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风雨送人来
游次公
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草草杯盘话别离,风雨催人去。
泪眼不曾晴,眉黛愁还聚。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
这是一首写男女相聚又相别的词。词中四次写到风雨,请问:
(1)主人公对“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中的“风雨”与“楼上多风雨”中的“风雨”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答:
(2)词中四次写到“风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前者爱风雨而后者恨风雨。
(2)①以风雨为主线贯穿全诗,从风雨起笔,以风雨作结,首尾呼应,结构严谨;风雨起着联系人、事、情的作用;②主体的情与客体的风雨融溶谐和,意境浑然(结合情景交融做具体分析亦可);③运用反复的手法,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每点两分,答对两点即可得4分)
偃虹堤记
(宋) 欧阳修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__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①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选自《欧阳文忠公集》略有删改)
注释:①杀:减少。本句意为:到最上边是底部厚度的三分之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予发书按图 发:打开
B.问其作而名者 名:命名、取名
C.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易:轻视
D.而功未及就 就:完成、到达
3.全都体现藤侯“虑熟谋审”(深思熟虑)的一项是(3分)
①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②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③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
④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⑤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⑥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①④⑥
4.翻译下列句子。(9分 每小题3分)
(1)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
译:
(2)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译:
(3)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
译:
2.C 易:改变
3.A.(⑤为对贤智之士的评价,⑥写滕侯的一段经历。)
4.(1):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岸的渡口(码头)停泊。(“之……者”定语后置 1分,津:渡口或码头 1分,句子通顺 1分)
(2)凡是往来于洞庭湖的人,不论是远是近都得到这个堤的好处。(不:不论、无论 1分,迩:近 1分,句子通顺1分)
(3)不只是想着被当时的人赞誉,而是想让千秋万代获利,并且告诉后代的人不要把(它)废弃。(苟:拘泥,局限 1分 ,以:把 1分 , 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写篇记叙的文字吧。”我打开信看着地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其外面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做偃虹堤。
问建造此堤和为此堤命名的人,客人说:“这都是我们滕太守做的。”又问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岳阳又是荆州、潭州、贵州和四川四个地方的要冲。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遇到需要到州中办事的又远又累,而且常常害怕__兴起,担心船被打翻,人被淹死。现在船到了全部停泊在堤下,有事到州里的,又近又不担心。”我问这个堤有多大,需要用多少人,回答说:“堤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到最上边能得到底部厚度的三分之二,需要用一万五千五百个工,而且不超过时间完成。”我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个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是否可行,反复了多次,最后上报朝廷,由三司来决定,三司决定说可行,他们都没有改变我们太守的决定。”又说:“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为此写篇文字。”
大概深深考虑老百姓的人,在谋划一些事情时是精到的,所以能够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凭借百步远的湖堤,可以抵挡天下的最凶险和最不可预测的担心,使当地百姓得到好处并且遍及荆州、潭州、贵州、四川,凡是往来于洞庭湖的人,不论是远是近都得到这个堤的利益。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的要冲,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要有多少呢!事情不怕干不成,怕就怕容易坏。建造人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继承者倒常常把它废弃。自古以来的有才德的人,为了百姓兴利除弊,它们的遗迹到处都有。如果继承者都像刚开始建造时那样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这也是滕太守担心的原因,所以让我写篇纪念文字给后人。
滕太守志向大、能力强,在当世很有名。目前正是朝廷用兵用人的时候,他曾经被朝廷重用过。但还没有功成名就,就退下来当一州的太守,并没有用他的全部才能,只是稍稍发挥,凭修这个堤来惠及百姓。他深思熟虑,不用花太多的力气而收到成倍的功效,这种作事的行为可以作为后世人仿效的法则,这是我第一个该写此记的理由。不只是想着为当时的人赞誉,而是想让千秋万代获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把它废弃,这是我第二个该写此记的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太守写这个纪,这是我第三个该写此记的理由。有三个该写的理由而不能不写,于是就写下了此篇文字。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1)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3)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1)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2) 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
(3) 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参照2008年福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材料一:4月15日,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在其个人博客上发表文章《__万恶的奥数教育》。在文中,杨东平认为,目前奥数教育的泛滥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不仅损害了青少年的休息健康,更让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是完全违反教育规律的。
材料二:第4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金牌获得者王伟认为:奥数教育改变了他的一生。对奥数的钻研,极大地帮他拓展思维,开阔视野,这又有利于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他在攻克一道道难题中,不断地积累和享受着愉快的成就感。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答:
(2)请就以上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作简要论述。要求,不少于100字。(5分)
答:
(1)(2分)人们对奥数教育有不同的看法。
(2)(5分)参考示例一:我认为我们应该继续进行奥数教育。奥数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更好地选拔人才。在这个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我们需要数学领域的人才,而奥数教育是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一个有效办法,我们不能因为奥数教育在推广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就因噎废食,停止这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奥数教育。
参考示例二:我认为奥数教育应该马上叫停。奥数教育现在已经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成为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杀手”。奥数教育是精英教育,它只适合于少数有数学天赋的人,更多的孩子是不适合于这一教育,但是迫于种种压力,很多对奥数毫无兴趣的孩子不得不去学习它,这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另外,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个更好的将来,不得不投资大量的金钱在奥数教育上,这无疑加重了很多家庭的经济负担。
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口语交际情景,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加以改正。(3分)
①情景一:某领导给下级的批示:
这个问题事关重大,望你组织群众讨论后再行钧裁。
②情景二:某编辑给投稿者的回信:
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已进行斧正……
③情景三:某哀悼会现场:
一位来宾对死者的哥哥说:“对舍弟的过世我深表哀悼,请节哀顺变。”
答:① 改为 ② 改为
③ 改为
①“钧裁”改为“裁夺”。(“钧裁”是对上级或尊长的敬辞。)
②“斧正“改为”修改”。(“斧正“改为”修改”。请人改文章的敬辞叫 “斧正”。)
③“舍弟”改为 “令弟”。(舍弟:谦词,对别人称呼自己的弟弟,称对方的弟弟为“令弟”。)
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新华网北京6月2日电(记者张严平、田刚)眼前这位苗族汉子矮小、苍老,40岁的人看过去有50开外,与人说话时,憨厚的眼神会变得游离而紧张,一副无助的样子,只是当他与那匹驮着邮包的枣红马交流时,才透出一种会心的安宁。
整整一天,我们一直跟着他在大山中被骡马踩出的一趟脚窝窝里艰难地走着,险峻处,错过一个马蹄之外,便是万丈悬崖。
这就是那个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在大山里默默行走了20年的人吗?
这就是那个20年中行程26万公里――相当于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的人吗?
这就是那个为了一个简单而又崇高的使命,在大山深谷之中穷尽青春年华的人吗?我流泪了。
在这个高原的夜晚,我永远地记住了他――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苗族名字:咪桑。
马班邮路在正式文字中被定义为“用马驮着邮件按班投送的邮路”。在21世纪的中国邮政史上,这种原始古老的通邮方式堪称“绝唱”,而在木里人的眼里,这却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紧接青藏高原。这里群山环抱,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只有9个半人。全县29个乡镇有28个乡镇不通公路,不通电话,以马驮人送为手段的邮路是当地乡政府和百姓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途径。
王顺友至今记得,他8岁那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做乡邮员的父亲牵着马尾巴撞开家门,倒在地上。“雪烧伤了我的眼睛。”母亲找来草药煮沸后给父亲熏眼。第二天清早,父亲说,看到光亮了。他把邮件包往马背上捆。母亲抱着他的腿哭。父亲骂她:“你懂什么!县里的文件不按时送到乡上,全乡的工作就要受影响。”
11年后,父亲老了,他把邮包和马缰绳交到了19岁的儿子手上,那一刻,王顺友觉得自己长大了。他开始沿着父亲走过的邮路启程,邮路往返584公里。
年轻的乡邮员第一次感受到了马班邮路的遥远和艰辛。他每走一个班要14天,一个月要走两班,一年365天,他有330天走在邮路上。他先要翻越海拔5000米、一年中有6个月冰雪覆盖的察尔瓦山,接着又要走进海拔1000米、气温高达40摄氏度的雅砻江河谷,中途还要穿越大大小小的原始森林和山峰沟梁。
……
王顺友牵着马一步一步专注地走着,从后面望过去,他的背驼得很厉害。
在一般的工作岗位上,40岁正是一个黄金年龄,但对马班邮路上的乡邮员来说,40岁已经老了。和其他的乡邮员一样,王顺友患有风湿,头痛,胃痛等各种病症,另外,他还患有癫痫病,现在每天要靠吃药控制病情。
这位在木里的马班邮路上走得年头最长的人,还能走多远呢?
他说:“走到走不动为止。”
我问:“如果让你重新做一次选择,还会走马班邮路吗?”
“那不会变。”
“为什么?”
“马班邮路把我这一辈子的心打开了,为党和政府做事,为乡亲们做事,让我活得舒坦,敞亮!也让我觉得,自己在这个大山里是个少不得的人呢!”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牵着马送信的人能有多重要?”
“我们木里山太大,太穷,没有邮路,乡亲们就会觉得心头孤独了。现在我们有十几条马班邮路,十几个乡邮员,每个人跑一条路,不起眼,可所有这些路加起来,就把乡亲们和山外面的世界连在一起了,就把党与政府和木里连在一起了!”
我的心被一种热辣辣的东西涨得满满的。
5月的凉山,漫山遍野盛开着一片一片火红的花儿,如彩虹洒落在高原,恣意烂漫。同行的一位藏族朋友告诉我,这种花儿叫索玛,它只生长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原,矮小,根深,生命力极强,即使到了冬天,花儿没了,它紫红的枝干在太阳的照耀下,依然会像炭火一样通红。
噢,索玛花儿……
(来源:新华社。有删改)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文章开头,作者连用了三个排比句,表示对事实情况难以置信。这种巧妙的开头使新闻有了悬念,能有效抓住读者的眼球。
B.、为了按时递送邮包,王顺友每个月有28天都在路上,艰辛遥远的马班邮路使他过早地衰老了,也使他患上了多种疾病。
C.、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木里藏族自治县至今无法融入现代社会,只能靠原始古老的通邮方式与外界保持联系。
D.、本文列举了很多数字材料,其目的是用准确的数据来反映王顺友的送邮人生,增强可信度,增强文章感染力。
E.、这篇报道运用语言很典范,客观记叙,遵循朴实简洁的原则,不加修饰,因此才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13.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出现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关系,是一篇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请从文中找出新闻背景,做简要概括,并就其中一条简要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14.这则新闻以“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标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6分)
答:
12. A E(A项开头排比句是表达一种敬佩之情,而非设置悬念;E项全文语言并非不加修饰,而是抒情、描写相结合;文章能打动人也不仅是因为客观记叙)
13.(4分)[参考示例一] 新闻背景:(1)木里恶劣偏远的地理环境,极端落后的交通设施。(1分) 具体作用:(1)彰显马班邮路的重要意义(1分);表现王顺友坚毅忠诚的美好品格。(1分)
[参考示例二] 新闻背景:父亲眼睛受伤第二天坚持出发送邮的往事。(1分) 具体作用:父亲的敬业与儿子的奉献相互映衬,揭示主题(1分);说明王顺友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放弃的原因之一,表现了人物的心灵世界。(1分)
14.(6分)(1)标题的巧妙设置能引发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也有利于下文抒发对王顺友的崇敬赞美之情; (2)索玛花儿象征王顺友的精神。标题含蓄地点明全文主旨,索玛花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命力极强;王顺友奋斗在艰难的生活中,扎根在乡亲的心中。他的精神像索玛花一样红。
(3)索玛花儿是木里的象征。王顺友们的无私奉献使乡亲们和山外面的世界连在一起了,使木里的生活更美好了。乡邮员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奉献使当地乡政府和百姓能与外界保持联系,正是他们的辛勤浇灌,才为木里增添了光彩。 (任答出其中两点,并结合原文分析即可给全分)
羊 殇
刘国星
秀秀和花花上吊身亡,主人拍手跺脚深责是自己粗心大意造成的意外。而大青羊心底却掠过一丝无奈的苦笑,其实秀秀和花花早就有了死的念头。
前几日,秀秀和花花先后做了母亲,做母亲本是欢天喜地的事。而它们的宝宝却像是出了毛病――身子没筋没骨,站不起来,吃不上奶。秀秀急得伸长舌头,舔着宝宝早已干爽的羊毛,目光里满是鼓励。宝宝挣几挣,却还是在那尿窝里兜圈圈。秀秀急得跪下身,侧躺着,抬起后腿,将自己的乳房递上前。宝宝吮了两口,又蔫蔫地垂下头,大青羊看看秀秀筋骨裸露的脊背,心底又漫过一丝沉沉的痛。花花的宝宝像是好一点,挣一挣,四腿一挺,站了起来,可是刚走几步,便似断线的风筝,重重地栽倒在地,抢得满嘴都是羊粪和沙子。“咩咩”花花心疼地扑上前,也跪下身,将自己干瘪的紧贴肌肤的乳房递上去,宝宝吮几口,便“咩咩”地叫起来,像受了骗。花花愧疚地垂下头。不久,宝宝们便先后死去……秀秀和花花疯了似的。“咩咩咩”不住声地唤,撕肝裂肺,还竖起前蹄,撞围栏,犄角根渗出鲜血,点点红,极刺目。
大青羊看得惊心动魄,便预感到有事发生,便好想以前的日子。
那时的草原天蓝地绿,草场大,谁也甭想吃到边。羊们个个膘肥体壮,走进草场便淹没身躯。主人常常对着大地深情地吟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
而如今大青羊的兄弟姐妹还有姑亲姨表亲数不胜数,似星星。走在草场,肩碰肩,膀对膀,拥拥挤挤总有一种窒息的感觉。草场吃出地皮,这儿一片绿,那儿一片白,像谢顶的姑娘。风一起,天地间灌满沙粒子,眯眼跑一天,也难吃上几口香嫩的草儿。
主人便叹,便把羊们长年圈起来。主人只给羊们吃净草,用绳一束,棚顶一吊,供羊们你一口我一口地品尝。大青羊勉强嚼两口,便懒得再张嘴,无精打采地趴在地上。草已完全蒸掉水汽,一嚼,干涩涩的没滋没味;一咽,草茎卡得嗓子生痛。倏然,大青羊瞪大眼,“咩咩”地尖叫,羊们也随之惊叫不已――秀秀和花花双双把脖子伸入绳套,四蹄一蹬,身子便面条样地滑了下去……
大青羊的心底涌起阵阵哀伤,生和死的距离原来很近、很近。
那日,天空飘几朵云,有风,很凉,主人破例打开羊栏,大青羊率领群羊奔向草场。已是初春,触目皆绿,大青羊大踏步走着,却走不快――一个冬天,蹄子似穿上了高跟鞋,一走路,恰似踏上弹簧或海绵。但它的身躯中还是迸发出一股青春的、生命的活力。终奔上前,那绿,却是刚露顶便枯萎的小草,紧贴地皮,根本吃不到嘴。大青羊啃几口,竟弄了满嘴沙子,它“呸呸”吐着,又奔向远方那充满__的绿……整整一上午,羊们也没吃上香嫩嫩的青草,却奔跑得越发筋疲力尽、饥肠辘辘。
“快走!快走”主人挥舞羊鞭,声嘶力竭地吼。大青羊猛然抬头,不知啥时?乌云已遮住太阳,直压下来。大青羊明白,主人是想让它们登上旁侧的山顶,于是率先跑去。山陡,羊们不便攀跃,主人挥舞羊鞭,不断催促。大青羊气喘吁吁地跑在前面,不时,就跌下前蹄。雨来得极快,一个霹雳,蚕豆大的雨点,便噼哩啪啦地砸下来,砸得浮土腾起了轻烟。瞬间,雨点变成雨线,雨线变成雨帘,天河像决了口,天地成了水世界。大青羊它们终于攀上山腰,拢在一处瑟瑟地抖,仿佛是一堆枯叶,随时会被这暴雨吞噬。主人泥塑样,看天、看地、看这风雨里哆嗦的羊群……雨越下越大。水挟泥,泥裹水,从山顶哗啦哗啦冲下去,好似给山扒了一层皮。霎时,浑浊发黑的水便涨满谷底,山洪像一头发疯的野牛,咆哮着、撕扯着,从两山的罅隙间涌出山外。“咩咩”大青羊惊喜地唤――脚下的草,因那泥土的离去,蓦然变高了。羊们似乎也发现了“新大陆”,低垂头,小心翼翼地啃,一下一下,竟连根拔起。“咩咩”大青羊又率先往坡顶那片绿逼近,羊群亦慢慢蠕动。倏然,大青羊失了前蹄,皮球似地滚下来,眨眼便成了泥羊。虽挣了挣,却丝毫未起作用,几个跟头,便抛进汹涌的山洪……
“咩咩”群羊叫,似悲嚎。
12.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秀秀和花花上吊身亡的根本原因是秀秀和花花无力抚养自己的宝宝,它们的宝宝先后死去。秀秀和花花内心异常愧疚,只有死了才可以从丧子之痛中解脱出来。
B.、第二段详写秀秀和花花尽力挽救它们的宝宝的情景,目的在于突出他们对子女深深的爱,并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草原牧区贫困人群艰难的生存状况,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C.、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大草原过去和现在截然不同的景物特点,突出了现在大草原环境的恶化,也交待了大青羊悲哀的根本原因。
D.、“……草场吃出地皮,这儿一片绿,那儿一片白,像谢顶的姑娘。风一起,天地间灌满沙粒子,眯眼跑一天,也难吃上几口香嫩的草儿。”暗示了是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导致羊群食物不足才是秀秀和花花的宝宝先后死去的真正原因。
E.、结尾写羊群拼命攀上山顶却遭暴雨,最终被抛入汹涌的山洪,看似作者的刻意安排,其实也是必然的结果,小说在前文有多次暗示。
13.“大青羊看得惊心动魄,便预感到有事发生,便好想以前的日子。”这句话有何作用?(4分)
答:
14.这篇小说以大青羊的视角反映了什么问题?试探究作者这样创作的好处。(6分)
答:
12.C D ( A 项:“只有死了才可以从丧子之痛中解脱出来”,它们上吊自杀的真正原因是因环境恶化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而不是仅仅因为丧子之痛。B项:并不是为了反映贫困人群的生存状况,而是为了反映生态环境的恶劣状况。E项:小说在前文对羊群“最终被抛入汹涌的山洪”的结局并没有“多次暗示”。 答对1项得3分;全对得5分。)
13.(4分)这句话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大青羊看到秀秀和花花的惨状后的感受,又引出下文大青羊对过去生活的回忆(2分);“预感有事要发生”,既回应了秀秀和花花上吊自杀这个情节,又暗示了大青羊以及羊群的悲剧结局。(2分)
14.(6分)这篇小说通过大青羊的视角反映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急功近利、盲目发展带来的自然环境的恶化问题,提醒人们应注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2分)。其一,羊群是人类社会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受害者,通过写大青羊的亲眼所见或亲身感受可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2分);其二,以动物的视角来写,可增强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寓言化的写法更为生动形象(2分)。
①感谢还有像陈子善、吴福辉这样的学者,在现代文学史料的钩沉中打捞出了东方(李君维)先生的作品。其意义不仅在于丰富了人们对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市民生活的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我们的文学史记忆。当我们的记忆被各种意识形态或删繁就简的历史叙述控制时,最能打破控制、祛除记忆虚假性的,不啻是史料工作所发掘、所擦亮的被遗忘的事实。尤其当几位健在的作为李君维同代人、好朋友的老先生,以各种鲜活的细节带我们进入这位张爱玲传人的生活世界时,一种久违了的上世纪四十年代海派文学的历史现场就恍惚再现了。不管沉默或开口,老人本身就是历史,一如尘封的纸页和文字,总能让我们呼吸到业已消逝的时光的气息。
②“半新不旧”这个词,是我读东方小说的整体感受。他使用的汉语是半新不旧的,描写的生活和人物是半新不旧的,流露出的生活哲学也是半新不旧的。这些印象自然隐含着后设者的感知距离。但在叙事话语层面,这“半新不旧”却意味着传统文化和摩登时尚所构成的一个矛盾的张力空间,其中当包含着许多耐人寻味的相互拮抗的文化信息。有趣的是,动于外、静于里,东方先生的文学感知方式乃典型的东方思维,并不追随动荡不安的时间步履来为故事赋形。所以,这“半新不旧”又不表现为由“旧”到“新”的过渡,反而是亦古亦今、亦中亦洋,呈一派混和、淡定甚至有点儿怡然的文化随意状态。谁说穿长袍就不能抽雪茄呢?
③这里,不妨把现代海派文学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城市书写做―个简略比较。例如上世纪四十五十年代出生的程乃珊、陈丹燕等女作家,她们所追忆、所想象的老上海生活,和东方那一代人所亲历的生活之间的距离到底在什么地方?我想,主观投射之强弱大概是―道美学的分水岭,一个就站在自己的生活经验里写,决无什么“现代性”、“都市文化”之类的观念预设;另一个却要打听着前人的生活写,且不得不在重构和想象的过程中添加若许意愿成分――两相对照,至少文学真实性的成色就有了分殊。不难感到,无论生活还是笔调,东方都延续着传统文化的风神,而先经“文化革命”再经“西风洗礼”的后一代人下笔,传统文化的底蕴就少多了,韵味也不对了,甚至还会自觉不自觉地带上点追慕昔日中产阶级神话的俗气。东方先生也写上层公馆生活,但你感觉不到有任何炫耀的地方,不会产生那种甜腻腻的感觉,读着读着,反而有一股苍凉的东西漫洇开来。这东西才是真正的文学的东西。这种对人生的苍凉感受一旦抹去,文字格调便高下立见。王安忆的《长恨歌》之所以打动我们,在我看来,多半也是得力于弄准了王琦瑶故事的基调。
(节选自王鸿生《动外静里说东方》)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东方(李君维)先生是张爱玲文学风格的继承者,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海派文学的代表人物。
B.、如果东方的作品没有被发掘整理,那么我们对现代文学史记忆将是残缺的,甚至是虚假的。
C.、作者用“半新不旧”这个词,委婉地批评了东方小说亦古亦今、亦中亦洋的矛盾状态。
D.、程乃珊、陈丹燕等女作家继承了现代海派文学的风格,表现老上海的社会生活,但经过“文化革命”和“西风洗礼”,传统文化的底蕴在她们的文字中缺失了。
E.、东方写上海上层公馆生活,漫洇着人生的苍凉感受,这一感受在王安忆的《长恨歌》中也得到了体现,作者认为这能体现较高的文字格调。
10.根据文本,说说东方小说“半新不旧”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
11.根据第③段的论述,概括说明东方那一代海派文学的作家在创作上有哪些特点。(4分)
答:
9. C D。( C项作者用“半新不旧”这个词,并非“批评”,而是对东方小说的充分肯定;D项“程乃珊、陈丹燕等女作家继承了现代海派文学的风格”这一点在文中并无认可;而“传统文化的底蕴”在她们的文字中“少多了”,而并非“缺失了”。)(答对1项得3分,全对5分)
10.(3分)①他使用的汉语、描写的生活和人物、流露出的生活哲学都是半新不旧的;②传统文化和摩登时尚所构成的一个矛盾的张力空间,包含着许多耐人寻味的相互拮抗的文化信息; ③他的作品表现得亦古亦今、亦中亦洋,呈一派混和、淡定甚至有点儿怡然的文化随意状态。(每点1分)
11.(4 分)①他们就站在自己的生活经验里写作(1分),文学真实性强(或:作品的主观投射弱);(1分)②无论生活还是笔调都延续着传统文化的风神(1分),作品中有对“人生的苍凉感受”,文字格调高雅。(1分)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离娄上》
【注】①节文:礼节,礼仪,在这里用作动词。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智的实质在于明白仁和义的道理且在行动上不背离。
B、孟子认为能恭敬地遵循礼仪侍奉父母,是礼的实质之一。
C、孟子认为,乐的实质是乐于依礼侍奉父母、顺从兄长。
D、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手舞足蹈,是因为由礼、智产生了快乐并消除了厌恶的情绪。
(2)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孟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相同点。
答:
(1)答案:D (手舞足蹈的原因是不能抑制由乐于做仁和义两方面的事所产生的快乐,“恶可已”是“怎么可以抑制”之意。)
(2 )两者都认为礼与仁密不可分(或“仁是礼的思想核心” 或“礼的实质是礼”)。(1分)孟子讲要依礼节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兄长;孔子也讲到礼是不能离开仁而单独存在的。(2分)
【参考译文】
(一)孟子说:“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是明白这两方面的道理而不背离;礼的实质是在这两方面不失礼节、态度恭敬;乐的实质是乐于做这两方面的事,快乐就产生了;一产生就抑制不住,抑制不住,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孟子・离娄上》
(二)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 (《论语・八佾》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