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1)“我可不愿意这魔鬼般的人再来找我。”甘果瓦想。于是他追上了堂・克洛德说: “等一等呀,副主教先生!你对那位姑娘――也就是我的妻子――关心,那挺好呀。你想出了一个妙计,把她救出圣母院,可是你的那个计划对我绝对不适用。我刚才想到了―个好主意。假若我有办法不让自己的脖子给活结套住也能把她救出来,你说怎样?”―― 《巴黎圣母院》

克洛德想出的妙计是什么?而甘果瓦又有什么好主意?请简要概述。

答:

(2)“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子弟尽低头。”这副对联道出关羽一生中最得意的两件事。请简述单刀会鲁肃的情节。――《三国演义》

答:

(1)对于觉慧的离家,觉新先是拦阻,并以家人反对及爷爷没有安葬为由;(2分)后看到觉慧的决绝,觉新表示愿意帮助觉慧去说服家人;(1分)家人没有被说服,而当看到瑞珏的哥哥写给瑞珏的挽联时,觉新内心沉痛的往事再次被勾起,他意识到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他决心一定要帮助弟弟成功。(2分)

(2)玛丝洛娃先是含情脉脉地看着照片,甚至迷迷糊糊地想象着她当年是多么幸福,(2分)但同伴关于这张老照片的话使她想起她自己种种的痛苦经历,(1分)于是玛丝洛娃的心头又涌上了对聂赫留朵夫的旧恨,她决心不受他欺骗,不让他在精神上利用她,也不让他借她来显示他的宽宏大量。(2分)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A:宝玉从贾母得了一件雀金裘,却不防后襟子烧了一块指顶大的烧眼,宝玉急得直唉声跺脚,麝月让人连夜拿到府外请织补匠人织上,但匠人们都因为不认得裘子的料子而不敢揽活。病中的晴雯会这种针线活,为了让宝玉能在第二天舅舅的生日上穿上这件裘子,晴雯不顾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恨命咬牙捱着补裘子,直到夜很深了才做完。 (《红楼梦》) B:当欧也妮看到查理写巴黎朋友的诀别信后,决定把自己近6000法郎和积蓄送给查理。查理在接受这笔财产时感激涕零,他也把装有母亲肖像的梳妆匣交托给欧也妮保管。此后查理决定到海外经商,临行前,欧也妮和查理依依不舍,流泪,海誓山盟。查理走后,欧也妮对他苦苦思念,每天早晚她都要打开那个梳妆匣把叔母的肖像端详一番。 (《欧也妮・葛朗台》) C:唐吉诃德被白月骑士打败后决定履行隐退一年的诺言,当牧人,过田园生活。路上,唐吉诃德和桑丘遇上有人赶着六百多头猪到集上去卖,大群的猪浩浩荡荡地呼叫着开过来,把桑丘和唐吉诃德都掀翻在地,一片狼藉。唐吉诃德挣扎着站起来,准备用剑复仇,但由于赶猪人跪地求饶,且桑丘也在一旁阻止,唐吉诃德才作罢。 (《唐吉诃德》) D:因为看不惯儿子“离经叛道”的生活,吴老太爷不愿意到上海生活,但由于局势动荡,吴老太爷只好出了他的“堡寨”。初到上海,刚坐上汽车时,他虽然心里仍有不甘,但想到毕竟有《太上感应篇》在手,且蕙芳、阿萱一对金童玉女也在身旁,似乎虽入“魔窟”,亦未必堕“德行”,所以吴老太爷闭目养神一会后,渐渐泰然怡然睁开眼睛。 (《子夜》)E.百合花看到山羊脖子上的一个绣花小荷包很好奇,就问爱斯美拉达那是什么,爱斯美拉达只是郑重其事地说那是她的的秘密;百合花趁爱斯美拉达不注意,把山羊引到房角,解下荷包,把其中的东西倒在地板上,才发现里面装的是关系到爱斯美拉达身世的一只小鞋子。(《巴黎圣母院》)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别 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仗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1)本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大丈夫形象。(2分)

答:

(2)本诗颈联以譬喻言志,试加以赏析。(4分)

答:

(1)本诗刻画了一个大丈夫仗剑远游,无常人告别亲人时的悲戚之态,威武潇洒、豪情满怀的壮伟刚毅的形象。(2分,意思对即可)

(2)“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本义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除毒去患,保全性命。(1分)作者运用此比喻说明:诗人不是不重离别,但为了远大的理想,必须控制自己的感情,必要时,也只能舍去儿女情长。(2分) 此联形象地体现出壮士为了事业和理想,为了建功立业在所不惜、不怕牺牲的雄心壮志和顾全大局的胸襟。(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15分)

考 城 隍

蒲松龄

  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云:“请赴试。”公言:“文宗未临,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病乘马从去,路甚生疏,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檐下设几、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几上各有笔札。俄题纸飞下,视之有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二公文成,呈殿上。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诸神传赞不已。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寿籍。有长须吏捧册翻阅一过,白:“有阳算九年。”共踌躇间,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瓜代可也。”乃谓公:“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及期当复相召。”又勉励秀才数语。二公稽首并下。秀才握手,送诸郊野,自言长山张某。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之句。

公既骑,乃别而去,及抵里,豁若梦寤。时卒已三日,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问之长山,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瓜代:春秋时齐襄公叫连称和管至父两个人去戍守葵丘地方,那时正当瓜熟的季节,就对他们说,明年吃瓜的时候叫人来接替(见于《左传》庄公八年)。后来把任期已满换人接替叫做“瓜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俄题纸飞下 俄:片刻

B.、即命稽母寿籍 稽:考证

C.、秀才握手,送诸郊野 诸:众人

D.、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 摄:代理

3.下列各组分别表现宋公的才干和孝顺的一项是 (3分)

A.、吏不言,但敦促之。

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

B.、诸神传赞不已。

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

C.、登其堂,一拜而行。

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

D.、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文宗未临,何遽得考?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 (4分)

译:

(2)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 (5分)

译:

2、C ( 诸:相当于“之于” )

3、B( A和D项两句均不能表现;C 项第一句不能表现其才干。)

4、(9分)

(1)(4分)宋先生这时才明白过来,一边叩头一边哭着:“我能得到这样荣耀的任命,怎么敢再三推辞呢?   (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方”、“顿首”“何敢”译对各1分)

(2)自此以后的第9年,宋先生的果然母亲到时候便死去了。料理完母亲的丧事之后,宋先生沐浴后走进屋里也死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卒”“营”“既”“没”译对各1分)

【参考译文】

我姐夫的祖父宋先生,名焘,原是本城的一位秀才。有一天,他生病躺在床上,忽然,看到一名衙门的公差,手里拿着一张官府文书,牵着一匹头上有白毛的马走来。对他说:“请你去参加考试!”宋先生说:“主考的学台老爷没有到,怎么能突然进行考试呢?”差人也不回答,只是不断地催促他。宋先生只好勉强骑上马,跟随他去。走的路都是非常陌生的,不久,他们便来到一座城市,如同帝王所居住的京城一样。不多时,他们进入一座衙门。宫殿建筑宏伟华丽,堂上坐着十多位官员,都不知道是些什么人,其中只有关帝是认识的。衙门的殿廊下摆着桌、凳各两个,已经有一位秀才坐在那里的下位上。宋先生便与他肩并肩坐下。每张桌子上都有笔和纸。一会儿,便送下有题目的卷纸来,一看上面写着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他们俩把文章做成后便呈送上去。宋先生的文章中有句话,说:“有的人故意去做好事,虽然是做了好事,但不应给他奖励;有的人不是故意做坏事,虽然做了坏事,也可以不处罚他。”各位官员在传阅中不住地称赞。他们便把宋先生召唤到殿堂上去,对他说:“河南那个地方,缺一位城隍,你去担任这个职务很合适。”宋先生这时才明白过来,一边叩头一边哭着说:“我能得到这样荣耀的任命,怎么敢再三推辞呢?但我的70多岁的老母,身边无人奉养。请你们允许在她去世之后,我再听从你们的任用。”堂上一位好像是帝王样的人,立即指令检视他母亲的寿禄。有一位留着胡子的官吏,捧着记载人寿禄的册子看了一遍,说道:“她还有阳寿九年。”他们听后正在犹豫不决,想不出办法时,关帝说:“没有什么关系,让姓张的先代理九年,到了期限,他再去。”于是,堂上人对宋先生说:“本应该让你立即到任的,今从仁爱孝敬之心考虑,给你九年的假,到了期限还得叫你去。”说完,又对那位秀才勉励了几句。二位先生叩头后走下殿来,秀才拉着宋先生的手,一直把他送到郊外,并自我介绍说:“我是长山地方人,姓张。”还将自己做的诗赠给宋先生留作纪念。可是,宋先生把整首诗忘记了,只记得中间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蜡无灯夜自明”两句。

宋先生骑上马后就告辞而去,当他回到乡里时,好像是从梦中醒过来一样。可是到这时,他已经是死去三天了。宋先生的母亲听到棺材里有吟呻声,便赶快把他从里面扶出来。过了好半天,宋先生才能说出话来。他打听长山那个地方,果然有姓张的这个人,已经在那天死去了。自此以后的第9年,宋先生的母亲果然到时候便死去了。料理完母亲的丧事之后,宋先生沐浴后走进屋里也死了。宋先生的丈人家住在城中西门里,忽然,看到宋先生一身新官服,身后跟随着许多车马人员。丈人家里人都非常惊奇,不知宋先生已经成了神,做了城隍。他们急忙跑到宋先生乡里去打听消息,原来,宋先生已经死去了。宋先生自己记有小传,可惜战乱后没有存盘下来,这只不过是个大概吧。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6分)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劝学》)

,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2)长太息以掩涕兮, 。(《离骚》)

,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

(3)人生如梦, 。(《念奴娇》)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4)吾师道也, ?(《师说》)

,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

(1)驽马十驾   东船西舫悄无言    

(2)哀民生之多艰  庄生晓梦迷蝴蝶

(3)一尊还酹江月  剑阁峥嵘而崔嵬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氓之蚩蚩

请以“我们是‘90后’”为标题写一篇文章。(7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参照2008年福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7分)

一场树叶官司

瑞典人斯文森在德国留学期间,在法兰克福郊区租了一套房子。房子由一个院子和六间正屋组成,院子里有一棵大树,大树的叶子飘到邻居巴拉迪家里的院子,导致他院子里垃圾增多,因此巴拉迪把斯文森告上了法庭。官司经过媒体曝光后,瑞典驻法兰克福有关部门开始向法院施压:巴拉迪不起诉房主皮特,而起诉斯文森,有严重的排外思想。瑞典留学生纷纷抗议,法官不得不表态,称不会因为斯文森不是德国人就对他另眼相看。法院的表态又引起当地居民的不满,法院不得不再次表示一定会秉公处理。房主皮特知道后,找巴拉迪论理。巴拉迪说自己只起诉斯文森,与他无关。皮特就委托律师声明说房子使用管理权已交给斯文森,凡与房子产权无关的事都与他无关。当地环保组织到巴拉迪门前抗议,打着标语:“大树是人类的朋友,而不是垃圾”,巴拉迪道歉后强调自己热爱环保,只是斯文森的树叶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一个记者撰文认为这个官司“不值得一提”:浪费公众资源,损害纳税人利益。政府部门于是提醒市民要慎重。市民认为谁也不能剥夺市民通过法院解决自己烦恼的权利。政府部门不得不出面道歉,表示支持市民享有法定的各种权利。法院实地查看后认为只有刮风时树叶才会飘到巴拉迪家,所以风有责任。刮风的事只有气象部门知道,因此气象部门也只好接受法院判决。法院最后宣判如下:要求房主皮特征求大树意见,是否同意斯文森管理,如果不同意,就要皮特负责制止大树将树叶飘到巴拉迪家,同时要求气象部门每天通报天气情况给巴拉迪、皮特或斯文森,以便他们做好准备。

(1)你认为上文表现什么观点,请用一句话说明。(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对你归纳出的观点进行评说。(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参考观点一:竟然因树叶飘落到自己的院子变成垃圾而状告租房者,实在荒唐。

    参考观点二:公众及舆论对官司的升级起推波助澜作用。

    参考观点三:在法制健全的国家里,任何公民可以依据法律取得自己的权利。

(2)在上述观点中选其一进行评论,须有理有据,另选观点,站得住脚也可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爱迪生传 李其荣

①阿尔(即爱迪生,下同)在8岁时才开始上学念书。老师讲课枯燥无味,引不起阿尔的兴趣。因此,他从来没有好好的坐在椅子上过,老师在讲台上教课,他就在下面走动,有时还跑到外面去。有时候,他会收集附近人家丢弃的物品,而制造些奇奇怪怪的东西。阿尔对于课业方面的问题非常固执,一个问题未获解答,他就不会继续做下道题目。因此,不了解他个性的老师,便把他当作是一位“迟钝”的学生,斥他为“糊涂虫”、“低能儿”。

②这样,在校学习不到三个月,老师便把他的母亲叫来,对她说:“阿尔这孩子一点不用功,还老是提一些十分可笑的问题。昨天上算术课时,他居然问我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你看这不是太不像话了吗?我看这孩子实在太笨,留在学校里只会妨碍别的学生,还是别上学了吧。”当母亲携着孩子走出校门时,觉得一阵心酸,眼睛不觉掉下泪来。

③回到家里时,母亲这样问他说:“先生说你是劣等生,你以为羞耻吗?”爱迪生对母亲的问话,回答得很巧妙:“不以为羞耻,但觉得悔恨。”

④阿尔的母亲接着说:“从现在起,我就是你的老师,但我有两项约束。第一,你要做什么事必须先告诉妈妈,因为你做的事虽好,但也许会妨碍别人。你要知道,给别人惹麻烦是不好的。另外一件事,就是不可再去妨碍别人,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今后你得好好的用功,妈妈要当你的老师,你必须认真听我的教导。”

⑤阿尔点点头,眼中充满了泪水,母亲紧紧地抱住阿尔,母子俩脸上都闪烁着泪光,两人的心紧紧系在一起。

⑥阿尔一生中只上过三个月的学。从那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爱迪生的母亲南希的决定是正确的。此后,爱迪生便在母亲的亲自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人类先哲的智慧思想。根据他母亲的固定计划,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在其他孩子玩的时候,他坚持每天学习。有一个当时和爱迪生同游的人记得“我们几个人在屋前正玩得高兴,这时门口出来了一个和善可亲的女人,衣着很朴实,戴了一顶时式的花边便帽。她对我们望了一下,和蔼地喊道:‘托马斯•阿尔瓦,可以进来上课了。’那孩子默默顺从着,跟了她进去,临走时回过头来带着怜悯的神态望望我们。在这美丽的夏日,而且还是假期中,硬要从游嬉中叫去读那枯燥无味的课本,这该是多么难受的事啊!”

⑦小阿尔虽然具有小孩喜欢玩的天性,但他不反对母亲的教育。因为母亲教给他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学习方法。她认为,多思比简单地死记硬背更重要,只要阿尔看得懂的书,不管多难的,都给他看。爱迪生的母亲具有高超的教育才能,她把家庭教育办得生动活泼。

⑧春天,树木抽出嫩枝时,她和儿子坐在屋门前,边晒太阳边上课。夏天,密密麻麻的星星,庭院里一片葱绿,她和儿子来到高高的嘹望塔上,一面纳凉儿,一面读书。到入了秋,爱迪生又念上了《鲁滨逊飘流记》、《悲惨世界》这一类古典文学作品。冬天,天寒夜里.她又与儿子在一起围火授课。她讲地理,如同把爱迪生带到世界各地周游,穿洋过海,登山探险;她讲英文,又非常注意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她教文学,使爱迪生对雨果爱慕不已。以至朋友们都管他叫维克多•雨果•爱迪生。在这些教育中,爱迪生深深地感到读书的重要,他说:“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他也认为,母亲是真正理解他的人,后来,爱迪生说:“我在早年发现了慈母是如何有益的。当学校教员叫我笨蛋时,她来到学校为我极力辩护,就从那时,我决定要给她争脸面,不辜负她对我的盼望。她实在是真正理解我的人。”

(选自李其荣著《爱迪生传》)

13、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

A.、学校老师眼中的“糊涂虫”“低能儿”的爱迪生,在学校课堂上不用心听讲,爱走动,做小动作甚至走出课室,并不说明他从小就不爱学习。

B.、即使是在今天,按时下中小学的评价标准,上课不听讲、做小动作甚至走出课室、不按要求完成作业的童年爱迪生也很难进入优秀学生的行列,甚至仍然难逃“差生”的厄运。

C.、在爱迪生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影响尤为重要。如果母亲也像老师一样相信爱迪生是个“糊涂虫”“低能儿”,那对爱迪生的成长来说无疑是灾难。

D.、选文综合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特别是通过语言描写,正侧结合,较好地展示了传主年少时的成长历程。

E.、爱迪生没怎么上学却能成为成功的发明家,足可见在人的成才过程中基础教育并不一定是必需的。只要有良好的天赋,加上后天的努力与勤奋,就一定能成才。

14、试找出选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在传记写作中的作用。(4分)

答: 15、一个在老师眼中是“糊涂虫”“低能儿”。仅上了三个月就被“劝退”的学生日后却成了著名的发明家。有人据此说基础教育确实有许多东西值得人们反思:我们到底是培养天才还是扼杀天才?也有人辩解说:爱迪生只是个特例,基础教育仍然功不可没。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13、D E(D选文并未采用议论、抒情的表现手法。E基础教育并不一定是必需的”原文无出处。爱迪生虽然上学时间很短,但他在家庭其实是接受了扎实有效的基础教育的。)

14、成功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1分),能使人物更为形象、丰满、生动,突显人物性格、品质。(1分)如“那孩子默默顺从着,跟了她进去。临走时回过头采带着怜悯的神态望望我们。”(1分)这一细节就突显了孩童时代的爱迪生虽然爱玩,但酷爱学习。(1分)

15、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命题。赞同前者应着重从基础教育的求同弃异式的教育模式入手,说明会有意无意地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赞同后者则应着重分析基础教育并非天才教育,它更多的是通才教育。普及基本的知识技能,更多的是面向群体而非个体,而且,爱迪生在家里其实也是接受了母亲为他设计的更为有效的多样化的基础教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l5题。

历 史 胡 炎

扁鹊见到蔡桓公。

扁鹊说:“君有病。”

蔡桓公笑道:“我有什么病?”

扁鹊说:“病在腠理”

蔡桓公摇摇头说:“开玩笑。”

扁鹊说:“不及时医治恐怕病将加深。”

蔡桓公正色道:“我没病,你们做医生的就是爱治那些没病的人,充自己医术高明。”

扁鹊默然离去。

他从小就知道神医扁鹊,他也谙熟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有一次,他梦到了扁鹊。

扁鹊穿着素色长袍,胡子很长,眼神里藏着些忧郁。其实扁鹊在他的想像中一直是这个样子,很长一段日子里他甚至有些欣赏这种忧郁。

扁鹊说:“你有病。”

他说:“真的吗?”

扁鹊说:“真的。”

他问:“病在哪里?”

扁鹊说:“脑子里。”

他笑了:“神医,我一直很崇拜你。但这次你误诊了,我刚作过体检,身体倍儿棒。”

扁鹊坚持己见:“若不及时医治,恐怕病将加深。”

他说:“我真的没病。你们那时的医术也许已跟不上当今的高科技了。我不怪你。”

扁鹊无言,消失在一片雾里。

十日后,扁鹊又去见蔡桓公。

蔡桓公说:“你又有何话讲?”

扁鹊说:“君的病已入肌肤。”

蔡醒公有些不耐烦:“又吓唬人不是?”

扁鹊说:“不治会更严重。”

蔡桓公冷下脸道:“得了,得了,没事儿外边凉快去!”

扁鹊摇摇头,叹一声走了。

多年后的某个晚上,他又做梦了,一个很长的梦。扁鹊再次在梦中不期而至。

扁鹊依旧面露忧容,胡子似乎比先前更长了些。看上去,扁鹊明显增添了几分老相。

他说:“神医又来光顾,请坐。”

扁鹊没坐,站在他的正面,盯着他。

扁鹊说:“你的病又深了一步。”

他说:“还是在脑子里吗?”

扁鹊说:“是的,一颗毒瘤。”

他认真地说:“没有!神医,你真的错了!”

扁鹊说:“我没错。”

扁鹊有些激动,喉咙里发喘。过了会儿,扁鹊接着说:“一种流行病。很多人都患了这种病,所以你就察觉不出来了,反而以为这是正常的。”

他这次的确生气了:“信口雌黄!什么神医,不过一个十足的庸医罢了。”

扁鹊闭上眼,说:“等着瞧吧。告辞。”

扁鹊再见到蔡桓公,是又一个十日之后。

扁鹊看一眼蔡桓公,转身就走。

蔡桓公困惑不解。他原以为扁鹊会再发一通荒唐的“高论”――他觉得扁鹊今天的行为甚是反常。

蔡桓公就派人追问。

扁鹊说:“病在腠理,热敷即可;在肌肤,针刺便愈;在肠胃,火剂见效;在骨髓,百药无治。而今桓侯的病已入骨髓,我只能徒叹奈何了。”

五日后,蔡桓公体痛,派人寻找扁鹊,踪影杳然。未几,蔡桓公驾鹤西去。

那时,扁鹊已经身在秦国,他不愿做一个毫无意义的殉葬品,因而他只能成为一个千百年流亡者,别无选择。

现在,他睁着失神的眼,靠在一隅。他清晰地看到了对面的扁鹊,很真实,不是梦。

他说:“神医!”

扁鹊说:“不,我是个庸医。”

他说:“不,你是神医!”

扁鹊黯然道:“我不够格。我既不能让病人相信自己有病,又不能强行给病人治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病入膏盲……我算什么神医呢?”

他叹了一声:“唉,这怪不得你。”

扁鹊的两腮有些抽搐,眼睛里涌动着两汪晃晃闪闪的液体。

他说:“其实我知道自己脑子里的病。”

扁鹊一惊:“哦?”

他使劲点点头:“对!从市长到死囚……我病得太重了、太重了……”他的眼睛里滚下了两串沉甸甸的泪珠。

泪光中,扁鹊转过身,缓缓走入历史,留下一个憔悴的流亡者的背影。

他低下头,也走进了自己的历史之中。

希望和扁鹊在历史中再次邂逅。

(摘自《中学生阅读》2002年第8期)

13、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与评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是篇很成功的意识流小说,全文都是通过“他”成为死囚后的梦幻感觉来表现的,从而使小说有了一种独特的深刻的艺术表现效果。

B.、小说的结构非常独到,让古与今对应,使对现实生活中腐败现象的抨击找到了一个深度挖掘的切入点,这比一般写干部的腐化堕落要深刻得多。

C.、“讳疾忌医”对蔡桓公来说送了命,对小说中所写的腐败者来说是敲响了警钟:故,本文的主旨是:为官不为民办事,必然被历史和人民唾弃。

D.、扁鹊是全文的线索与核心,他已经成了一种象征,他所想要医治蔡醒公的主要是身体之疾,而要医“他”的则是灵魂之疾,即为人为官之病。

E.、小说中的“他”几次梦见扁鹊,这是他的灵魂从堕落到觉悟的过程,最后“他低下头来……”表明了“他”的灵魂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境地。

14、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在本小说起到什么作用?(4分)

答:

15、结尾说“他希望和扁鹊在历史中再次邂逅”。若有时间隧道“他”能与扁鹊真的相遇了,“他”会说些什么?请你把握小说的涵义,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一段“他”对扁鹊说的话。(6分)(60字左右)

答:

13、(5分)B D(A不是意识流小说,全文也不都是他的梦幻感觉。C主题应是古今凡“讳医忌疾”者必落得可悲下场。E“觉悟”与“全新的境地”之说,文章中没有体现出来。)

14、(4分)①使古与今有了一种本质意义上的对应(或对比),便使小说有一个深入的切入点(或使小说立意更深刻);②通过古今互通,更深刻地揭示了今天的腐败者的心理本质。(每一点2分。如单答起了对比作用,不超过2分。)

15、(6分)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命题,考查学生想象与根据语境运用语言的能力,只要大体符合小说的特定场景及人物的特点都可得分,一般能扣住以下这样几方面中的某一点:

   (1)让自己的肮脏的灵魂在扁鹊面前忏悔,悔恨自己讳医忌疾,最终犯下死罪。这忏悔应是发自内心的,痛苦而深切的。

   (2)虽然悔恨当初不听神医诊断,犯下死罪,但还归罪于社会环境,归罪于制度,仍为自己罪责开脱;

   (3)为自己曾有过的光荣历史所陶醉,认识不到自己堕落的历史经历,还为自己评功摆好,以解脱罪责。

   (内容4分,这主要看答题中“他”面对扁鹊,话语是否适合与扁鹊相对时的语境;是否像一个沦为罪犯时的原市长的话;语言2分主要看其语言文采的特点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第三次高潮发生在宋元时代。宋代在文化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处处表现出它的纯熟和深厚。宋朝特别重视海上贸易,与日本、朝鲜、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海上贸易都十分活跃,中国商船甚至远达波斯湾和非洲东海岸。到元帝国时代,横跨亚欧的帝国版图以及驿站制度的完善,更使东西方的交通畅通无阻。在这样开放的国际环境下,东西方的交往空前频繁,使节的往来、命令的传递、商队的贸易、大规模的移民,络绎不绝,相望于道,形成了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广阔壮观景象。中国的许多重大发明,如火药和火器技术、雕版印刷术和指南针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大规模西传的。

明清之际出现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第四次高潮。这次高潮的显著特点是来华的jī dū jiāo 传教士充当了文化传播的主要角色。他们把许多中国学术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并通过撰写专著和大批的书信,介绍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民间风俗、文学艺术,在欧洲思想界引起强烈反响,对正在兴起的启蒙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伏尔泰、狄德罗、莱布尼兹等欧洲的大思想家,都对中华文化表现出热烈的赞许和倾慕之情。在他们的心目中,中国成为一个令他们向往的“乌托邦”,用来对照批判当时欧洲各国的封建__制度。与此同时,中国的瓷器、漆器等日常生活用品大量销往欧洲,在欧洲各国刮起了持续一个多世纪的“中国风”,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艺术风格。如在巴黎的雨果故居里,就有一间“中国厅”,是雨果按照自己理解和想像的中国风格设计装饰的。在欧洲的许多地方,都有按照中国造园理念设计的“中国式园林”。这是一个中华文化广泛西传并在近代欧洲社会的发展中留下相当影响的时期。

10、下列关于“中国风”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中国风”的出现,主要源于中国的瓷器、漆器等日常生活用品大量销往欧洲。

B.、“中国风”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欧洲各国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艺术风格。

C.、“中国风”早在宋元时代就对欧洲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D.、在巴黎的雨果故居里的“中国厅”,就是雨果按照中国风格设计装饰的。

E.、按照中国造园理念设计的“中国式园林”,广泛出现在欧洲各国。

11、选文中第二自然段划线的句子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述。(3分)

12、宋元时代出现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第三次高潮,请分条概述其出现的原因。(每条不超过12字)(4分)

10、C D(C“中国风”早在明清之际对欧洲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D“中国厅”是雨果按照自己理解和想像的中国风格设计装饰的。)(3分)

11、(3分)①明清时中华文化广泛西传并在近代欧洲社会的思想产生了相当影响;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艺术风格。

12、①宋朝统治者的重视。②东西方的交通畅通无阻。③东西方的交往空前频繁。(4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