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引兵追击,误从死门进入了诸葛亮布下的石阵(名“八阵图”)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领,才从生门而出,得以逃脱。(《三国演义》) B:《子夜》最后一章里,吴荪甫、赵伯韬当面交锋,赵伯韬以借款给危机中的益__司作为“和解”的借口,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完成他的吞并的计划。吴荪甫只好屈服,抛下妻子离开上海。(《子夜》) C:高老太爷临死前让觉慧叫回觉民,答应和冯家的亲事不提了。觉民与琴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取得了胜利。(《家》) D:甘果瓦误入乞丐小偷们聚居的圣迹区。按照圣迹区的法律,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绞索配对,要么跟乞丐王国中的女人结婚。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爱斯梅拉达接受了甘果瓦的求婚,宣布愿意做他的妻子,婚期五年,但两人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夫妻。(《巴黎圣母院》)E.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第三次到监狱来探望她的时候,已经戒了酒,还答应在医院里做杂务工,但拒绝接受他的求婚。(《复活》)

(1)(3分)作者的用意很明白,春,对穷苦人家来说,无异于秋天的萧瑟凄凉。

(2)(3分)这首诗多用烘托对比的手法。(1分)一方面渲染春天无处不在,一方面又用“独无春”来表示并不属于所有的人;写“贫家独无春”,言外之意是唯有富室有春;写“负薪”,同时又写“花下”,这就使对比鲜明,动人心魄。(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欧阳修读其赋,谓曰:“君辞气似沂公①,未可量也。”签书昭庆军判官,秩满②,当试馆③职,辞曰:“起家为官,本代耕尔,愿以守选余日,读所未见书。”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编修中书条例。自太常丞当转博士,超改右正言;明日,直舍人院;又明日,判流内铨④: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归报,神宗善之,以将知审官西院,判尚书兵部。

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为同进所忌。会治太学虞蕃讼,释诸生无罪者,蔡确、舒因陷之,逮其父子入御史府,逾月得解,黜知蕲州。

明年,以龙图阁待制起知郓州。上元⑤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

绍圣初,章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哲宗纳之。

崇宁元年,抚定鄯、廓州。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将独谓:“兵机不可失,愿从之。”未几,捷书至。将以复河、湟,功转特进。

御史中丞朱谔取将旧谢章表,析文句以为谤,遂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河南府。言者不已,降资政殿学士,知颍昌府。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谥曰文定。

(选自《宋史・许将列传》)

注释:①沂公:王曾,仁宗景间右相。②秩满:官吏任期届满。③试馆:古代科举考试时应试人居住的场所。④流内铨:官职。专管考试选人、判决案例等事。⑤上元:即元宵节。⑥元:宋哲宗元元年,司马光为相,废王安石新法。后章、蔡京为宰相,称司马光等人为“元奸党”。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荣:赞誉

B.及肄射,将先破的的:箭靶中心

C.吏籍为盗者系狱籍:登记

D.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难:危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将在昭庆军判官一职任期满后,朝廷准备让他任试馆职,但许将却愿做地方官,并希望能多读书。后来神宗非常赏识他,在三天内把他擢拔数级。

B.契丹大举进犯代州,并派遣使者要求宋朝割让代州。而当年应该出使辽国的官员由于惧怕不敢前往,于是许将主动请缨,毅然出使辽国,并圆满完成任务。

C.许将在郓州任职时,反对让为盗者皆尽入狱,并将他们全部释放。此后,民无人犯法,就连喜欢聚众谤言朝政的士人,也不再非议朝政。

D.御史中丞朱谔用许将过去章表中一些语句,据此诬许将诽谤朝政。徽宗将许将贬为河南知府,朱谔又进谗言,许将又被免除资政殿大学士,任颖昌知府。。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3分)

译:

⑵会治太学虞蕃讼,释诸生无罪者,蔡确、舒因陷之。(3分)

译:

⑶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诸臣,奏发司马光墓。(3分)

译:

2.D(难:认为困难。例:1.今不行礼于卫,而藩其君舍以难之。--《左传》。2.是以圣人犹难之。--《道德经》。A.赞誉。B.例:有的放矢。C.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3.B(不是“主动请缨”,而是奉诏使辽)

4.⑴宰相很赞赏他的志向,让他任明州通判。(“善”1分,“以”1分,句意通畅1分)⑵适逢审理太学生虞蕃诉讼一案,(许将)释放了一些无罪的太学生,蔡确舒借机陷害许将。(“治”1分,“释诸生无罪者”倒装句1分,“因”1分)⑶(章)与蔡卞(蔡京之弟)一起肆意虚构罪名,降职流放元党诸臣,并上奏要掘元党首司马光墓。(省略1分;“罗织”1分;“贬谪”1分)

参考译文:

许将,字冲元,于仁宗嘉八年(1063年)中状元。欧阳修读其赋时说:“君辞气似沂公(王曾,仁宗景间右相),未可量也。”任命他为昭庆军判官。任期满后,宋朝廷准备让他任试馆职。(得馆职是当时仕途青云直上的龙门,也是许多以荫入仕的人梦寐以求的。)许将却认为:“起家为官,本代耕,愿出为地方官,读所未见书。”宰相对他的读书志向很赞赏,让他任明州通判。(宋神宗听说这个状元爱读书),神宗便召他进宫(谈话)。神宗(很赞赏他的才能),任命为集贤院校理。由太常寺本当转任博士,但神宗又破格提拔他为右正言,第二天入值舍人院,第三天判流内铨。这是神宗使用的特别任命,举朝上下都赞誉许将的才能。

契丹以20万兵力压代州境(大举进犯代州),并派使者前来要求宋朝割让代州。(过去契丹与宋朝定期在代州谈判),这次原定的宋朝使者不敢去(而轮到当年出使辽国的官员惧不敢行),朝廷因而改派许将去。许将对神宗说:“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许将行前到枢密院认真地查阅了有关代州的一切档案,作了充分准备。许将来到代州境时,契丹人爬满房上观看并喊叫:“看南朝状元。”当许将与契丹人进行肄射时,许将先射中。契丹使者萧禧在宾馆以礼迎接,谈判时,萧禧果然提起代州事,许将随问随答,不失国体。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神宗,神宗对许将大加赞赏,先后任许将为知审官西院,尚书兵部。

又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神宗对许将的重用)引起朝臣的忌妒。在审太学生虞蕃讼学官一案时,他(反对牵连太广而)释放了一些无罪的太学生,蔡确舒借机陷害许将,把他们父子都抓进了御史府,一个多月才放出来,许将被降职任蕲州知州。

第二年,以龙图阁待制到郓州任职,元宵节那天,一些官吏登记为盗者并使之皆尽入狱,监狱人满。许将说:“这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于是全部释放。此后,民无一日犯法,牢狱空无一人。父老叹曰:“这是建狱56年来第一次空牢也。”郓州曾有一帮士人喜好聚众谤言朝政,许将虽然没有制止,至此也消失了。许将被召为兵部侍郎。

绍圣初年,许将任吏部尚书。(当时)奸臣章为相,与蔡卞(蔡京之弟)罗织元诸臣罪名,并上奏要掘元党首司马光墓。哲宗问许将该怎么做。许将说:“发人之墓,非盛德事。”哲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崇宁元年,鄯、廓州抚定。当时边将要求兴师渡河西攻,朝中大臣议论,皆有惧色,独许将说:“兵机不可失,宜速进军。我愿意跟随大军出征。”不久,很快传来捷报。许将因收复了河、湟,因此加“特进”(宋朝的最高荣誉奖励)。

(哲宗死后,徽宗即位,一些奸臣密谋要贬许将)。御史中丞朱谔找到许将过去章表中某些语句,诬为诽谤朝政。徽宗将其贬为保留资政殿大学士到河南任知府,朱谔又进谗言,徽宗又免除资政殿大学士,到颖昌任知府,后来又迁任大名知府。政和初年,卒,享年75岁。谥文定。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6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诗经・氓》)

(2)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冰泉冷涩弦凝绝,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1)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

(2)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4)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月12日晚,湖南卫视大型魔幻情景互动秀开播。节目开始不久,评委刘谦就把一个照搬美国魔术师的参赛选手“毙掉”,随后又以“特色不够”把一个女魔术师“毙掉”。有表演者当即反问:魔术界何时规定不能模仿?

对于刘谦的裁决权,该节目的总导演在发布会上表示,刘谦是这个节目专业评判组的核心,拥有绝对的权力。但也有节目组负责人透露,第二期节目中,将改变刘谦独揽大权的局面,平衡所有评委的权力。

著名魔术师杨屹力挺刘谦。他还表示,应该感谢刘谦――是刘谦的走红,使内地魔术师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收入也提高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

参见2008年福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参考角度:①模仿与创新;②权力与制衡;③名人效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音乐的魅力

科学和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使音乐成为爱因斯坦的“第二职业”。不管旅行到哪里,他总是身不离提琴,甚至参加柏林科学院的会议,也要随身带着琴盒,以便会后拜访普朗克、玻尔时,能在一起拉拉弹弹。在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或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爱因斯坦一旦遇到困难,思索陷入困顿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放下笔,拿起琴弓。那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的旋律,会在无形中开启他对物理学的思路,引导他在数学王国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音乐往往催化出爱因斯坦的科学创见和思维火花。在音乐的自由流淌中,深奥的理论物理学有了美妙的旋律。

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很高,还能弹一手好钢琴。他与同时代的物理学家们有过许多理论上的争吵,也有深厚的并肩战斗的友谊。在他们的交往中,音乐常常起到妙不可言的作用。爱因斯坦和荷兰莱顿大学物理学教授埃伦费斯特是终身挚友,但在相对论问题上,又总是争论不休。从1920年起,爱因斯坦接受荷兰的邀请,成了莱顿大学的特邀教授,每年都来几个星期,住在埃伦费斯特家里,讨论、争论自然是免不了的事。埃伦费斯特思维敏捷,又心直口快,批评意见尖刻、毫不留情。这点恰好与爱因斯坦棋逢对手,唇枪舌剑之后,能统一观点自是皆大欢喜。遇到无法统一的争论,两个好朋友会自动休战。埃伦费斯特是位出色的钢琴家,他喜欢替爱因斯坦伴奏。爱因斯坦则只要埃伦费斯特伴奏,那提琴演奏定是光彩四溢。有时,一支乐曲奏到一半,爱因斯坦会突然停下,用弓敲击琴弦,让伴奏停止演奏。或许是一段优美的旋律触动了灵感,争论又开始了。争着、争着,爱因斯坦又会突然停下,径直走到钢琴边,用双手弹出三个清澈的和弦,并强有力地反复敲打这三个和弦。

熟悉这段典故的人都知道这三个和弦:

像是在敲“上帝”的大铁门: “镗!镗!镗!”

像是在向大自然发问:“怎一么一办?”

弹着弹着,“上帝”之门打开了,沉默的大自然与这些虔诚的探索者接通了信息管道。两个好朋友笑了,欢快悠扬的乐曲又响起来了。在柏林科学院,爱因斯坦同普朗克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也是人们广为流传的美谈。

弹钢琴者是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者,则是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科学两大支柱。在科学上,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和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上,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乐曲。在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大师的心目中,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而且互补的,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只有艺术的关,没有科学的美,同样是残缺的。

爱因斯坦毕生痴迷音乐,尤其痴迷西方古典音乐,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

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坦则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要发什么议论。的确,爱因斯坦的一生,对物理学之外的世界发表过很多议论,但他从不议论音乐,他仅仅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千百次地去感受,仿佛音乐是来自天国的福音。

应该得出的答案是,从童年就钟情于音乐的爱因斯坦早就视音乐为灵魂的安息地,它就是和谐,就是完美。和谐、完美是真实的基础,是人生的目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中的划时代发现,竞建立在一个古亦有之的美学原则之上。

(节选自《爱因斯坦传・音乐的魅力》,聂运伟编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爱因斯坦看来,音乐能在无形中开启他物理研究的思路,引导他在数学王国作自 由、创造性的遐想,还会促进他与朋友的友谊。

B.在相对论问题上,爱因斯坦和他的朋友意见无法统一时,是音乐让他们与沉默的大 自然接通了信息管道,找到他们认为的正确答案。

C.文中描写了爱因斯坦弹奏和弦的细节,虽是想象,却生动地再现了爱因斯坦对自然 科学思考的灵感在音乐中被触发的情景。

D.根据和谐、完美这一古亦有之的美学原则,爱因斯坦完成了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的19世纪物理科学两大支柱的研究任务。

E.本文叙议结合,通过叙写爱因斯坦对音乐的喜爱,既展示了音乐的魅力,也表现了 科学和艺术具有互补性与统一性的主旨。

13.传记中作者还写到了其他科学家,如埃伦费斯特、普朗克等,他们也同样喜爱音乐,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4.“爱因斯坦的一生,对物理学之外的世界发表过很多议论,但他从不议论音乐”,有人据此认为爱因斯坦对音乐的见解还不够成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6分)

答:

12.(5分)B D(B.文中没有“找到他们认为的正确答案”的信息.D.量子论创始人是普朗克,相对论是建立在美学原则之上的.)

13.(4分)一是烘托爱因斯坦对音乐的喜爱和理解;二是从侧面说明了艺术和科学互补和统一的道理。

14.不同意。爱因斯坦痴迷于音乐,正是建立在对音乐有自己成熟的判断和见解上的。(3分)爱因斯坦用心灵感受音乐,却不用言语议论音乐,就是他对伟大的音乐和音乐家的独特感受和成熟见解。(3分)

同意。爱因斯坦的回答仅仅说明了他对音乐的痴迷,但痴迷音乐不等于对音乐就有成熟的判断和见解。(3分)如果对音乐有了成熟的判断和见解,爱因斯坦就会发表看法,如同他对物理学之外的世界发表过很多议论一样。(3分)

阅读下面的一篇小说,完成12―14题。(15分)

那年,我15岁。

离家的前夜,母亲对我说,到了城里一定要找到你父亲干活的工地,看看他能帮你找到啥事儿,我说,妈,你放心,这个暑假我会好好干活儿,挣些钱交学费的。母亲用布满血丝的眼睛看了看我,笑笑说,我儿有志气。

清晨,坐着村里的拖拉机,我在一阵阵颠簸中被送到了县城。县城杂乱的人流让我有些惊惶失措,毕竟第一次到县城,我有些迷茫。父亲的工地在哪儿呢?东南西北,我找不到方向。

于是,我开始询问每个人。问的最多的是,哪里有工地?人们总是看了看我,说,工地到处都是,你要到哪个工地?城北还是城西?城南还是城东?我苦笑着说,我也不清楚。人们似乎开始怀疑我是不是一个头脑有问题的少年,有人对我的问话开始不理睬了。父亲,你在哪儿?我在心里呼唤着。

哎,小伙子,你这样问是永远找不到你父亲的。一个中年汉子说,这样吧,你坐我的车,我带你去各处问问。

要多少钱?我说,我可坐不起你这专车。

中年汉子一笑说,不用你交钱,反正,今天也没货可拉,不碍事,就带你一程,上来吧。

坐在车里,那个中年汉子一路问我,多大啦,一个人出来,为啥啦。我一一说了。

我看得出,中年汉子连叹了几声气,他说,我小时候也和你有一样的经历,生活如此呀!

车不知转了几转了,每到一处工地,中年汉子总将我父亲的名字向工地的人问上一阵,甚至于问过每个人。

夏天,如火的阳光烘烤得车箱发烫。中年汉子和我汗流浃背。但中年汉子总是笑着对我说,小伙子,下次出门可得找准方向喽,读书也一样,好好读书,为你的父母争气,将来,少走这样的路。我嗯了句,然后说,谢谢叔叔。

一路上,中年汉子的手机响过数次,他只看了看手机,没有接,然后又看了看我,一脸笑笑的。

终于,在日落的时候,我们在离县城偏远的山凹地找到了父亲。那里是一处别墅开发工地。父亲见到我一脸的诧异,说,你怎么能找到这里的。我说,是这位叔叔帮的忙。父亲两眼间顷刻噙满泪水,他说,谢谢你师傅。

中年汉子说,没什么,只是你应该告诉家人你的方位。不然,让一个孩子这样找人很不安全的。

父亲说,对对对,只是,我真不想让孩子和家人来呀,苦我自己一个就够了,父亲说着,脸上有些酸楚。

中年汉子说,我明白你的想法。对了,还有些货等我呢,我就先走了。

中年汉子跳上驾驶室,正准备开车时,他突然叫了我,哎,小伙子,你过来一下。

我跑过去说,叔叔,啥事?

他笑笑说,也没什么,这个给你,将来,好好读书,争个出息。说完,就往我袋中一塞,开车而去。

我掏出一看,那是100元。

那个傍晚,我和父亲站在工地门口,向着车开走的方向久久地挥手……

(作者:吴富明。有改动。)

1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15岁的“我”出生于一个尚未摆脱贫困的家庭,暑假到城里找父亲,希望能在父亲 的帮助下找到活干,以便挣些钱交学费。

B.傍晚,“我”终于在一处别墅开发工地找到了父亲。一边是要挣钱交学费的少年,一边是别墅的开发,在鲜明的对比中,小说的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C.“中年汉子的手机响过数次,他只看了看手机,没有接”,这个细节描写,既为下文“还有些货等我”埋下伏笔,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灵活地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及细节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一个朴实且热心肠,不富裕却乐于助人的普通中年汉子的形象。

E.小说以“找父亲”为线索,通过叙写找父亲的缘由、经历、结果,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社会生活的小画卷,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13.小说的结尾,我和父亲为什么要“久久地挥手”?请简析。(4分)

答:

14.在审稿时,编辑们对这篇小说用哪一个标题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以“城市的方向”为妙,有人为“中年汉子”叫好。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进行探究。(6分)

答:

12.(5分)B C(B.小小说并没有讽刺意味。D.这个细节描写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13.“久久地挥手”能够充分表达“我和父亲”的深深感激之情。(1分)因为中年汉子放下自己的工作,不辞辛劳地开车帮“我”找到父亲;在找父亲的过程中,中年汉子不仅宽慰“我”,还激励“我”努力学习:找到父亲后,还硬塞给“我”l00元。(答对其中两点原因,即得3分)

14.示例一:小说以标题“城市的方向”为妙。(1分)①置身于城里,“我”有些迷茫,东南西北,找不到方向。②小说人物身上反映出的精神风貌就代表了这个城市的方向。③题目起到暗示主题的作用。④品读题目,韵味无穷。(答对其中三点给5分,两点给4分,一点给2分。)

 (说明:示例一从探究题可针对观点尽可能作全面探究的角度来解答,具体体现在分析时有若干个层面。)

示例二:标题“城市的方向”妙在韵味无穷。(1分)标题引领读者在直白的文字、简单的情节中,体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呈现的精神风貌,实际上就是代表着这个城市的形象和精神风貌,(2分)感受当今城市发展的方向,(1分)品味隐含的深刻的多元思想内涵。(2分)

(说明:示例二从探究题可针对观点作某一层面深入探究的角度来解答,具体体现在对某一层面分析,尽可能深入透彻。)

示例三:小说以标题“中年汉子”为好。(1分)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是中年汉子,读者是通过主人公来感悟作品主题的。  (2分)不管是中年汉子,还是父亲,都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在他们的身上都透出一种“汉子”的阳刚之气。(2分)题目直截了当,有一种气势。  (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造成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其原因在于这两种权利存在着交叉重叠。言论自由是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来表达的,保障言论自由的宗旨在于使言论者尽可能言期所知,充分地表达其思想,以发挥言论自由的政治和社会功能,侧重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名誉权保护的客体是名誉,名誉是社会对特定人的一种评价,评价的主要方式也同样是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但名誉权更侧重于个人利益及其个人在私生活中的自主权,它的目的不在于使言论者尽其所言,而在于规范和约束言论,使其不至于揭露他人隐私、诽谤他人名誉。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冲突”。

言论自由和名誉权的价值和功能,其侧重点虽然不同,但它们对于民主政治和健康的社会同样重要。当言论自由和名誉权这两种代表着不同利益和不同价值的权利发生冲突时,法律所提供的并不是均等的保护,而是由其所依据的利益决定保护的范围与力度。当一般公民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发生冲突时,应当更多地保护一般公民的名誉权;如果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发生冲突时,则应当强调言论自由,对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保护适当弱化;当言论自由和法人的名誉权保护发生冲突时,应给予言论更多的自由度,让它能够更多地反映、揭露法人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尤其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言论自由和名誉权的冲突方面,美国的“沙利文案”是典型的判例。《纽约时报》1960年3月29日刊登了一则付费广告,称亚拉巴马州首府蒙哥马利市警察使用暴力对付反对种族歧视示威的黑人学生,蒙哥马利市管理警察局的官员沙利文向法院控告《纽约时报》和四名黑人牧师刊出的广告损害其名誉,犯有__,要求赔偿50万美元,州法院判决被告应向原告支付这笔赔偿费。《纽约时报》遂向美国最高法院提出上诉,最高法院的判决驳回了州法院的原判,提出了“真正的恶意”的原则,即政府官员指控媒介损其声誉和失实,必须证明媒介是出于明知故犯或毫不在意失实与否。这个判例在美国甚至整个西方被认为是里程碑式的,从此新闻媒介在报道和评论官员时被赋予了__特许权。

(选自《大众传媒和人格权保护》,作者洪伟。有删改。)

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言论自由和名誉权,前者鼓励言论者知无不言,后者规范和约束言论,主张言行相符。

B.言论自由与名誉权,两种权利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因而可能存在互相侵犯的情况。

C.言论自由与名誉权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两者对于民主政治和社会健康都是同样重要的。

D.当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冲突时,法律所提供的保护应该不偏不倚,不伤及另一方的权利。

E.作者从造成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冲突的原因人手,就如何维护两者的权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0.为什么说“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冲突’”?请简析。(4分)

答:

11.在“沙利文案”的司法审理中,最高法院的判决维护了哪一方的权益?并请你谈谈最高法院判决的理由。(3分)

答:

9.(5分)A D(A.名誉权并不“主张言行相符”。D.“不偏不倚,不伤及另一方的权利”有错,法律在保护某一权利的同时,就意味着抑制另一种权利.)

10.(4分)言论自由是为了保障言论自由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在价值取向上,侧重于社会公共利益:(2分)名誉权是为了维护个人的隐私与名誉,在价值取向上,侧重于个人利益。(2分)所以,两者的冲突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冲突”。

11.(3分)维护了《纽约时报》和四名黑人牧师(被告方)的权益。(1分)因为沙利文作为官员属于公众人物,  (1分)当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发生冲突时,应当强调言论自由,对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保护适当弱化(除非被告方的言论存在真正的恶意)。  (1分)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尽心上》)

(1)下列对《孟子》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良能和良知是人的天性,是不经学习就具备的,是不需思考就知道的。

B.孩提之童都知道孝敬父母,等长大后都知道尊敬兄长,说明爱亲敬长是人的本性。

C.孟子认为仁义就是能够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要求。

D.孟子认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人的良知良能,这两种人的本性能够通行天下。

(2)结合上面的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孝弟(同“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句话所表现的思想的理解。(3分)

答:

(1)C(选项中“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要求”曲解文本。)

(2)这句话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践仁德的根本。(1分)孟子继承了这一观点,提出孝敬父母就是仁。尊敬兄长就是义。(1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仍有积极意义。(1分)

参考译文:

孟子说:“人不经学习就具备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兄长的,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原因,因这两种人的本性能通行天下。

简答题。

(1)姑苏阊门城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小说《红楼梦》中的这个乡宦是谁?请简述他遭逢不幸而出家的故事。

(2)伽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救到圣母院以后,送了她一个小铁哨。请简述《巴黎圣母院》中小铁哨帮爱斯梅拉达免受凌辱的故事。

选第( )题

答:

(1)(5分)甄士隐。(1分)他在元宵夜看社火花灯时走失了女儿英莲,三月十五葫芦庙着火又把他家烧成一片瓦砾,  (2分)他只好暂且到田庄上去安身,不料偏逢灾荒,只得折卖了田庄投奔岳父,却又遭岳父的白眼。因此,他看破红尘,随跛足道人出家。(2分)

(2)(5分)一天晚上,克洛德摸索着来到爱斯梅拉达身边,想占有她。(1分)爱斯梅拉达奋力挣扎,情急之下吹响口哨,唤来了伽西莫多。(2分)伽西莫多举起克洛德,扔到地上,想杀了他,但又不想把血溅到爱斯梅拉达身上,就把克洛德拖到门外。(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