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造成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其原因在于这两种权利存在着交叉重叠。言论自由是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来表达的,保障言论自由的宗旨在于使言论者尽可能言期所知,充分地表达其思想,以发挥言论自由的政治和社会功能,侧重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名誉权保护的客体是名誉,名誉是社会对特定人的一种评价,评价的主要方式也同样是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但名誉权更侧重于个人利益及其个人在私生活中的自主权,它的目的不在于使言论者尽其所言,而在于规范和约束言论,使其不至于揭露他人隐私、诽谤他人名誉。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冲突”。
言论自由和名誉权的价值和功能,其侧重点虽然不同,但它们对于民主政治和健康的社会同样重要。当言论自由和名誉权这两种代表着不同利益和不同价值的权利发生冲突时,法律所提供的并不是均等的保护,而是由其所依据的利益决定保护的范围与力度。当一般公民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发生冲突时,应当更多地保护一般公民的名誉权;如果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发生冲突时,则应当强调言论自由,对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保护适当弱化;当言论自由和法人的名誉权保护发生冲突时,应给予言论更多的自由度,让它能够更多地反映、揭露法人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尤其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言论自由和名誉权的冲突方面,美国的“沙利文案”是典型的判例。《纽约时报》1960年3月29日刊登了一则付费广告,称亚拉巴马州首府蒙哥马利市警察使用暴力对付反对种族歧视示威的黑人学生,蒙哥马利市管理警察局的官员沙利文向法院控告《纽约时报》和四名黑人牧师刊出的广告损害其名誉,犯有__,要求赔偿50万美元,州法院判决被告应向原告支付这笔赔偿费。《纽约时报》遂向美国最高法院提出上诉,最高法院的判决驳回了州法院的原判,提出了“真正的恶意”的原则,即政府官员指控媒介损其声誉和失实,必须证明媒介是出于明知故犯或毫不在意失实与否。这个判例在美国甚至整个西方被认为是里程碑式的,从此新闻媒介在报道和评论官员时被赋予了__特许权。
(选自《大众传媒和人格权保护》,作者洪伟。有删改。)
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言论自由和名誉权,前者鼓励言论者知无不言,后者规范和约束言论,主张言行相符。
B.言论自由与名誉权,两种权利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因而可能存在互相侵犯的情况。
C.言论自由与名誉权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两者对于民主政治和社会健康都是同样重要的。
D.当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冲突时,法律所提供的保护应该不偏不倚,不伤及另一方的权利。
E.作者从造成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冲突的原因人手,就如何维护两者的权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0.为什么说“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冲突’”?请简析。(4分)
答:
11.在“沙利文案”的司法审理中,最高法院的判决维护了哪一方的权益?并请你谈谈最高法院判决的理由。(3分)
答:
9.(5分)A D(A.名誉权并不“主张言行相符”。D.“不偏不倚,不伤及另一方的权利”有错,法律在保护某一权利的同时,就意味着抑制另一种权利.)
10.(4分)言论自由是为了保障言论自由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在价值取向上,侧重于社会公共利益:(2分)名誉权是为了维护个人的隐私与名誉,在价值取向上,侧重于个人利益。(2分)所以,两者的冲突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冲突”。
11.(3分)维护了《纽约时报》和四名黑人牧师(被告方)的权益。(1分)因为沙利文作为官员属于公众人物, (1分)当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发生冲突时,应当强调言论自由,对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保护适当弱化(除非被告方的言论存在真正的恶意)。 (1分)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尽心上》)
(1)下列对《孟子》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良能和良知是人的天性,是不经学习就具备的,是不需思考就知道的。
B.孩提之童都知道孝敬父母,等长大后都知道尊敬兄长,说明爱亲敬长是人的本性。
C.孟子认为仁义就是能够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要求。
D.孟子认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人的良知良能,这两种人的本性能够通行天下。
(2)结合上面的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孝弟(同“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句话所表现的思想的理解。(3分)
答:
(1)C(选项中“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要求”曲解文本。)
(2)这句话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践仁德的根本。(1分)孟子继承了这一观点,提出孝敬父母就是仁。尊敬兄长就是义。(1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仍有积极意义。(1分)
参考译文:
孟子说:“人不经学习就具备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兄长的,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原因,因这两种人的本性能通行天下。
简答题。
(1)姑苏阊门城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小说《红楼梦》中的这个乡宦是谁?请简述他遭逢不幸而出家的故事。
(2)伽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救到圣母院以后,送了她一个小铁哨。请简述《巴黎圣母院》中小铁哨帮爱斯梅拉达免受凌辱的故事。
选第( )题
答:
(1)(5分)甄士隐。(1分)他在元宵夜看社火花灯时走失了女儿英莲,三月十五葫芦庙着火又把他家烧成一片瓦砾, (2分)他只好暂且到田庄上去安身,不料偏逢灾荒,只得折卖了田庄投奔岳父,却又遭岳父的白眼。因此,他看破红尘,随跛足道人出家。(2分)
(2)(5分)一天晚上,克洛德摸索着来到爱斯梅拉达身边,想占有她。(1分)爱斯梅拉达奋力挣扎,情急之下吹响口哨,唤来了伽西莫多。(2分)伽西莫多举起克洛德,扔到地上,想杀了他,但又不想把血溅到爱斯梅拉达身上,就把克洛德拖到门外。(2分)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袁术派纪灵攻打刘备,吕布为助刘备写信请来了纪灵,设宴调解。纪灵将吕布的方天画戟插在辕门外一百五十步处,并说如果吕布射中画戟小枝,两家罢兵:射不中,则两家各自安排厮杀。结果辕门射戟,应声而中,避免了一场厮杀。(《三国演义》) B:觉民对琴低声说:“琴妹,我们学堂明年暑假要招收女生。”听到这消息,琴十分高兴,说到时候要第一个去报名。回家后,她找母亲商量,母亲的态度虽然让她很失望,但当她读了易卜生的《娜拉》后,又充满了希望,并写信给许倩如,表明自己的决心。 (《家》) C:吴荪甫决意要在公债市场上同赵伯韬较量。他收买赵伯韬的姘头刘玉英,笼络交易所经纪人韩盂翔,将益__司的抵押款和办厂的资金聚拢,甚至连住宅也押上了。但由于收买方和合伙人杜竹斋倒戈相向,致使他功败垂成,倾家荡产,险些自杀。(《子夜》) D:为了要受封骑士,堂吉诃德到“城堡”的院子里守夜,看护自己的甲胄。结果他被两名前来打水饮马的脚夫打伤了,因此堂吉诃德十分愤怒,他用乱石把两名脚夫打得鼻青脸肿。店主终于无法忍受这样的胡闹,于是决定尽快授予他骑士称号。(《堂吉诃德》)E.“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本来抱着希望,以为他会来一趟……然而从那天夜晚起,一切都变了。未来的婴儿也变成纯粹是累赘了。”聂赫留朵夫从军队回来,却没有顺道拐到姑妈家。于是马斯洛娃便在深夜里冒着风雨赶到火车站去找他。这段话是玛丝洛娃对这一经历的回顾。(《复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①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①流水,即沅水,流经武冈。
(1)这首诗是作者为送别友人而写,第二句为什么说“不觉有离伤”?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起句“流水通波”,一作“沅水通流”。你认为哪一种版本更好?为什么?(2分)
答:
(1)原因一:虽友人即将别离,但两地流水通波,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虽人分两地,但情同一心,离而不远,别而未分。原因二:诗人是用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宽慰友人。
(答对一条原因给2分,答对两条原因给4分。)
(2)示例一:“流水通波”更好,流水迢迢,烟波浩淼,诗人离别的怅惘与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1分)“流水”泛指水流,可以引发读者的想象。(1分)
示例二:“沅水通流”更好,写出了水流的名称,与武冈相呼应,突出水路相同,诗人与友人别而未分。(1分)“流水通波”则泛指水流,过于笼统。(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
[唐]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遏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趔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声昭于时 昭:显著
B.入耳而不烦 烦:厌烦
C.濯清泉以自洁 濯:洗涤
D.窈而深,廓其有容 窈:美好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写盘谷风景优美,但地势十分险要,即使隐居的人到此也徘徊犹豫而离去,友人李愿却住在这里。
B.“友人李愿居之”一句,既结束了第一段对盘谷的介绍,又引出第二段“愿之言曰”的内容,承上启下,过渡巧妙自然。
C.作者借李愿的话描写了三种人,通过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者和趋炎附势的官迷的对比,突出了隐者的高洁。
D.结尾的赠歌语言优美,句式工整而有变化,抒情达意,淋漓尽致,表现出作者锤语言的造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3分)
译: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3分)
译:
(3)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3分)
译:
2.(3分)D(窈:幽远。)
3.(3分)A(“徘徊犹豫而离去”错,文中“盘旋”是“盘桓逗留”的意思。)
4.(9分)
(1)他们坐在朝廷之上(参与政事),任免文武百官,辅佐天子发布政令。(意思正确、语句通顺1分,“进退”“佐”译对各得1分.)
(2)与其当面听到赞誉之辞,不如背后不遭人诋毁。
(意思正确、语句通顺1分,“与其……,孰若……”1分,“誉、毁”对译正确得1分。)
(3)(这)是那些生不逢时的大丈夫所能做的,我就是这样做的。(意思正确、语句通顺1分,定语后置、“遇于时”译对各得1分。)
参考译文:
太行山的南麓有个叫盘谷的地方,盘谷中间,泉水甜美而土地肥沃,草木丰茂,居民稀少,有人说:“因为它处在两山环抱之间,所以叫‘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静而地势险阻,是隐居的人盘桓逗留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隐居在这里。
李愿说:“人们称为大丈夫的人,我是了解的。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让自己的名望声誉显扬于当世。他们坐在朝廷之上参与政事,任免文武百官,辅佐天子发号施令。他们到了朝廷外面,便树起旗帜,陈设弓箭,武夫在前面喝道,随从把路都堵塞了,负责供给的仆役各自拿着物品,在路的两边飞快奔跑。他们高兴时就随意赏赐,发怒时就任情处罚.他们跟前聚集着很多才能出众的人,论古说今,赞扬他们的美德,这些话叫人听在耳中而不感到厌烦,那些眉毛弯弯,面颊丰腴,声音清脆,体态美好,外貌秀丽,资质聪慧,起舞时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女子,在一排排后房中清闲地位着,自恃貌美,忌妒别的姬妾得到宠爱;争着比美,一心要获取主人的怜爱.这就是那些被天子赏识、为当代出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并非厌恶这些而故意逃避,只只是命中注定而不能侥幸得到啊。穷困家居,住在山野,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地__,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马常作息没有一定的时间,只要感到舒适就安居于此。与其当面听到赞誉之辞,不如背后不遭人诋毁;与其身体得到快乐,不如内心无所忧虑。不受官车官服的束缚,也没有遭刀锯刑戮的危险,天下治乱我无须知道,官职升降也一概不闻。这是那些生不逢时的大丈夫所能做的,我就是这样做的,另一种人则在公卿的门前伺候,奔走于势利途中,想要举脚进门却行止不定,想要开口说话却欲言无声。处于污秽之中而不知羞愧,触犯刑律而将遭诛戮,即使这样还希冀着获得非分名利的微弱机会,直到老死才罢休。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
昌黎韩愈听了这番话,不觉心气为之一壮,给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了一首歌:盘谷之中,是你的家园。盘谷的土地,可以播种五谷。盘谷的泉水,可以用来洗涤,可以沿着它去散步。盘谷地势险要,谁会来争夺你的住所?谷中幽远深邃,天地广阔足以容身.山谷回环曲折,像是走了过去,却又回到了原处。啊!盘谷中的乐趣啊,快乐无穷。虎豹的脚迹远去啊,蛟龙逃遁深藏。鬼神守卫保护啊,呵斥禁绝不祥。有吃有喝啊长寿健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给我的车轴上好油啊还喂好我的马,随着你去盘谷啊,让我终生在那里优游徜徉。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6分)
(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 。
(《诗经・卫风・氓》)
(2)人非生而知之者,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师说》)
(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
(李商隐《锦瑟》)
(4)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1)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2)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3)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4)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邀游
请以“脚步”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参照2008年福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严 复
叶兆言
严复是学海军出身的,以资历论,他是海军的老前辈。严复学海军的时候,才14岁,学了五年,毕业了,分配在扬武舰当实习生。当时正处于中国海军的草创时期,从时间上来说,中国海军的起步,比日本略早。
光绪二年,严复被派往英国继续深造海军。光绪六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水师学堂,聘请刚回国的严复担任总教习,以后又升任总办,这时候他才二十多岁,年轻有为,前程似锦。
可惜这一代学海军的人,注定不会有大出息,因为大清朝的腐败,已烂到了骨子里。日本人成了中国人的心腹大患。中国海军的脸面,很快在甲午中日大海战中,丢失殆尽。第二年,清政府撤销了海军衙门,严复成不了一代海军名将,英雄无用武之地,临了只好弃武就文,到文化人的圈子里来混。
林琴南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风靡了一大群痴情男女,这种靠小说讨好读者的事情,严复是不愿意干的。他是武人出身,对风花雪月看不入眼,而且相信小说会越看越没有出息,临了不过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严复选择了西方的社会学著作,成了一名现代文明的窃火者,梁启超因此称他为“清季输入欧化之第一人”。从时间上看,严译《天演论》是1898年,比林琴南略早几天。林译小说以情动人,严译著作以理服人,他的《天演论》在思想方面,给一代中国人巨大的冲击。这一年正是戊戌变法之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成了现成的改革口号,此后许多年里,救亡图存的观念深入人心,就思想启迪而言,严译要比林译更有意义得多。
就在翻译《天演论》的同一年,严复给光绪皇帝写过一封万言书,把今日世界和中国古代战国做了比较,指出春秋战国时期重视兼并,而现在各国讲究平权,当时的小国如宋,如中山,都被七雄灭了,如今的一些小国,如荷兰,如瑞士,却依然能够瓦全于世界列强之间。因此事在人为,只要中国自强,西方列强“所求于我者,不过通商之利而已”,如果中国老是自己不争气,永远不能自立。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严复郁郁不得志,最后只能潜心译书。
严复的翻译比较有系统,他懂外语,所以不像林琴南那么离谱,逮着什么是什么。谈到严复的翻译,通常要说的是他的“译例言”,即后人屡屡要说的信、达、雅,这三个字已成为翻译界的老生常谈。
严复对民国以来的任何政治运动,一概持反对态度。让人深感疑惑不解的,是他为中国介绍了大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思想,然而在对待民主,自由,共和,平等,这些常见名词上表现了极度保守主义的观点。
严复甚至对推翻帝制,也有着常人所不同的见解,认为推翻大清朝未必是什么好事。他不是保皇党,从来就没有动过殉清的念头,只是反感革命,反对空口说爱国,说自由。
严复一世的英名,毁于“筹安会”六君子。事实上,严复列名筹安会,纯粹是瞎起哄,因此当局后来通缉“筹安肇首”,有意将他排除在外。据说通缉令没有颁布之前,盛传要抓他坐牢,林琴南匆匆赶到他家,劝他逃走。严复毅然拒绝,说:“俯仰无愧怍,虽被刑,无累于吾神明。庸何伤!”他表现得很英勇,很正气凛然,然而赞成袁世凯称帝,是个人名誉上永远洗不掉的一个污点。严复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过重要作用,后人长时间不愿意提起他,显然和晚年列名筹安会六君子有关。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中国海军起步比日本早,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了甲午海战的失败,这也注定了严复海军名将之梦的破灭。
B.由于武人出身和戊戌变法的影响,严复翻译选择西方的社会学著作,他的译作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巨大冲击。
C.严复的思想充满矛盾,他既不保皇,又不赞成推翻清朝;既介绍大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思想,又有保守主义观点。
D.本文引用严复文章的有关内容和他的原话,以及梁启超对他的评价,体现了人物叙写方面注重史实,客观真实。
E.本文叙议结合,既通过丰富事例完整生动地再现了严复的一生及其所处的时代,又恰到好处地对严复进行了评点。
13.文中写林琴南,对叙写严复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4.鲁迅曾称赞严复“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锐敏的人”。严复的“锐敏”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答:
12.(5分)B E(B.严复选择西方的社会学著作并非受戊戌变法的影响;E.“完整生动地再现了严复的一生及其所处的时代”有误)(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3.(4分)既突出严复的务实英勇,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对理性思想的追求,对国民思想的启迪意义;又突出严复翻译态度严谨、翻译水平高。(答对一点得2分)
14.(6分) 答案示例:体现在思想方面。与同时代的思想家相比,在理解时代、观察社会方面,严复确是一个感觉锐敏的思想家。首先,他著译西方的社会学著作,宣传进化论观点,是现代文明的窃火者,开启了一代新风,影响巨大。其次,他富有强烈的危机意识,通过中西历史的比较,深入探讨中国落伍的原因,提出要认清时势、要自强自立的思想,意义深远。(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其实,我并不是想帮她
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春节过后没多久,我带着一大包行李去外地上学。我的女朋友到车站去送我。
公交车站离火车站大约还有一百多米的距离。我一下车,就见一个女孩,拿着一个写着 “求助”的纸招牌,在向前面一个人诉说着什么。那人不耐烦地挥着手说“去去去”,并不看女孩一眼,只顾走自己的路。
看到我和女友,那女孩向我们走过来。女孩大约十四岁的样子,穿着单薄的衣服,小脸冻得红扑扑的。女孩对我说她母亲半年前病故了,靠卖苦力养活全家。父亲两个月前也病倒了,家里欠了一大笔债。开学时间就要到了,她的学费还没有筹够。能借的地方都借遍了,没有办法,她只好求好心人来帮忙。
我疑心她是骗子,不想给她钱,但我又怕女朋友说我小气,于是我指着自己的行李说:“你帮我把这包背到车站,我就给你五块钱。”
女孩连忙说道:“谢谢!谢谢!”说着,从我手里接过行李包,吃力地背在身上,兴奋地走在前面。
女友一拉我的衣服,说:“你怎么忍心叫这么个小女孩帮你背包。”
我一愣,没想到女友会这么说,生怕她会因此生气,于是灵机一动说:“我只是想让她靠自己的劳动挣钱;不想让她小小年纪就当乞丐。”
听了我的话,女友笑了。小女孩回过身来深深地鞠了一躬,又说了一声“谢谢”。
到了车站,我去排队买票,女孩背着包站在我旁边。我说:“你把包放下歇一会儿。”
女孩说:“不用,你给我那么多钱,我得多背一会儿。”那一刻,我真的有些感动了。
买好票,我给了她十元钱。她不要,说:“说好是五块钱的。”我劝她收下,说算是帮她了,女孩想了想说:“那你把地址给我,将来我有钱了,一定会还你的。”我说不用还了,女孩坚持要我的地址,我于是写下来给她了。
这件事过后我就没放在心上。多年以后,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办公,一个姑娘到办公室找我。她穿得虽然很朴素,但很得体。她问:“你还记得我吗?”
我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她是谁,只好摇了摇头。她说:“你还记得八年前在火车站给你背包的那个小姑娘吗?”
我想了想,终于想起那个瘦小可怜的小女孩,看看眼前这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一脸的真诚,真的和那小女孩很像。我问:“你就是那个小女孩?”
她点了点头说:“是。”然后告诉我,她找到我父亲家,我父亲告诉她我在这里上班,她就找到我办公室来了。她说:“我是来还钱的。”
我突然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如果不是女友在场的话,我也许像前面那个人一样粗暴地对她说“去去去”,我其实没有真心想帮她。我告诉她不用还了,那算不了什么的。
她说:“不!你错了,那对我非常重要!因为你让我明白了,我其实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挣钱的。你不知道,那时我真的有了做乞丐的想法。是你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她接着告诉我,从那以后,她靠给人打零工挣够了学费。现在,她已经大学毕业,并且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她是特意来向我表示感谢的。
我没想到,当初我的一次并非出自本心的善举,竟然改变了她的一生。我对她说:“你如果真心想感谢我,就去多帮助一些像你当初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吧,也许你的帮助会改变他们的一生。
她愉快地答应了。从那以后,遇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也会尽可能地给予帮助。
12.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有人认为,“女朋友”这个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B.女孩到办公室找“我”之前的那次求助经历,与“我”对她的帮助形成强烈的对比。
C.“我只是想让她靠自己的劳动挣钱,不想让她小小年纪就当乞丐。”这句话改变了女孩的一生,却不是“我”的真心话。
D.“我”对女孩的帮助是违心的,女孩对“我”的感谢是真诚的。
E.“我”的无意之举帮了女孩,而女孩的致谢才真正教育了“我”。
13.联系全文,回答:在帮助他人前后,“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答:
14.依据文章内容,分析女孩得到了哪些帮助?结合本文,探究我们该不该帮助陌生人? (6分)
答:
12.(5分)A B(A“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突出了文章的主题”错,;B“那次求助经历,与‘我’对她的帮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错,二者没有可比性。)(答对―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3.(4分)助人之前疑心受骗;哄骗女孩背行李;助人之后为女孩的卖力而感动;为无心帮人却得到感谢而震撼(想流泪);受到感染后尽可能帮助别人。(答对―点得1分,答对4点满分)
14.(6分)第一问答案示例:物质上,得到了急需的钱;精神上,明白了要靠劳动挣钱。(2分)
第二问答案示例。(4分)
①要倾尽全力帮助陌生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帮助他人乐在其中,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②要理智地帮助陌生人。帮助他人要视受助人的困难程度和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定,力所能及的帮助才是直正的帮助。
③不要随意帮助陌生人。现在骗子太多,他们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行骗。帮助了这类人,会使有限的资金用不在刀刃上。 (有其他见解,言之有理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