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1)且说那宝玉见王夫人醒了,自己没趣,忙进大观园来。只见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刚到了蔷薇架,只听见有人哽噎之声。宝玉心中疑惑,便站住细听,果然架下那边有人。

请简述“龄官画蔷”的故事。(《红楼梦》)

(2)堂吉诃德已经等得不耐烦,生怕上天并未选定自己去完成这件大事,所以玛朗布鲁诺不把那匹马送来;再不然,就是玛朗布鲁诺不敢和他决斗。这时花园里忽然来了四个身披翠绿藤萝的野人,同扛着一匹大木马。

请简述堂吉诃德骑木马的故事。(《堂吉诃德》)

第( )题

答:

(1)端阳节前一天,蔷薇架下龄官用簪子在地上痴痴画字。(1分)架外,宝玉痴痴随着簪子的起落,在手心里摹写,猜是“蔷”字,心生同情。(2分)一阵雨来,宝玉提醒她身上湿了,龄官却误当他是丫头。宝玉发现自己也淋湿了,便跑回怡红院。(2分)

(2)悲凄夫人满脸胡须,称中了魔法,请求帮助,堂吉诃德和桑丘答应与巨人决斗。(2分)他们被蒙上眼睛,坐上木马,公爵等人鼓风箱、烧亚麻,两人便信以为真地交流起空中感受。 (2分)最后,马肚内花炮燃爆,两人被抛到地上,从羊皮纸上得知灾难解除。(1分)

 (答案不足80字的,酌情扣分。由于版本不同,外国文学部分人物译名可酌情放宽。事件叙述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分,叙述不完整的酌情扣分。)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酒至半酣,庞统与法正商议曰:“事已至此,由不得主公了。”便教魏延登堂舞剑,乘势杀刘璋。延遂拔剑进曰:“筵间无以为乐,愿舞剑为戏。”庞统便唤众武士入,列于堂下,只待魏延下手。刘璋手下从事张任亦掣剑而舞,双方武士相斗,彼此皆有杀心。紧急关头,刘备及时予以叱止,刘璋亦命侍卫尽去佩剑,众人纷然下堂。(《三国演义》) B:刘玉英想把偷听到的赵伯韬在做多头的消息卖给吴荪甫,吴荪甫也想收买她做内线,两人达成一笔交易。她答应三桩要求:一是吃住韩孟翔;二是不打电话,也不到益__司找吴荪甫;三是找定一个旅馆接头。吴荪甫给了刘玉英一袋钞票。(《子夜》) C:觉新和表妹梅芬青梅竹马,但由于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子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觉新屈从于家长的意志与瑞珏结婚。不久梅被迫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最后孤身回到了省城娘家,觉新知道后心里很愧疚。(《家》) D:妻子死后葛朗台变了,对女儿倍加体贴,以致于欧也妮怀疑自己从前错怪了父亲。葛朗台只是希望欧也妮能在文书上签字,宣布放弃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葛朗台答应以后每月给欧也妮一百法郎的回报。欧也妮最终签了字。(《欧也妮・葛朗台》)E.风雨之夜,怀孕的卡秋莎与厨娘女儿终于到了那个火车只停三分钟的小站。头等车厢里的涅赫柳多夫正在埋头看书。卡秋莎一认出涅赫柳多夫来,就拼命朝他挥手。可是,这时候,第三遍铃声响了,涅赫柳多夫被火车慢慢带走了。(《复活》)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过黯淡滩①

方惟深②

湍流怪石碍通津③,一一操舟若有神。

自是④世间无妙手,古来何事不由人?

(注)①黯淡滩:在今福建南平东。②方惟深(1040―1122):字子通,莆田人。③通津:通航。④自是:原本是。

(1)本诗因景悟理,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所悟之理。(2分)

答:

(2)欲施新法的王安石看到本诗后特别高兴。请联系本诗,说说王安石高兴的原因。 (4分)

答:

(1)(2分)高手都是凭本领和勇气,在征服艰险中成长起来的。

(2)(4分)答案示例:王安石领会到施行新法与操舟过险滩一样,阻力大风险大;但事在人为,像善于操舟的人一样,只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相信新法可以实施并取得成功。(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西湖香市

[明]张岱

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至则与湖之人市焉,故曰香市。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古董,蛮夷闽貊①之珍异,皆集焉。

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袁石公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纹如绫,温风如酒”,已画出西湖三月。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芳兰香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吹笙之聒帐②;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是岁及辛巳、壬午饥③,民强半饿死。壬午虏鲠④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时杭州刘太守梦谦,汴梁人,乡里抽丰⑤者多寓西湖,日以民词馈送。有轻薄子改古诗诮之曰:“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可作西湖实录。(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①蛮夷闽貊(mò):泛指少数民族。②聒帐:通宵宴饮,管弦齐奏的热闹景象。③(jiàn)饥:连年饥荒。④虏鲠:指盗贼横行。⑤抽丰:指利用各种关系和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于花朝,尽于端午 尽:终止

B.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 日:每天

C.凡四阅月方罢 凡:总共

D.断无此二地矣 断:判断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叙述从山东、嘉湖前来普陀寺、天竺寺进香的人,与西湖边的人做买卖,交代了香市的由来。

D.第二段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描绘出香市热闹繁荣的景象,反映出作者崇尚村野淳朴生活的情趣。

C.第三段写“轻薄子”将前人诗句改为“还把杭州送汴州”等,反映了百姓对太守刘梦谦的不满和讽刺。

D.作者借香市的兴废,反映了杭州的衰落,透露出沧桑之感,表达了天灾可怕但人祸更为致命的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4分)

译:

(2)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5分)

译:

2.(3分)D(应为“绝对”)

3.(3分)B(“崇尚村野淳朴生活的情趣”有误)

4.(9分)(1)(4分)

宋元的名画,比不上那西湖风景画和佛画的畅销风行。(意思对、语句通顺2分,“胜” “其”泽对各1分)

 (2)(5分)辛巳年夏天,我在西湖,只见城里饿死的尸体被运出,抬的抬,拉的拉,接连不断。(意思对、语句通顺2分,“但”“饿殍”“属”译对各1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6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屈原《离骚》)

(2)曲终收拨当心画,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3)歌台暖响, ,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4)挟飞仙以遨游, 。知不可乎骤得, 。(苏轼《赤壁赋》)

(1)余独好修以为常  岂余心之可惩

(2)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

(3)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

(4)抱明月而长终  托遗响于悲风

请以“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照2009年高考评分标准

在“家电”身上似乎能看到人类自己的影子。依照下面示例的构思方式,写一段以某种家电讽喻或提示人类的文字。(3分)

示例: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无论想炫耀什么,都得完全听从别人的摆布。

空调――只能在一个狭小空间内改变气候,却总以为自己能改变大气候。

答:

冰箱――自认为勤勤恳恳,为保鲜食品提供庇护;但是,自身却始终是一副冰冷的心肠。
     洗衣机――不停地鸣叫,向主人邀功请赏;可是,一向把合作伙伴――水,抛之脑后。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2-14题。

鲁迅与胡适:两位大师,两种人格

说是巧合,还不如说是必然:胡适去世时,自发送葬者据说达到30万人,沿途居民家家燃香户户路祭,这种盛大的场面,除了鲁迅之外,没有第二个文人享受得到。的确,鲁迅与胡适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可以说是无第三人可及的。关于鲁迅与胡适二人的话题,几十年来总是绵延不绝,大概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然而,将二人相提并论,开启对二人所代表以及所开创的思想文化源流的整体思考与研究,还是近些年来的事。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与胡适二人并不处于平等的位置,鲁迅太高,胡适太低,或者说有意被忽略。

关于鲁迅,说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__对他做出评价之后,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与声名更是一路上扬,即使在暗无天日的“__”期间,鲁迅的著作也仍然可以畅通无阻,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源泉。在如此众多的言说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在鲁迅故去的七十多年中,人们不断地在探索鲁迅的内心世界,但呈现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也许未必是一个真正的鲁迅。其实,没有油彩的本色鲁迅,才具有更为伟大的人格魅力。

当喧嚣与浮躁渐行渐远,历史的公正性才会越发清晰地显现出来

胡适这个名字被提及得越来越多了。这位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奠基者,这位一生坚持“独立”的大学者,在大陆1954年的“红学”论争中,遭到了举国上下的大批判,曾经被许多人挂在嘴边的“我的朋友胡适之”,不再也不敢被人说起了,人人噤若寒蝉避之不及。如果说鲁迅被抬到了一个圣坛的偶像地位,那么胡适是被流放到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如今我们知道,将鲁迅抬上圣坛,将胡适忽略不计,实际都是对二人的不恭,也是对后人的误导。

“坚持自由主义一生的胡适,以与这一信仰相匹配的温和态度坚持了60年,他既未被那个时代所激怒,在激怒中一起毒化,又未被逃避那一时代的文人情趣所吸引,始终以一种从容的态度批评着那个时代,这样一种平和态度,在那样污浊的世界里坚持了60年,不是圣人也是奇迹”。的确,尽管对胡适的学术成就向来存有较大争议,但他的人格力量,中国近现代史上还无人能比。

事实上,将鲁迅与胡适放在一起来讨论与思考,根本原因还在于,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两种不同选择。

与鲁迅的思想深度、毫不妥协、坚韧诸多品质相比,胡适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平常心态,是渐进的,理性的。正如世界有好就有坏,有前就有后,有强势就有弱势,有激进就有保守,如果把鲁迅的犀利、深刻看作激进思想的表达,那么不妨把胡适看作是介于激进与保守之间的温和状态――胡适当然不保守,而且,在中国来说,保守总是不那么好的词。

二人的区别,钱理群一语道破:“鲁迅是体制外的、批判的立场,胡适是体制内的、补台的”。胡适的这种温和状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可能既不讨激进派的好,也未必会被保守派认同;既为大陆所批判,也为台湾岛内所攻击。也许在一个进入平和状态的社会当中,胡适的思想才会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更自然地接受。

在知识分子前行的路上,尽管也有钱穆般的严谨学业可选择,但基本上来说仍不离鲁迅与胡适所开创的两条路。如果要在人生路上选择一位追随者,你是选择胡适,还是鲁迅

(原文有删改)

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一段从给胡适送葬的浩大队伍入手,并与鲁迅之死做比较,为下文将胡适与鲁迅相提并论做铺垫。

B.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鲁迅抬得太高,却贬低或有意忽略了胡适,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

C.鲁迅的思想是激进的,他的犀利使他成为激进派的一面旗帜;而胡适则是保守的,因而不受欢迎。

D.本文以“鲁迅与胡适:两位大师,两种人格”为题,实际上是以鲁迅为参照,发掘胡适的人格力量与社会意义。

E.本文揭示了胡适被遗忘的社会根源――政治主导言论倾向,批判了唯政治论,主张说真话。

13.“当喧嚣与浮躁渐行渐远,历史的公正性才会越发清晰地显现出来”,“历史的公正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14.“如果要在人生路上选择一位追随者,你是选择胡适,还是鲁迅?”请结合文段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

12.C E  ( 说明:C“胡适则是保守的”有误,胡适“是介于激进与保守之间的温和状态”;E原文无“批判了唯政治论,主张说真话”之意)

13.①胡适被提及得越来越多(或答“我们知道提高鲁迅忽略胡适是不对的”“我们开始认识到胡适的重要性”),(1分)②我们认识到胡适的人格力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无人能及(或答“胡适始终以温和从容的态度批判那个时代”),(1分)③胡适与鲁迅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两种不同选择。(2分)

14.参考答案一:我选择追随胡适。胡适是介于激进与保守之间的温和状态,他始终怀着平常心态,以温和的态度批判着社会。当前,社会内部矛盾依然存在,如高考体制问题,通过胡适式的体制内的、补台的方式进行批评研究、探讨解决,有利于社会各阶层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确保和谐稳定的的社会局面。

参考答案二:我选择追随鲁迅。鲁迅的犀利、深刻唤醒了许多麻木的民众,他的思想深度以及毫不妥协、坚韧的诸多品质使他成为一面旗帜。当前社会有些问题是难以用温和方式解决的,如食品安全问题,只有以鲁迅式的激烈批判,才能唤起人们的注意,以摧枯拉朽之势扫清那些罔顾安全、唯利是图的不法分子。

评分标准:说明追随对象给1分,结合文本给2分,联系实际给2分,通顺1分。只说明追随对象但未阐述者不给分。从其它角度展开论述,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爱流汐涨

许地山

月儿的步履已踏过嵇家的东墙了。孩子在院里已等了许久,一看见上半弧的光刚射过墙头,便忙忙跑到屋里叫道:“爹爹,月儿上来了,出来给我燃香罢。”

屋里坐着一个中年的男子,他的心负了无量的愁闷。外面的月亮虽然还像去年那么圆满,那么光明,可是他对于月亮的情绪就大不如去年了。当孩子进来叫他的时候,他就起来,勉强回答说:“宝璜,今晚上不必拜月,我们到院里对着月光吃些果品,回头再出去看看别人的热闹。”

孩子一听见要出去看热闹,更喜得了不得。他说:“为什么今晚上不拈香呢?记得从前是妈妈点给我的。”

父亲没有回答他。但孩子的话很多,问得父亲越发伤心了。他对着孩子不甚说话。只有向月不歇地叹息。

“爸爸今晚上不舒服么?为何气喘得那么厉害?”

父亲说:“是,我今晚上病了。你不是要出去看热闹么?可以教素云姐带你去,我不能去了。”

素云是一个年长的丫头。主人的心思、性情,她本十分明白,所以家里无论大小事几乎是她一人主持。她带宝璜出门,到河边看看船上和岸上各样的灯色,就告诉孩子说:“你爹爹今晚不舒服了,我们得早一点回去才是。”

孩子说:“爹爹白天还好好地,为何晚上就害起病来?”

“唉,你记不得后天是妈妈的百日吗?”

“什么是妈妈的百日?”

“妈妈死掉,到后天是一百天的工夫。”

孩子实在不能理会那“一百日”的深层意思。素云只得说:“夜深了,咱们回家去罢。”

素云和孩子回来的时候,父亲已经躺在床上,见他们回来,就说:“你们回来了。”她跑到床前回答说:“二爷,我们回来了,晚上大哥儿可以和我同睡,我招呼他,好不好?”

父亲说:“不必。你还是睡你的罢。你把他安置好,就可以去歇息,这里没有什么事。”

这个七岁的孩子就睡在离父亲不远的一张小床上。外头的鼓乐声和树梢的月影,把孩子纠缠得不能睡觉。在睡眠的时候,父亲本有命令,不许说话,所以孩子只得默听着,不敢发出什么声音。

乐声远了,在近处的杂响中,最刺激孩子的,就是从父亲那里发出来的啜泣声。在孩子的思想里,大人是不会哭的,所以他很诧异地问:“爹爹,你怕黑么?大猫要来咬你么?你哭什么?”他说着就要起来,因为他也怕大猫。

父亲阻止他,说:“爹爹今晚上不舒服,没有别的事,不许起来。”

“咦,爹爹明明哭了!我每哭的时候,爹爹说我的声音像河里水声潲潲地响,现在爹爹的声音也和那个一样。呀,爹爹,别哭了,爹爹一哭,教宝璜怎能睡觉呢?”

孩子越说越多,弄得父亲的心绪更乱。他不能用什么话来对付孩子,只说:“璜儿,我不是说过,在睡觉时不许说话么?你再说时,爹爹就不疼你了。好好地睡罢。”

孩子只复说了一句:“爹爹要哭,教人怎样睡得着呢?”以后他就静默了。

这晚上的催眠歌,就是父亲的抽噎声。不久,孩子也因着这声就发出微细的鼾息,屋里只有些杂响伴着父亲发出哀音。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孩子等着父亲燃香拜月,而父亲不愿点香,只答应孩子“对着月光吃些果品”,主要是想用果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B. 父亲叮嘱儿子“……回头再出去看看别人的热闹。”这句话里,“别人”二字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孤寂和痛苦。

C. 素云觉得孩子太小,肯定无法理解大人的心情,所以故作托辞“你爹爹今晚不舒服了”,说服孩子早点回家。

D. 孩子实在不能理会那“一百日”的深层意思。是说他无法理解死后的第一百天对亲人来说是重要的纪念日。

E. 父亲拒绝素云的好意,把孩子安置在自己房内过夜,是因为内心哀恸难以排遣,借儿子转移自己对亡妻的哀伤。

13.文章在杂响与父亲发出的哀音中结束。你怎样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哭?如此结尾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4分)

答:

14.文中儿子宝璜有什么性格特点?这一形象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答:

12. A(是因为从前一直是妻子点香,父亲不忍再睹物伤情。)E(父亲如此安排,是不欲以哀痛示人。“借儿子转移自己对亡妻的哀伤”的说法,与文章的情感基调不合。)

13. ①角度一:(示例)妻子死后,父亲在孩子面前始终未曾哭过,只能在亲人入睡后才能发出哀音。因为爱妻百日之祭,正值月满中天,所以忍不住放出悲声。(让一直认为“大人是不会哭的”的孩子诧异并且恐惧。)角度二:父亲的哭,表现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了内心的孤独痛苦。(答出其中一个角度即可。2分)

②父亲的情绪,从面对圆月的“叹息”到就寝时的“啜泣”和“抽噎”,作者所传达的感情至此达到高潮;叙事到此也戛然而止,结尾的“哀音”,给人以无尽的回味。作者以朴实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从听觉的角度含蓄地表现出真挚的感情。(2分)

14. 因为年幼,宝璜始终没有理解父亲与母亲之间的感情,(先是“喜得了不得”,随后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何叹气,夜里又误以为父亲是因害怕而哭泣。)但他懂得关心父亲,(“爸爸今晚上不舒服么?为何气喘得那么厉害?”)知道顺从长辈(“不敢发出什么声音”),是个单纯而善良的孩子。(3分)

文章的主旨是表现“父亲”对亡妻的深沉朴素的怀念和哀悼。 (1分)

角度一:作者始终没有直叙父亲内心的感情,而是通过父子对话的间接描写来表现的,这样的叙述方式,能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使人感受到震撼人心的力量。角度二:单纯的孩子不懂父亲的丧妻之痛,更无法分担父亲的忧愁。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使父亲对妻子的思念更加深了一层,痛苦也更增加了十分。(答出其中一个角度即可,但不要过于简单而无分析。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朱竞

从历史来看,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和汉语写作饱经磨难,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外,有西方语言的冲击,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意识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那样,在这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变革。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大众化和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80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面对民族性生存危机和现代化召唤,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过激口号。作家王蒙也曾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展开一场保卫战。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这是出现了汉语危机的事实。

现在看来,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祸起萧墙更让人忧心忡忡。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是一种投降,使得汉语文化的被颠覆来得更直接、更容易。

很多作家对汉语也不够尊重,作品中充满着一些污秽、暴力的语言,传播着没有道德的内容,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危害性,损害了汉语写作的尊严,也就失去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走在一个介乎“欧化”的中文与被中文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间道路”上。创作界如此,而批评和理论界也难以超拔。一百多年来,我们学术话语“西化”色彩浓重,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都很少使用传统古典文论的东西,出现了“失语”的症状。出现了“失语”,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不能回避,那就是“__”语言的影响,“大批判语言”、“样板语言”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套话,新时期以来,许多作家为抵抗这种模式化语言的束缚,主动选择了“西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加速了汉语传统的断裂。

在历史与现实、“内忧”与“外患”的多重夹击中。汉语如何延续其传统的血脉,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急迫的问题。我们能否意识到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延续着几千年中华文化命脉的,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呢?

汉语危机还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一位学者曾经作过一项统计,在“社会・文化”网点下的120多个讨论本国文化的小组中,放弃本国文字而使用英文的国家中以中国为最大。一个以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联网讨论组,本来应该是使用汉语的好场所,然而多年来也一直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就连中国人之间的网络通信,也为方便安全而使用英文。

汉语危机不仅仅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的渗透也为原因之一。一位语言学家曾对网络语言发难,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一位高级教师曾说,有些同学在作文里时常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我的理解是,汉语交流的障碍率是50%左右。这意味着汉语的魅力和公信力都遭到了破坏,这种破坏是如此的隐蔽,以至于人们会为“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感到高兴和自豪。

发人深思的是,目前,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世界上有100多的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选自《汉语的危机》,有改动)

9、联系全文,下列不属于“汉语危机”的事实的两项是(5分)

A.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B.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

C.许多作家主动选择“西化”的表达方式,出现“失语”的症状。

D.汉语在一百年里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解放后推行繁体字简化方案。

E. 学生作文使用网络语言,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10、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汉语危机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3分)

答:

11、结合全文,你觉得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呢?(4分)

答:

9、B D(B项,全球“汉语热”升温与汉语危机没有直接的联系。D项,解放后推行繁体字简化方案不是汉语危机的体现)

10、①英语、拉丁文等外语的威胁;②许多作家对汉语不尊重,“西化”色彩浓重;③“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④网络向现实生活的渗透。(答对三点即可,一点得1分)

11、①政府应加强立法,确保每个公民树立和强化保护母语的责任意识。

②作家带头在文学创作中不使用“西化”语言,多用规范的汉语语言。

③从小做起,在学生中养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

④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我们应该尽可能使用普通话,降低汉语交流的障碍率。(言之成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