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音乐的魅力
科学和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使音乐成为爱因斯坦的“第二职业”。不管旅行到哪里,他总是身不离提琴,甚至参加柏林科学院的会议,也要随身带着琴盒,以便会后拜访普朗克、玻尔时,能在一起拉拉弹弹。在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或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爱因斯坦一旦遇到困难,思索陷入困顿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放下笔,拿起琴弓。那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的旋律,会在无形中开启他对物理学的思路,引导他在数学王国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音乐往往催化出爱因斯坦的科学创见和思维火花。在音乐的自由流淌中,深奥的理论物理学有了美妙的旋律。
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很高,还能弹一手好钢琴。他与同时代的物理学家们有过许多理论上的争吵,也有深厚的并肩战斗的友谊。在他们的交往中,音乐常常起到妙不可言的作用。爱因斯坦和荷兰莱顿大学物理学教授埃伦费斯特是终身挚友,但在相对论问题上,又总是争论不休。从1920年起,爱因斯坦接受荷兰的邀请,成了莱顿大学的特邀教授,每年都来几个星期,住在埃伦费斯特家里,讨论、争论自然是免不了的事。埃伦费斯特思维敏捷,又心直口快,批评意见尖刻、毫不留情。这点恰好与爱因斯坦棋逢对手,唇枪舌剑之后,能统一观点自是皆大欢喜。遇到无法统一的争论,两个好朋友会自动休战。埃伦费斯特是位出色的钢琴家,他喜欢替爱因斯坦伴奏。爱因斯坦则只要埃伦费斯特伴奏,那提琴演奏定是光彩四溢。有时,一支乐曲奏到一半,爱因斯坦会突然停下,用弓敲击琴弦,让伴奏停止演奏。或许是一段优美的旋律触动了灵感,争论又开始了。争着、争着,爱因斯坦又会突然停下,径直走到钢琴边,用双手弹出三个清澈的和弦,并强有力地反复敲打这三个和弦。
熟悉这段典故的人都知道这三个和弦:
像是在敲“上帝”的大铁门: “镗!镗!镗!”
像是在向大自然发问:“怎一么一办?”
弹着弹着,“上帝”之门打开了,沉默的大自然与这些虔诚的探索者接通了信息管道。两个好朋友笑了,欢快悠扬的乐曲又响起来了。在柏林科学院,爱因斯坦同普朗克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也是人们广为流传的美谈。
弹钢琴者是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者,则是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科学两大支柱。在科学上,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和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上,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乐曲。在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大师的心目中,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而且互补的,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只有艺术的关,没有科学的美,同样是残缺的。
爱因斯坦毕生痴迷音乐,尤其痴迷西方古典音乐,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
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坦则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要发什么议论。的确,爱因斯坦的一生,对物理学之外的世界发表过很多议论,但他从不议论音乐,他仅仅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千百次地去感受,仿佛音乐是来自天国的福音。
应该得出的答案是,从童年就钟情于音乐的爱因斯坦早就视音乐为灵魂的安息地,它就是和谐,就是完美。和谐、完美是真实的基础,是人生的目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中的划时代发现,竞建立在一个古亦有之的美学原则之上。
(节选自《爱因斯坦传・音乐的魅力》,聂运伟编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爱因斯坦看来,音乐能在无形中开启他物理研究的思路,引导他在数学王国作自 由、创造性的遐想,还会促进他与朋友的友谊。
B.在相对论问题上,爱因斯坦和他的朋友意见无法统一时,是音乐让他们与沉默的大 自然接通了信息管道,找到他们认为的正确答案。
C.文中描写了爱因斯坦弹奏和弦的细节,虽是想象,却生动地再现了爱因斯坦对自然 科学思考的灵感在音乐中被触发的情景。
D.根据和谐、完美这一古亦有之的美学原则,爱因斯坦完成了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的19世纪物理科学两大支柱的研究任务。
E.本文叙议结合,通过叙写爱因斯坦对音乐的喜爱,既展示了音乐的魅力,也表现了 科学和艺术具有互补性与统一性的主旨。
13.传记中作者还写到了其他科学家,如埃伦费斯特、普朗克等,他们也同样喜爱音乐,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4.“爱因斯坦的一生,对物理学之外的世界发表过很多议论,但他从不议论音乐”,有人据此认为爱因斯坦对音乐的见解还不够成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6分)
答:
12.(5分)B D(B.文中没有“找到他们认为的正确答案”的信息.D.量子论创始人是普朗克,相对论是建立在美学原则之上的.)
13.(4分)一是烘托爱因斯坦对音乐的喜爱和理解;二是从侧面说明了艺术和科学互补和统一的道理。
14.不同意。爱因斯坦痴迷于音乐,正是建立在对音乐有自己成熟的判断和见解上的。(3分)爱因斯坦用心灵感受音乐,却不用言语议论音乐,就是他对伟大的音乐和音乐家的独特感受和成熟见解。(3分)
同意。爱因斯坦的回答仅仅说明了他对音乐的痴迷,但痴迷音乐不等于对音乐就有成熟的判断和见解。(3分)如果对音乐有了成熟的判断和见解,爱因斯坦就会发表看法,如同他对物理学之外的世界发表过很多议论一样。(3分)
阅读下面的一篇小说,完成12―14题。(15分)
那年,我15岁。
离家的前夜,母亲对我说,到了城里一定要找到你父亲干活的工地,看看他能帮你找到啥事儿,我说,妈,你放心,这个暑假我会好好干活儿,挣些钱交学费的。母亲用布满血丝的眼睛看了看我,笑笑说,我儿有志气。
清晨,坐着村里的拖拉机,我在一阵阵颠簸中被送到了县城。县城杂乱的人流让我有些惊惶失措,毕竟第一次到县城,我有些迷茫。父亲的工地在哪儿呢?东南西北,我找不到方向。
于是,我开始询问每个人。问的最多的是,哪里有工地?人们总是看了看我,说,工地到处都是,你要到哪个工地?城北还是城西?城南还是城东?我苦笑着说,我也不清楚。人们似乎开始怀疑我是不是一个头脑有问题的少年,有人对我的问话开始不理睬了。父亲,你在哪儿?我在心里呼唤着。
哎,小伙子,你这样问是永远找不到你父亲的。一个中年汉子说,这样吧,你坐我的车,我带你去各处问问。
要多少钱?我说,我可坐不起你这专车。
中年汉子一笑说,不用你交钱,反正,今天也没货可拉,不碍事,就带你一程,上来吧。
坐在车里,那个中年汉子一路问我,多大啦,一个人出来,为啥啦。我一一说了。
我看得出,中年汉子连叹了几声气,他说,我小时候也和你有一样的经历,生活如此呀!
车不知转了几转了,每到一处工地,中年汉子总将我父亲的名字向工地的人问上一阵,甚至于问过每个人。
夏天,如火的阳光烘烤得车箱发烫。中年汉子和我汗流浃背。但中年汉子总是笑着对我说,小伙子,下次出门可得找准方向喽,读书也一样,好好读书,为你的父母争气,将来,少走这样的路。我嗯了句,然后说,谢谢叔叔。
一路上,中年汉子的手机响过数次,他只看了看手机,没有接,然后又看了看我,一脸笑笑的。
终于,在日落的时候,我们在离县城偏远的山凹地找到了父亲。那里是一处别墅开发工地。父亲见到我一脸的诧异,说,你怎么能找到这里的。我说,是这位叔叔帮的忙。父亲两眼间顷刻噙满泪水,他说,谢谢你师傅。
中年汉子说,没什么,只是你应该告诉家人你的方位。不然,让一个孩子这样找人很不安全的。
父亲说,对对对,只是,我真不想让孩子和家人来呀,苦我自己一个就够了,父亲说着,脸上有些酸楚。
中年汉子说,我明白你的想法。对了,还有些货等我呢,我就先走了。
中年汉子跳上驾驶室,正准备开车时,他突然叫了我,哎,小伙子,你过来一下。
我跑过去说,叔叔,啥事?
他笑笑说,也没什么,这个给你,将来,好好读书,争个出息。说完,就往我袋中一塞,开车而去。
我掏出一看,那是100元。
那个傍晚,我和父亲站在工地门口,向着车开走的方向久久地挥手……
(作者:吴富明。有改动。)
1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15岁的“我”出生于一个尚未摆脱贫困的家庭,暑假到城里找父亲,希望能在父亲 的帮助下找到活干,以便挣些钱交学费。
B.傍晚,“我”终于在一处别墅开发工地找到了父亲。一边是要挣钱交学费的少年,一边是别墅的开发,在鲜明的对比中,小说的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C.“中年汉子的手机响过数次,他只看了看手机,没有接”,这个细节描写,既为下文“还有些货等我”埋下伏笔,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灵活地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及细节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一个朴实且热心肠,不富裕却乐于助人的普通中年汉子的形象。
E.小说以“找父亲”为线索,通过叙写找父亲的缘由、经历、结果,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社会生活的小画卷,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13.小说的结尾,我和父亲为什么要“久久地挥手”?请简析。(4分)
答:
14.在审稿时,编辑们对这篇小说用哪一个标题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以“城市的方向”为妙,有人为“中年汉子”叫好。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进行探究。(6分)
答:
12.(5分)B C(B.小小说并没有讽刺意味。D.这个细节描写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13.“久久地挥手”能够充分表达“我和父亲”的深深感激之情。(1分)因为中年汉子放下自己的工作,不辞辛劳地开车帮“我”找到父亲;在找父亲的过程中,中年汉子不仅宽慰“我”,还激励“我”努力学习:找到父亲后,还硬塞给“我”l00元。(答对其中两点原因,即得3分)
14.示例一:小说以标题“城市的方向”为妙。(1分)①置身于城里,“我”有些迷茫,东南西北,找不到方向。②小说人物身上反映出的精神风貌就代表了这个城市的方向。③题目起到暗示主题的作用。④品读题目,韵味无穷。(答对其中三点给5分,两点给4分,一点给2分。)
(说明:示例一从探究题可针对观点尽可能作全面探究的角度来解答,具体体现在分析时有若干个层面。)
示例二:标题“城市的方向”妙在韵味无穷。(1分)标题引领读者在直白的文字、简单的情节中,体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呈现的精神风貌,实际上就是代表着这个城市的形象和精神风貌,(2分)感受当今城市发展的方向,(1分)品味隐含的深刻的多元思想内涵。(2分)
(说明:示例二从探究题可针对观点作某一层面深入探究的角度来解答,具体体现在对某一层面分析,尽可能深入透彻。)
示例三:小说以标题“中年汉子”为好。(1分)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是中年汉子,读者是通过主人公来感悟作品主题的。 (2分)不管是中年汉子,还是父亲,都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在他们的身上都透出一种“汉子”的阳刚之气。(2分)题目直截了当,有一种气势。 (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造成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其原因在于这两种权利存在着交叉重叠。言论自由是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来表达的,保障言论自由的宗旨在于使言论者尽可能言期所知,充分地表达其思想,以发挥言论自由的政治和社会功能,侧重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名誉权保护的客体是名誉,名誉是社会对特定人的一种评价,评价的主要方式也同样是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但名誉权更侧重于个人利益及其个人在私生活中的自主权,它的目的不在于使言论者尽其所言,而在于规范和约束言论,使其不至于揭露他人隐私、诽谤他人名誉。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冲突”。
言论自由和名誉权的价值和功能,其侧重点虽然不同,但它们对于民主政治和健康的社会同样重要。当言论自由和名誉权这两种代表着不同利益和不同价值的权利发生冲突时,法律所提供的并不是均等的保护,而是由其所依据的利益决定保护的范围与力度。当一般公民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发生冲突时,应当更多地保护一般公民的名誉权;如果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发生冲突时,则应当强调言论自由,对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保护适当弱化;当言论自由和法人的名誉权保护发生冲突时,应给予言论更多的自由度,让它能够更多地反映、揭露法人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尤其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言论自由和名誉权的冲突方面,美国的“沙利文案”是典型的判例。《纽约时报》1960年3月29日刊登了一则付费广告,称亚拉巴马州首府蒙哥马利市警察使用暴力对付反对种族歧视示威的黑人学生,蒙哥马利市管理警察局的官员沙利文向法院控告《纽约时报》和四名黑人牧师刊出的广告损害其名誉,犯有__,要求赔偿50万美元,州法院判决被告应向原告支付这笔赔偿费。《纽约时报》遂向美国最高法院提出上诉,最高法院的判决驳回了州法院的原判,提出了“真正的恶意”的原则,即政府官员指控媒介损其声誉和失实,必须证明媒介是出于明知故犯或毫不在意失实与否。这个判例在美国甚至整个西方被认为是里程碑式的,从此新闻媒介在报道和评论官员时被赋予了__特许权。
(选自《大众传媒和人格权保护》,作者洪伟。有删改。)
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言论自由和名誉权,前者鼓励言论者知无不言,后者规范和约束言论,主张言行相符。
B.言论自由与名誉权,两种权利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因而可能存在互相侵犯的情况。
C.言论自由与名誉权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两者对于民主政治和社会健康都是同样重要的。
D.当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冲突时,法律所提供的保护应该不偏不倚,不伤及另一方的权利。
E.作者从造成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冲突的原因人手,就如何维护两者的权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0.为什么说“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冲突’”?请简析。(4分)
答:
11.在“沙利文案”的司法审理中,最高法院的判决维护了哪一方的权益?并请你谈谈最高法院判决的理由。(3分)
答:
9.(5分)A D(A.名誉权并不“主张言行相符”。D.“不偏不倚,不伤及另一方的权利”有错,法律在保护某一权利的同时,就意味着抑制另一种权利.)
10.(4分)言论自由是为了保障言论自由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在价值取向上,侧重于社会公共利益:(2分)名誉权是为了维护个人的隐私与名誉,在价值取向上,侧重于个人利益。(2分)所以,两者的冲突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冲突”。
11.(3分)维护了《纽约时报》和四名黑人牧师(被告方)的权益。(1分)因为沙利文作为官员属于公众人物, (1分)当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发生冲突时,应当强调言论自由,对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保护适当弱化(除非被告方的言论存在真正的恶意)。 (1分)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尽心上》)
(1)下列对《孟子》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良能和良知是人的天性,是不经学习就具备的,是不需思考就知道的。
B.孩提之童都知道孝敬父母,等长大后都知道尊敬兄长,说明爱亲敬长是人的本性。
C.孟子认为仁义就是能够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要求。
D.孟子认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人的良知良能,这两种人的本性能够通行天下。
(2)结合上面的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孝弟(同“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句话所表现的思想的理解。(3分)
答:
(1)C(选项中“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要求”曲解文本。)
(2)这句话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践仁德的根本。(1分)孟子继承了这一观点,提出孝敬父母就是仁。尊敬兄长就是义。(1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仍有积极意义。(1分)
参考译文:
孟子说:“人不经学习就具备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兄长的,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原因,因这两种人的本性能通行天下。
简答题。
(1)姑苏阊门城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小说《红楼梦》中的这个乡宦是谁?请简述他遭逢不幸而出家的故事。
(2)伽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救到圣母院以后,送了她一个小铁哨。请简述《巴黎圣母院》中小铁哨帮爱斯梅拉达免受凌辱的故事。
选第( )题
答:
(1)(5分)甄士隐。(1分)他在元宵夜看社火花灯时走失了女儿英莲,三月十五葫芦庙着火又把他家烧成一片瓦砾, (2分)他只好暂且到田庄上去安身,不料偏逢灾荒,只得折卖了田庄投奔岳父,却又遭岳父的白眼。因此,他看破红尘,随跛足道人出家。(2分)
(2)(5分)一天晚上,克洛德摸索着来到爱斯梅拉达身边,想占有她。(1分)爱斯梅拉达奋力挣扎,情急之下吹响口哨,唤来了伽西莫多。(2分)伽西莫多举起克洛德,扔到地上,想杀了他,但又不想把血溅到爱斯梅拉达身上,就把克洛德拖到门外。(2分)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袁术派纪灵攻打刘备,吕布为助刘备写信请来了纪灵,设宴调解。纪灵将吕布的方天画戟插在辕门外一百五十步处,并说如果吕布射中画戟小枝,两家罢兵:射不中,则两家各自安排厮杀。结果辕门射戟,应声而中,避免了一场厮杀。(《三国演义》) B:觉民对琴低声说:“琴妹,我们学堂明年暑假要招收女生。”听到这消息,琴十分高兴,说到时候要第一个去报名。回家后,她找母亲商量,母亲的态度虽然让她很失望,但当她读了易卜生的《娜拉》后,又充满了希望,并写信给许倩如,表明自己的决心。 (《家》) C:吴荪甫决意要在公债市场上同赵伯韬较量。他收买赵伯韬的姘头刘玉英,笼络交易所经纪人韩盂翔,将益__司的抵押款和办厂的资金聚拢,甚至连住宅也押上了。但由于收买方和合伙人杜竹斋倒戈相向,致使他功败垂成,倾家荡产,险些自杀。(《子夜》) D:为了要受封骑士,堂吉诃德到“城堡”的院子里守夜,看护自己的甲胄。结果他被两名前来打水饮马的脚夫打伤了,因此堂吉诃德十分愤怒,他用乱石把两名脚夫打得鼻青脸肿。店主终于无法忍受这样的胡闹,于是决定尽快授予他骑士称号。(《堂吉诃德》)E.“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本来抱着希望,以为他会来一趟……然而从那天夜晚起,一切都变了。未来的婴儿也变成纯粹是累赘了。”聂赫留朵夫从军队回来,却没有顺道拐到姑妈家。于是马斯洛娃便在深夜里冒着风雨赶到火车站去找他。这段话是玛丝洛娃对这一经历的回顾。(《复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①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①流水,即沅水,流经武冈。
(1)这首诗是作者为送别友人而写,第二句为什么说“不觉有离伤”?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起句“流水通波”,一作“沅水通流”。你认为哪一种版本更好?为什么?(2分)
答:
(1)原因一:虽友人即将别离,但两地流水通波,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虽人分两地,但情同一心,离而不远,别而未分。原因二:诗人是用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宽慰友人。
(答对一条原因给2分,答对两条原因给4分。)
(2)示例一:“流水通波”更好,流水迢迢,烟波浩淼,诗人离别的怅惘与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1分)“流水”泛指水流,可以引发读者的想象。(1分)
示例二:“沅水通流”更好,写出了水流的名称,与武冈相呼应,突出水路相同,诗人与友人别而未分。(1分)“流水通波”则泛指水流,过于笼统。(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
[唐]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遏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趔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声昭于时 昭:显著
B.入耳而不烦 烦:厌烦
C.濯清泉以自洁 濯:洗涤
D.窈而深,廓其有容 窈:美好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写盘谷风景优美,但地势十分险要,即使隐居的人到此也徘徊犹豫而离去,友人李愿却住在这里。
B.“友人李愿居之”一句,既结束了第一段对盘谷的介绍,又引出第二段“愿之言曰”的内容,承上启下,过渡巧妙自然。
C.作者借李愿的话描写了三种人,通过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者和趋炎附势的官迷的对比,突出了隐者的高洁。
D.结尾的赠歌语言优美,句式工整而有变化,抒情达意,淋漓尽致,表现出作者锤语言的造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3分)
译: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3分)
译:
(3)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3分)
译:
2.(3分)D(窈:幽远。)
3.(3分)A(“徘徊犹豫而离去”错,文中“盘旋”是“盘桓逗留”的意思。)
4.(9分)
(1)他们坐在朝廷之上(参与政事),任免文武百官,辅佐天子发布政令。(意思正确、语句通顺1分,“进退”“佐”译对各得1分.)
(2)与其当面听到赞誉之辞,不如背后不遭人诋毁。
(意思正确、语句通顺1分,“与其……,孰若……”1分,“誉、毁”对译正确得1分。)
(3)(这)是那些生不逢时的大丈夫所能做的,我就是这样做的。(意思正确、语句通顺1分,定语后置、“遇于时”译对各得1分。)
参考译文:
太行山的南麓有个叫盘谷的地方,盘谷中间,泉水甜美而土地肥沃,草木丰茂,居民稀少,有人说:“因为它处在两山环抱之间,所以叫‘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静而地势险阻,是隐居的人盘桓逗留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隐居在这里。
李愿说:“人们称为大丈夫的人,我是了解的。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让自己的名望声誉显扬于当世。他们坐在朝廷之上参与政事,任免文武百官,辅佐天子发号施令。他们到了朝廷外面,便树起旗帜,陈设弓箭,武夫在前面喝道,随从把路都堵塞了,负责供给的仆役各自拿着物品,在路的两边飞快奔跑。他们高兴时就随意赏赐,发怒时就任情处罚.他们跟前聚集着很多才能出众的人,论古说今,赞扬他们的美德,这些话叫人听在耳中而不感到厌烦,那些眉毛弯弯,面颊丰腴,声音清脆,体态美好,外貌秀丽,资质聪慧,起舞时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女子,在一排排后房中清闲地位着,自恃貌美,忌妒别的姬妾得到宠爱;争着比美,一心要获取主人的怜爱.这就是那些被天子赏识、为当代出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并非厌恶这些而故意逃避,只只是命中注定而不能侥幸得到啊。穷困家居,住在山野,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地__,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马常作息没有一定的时间,只要感到舒适就安居于此。与其当面听到赞誉之辞,不如背后不遭人诋毁;与其身体得到快乐,不如内心无所忧虑。不受官车官服的束缚,也没有遭刀锯刑戮的危险,天下治乱我无须知道,官职升降也一概不闻。这是那些生不逢时的大丈夫所能做的,我就是这样做的,另一种人则在公卿的门前伺候,奔走于势利途中,想要举脚进门却行止不定,想要开口说话却欲言无声。处于污秽之中而不知羞愧,触犯刑律而将遭诛戮,即使这样还希冀着获得非分名利的微弱机会,直到老死才罢休。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
昌黎韩愈听了这番话,不觉心气为之一壮,给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了一首歌:盘谷之中,是你的家园。盘谷的土地,可以播种五谷。盘谷的泉水,可以用来洗涤,可以沿着它去散步。盘谷地势险要,谁会来争夺你的住所?谷中幽远深邃,天地广阔足以容身.山谷回环曲折,像是走了过去,却又回到了原处。啊!盘谷中的乐趣啊,快乐无穷。虎豹的脚迹远去啊,蛟龙逃遁深藏。鬼神守卫保护啊,呵斥禁绝不祥。有吃有喝啊长寿健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给我的车轴上好油啊还喂好我的马,随着你去盘谷啊,让我终生在那里优游徜徉。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6分)
(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 。
(《诗经・卫风・氓》)
(2)人非生而知之者,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师说》)
(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
(李商隐《锦瑟》)
(4)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1)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2)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3)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4)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邀游
请以“脚步”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参照2008年福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