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4题。

羊 殇

刘国星

秀秀和花花上吊身亡,主人拍手跺脚深责是自己粗心大意造成的意外。而大青羊心底却掠过一丝无奈的苦笑,其实秀秀和花花早就有了死的念头。

前几日,秀秀和花花先后做了母亲,做母亲本是欢天喜地的事。而它们的宝宝却像是出了毛病――身子没筋没骨,站不起来,吃不上奶。秀秀急得伸长舌头,舔着宝宝早已干爽的羊毛,目光里满是鼓励。宝宝挣几挣,却还是在那尿窝里兜圈圈。秀秀急得跪下身,侧躺着,抬起后腿,将自己的乳房递上前。宝宝吮了两口,又蔫蔫地垂下头,大青羊看看秀秀筋骨裸露的脊背,心底又漫过一丝沉沉的痛。花花的宝宝像是好一点,挣一挣,四腿一挺,站了起来,可是刚走几步,便似断线的风筝,重重地栽倒在地,抢得满嘴都是羊粪和沙子。“咩咩”花花心疼地扑上前,也跪下身,将自己干瘪的紧贴肌肤的乳房递上去,宝宝吮几口,便“咩咩”地叫起来,像受了骗。花花愧疚地垂下头。不久,宝宝们便先后死去……秀秀和花花疯了似的。“咩咩咩”不住声地唤,撕肝裂肺,还竖起前蹄,撞围栏,犄角根渗出鲜血,点点红,极刺目。
大青羊看得惊心动魄,便预感到有事发生,便好想以前的日子。
那时的草原天蓝地绿,草场大,谁也甭想吃到边。羊们个个膘肥体壮,走进草场便淹没身躯。主人常常对着大地深情地吟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

而如今大青羊的兄弟姐妹还有姑亲姨表亲数不胜数,似星星。走在草场,肩碰肩,膀对膀,拥拥挤挤总有一种窒息的感觉。草场吃出地皮,这儿一片绿,那儿一片白,像谢顶的姑娘。风一起,天地间灌满沙粒子,眯眼跑一天,也难吃上几口香嫩的草儿。
主人便叹,便把羊们长年圈起来。主人只给羊们吃净草,用绳一束,棚顶一吊,供羊们你一口我一口地品尝。大青羊勉强嚼两口,便懒得再张嘴,无精打采地趴在地上。草已完全蒸掉水汽,一嚼,干涩涩的没滋没味;一咽,草茎卡得嗓子生痛。倏然,大青羊瞪大眼,“咩咩”地尖叫,羊们也随之惊叫不已――秀秀和花花双双把脖子伸入绳套,四蹄一蹬,身子便面条样地滑了下去……
大青羊的心底涌起阵阵哀伤,生和死的距离原来很近、很近。
那日,天空飘几朵云,有风,很凉,主人破例打开羊栏,大青羊率领群羊奔向草场。已是初春,触目皆绿,大青羊大踏步走着,却走不快――一个冬天,蹄子似穿上了高跟鞋,一走路,恰似踏上弹簧或海绵。但它的身躯中还是迸发出一股青春的、生命的活力。终奔上前,那绿,却是刚露顶便枯萎的小草,紧贴地皮,根本吃不到嘴。大青羊啃几口,竟弄了满嘴沙子,它“呸呸”吐着,又奔向远方那充满__的绿……整整一上午,羊们也没吃上香嫩嫩的青草,却奔跑得越发筋疲力尽、饥肠辘辘。
“快走!快走”主人挥舞羊鞭,声嘶力竭地吼。大青羊猛然抬头,不知啥时?乌云已遮住太阳,直压下来。大青羊明白,主人是想让它们登上旁侧的山顶,于是率先跑去。山陡,羊们不便攀跃,主人挥舞羊鞭,不断催促。大青羊气喘吁吁地跑在前面,不时,就跌下前蹄。雨来得极快,一个霹雳,蚕豆大的雨点,便噼哩啪啦地砸下来,砸得浮土腾起了轻烟。瞬间,雨点变成雨线,雨线变成雨帘,天河像决了口,天地成了水世界。大青羊它们终于攀上山腰,拢在一处瑟瑟地抖,仿佛是一堆枯叶,随时会被这暴雨吞噬。主人泥塑样,看天、看地、看这风雨里哆嗦的羊群……雨越下越大。水挟泥,泥裹水,从山顶哗啦哗啦冲下去,好似给山扒了一层皮。霎时,浑浊发黑的水便涨满谷底,山洪像一头发疯的野牛,咆哮着、撕扯着,从两山的罅隙间涌出山外。“咩咩”大青羊惊喜地唤――脚下的草,因那泥土的离去,蓦然变高了。羊们似乎也发现了“新大陆”,低垂头,小心翼翼地啃,一下一下,竟连根拔起。“咩咩”大青羊又率先往坡顶那片绿逼近,羊群亦慢慢蠕动。倏然,大青羊失了前蹄,皮球似地滚下来,眨眼便成了泥羊。虽挣了挣,却丝毫未起作用,几个跟头,便抛进汹涌的山洪……
“咩咩”群羊叫,似悲嚎。

12.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秀秀和花花上吊身亡的根本原因是秀秀和花花无力抚养自己的宝宝,它们的宝宝先后死去。秀秀和花花内心异常愧疚,只有死了才可以从丧子之痛中解脱出来。

B.、第二段详写秀秀和花花尽力挽救它们的宝宝的情景,目的在于突出他们对子女深深的爱,并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草原牧区贫困人群艰难的生存状况,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C.、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大草原过去和现在截然不同的景物特点,突出了现在大草原环境的恶化,也交待了大青羊悲哀的根本原因。

D.、“……草场吃出地皮,这儿一片绿,那儿一片白,像谢顶的姑娘。风一起,天地间灌满沙粒子,眯眼跑一天,也难吃上几口香嫩的草儿。”暗示了是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导致羊群食物不足才是秀秀和花花的宝宝先后死去的真正原因。

E.、结尾写羊群拼命攀上山顶却遭暴雨,最终被抛入汹涌的山洪,看似作者的刻意安排,其实也是必然的结果,小说在前文有多次暗示。

13.“大青羊看得惊心动魄,便预感到有事发生,便好想以前的日子。”这句话有何作用?(4分)

答:

14.这篇小说以大青羊的视角反映了什么问题?试探究作者这样创作的好处。(6分)

答:

12.C D ( A 项:“只有死了才可以从丧子之痛中解脱出来”,它们上吊自杀的真正原因是因环境恶化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而不是仅仅因为丧子之痛。B项:并不是为了反映贫困人群的生存状况,而是为了反映生态环境的恶劣状况。E项:小说在前文对羊群“最终被抛入汹涌的山洪”的结局并没有“多次暗示”。  答对1项得3分;全对得5分。)

13.(4分)这句话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大青羊看到秀秀和花花的惨状后的感受,又引出下文大青羊对过去生活的回忆(2分);“预感有事要发生”,既回应了秀秀和花花上吊自杀这个情节,又暗示了大青羊以及羊群的悲剧结局。(2分)

14.(6分)这篇小说通过大青羊的视角反映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急功近利、盲目发展带来的自然环境的恶化问题,提醒人们应注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2分)。其一,羊群是人类社会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受害者,通过写大青羊的亲眼所见或亲身感受可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2分);其二,以动物的视角来写,可增强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寓言化的写法更为生动形象(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①感谢还有像陈子善、吴福辉这样的学者,在现代文学史料的钩沉中打捞出了东方(李君维)先生的作品。其意义不仅在于丰富了人们对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市民生活的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我们的文学史记忆。当我们的记忆被各种意识形态或删繁就简的历史叙述控制时,最能打破控制、祛除记忆虚假性的,不啻是史料工作所发掘、所擦亮的被遗忘的事实。尤其当几位健在的作为李君维同代人、好朋友的老先生,以各种鲜活的细节带我们进入这位张爱玲传人的生活世界时,一种久违了的上世纪四十年代海派文学的历史现场就恍惚再现了。不管沉默或开口,老人本身就是历史,一如尘封的纸页和文字,总能让我们呼吸到业已消逝的时光的气息。

②“半新不旧”这个词,是我读东方小说的整体感受。他使用的汉语是半新不旧的,描写的生活和人物是半新不旧的,流露出的生活哲学也是半新不旧的。这些印象自然隐含着后设者的感知距离。但在叙事话语层面,这“半新不旧”却意味着传统文化和摩登时尚所构成的一个矛盾的张力空间,其中当包含着许多耐人寻味的相互拮抗的文化信息。有趣的是,动于外、静于里,东方先生的文学感知方式乃典型的东方思维,并不追随动荡不安的时间步履来为故事赋形。所以,这“半新不旧”又不表现为由“旧”到“新”的过渡,反而是亦古亦今、亦中亦洋,呈一派混和、淡定甚至有点儿怡然的文化随意状态。谁说穿长袍就不能抽雪茄呢?

③这里,不妨把现代海派文学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城市书写做―个简略比较。例如上世纪四十五十年代出生的程乃珊、陈丹燕等女作家,她们所追忆、所想象的老上海生活,和东方那一代人所亲历的生活之间的距离到底在什么地方?我想,主观投射之强弱大概是―道美学的分水岭,一个就站在自己的生活经验里写,决无什么“现代性”、“都市文化”之类的观念预设;另一个却要打听着前人的生活写,且不得不在重构和想象的过程中添加若许意愿成分――两相对照,至少文学真实性的成色就有了分殊。不难感到,无论生活还是笔调,东方都延续着传统文化的风神,而先经“文化革命”再经“西风洗礼”的后一代人下笔,传统文化的底蕴就少多了,韵味也不对了,甚至还会自觉不自觉地带上点追慕昔日中产阶级神话的俗气。东方先生也写上层公馆生活,但你感觉不到有任何炫耀的地方,不会产生那种甜腻腻的感觉,读着读着,反而有一股苍凉的东西漫洇开来。这东西才是真正的文学的东西。这种对人生的苍凉感受一旦抹去,文字格调便高下立见。王安忆的《长恨歌》之所以打动我们,在我看来,多半也是得力于弄准了王琦瑶故事的基调。

(节选自王鸿生《动外静里说东方》)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东方(李君维)先生是张爱玲文学风格的继承者,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海派文学的代表人物。

B.、如果东方的作品没有被发掘整理,那么我们对现代文学史记忆将是残缺的,甚至是虚假的。

C.、作者用“半新不旧”这个词,委婉地批评了东方小说亦古亦今、亦中亦洋的矛盾状态。

D.、程乃珊、陈丹燕等女作家继承了现代海派文学的风格,表现老上海的社会生活,但经过“文化革命”和“西风洗礼”,传统文化的底蕴在她们的文字中缺失了。

E.、东方写上海上层公馆生活,漫洇着人生的苍凉感受,这一感受在王安忆的《长恨歌》中也得到了体现,作者认为这能体现较高的文字格调。

10.根据文本,说说东方小说“半新不旧”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

11.根据第③段的论述,概括说明东方那一代海派文学的作家在创作上有哪些特点。(4分)

答:

9. C D。( C项作者用“半新不旧”这个词,并非“批评”,而是对东方小说的充分肯定;D项“程乃珊、陈丹燕等女作家继承了现代海派文学的风格”这一点在文中并无认可;而“传统文化的底蕴”在她们的文字中“少多了”,而并非“缺失了”。)(答对1项得3分,全对5分)

10.(3分)①他使用的汉语、描写的生活和人物、流露出的生活哲学都是半新不旧的;②传统文化和摩登时尚所构成的一个矛盾的张力空间,包含着许多耐人寻味的相互拮抗的文化信息; ③他的作品表现得亦古亦今、亦中亦洋,呈一派混和、淡定甚至有点儿怡然的文化随意状态。(每点1分)

11.(4 分)①他们就站在自己的生活经验里写作(1分),文学真实性强(或:作品的主观投射弱);(1分)②无论生活还是笔调都延续着传统文化的风神(1分),作品中有对“人生的苍凉感受”,文字格调高雅。(1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离娄上》

【注】①节文:礼节,礼仪,在这里用作动词。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智的实质在于明白仁和义的道理且在行动上不背离。

B、孟子认为能恭敬地遵循礼仪侍奉父母,是礼的实质之一。

C、孟子认为,乐的实质是乐于依礼侍奉父母、顺从兄长。

D、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手舞足蹈,是因为由礼、智产生了快乐并消除了厌恶的情绪。

(2)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孟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相同点。

答:

(1)答案:D (手舞足蹈的原因是不能抑制由乐于做仁和义两方面的事所产生的快乐,“恶可已”是“怎么可以抑制”之意。)

(2 )两者都认为礼与仁密不可分(或“仁是礼的思想核心” 或“礼的实质是礼”)。(1分)孟子讲要依礼节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兄长;孔子也讲到礼是不能离开仁而单独存在的。(2分)

【参考译文】

(一)孟子说:“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是明白这两方面的道理而不背离;礼的实质是在这两方面不失礼节、态度恭敬;乐的实质是乐于做这两方面的事,快乐就产生了;一产生就抑制不住,抑制不住,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孟子・离娄上》

(二)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  (《论语・八佾》

简答题。

(1)“我可不愿意这魔鬼般的人再来找我。”甘果瓦想。于是他追上了堂・克洛德说: “等一等呀,副主教先生!你对那位姑娘――也就是我的妻子――关心,那挺好呀。你想出了一个妙计,把她救出圣母院,可是你的那个计划对我绝对不适用。我刚才想到了―个好主意。假若我有办法不让自己的脖子给活结套住也能把她救出来,你说怎样?”―― 《巴黎圣母院》

克洛德想出的妙计是什么?而甘果瓦又有什么好主意?请简要概述。

答:

(2)“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子弟尽低头。”这副对联道出关羽一生中最得意的两件事。请简述单刀会鲁肃的情节。――《三国演义》

答:

(1)对于觉慧的离家,觉新先是拦阻,并以家人反对及爷爷没有安葬为由;(2分)后看到觉慧的决绝,觉新表示愿意帮助觉慧去说服家人;(1分)家人没有被说服,而当看到瑞珏的哥哥写给瑞珏的挽联时,觉新内心沉痛的往事再次被勾起,他意识到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他决心一定要帮助弟弟成功。(2分)

(2)玛丝洛娃先是含情脉脉地看着照片,甚至迷迷糊糊地想象着她当年是多么幸福,(2分)但同伴关于这张老照片的话使她想起她自己种种的痛苦经历,(1分)于是玛丝洛娃的心头又涌上了对聂赫留朵夫的旧恨,她决心不受他欺骗,不让他在精神上利用她,也不让他借她来显示他的宽宏大量。(2分)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A:宝玉从贾母得了一件雀金裘,却不防后襟子烧了一块指顶大的烧眼,宝玉急得直唉声跺脚,麝月让人连夜拿到府外请织补匠人织上,但匠人们都因为不认得裘子的料子而不敢揽活。病中的晴雯会这种针线活,为了让宝玉能在第二天舅舅的生日上穿上这件裘子,晴雯不顾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恨命咬牙捱着补裘子,直到夜很深了才做完。 (《红楼梦》) B:当欧也妮看到查理写巴黎朋友的诀别信后,决定把自己近6000法郎和积蓄送给查理。查理在接受这笔财产时感激涕零,他也把装有母亲肖像的梳妆匣交托给欧也妮保管。此后查理决定到海外经商,临行前,欧也妮和查理依依不舍,流泪,海誓山盟。查理走后,欧也妮对他苦苦思念,每天早晚她都要打开那个梳妆匣把叔母的肖像端详一番。 (《欧也妮・葛朗台》) C:唐吉诃德被白月骑士打败后决定履行隐退一年的诺言,当牧人,过田园生活。路上,唐吉诃德和桑丘遇上有人赶着六百多头猪到集上去卖,大群的猪浩浩荡荡地呼叫着开过来,把桑丘和唐吉诃德都掀翻在地,一片狼藉。唐吉诃德挣扎着站起来,准备用剑复仇,但由于赶猪人跪地求饶,且桑丘也在一旁阻止,唐吉诃德才作罢。 (《唐吉诃德》) D:因为看不惯儿子“离经叛道”的生活,吴老太爷不愿意到上海生活,但由于局势动荡,吴老太爷只好出了他的“堡寨”。初到上海,刚坐上汽车时,他虽然心里仍有不甘,但想到毕竟有《太上感应篇》在手,且蕙芳、阿萱一对金童玉女也在身旁,似乎虽入“魔窟”,亦未必堕“德行”,所以吴老太爷闭目养神一会后,渐渐泰然怡然睁开眼睛。 (《子夜》)E.百合花看到山羊脖子上的一个绣花小荷包很好奇,就问爱斯美拉达那是什么,爱斯美拉达只是郑重其事地说那是她的的秘密;百合花趁爱斯美拉达不注意,把山羊引到房角,解下荷包,把其中的东西倒在地板上,才发现里面装的是关系到爱斯美拉达身世的一只小鞋子。(《巴黎圣母院》)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别 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仗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1)本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大丈夫形象。(2分)

答:

(2)本诗颈联以譬喻言志,试加以赏析。(4分)

答:

(1)本诗刻画了一个大丈夫仗剑远游,无常人告别亲人时的悲戚之态,威武潇洒、豪情满怀的壮伟刚毅的形象。(2分,意思对即可)

(2)“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本义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除毒去患,保全性命。(1分)作者运用此比喻说明:诗人不是不重离别,但为了远大的理想,必须控制自己的感情,必要时,也只能舍去儿女情长。(2分) 此联形象地体现出壮士为了事业和理想,为了建功立业在所不惜、不怕牺牲的雄心壮志和顾全大局的胸襟。(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15分)

考 城 隍

蒲松龄

  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云:“请赴试。”公言:“文宗未临,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病乘马从去,路甚生疏,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檐下设几、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几上各有笔札。俄题纸飞下,视之有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二公文成,呈殿上。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诸神传赞不已。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寿籍。有长须吏捧册翻阅一过,白:“有阳算九年。”共踌躇间,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瓜代可也。”乃谓公:“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及期当复相召。”又勉励秀才数语。二公稽首并下。秀才握手,送诸郊野,自言长山张某。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之句。

公既骑,乃别而去,及抵里,豁若梦寤。时卒已三日,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问之长山,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瓜代:春秋时齐襄公叫连称和管至父两个人去戍守葵丘地方,那时正当瓜熟的季节,就对他们说,明年吃瓜的时候叫人来接替(见于《左传》庄公八年)。后来把任期已满换人接替叫做“瓜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俄题纸飞下 俄:片刻

B.、即命稽母寿籍 稽:考证

C.、秀才握手,送诸郊野 诸:众人

D.、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 摄:代理

3.下列各组分别表现宋公的才干和孝顺的一项是 (3分)

A.、吏不言,但敦促之。

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

B.、诸神传赞不已。

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

C.、登其堂,一拜而行。

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

D.、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文宗未临,何遽得考?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 (4分)

译:

(2)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 (5分)

译:

2、C ( 诸:相当于“之于” )

3、B( A和D项两句均不能表现;C 项第一句不能表现其才干。)

4、(9分)

(1)(4分)宋先生这时才明白过来,一边叩头一边哭着:“我能得到这样荣耀的任命,怎么敢再三推辞呢?   (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方”、“顿首”“何敢”译对各1分)

(2)自此以后的第9年,宋先生的果然母亲到时候便死去了。料理完母亲的丧事之后,宋先生沐浴后走进屋里也死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卒”“营”“既”“没”译对各1分)

【参考译文】

我姐夫的祖父宋先生,名焘,原是本城的一位秀才。有一天,他生病躺在床上,忽然,看到一名衙门的公差,手里拿着一张官府文书,牵着一匹头上有白毛的马走来。对他说:“请你去参加考试!”宋先生说:“主考的学台老爷没有到,怎么能突然进行考试呢?”差人也不回答,只是不断地催促他。宋先生只好勉强骑上马,跟随他去。走的路都是非常陌生的,不久,他们便来到一座城市,如同帝王所居住的京城一样。不多时,他们进入一座衙门。宫殿建筑宏伟华丽,堂上坐着十多位官员,都不知道是些什么人,其中只有关帝是认识的。衙门的殿廊下摆着桌、凳各两个,已经有一位秀才坐在那里的下位上。宋先生便与他肩并肩坐下。每张桌子上都有笔和纸。一会儿,便送下有题目的卷纸来,一看上面写着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他们俩把文章做成后便呈送上去。宋先生的文章中有句话,说:“有的人故意去做好事,虽然是做了好事,但不应给他奖励;有的人不是故意做坏事,虽然做了坏事,也可以不处罚他。”各位官员在传阅中不住地称赞。他们便把宋先生召唤到殿堂上去,对他说:“河南那个地方,缺一位城隍,你去担任这个职务很合适。”宋先生这时才明白过来,一边叩头一边哭着说:“我能得到这样荣耀的任命,怎么敢再三推辞呢?但我的70多岁的老母,身边无人奉养。请你们允许在她去世之后,我再听从你们的任用。”堂上一位好像是帝王样的人,立即指令检视他母亲的寿禄。有一位留着胡子的官吏,捧着记载人寿禄的册子看了一遍,说道:“她还有阳寿九年。”他们听后正在犹豫不决,想不出办法时,关帝说:“没有什么关系,让姓张的先代理九年,到了期限,他再去。”于是,堂上人对宋先生说:“本应该让你立即到任的,今从仁爱孝敬之心考虑,给你九年的假,到了期限还得叫你去。”说完,又对那位秀才勉励了几句。二位先生叩头后走下殿来,秀才拉着宋先生的手,一直把他送到郊外,并自我介绍说:“我是长山地方人,姓张。”还将自己做的诗赠给宋先生留作纪念。可是,宋先生把整首诗忘记了,只记得中间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蜡无灯夜自明”两句。

宋先生骑上马后就告辞而去,当他回到乡里时,好像是从梦中醒过来一样。可是到这时,他已经是死去三天了。宋先生的母亲听到棺材里有吟呻声,便赶快把他从里面扶出来。过了好半天,宋先生才能说出话来。他打听长山那个地方,果然有姓张的这个人,已经在那天死去了。自此以后的第9年,宋先生的母亲果然到时候便死去了。料理完母亲的丧事之后,宋先生沐浴后走进屋里也死了。宋先生的丈人家住在城中西门里,忽然,看到宋先生一身新官服,身后跟随着许多车马人员。丈人家里人都非常惊奇,不知宋先生已经成了神,做了城隍。他们急忙跑到宋先生乡里去打听消息,原来,宋先生已经死去了。宋先生自己记有小传,可惜战乱后没有存盘下来,这只不过是个大概吧。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6分)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劝学》)

,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2)长太息以掩涕兮, 。(《离骚》)

,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

(3)人生如梦, 。(《念奴娇》)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4)吾师道也, ?(《师说》)

,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

(1)驽马十驾   东船西舫悄无言    

(2)哀民生之多艰  庄生晓梦迷蝴蝶

(3)一尊还酹江月  剑阁峥嵘而崔嵬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氓之蚩蚩

请以“我们是‘90后’”为标题写一篇文章。(7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参照2008年福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7分)

一场树叶官司

瑞典人斯文森在德国留学期间,在法兰克福郊区租了一套房子。房子由一个院子和六间正屋组成,院子里有一棵大树,大树的叶子飘到邻居巴拉迪家里的院子,导致他院子里垃圾增多,因此巴拉迪把斯文森告上了法庭。官司经过媒体曝光后,瑞典驻法兰克福有关部门开始向法院施压:巴拉迪不起诉房主皮特,而起诉斯文森,有严重的排外思想。瑞典留学生纷纷抗议,法官不得不表态,称不会因为斯文森不是德国人就对他另眼相看。法院的表态又引起当地居民的不满,法院不得不再次表示一定会秉公处理。房主皮特知道后,找巴拉迪论理。巴拉迪说自己只起诉斯文森,与他无关。皮特就委托律师声明说房子使用管理权已交给斯文森,凡与房子产权无关的事都与他无关。当地环保组织到巴拉迪门前抗议,打着标语:“大树是人类的朋友,而不是垃圾”,巴拉迪道歉后强调自己热爱环保,只是斯文森的树叶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一个记者撰文认为这个官司“不值得一提”:浪费公众资源,损害纳税人利益。政府部门于是提醒市民要慎重。市民认为谁也不能剥夺市民通过法院解决自己烦恼的权利。政府部门不得不出面道歉,表示支持市民享有法定的各种权利。法院实地查看后认为只有刮风时树叶才会飘到巴拉迪家,所以风有责任。刮风的事只有气象部门知道,因此气象部门也只好接受法院判决。法院最后宣判如下:要求房主皮特征求大树意见,是否同意斯文森管理,如果不同意,就要皮特负责制止大树将树叶飘到巴拉迪家,同时要求气象部门每天通报天气情况给巴拉迪、皮特或斯文森,以便他们做好准备。

(1)你认为上文表现什么观点,请用一句话说明。(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对你归纳出的观点进行评说。(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参考观点一:竟然因树叶飘落到自己的院子变成垃圾而状告租房者,实在荒唐。

    参考观点二:公众及舆论对官司的升级起推波助澜作用。

    参考观点三:在法制健全的国家里,任何公民可以依据法律取得自己的权利。

(2)在上述观点中选其一进行评论,须有理有据,另选观点,站得住脚也可给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