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中王夫人因为丫环金钏投井一事自悔,在屋中垂泪,宝钗安慰她去自杀的人也是糊涂之人,不为可惜,并说道:“姨娘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她还拿了自己刚做的两套衣服给王夫人为金钏做妆裹。 B:吴府大办丧事,客人纷至沓来。他们名为吊丧,实则各怀鬼胎,或寻欢作乐,或暗做交易。吴荪甫沉浸在失去父亲的悲痛中。这时,家乡双桥镇农民暴动,丝厂工人罢工,杜竹斋和金融魔王赵伯韬正合谋算计他。 C:“梅表姐,虽然环境的关系很大,但环境也是人造的。我们又何尝不可以改变环境?人无论如何应该跟环境奋斗。能够征服环境,就可以把幸福给自己争回来,” 这是梅表姐从省城回来去觉新家时觉慧说的话,他还劝梅表姐多看书,他以为新书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 D:桑丘带着他的“总管”去上任,这位“总管”是受命前来作弄他的。在桑丘到达那天,“总管”安排了一批居民去告状,以各种难断的诉讼为难这位“总督大人”,桑丘把事情剖析得清清楚楚,决断得公正不阿。E.葛朗台活到82岁,患了疯瘫症,不得不让女儿参加管理田产的事情,他不能走动,坐在轮椅上指挥女儿把一袋袋金币藏好,将贮藏室钥匙也交给欧也妮保管。临死前,神甫来做临终法事,葛朗台想抓住神父的手,这一下的努力最终使他送了命。

古代诗歌阅读(6分)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请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两首诗歌的异同。

相同点(2分):

不同点(4分):

相同点:两诗都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都通过细节描写刻画母亲的爱心,都选择寒衣针线这一母爱的典型寄托物来抒情。都运用了心里描写手法,前者写母亲对儿远行的担忧,后者写归儿内心的惭愧。

不同点:孟诗把母爱比作春天的阳光,儿子如寸草,比喻贴切生动,又以反问句结尾,让人思考小草怎么能报答得了阳光的哺育,提升了母爱的崇高。

蒋诗则通过刻画母子重逢的喜悦,用针线密,墨痕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思念,用怜清瘦,问苦辛,写出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又细写儿子的惭愧心里,不敢诉说风尘的艰辛,直抒胸臆,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表露无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
皇中,广源州蛮侬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围广州,岭外骚动。杨畋等安抚经制蛮事,师久无功。又命孙沔.余靖为安抚使讨贼,仁宗犹以为忧。青上表请行,翌日入对,自言:“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数百,益以禁兵,羁贼首致阙下。”帝壮其言,遂除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置酒垂拱殿以遣之。时智高还据邕州,青合孙沔.余靖兵次宾州。先是,蒋偕.张忠皆轻敌败死,军声大沮。青戒诸将毋妄与贼斗,听吾所为。广西钤辖陈曙乘青未至,辄以步卒八千犯贼,溃于昆仑关,殿直袁用等皆遁。青曰:“令之不齐,兵所以败。”晨会诸将堂上,揖曙起,并召用等三十人,按以败亡状,驱出军门斩之。沔.靖相顾愕眙,诸将股栗。
已而顿甲,令军中休十日。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出归仁铺为阵。贼既失险,悉出逆战。前锋孙节搏贼死山下,贼气锐甚,沔等惧失色。青执白旗麾骑兵,纵左右翼,出贼不意,大败之,追奔五十里,斩首数千级,其党黄师宓.侬建中智中及伪官属死者五十七人,生擒贼五百余人,智高夜纵火烧城遁去。时贼尸有衣金龙衣者,众谓智高已死,欲以上闻。青曰:“安知非诈邪?宁失智高,不敢诬朝廷以贪功也。”初,青之至邕也,会瘴雾昏塞,或谓贼毒水上流,土饮者多死,青殊忧之。一夕,有泉涌砦下,汲之甘,众遂以济。
还至京师,帝嘉其功,拜枢密使,赐第敦教坊,优进诸子官秩。初,青既行,帝每忧之曰:“青有威名,贼当畏其来。左右使令,非青亲信者不可;虽饮食卧起,皆宜防窃发。”乃驰使戒之。及闻青已破贼,顾宰相曰:“速议赏,缓则不足以劝矣。”

始,交愿出兵助讨智高,余靖言其可信,具万人粮于邕.钦待之。诏以缗钱三万赐交址为兵费,许贼平厚赏之。青既至,檄余靖无通使假兵,即上奏曰:“李德政声言将步兵五万.骑一千赴援,非其情实。且假兵于外以除内寇,非我利也。以一智高而横蹂二广,力不能讨,乃假兵蛮夷,蛮夷贪得忘义,因而启乱,何以御之?请罢交助兵。”从之。贼平,人服其有远略。
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命取青画像入禁中,御制祭文,遣使赍中牢祠其家。

(节选自《宋史・狄青传》)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合孙沔.余靖兵次宾州 次:驻扎

B.众遂以济 济:渡河

C.缓则不足以劝矣 劝:勉励

D.遣使赍中牢 赍:携带

3.下列各句中,不是表现狄青“深沈有智略”的一项是(3分)

A.青戒诸将毋妄与贼斗,听吾所为。

B.安知非诈邪?宁失智高,不敢诬朝廷以贪功也。

C.虽饮食卧起,皆宜防窃发。

D.且假兵于外以除内寇,非我利也。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或谓贼毒水上流,土饮者多死,青殊忧之。(5分)

(2)蛮夷贪得忘义,因而启乱,何以御之?(4分)

2.B(帮助,这里引申为度过难关)       

3.C(这是皇帝的担忧)

4.(9分)(1)有人说贼兵的毒水从上游流下来,喝这水的当地人大多死了,狄青很担心这件事。(或.上.土饮者.殊各1分,句意1分)(考点:实词.虚词.定语后置)

(2)蛮夷贪心利益忘记道义,(如果)因此引起战乱,(我们)拿什么来抵御他们呢?(贪得忘义.因.何以各1分,句意1分)(考点:实词.虚词.宾语前置)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作其中三小题)(6分)

(1)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2)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3)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 《赤壁赋》)

冰泉冷涩弦凝绝, 。(白居易《琵琶行》)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1)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3)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苏轼)

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请根据要求,写一段电话留言。(不超过80个字。)

留言对象:欧总

留言者:3A房地产评估公司秘书

留言主要内容:张董约好与欧总在大富豪酒店共进晚餐,时间是明天晚上7:30,地点是世纪广场三楼巴黎厅。

电话:13910011968

答:

答案示例:欧总,您好!我是3A房地产评估公司的秘书。我们张董约好和您明天在大富豪酒店共进晚餐。他想确认一下时间和具体位置,是晚上7:30,在世纪广场三楼巴黎厅。您可以回电13910011968。谢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明月文 周涛

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月亮的提醒当然非常重要,人们不能无视这一天的存在。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

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因此,中国人过中秋节便顺情合理。可以说,中秋节是一个全民族的诗的节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世界上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的心思的节日呢?别的节日都热闹,惟有中秋节,静远。约定俗成,中秋节是不能放鞭炮的,别的节日放鞭炮是造气氛,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

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些人的伤感。这时候,伤感是一种难得的、美好的情绪,是思念,是怀旧,是静下心来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和总结。这些美好的情绪都天然地带有感伤的情调。“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是感怀;“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宁静; “露似真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一出手,写月亮也是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

最令人费解的是,以大唐国力之盛、疆域之广,唐诗里竟无一首写太阳的、歌颂太阳的,似乎太阳就根本不存在,“月上柳梢头”才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刻。

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须温热,撒一撮姜丝。要有一碟花生米,茴香豆更好;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不求醉饱,但营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煞了风景。“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真可谓秋之伤情处,不过还有更伤情的,那一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唐以后,宋朝明月愈转华美凄清,这一脉相传的明月情结,已经明白无误地揭示出中国文化中的柔性倾向,即便豪放如苏东坡,高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也还是问的明月而不是红日。

那一轮月亮此刻正高悬夜空,越来越圆了,如同宇宙间惟一的一盏华美的路灯。谁也不觉得那光明是反射太阳的,只觉得那清光是它自身独有的;它不炽烈,不耀目,使人可以沐浴那光明,直视那月轮,月之光明,亲近可人。“月光如水”,那是无声的低语,是母亲慈爱的目光,是打乱了星星的诗行后醒目的句号,是云朵的和声伴唱下突出的主题曲。

设想一下,那些终生仰望明月,看着它盈缩变化,产生过无限遐想悠思然后死去的人,肉身寂灭,灵魂是否可以奔月?或者虽不能奔月却化作一缕云影环绕在月之旁也好?因此,不能不羡慕那留下优美诗句的人,他说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虽然早就死了,但谁敢说他真的就完全死了呢?

不朽的诗传诵了千年,已{匕为月光中的一缕,因而那诗人的心思,千年以后,还鲜活着。真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到这里,突然明白了:那轮月亮,那轮“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月亮,正是一颗高悬碧空、心迹朗朗的中国心。中国人的风韵,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态,全在那轮月亮的涵盖里,一句话,中国的古老文化是月亮文化。

“月亮代表我的心”,我的心是中国心。

(摘自2009年1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2.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把明月比作一个句号,这主要是因为圆月的形状与句号的形状相似。

B.“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句中的“这些”是指“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

C.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和巧妙地引用与月亮有关的诗句,使得文章的语言优美而富有诗意。

D.文章表面上主要是在描写月亮,其实是在借月亮写月亮文化,进而写中国的古老文化,突出中国的古老文化的生命力与特点。

E.“‘月亮代表我的心’,我的心是中国心”这一结尾巧错歌词来表达作者对中国古老文化的热爱之情。

13.文章三次写到“月亮越来越圆了”,请问这―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4分)

答:

14.文中第四段写道:“可以说,中秋节是一个全民族的节日。”试探究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答:

12.AB(A主要是因为中秋节的月亮代表了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的结束;D不单包括对历史的追问,还包括对人生、对未来的思索)

13.(1)这一句在文中起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又是把文章划分为三部分的标志。(2)行文思路:第一部分由月亮写到季节更替,然后引出对中秋节的叙写;第二部分再由明月写到历代中国人对月亮的情感 (明月情结) ;第三部分由月亮写到中国的月亮文化,最后点出文章的主旨:中国的月亮文化就是中国古老文化。整个行文思路可概括为月亮――中秋节――明月情结――月亮文化――中国古老文化。

14.(1)中秋节这一节日与月亮密切相关,这一天的月亮是最明亮的,而描写月亮的的诗歌和诗人又非常多。(2)中秋节的气氛是静远的,是富有情调和诗意的。(3)中秋节的明月寄托了中国人伤感而又美好的情感。(4)中秋节的明月涵盖了中国人的风韵、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态,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近段时间,又有学者提议要把“四书”纳入中学课堂。观其议论纷纭,无非说“四书”是中华民族“伦理共识”、“文化认同”的基础,因为我们放弃了以“四书”为表征的儒家文化的伦理资源,所以面临着道德“脱序的危险”。因此,应该把“四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取得全社会普遍的族群认同与伦理共识。“不读‘四书’,不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此论之谬,不待多言。如果此论成立的话,那么包括西方历史上众多最伟大人物在内的人类,绝大多数都“不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因为他们都没有读过“博大精深”的“四书”。

说当前中国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危机,实质是说当前中国社会普遍蔑视某些任何公民本来都应当受其约束的基本原则,而奉行目的至上、不择手段的道德观念。换句话说,就是整个社会缺乏某些不可动摇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规范。

一个社会要形成某种统一的确定性观念,不外乎以下三种途径: 一是统一于某一zōng jiāo ,比如中世纪欧洲的jī dū jiāo 道德系统和伊斯兰国家的yī sī lán jiāo 道德系统;二是统一某种意识形态,比如传统中国社会的儒家道德系统;三是统一于__民主精神,比如英美等建立了稳定的自由民主制度的国家,“对__政府的信仰是美国传统的核心”。第一种途径主要诉诸人类共有的zōng jiāo 感,因而比较深刻持久;第二种途径主要依靠政治力量的宣传灌输,往往离不开某种压迫性权力的支持;第三种途径则借由公共理性,因而能稳定持久。

由于中国从来就不存在某种类似于欧洲jī dū jiāo 那样系统稳定、深入人心的zōng jiāo ,而且在社会不断趋向平等化、民主化的时代,建立新zōng jiāo 的一切企图,不但要被人视为是邪恶的,而且要被人视为是荒谬的和不合理的,因而第一条途径是不可能在中国走通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道德因其内在的__主义缺陷,在其实现自身必要的现代性转化之前,既不可能、也不应该由它来支撑起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大厦。再加上现代社会的多元主义特征,决定了前两种途径在合法性上存在着极大的疑问。因此,不断推进民主进程,逐步建立稳定的民主制度框架,以民主精神感化国人灵魂,促进现代文明的那些基本原则牢牢扎根于国人的心灵深处,就成了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关键所在。包括提倡儒家旧道德在内的任何药方,即使不是无用的或有害的,也至多只能算是治标之术。(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人类的绝大多数都没有读过“博大精深”的“四书”,但是他们同样“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B.中世纪欧洲的jī dū jiāo 道德系统和伊斯兰国家的yī sī lán jiāo 道德系统合而为一,共同诉诸人类共有的zōng jiāo 感,因而深刻持久。

C.英美等建立了稳定的自由民主制度的国家,“对__政府的信仰是美国传统的核心”,从而形成一种统一的确定性观念。

D.依靠政治力量的宣传灌输,往往离不开某种压迫性权力的支持,如传统中国社会的儒家道德系统依靠的就是统治者的支持。

E.人们普遍不读“四书”,是当前中国社会存在普遍道德危机的根源。

10.“近段时间,又有学者提议要把‘四书’纳入中学课堂”,其原因是什么?根据原文分点概括。(3分)

答:

11.简要谈谈你对文中“当前中国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危机”这句话含意的理解。(4分)

答:

9.(5分)BE(B“合而为一”属无中生有,“深刻持久”前漏掉了“比较”;E由原文第三段可知,造成前中国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危机的根源,并非是人们不读“四书”。

10.(3分)①“四书”是中华民族“伦理共识”、“文化认同”的基础。

② 我们放弃了以“四书”为表征的儒家文化的伦理资源,面临着道德“脱序的危险。”

③ 不读“四书”,不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11.(4分)要点:①当前的中国社会普遍蔑视某些基本原则,而这些基本原则本来是任何公民都应当严格遵守的。②当前的中国社会普遍奉行的是一种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危害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观念。③当前的中国社会缺乏某些不可动摇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规范,从而导致道德水平普遍下降。(答两点即给4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注释]①(kēng):浅薄固执的样子。 ②斗筲(shāo)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王使命的人。

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层次的。

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

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连小人也比不上。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3分)

答:

(1)A(“行已有耻”是指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动)

(2)不矛盾。孔子的“信”即守信、讲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他并不是片面无条件地推崇“信”,而是说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

简答题。

(1)下列文字选自《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郎的“妙计”是什么?又为何“赔了夫人又折兵”?请简要叙述。

(2)在等待了七年以后,欧也妮终于收到了查理的信。激动得不能自已的欧也妮读完信后,巴尔扎克这样写道:“可怕呀,好比天塌地陷!船沉了,在希望的茫茫大海上没有留下一截绳索,一块木板。”

叙述这封给欧也妮巨大打击的信的内容。

答:

(1)“妙计”是指:东吴孙权要向蜀索回荆州,都督周瑜定计,谎称欲将孙权妹妹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3分)“赔了夫人又折兵”即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偕同夫人逃出东吴。周瑜带兵追赶,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2分)

(2)查理的信告诉欧也妮,他已经发了财,为了得到侯爵头衔和社会地位,他要与奥勃里翁(或“一个贵族的”)小姐结婚,(3分)并随信寄来一张8000法郎的汇票,作为给欧也妮的回报,(1分)同时要欧也妮交驿站邮寄交还他的梳妆匣。(1分)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引兵追击,误从死门进入了诸葛亮布下的石阵(名“八阵图”)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领,才从生门而出,得以逃脱。(《三国演义》) B:《子夜》最后一章里,吴荪甫、赵伯韬当面交锋,赵伯韬以借款给危机中的益__司作为“和解”的借口,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完成他的吞并的计划。吴荪甫只好屈服,抛下妻子离开上海。(《子夜》) C:高老太爷临死前让觉慧叫回觉民,答应和冯家的亲事不提了。觉民与琴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取得了胜利。(《家》) D:甘果瓦误入乞丐小偷们聚居的圣迹区。按照圣迹区的法律,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绞索配对,要么跟乞丐王国中的女人结婚。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爱斯梅拉达接受了甘果瓦的求婚,宣布愿意做他的妻子,婚期五年,但两人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夫妻。(《巴黎圣母院》)E.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第三次到监狱来探望她的时候,已经戒了酒,还答应在医院里做杂务工,但拒绝接受他的求婚。(《复活》)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