝钗如杨妃体丰怯热,宝钗大怒,(1分)刚好小丫头靛儿不见了扇子问宝钗,(1分)宝钗就借找扇子的事发作,说她该找素日和她嬉皮笑脸的姑娘问,表明自己并不和宝玉嬉皮笑脸,(2分)随后又讽刺宝玉经常向黛玉负荆请罪。(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