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南宋] 陈与义

夜登小阁,忆洛阳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作此词时,作者住在浙江湖州。

②午桥:在洛阳南。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

(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3分)

答:

(1)动静结合(1分)。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3分)

或: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2)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答对其中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4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有土垤,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 去:距离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治:治理

C.山脉怒坼,赭石纵横 坼:裂开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 识:知道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3分)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云光黯,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4.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①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3分)

②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4分)

③呜呼,岂独寻山也哉!(2分)

2.B(治:准备,备办)

3.C(①为舟行所见。③是传说。⑥是山僧的介绍。)

4.①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潜”1分,“名”1分,句子通顺1分)②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之”1分,“面目”1分,“俱”1分,句子通顺1分)③唉!这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独”1分,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

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刽门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不能趁此登山。

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没什么可阻止我的。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相传龙跟神争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去了。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似乎又值得相信。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走上石径,就可攀登到山顶。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录是谁的墓。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龈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竞相争高,像那打开的大门,又像那直立的刀刃,这就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因为它们的外形相像啊。我两脚斜着站了很久,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由西往北面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流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雨稍停,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

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一些值得玩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啊。唉!这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6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诗经•氓》)

挟飞仙以遨游, 。 (苏轼《赤壁赋》)

(2)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屈心而抑志兮, 。 (屈原《离骚》)

(3) ,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

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夙兴夜寐          抱明月而长终

(2)闻道有先后        忍尤而攘诟 

(3)万里悲秋常作客    望帝春心托杜鹃

(4)猿猱欲度愁攀援   樯橹灰飞烟灭

请以“谢谢你”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2009年福建省质检作文评分标准

请以“读”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2009年福建省质检作文评分标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镜匣人间(有删节)

周海婴

我和摄影有缘或许并非偶然。

我出生100天便被父亲抱去上海知名照相馆拍了照片,自儿时开始潜意识里对照相不陌生,甚至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在镜头前我收敛调皮变成乖乖儿,这是镜头随人选择的奇妙,抑或是我10岁便拿起相机开始记录人生的机缘。

1948年底,我在离开香港前往东北解放区前,花800元港币买下一架禄来Rolleiflex双镜相机,因为经济拮据,不够购买配置Tesser镜头的,用约低1/5总价买下低一挡镜头的Sornar F.3.5机子。1980年我拍《鲁迅画传》的部分照片,还使用这架120胶片的禄来,结影虽然尚属松软,终可告慰历史。

我珍藏着几本厚厚的黑卡纸老式相册,贴满大大小小的照片错落有致,那时我母亲细心地粘贴,有些用了三角形相角。页面上有很多母亲的亲笔题字和日期。

在我的数万张底片中,有一些最为得意、最有纪念价值的照片。

首先是1948年从香港跟随民主人士前往东北解放区时拍下的。当时民主人士的活动,对外严格保密,没有摄影记者跟随,不似现在无论什么场合,记者风涌而至,快门咔咔、闪光连连。而我的母亲处处“警告”要我自量“身份”,谨慎不能犯“错”,不能随意走动,不能自行离队伍拍摄照片……,因此,东北之行虽极为重要,而照片数量也很有限,我的这几帧照片也就成了历史见证的“孤本”了。

其次是“二・六”轰炸的照片。1949年初夏,我从华北大学短期学习结束,廖承志建议我们几个“孩子”,各自补习所缺的高中文化课程后,第二年去苏联求学。这样,我返回上海旧址霞飞坊寻师回炉。不久,抗美援朝开始,我在三楼阳台听到飞机投弹轰炸声,看到窜天的浓烟,这便是 “二・六”轰炸上海卢湾区。冲天黑烟被我拍了下来。隔天我又和表兄马永庆赶去现场拍摄残垣废墟,进入现场时,我们被警卫所阻,亏得那时候我们不知天高地厚的印了名片,叫做“海马摄影社”,凭这枚小片子,才得到许可进入警卫圈内。进去后我拍到了一批炸毁的废墟,还有伤亡家属悲痛欲绝的镜头。今年春天,我又专程去了五十八年前的故地,只寻见路边一块纪念碑石,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缘故被敲成两截,又用水泥粘合一起,这种偶然的“不幸”和伤愈,令人叹息!

再有几帧灯光人像似可以特别一叙。那是1949年冬,由杨子颐先生介绍我参加了摄影前辈吴寅伯的“上海摄影学会”,他们都是老一辈摄影家。吴老主持学会活动,常请某一方面学者讲授各类摄影技术科目,我记得有一次邀请了京剧名演员言慧珠来会充当模特。那天专家教的是灯光“单灯”人像摄影,只用一只200瓦上下普通聚光灯,另一侧面施加一块白色反光板,调度两者远近距离角度方向,获取不同效果。对演员言慧珠的身形神态并不去刻意“摆布”,由她自由发挥转动变化角度,有十几位摄影家前后左右抓拍,我也挤在边夹缝里按快门。过了两周言慧珠再度到上海摄影学会,大家依次让她看自己的作品,我是最后一个把“习作”交给她,想不到她看了照片后凝视了我这个最年少的“学徒”,竟开口问“你可不可以把照片送给我?”我受宠若惊当即应允,三张10寸精心制作的照片被她收藏了。

近七十年来,我的摄影兴趣不减,从未间断却并不连贯,这与时局、运动、心情和工作、生活有直接关系。我拍摄的题材以人为主,也有随机的景物,那是我的审美观和兴趣的体现。

在摄影中我找到的是自己的乐趣,如今却无意间为大家或小家留下了凝固的瞬间。再看今日,数码时代来临,照相机发生彻底革命,电子代替胶片,照相机的普及率造就了一代摄影族群,网络上以亿万计的照片让人应接不暇,我依然努力地跟随时代的脚步,开始用新型摄影器材,摆弄着未知,同时却也在不停地回味。

12.下面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出生100天,便被父亲抱去照像,从此与报影结下了缘份。

B.1949年,作者在上海拍摄到“二・六”轰炸上海卢湾区的珍贵照片,为历史留下了凝固的瞬间。

C.作者拍摄的题材以人为主,也有随机的景物,这些都是作者审美观和兴趣的体现。

D.作者在摄影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即便年逾古稀,依然在努力地跟随时代的步伐,开始用新型的摄影器材,摆弄着未知。

E.近七十年来,作者摄影兴趣不减,从未间断他那以人为主要题材的拍摄活动。

13.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数万张底片中,有一些最为得意、最有纪念价值的照片。”请分点说明之。(4分)

答:

14.本文作者周海婴是著名作家鲁迅的儿子。他在文中说“1980年我拍《鲁迅画传》的部分照片,还使用这架120胶片的禄来,结影虽然尚属松软,终可告慰历史。”请结合作品和有关鲁迅的知识探究作者为什么说“终可告慰历史”这句话。(6分)

答:

12、B(时间是抗美援朝开始,即1950年);E(并不连贯)(5分);

13、①东北之行的照片,是历史见证的“孤本”。②“二六”轰炸的照片,留住了那段历史。③几帧灯光人像,在众多作品里受到当事者的青睐,最得意。④《鲁迅画传》的部分照片,可告慰历史。(4分)

14、①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始终活在大家的心中。作者用相机拍下部分照片,为“大家”留下了凝固的瞬间,留住了历史。②作者拍《鲁迅画传》的部分照片,也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为“小家”留下了凝固的瞬间。③鲁迅临终遗嘱:“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作者以此告慰父亲,他已遵嘱去做,在踏实地生活,并且从摄影中找到了乐趣,没有去做虚空的事情,请父放心。(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不败的秘密

梁 刚

肖华刚上大学,师姐就告诉他:校门口有两家糖炒栗子店,斜对门开着。一家店的糖炒栗子每斤6元,另一家是5元,质量差不多。当然,学生们通过性价比,卖5元一斤的那家店生意特别好,每天车水马龙排长队;而另一家店则生意清淡,偶有情侣经过,或是怕排队耽误时间的,或死认“一分价钱一分货”的人才会光顾一下。

生意不好的那家店老板非常麻利的翻炒栗子,把那糖炒栗子的香味溢得满街都是,一边还大声吆喝:“好吃来,又甜又香的糖炒栗子!”但吆喝来的人上前一问价,侧眼看见斜对面排着长队的那家店,便折身过去问价,这一问,就坚定不移地排到这店的队伍后去了。这店的老板并不吆喝,他只在店门口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糖炒栗子每斤5元。两家店较着劲开了三年,也没见哪家关门大吉。肖华就有些好奇,肖华是学营销专业的,他知道扎堆原理,但他不明白生意好坏如此悬殊的两家店怎么开到了一起?

于是他就去问那家少人问津的店老板:“生意这么清淡你怎么维持呀?”老板笑着说:“我没闲着,生意很好呀!”肖华疑惑了,明明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怎么说好呢?老板看了肖华一眼说:“有人愿意买5元一斤的糖炒栗子,也有人愿意买6元的,这没什么稀奇的。”肖华想想也对,市场消费是多元的,但问题是,剔除成本,边际利润必须等于或大于边际成本,根据其客流估算,他不可能盈利,除非他另有销路。

老板笑而不答,肖华更加疑惑。继之,肖华又去问生意特别好的那家店老板:“你的糖炒栗子比对面每斤贱卖1元,质量是否会有问题?”老板说:“怎么可能呢,我是薄利多销,而且我的货销售得越多,进货价格就会越便宜,货销得越快,就会越新鲜越好。”肖华暗想:这个老板的营销方法是符合营销学原理的。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两家店还是毫无悬念地继续对峙着,一家店照例是生意红火,一家店依然是门庭冷落,但两家店的糖炒栗子都一样地毫无空闲地在不停翻炒,那香味一阵阵飘过学校教室,把学生们的馋虫引诱得满肚子翻腾。

但肖华心中的疙瘩却一直未解开,四年大学就将毕业,他将独自面对市场,但他始终无法明白那家生意清淡的糖炒栗子店为啥能保持不败,这不符合市场营销学原理。为了弄清楚这家店背后的秘密和生存之道,他决定再次一探究竟。这天肖华装成一个卖报者在这家生意清淡的店门前逗留,一边暗中打量老板的经营过程。店门前人流不断,有问价后折身走开的,也有毫不在乎掏钱就买的,但老板似乎并不在意他的生意,他的眼睛不停地扫视着斜对面的经营状况,他炒完一锅装出几小袋之后,全部将其倒入一个大桶,托进内屋,然后重新将麻袋中的生栗子倒入锅中,重新开始加工。肖华不知那些被拖到屋内去的栗子怎么处理,他突然灵机一动,决定绕到店后去看个究竟,这一看让他发现了一个秘密:只见一个工人将刚才那个装有熟栗子的大桶搬上黄鱼车,然后推着走了。绕过一个大弯,肖华见黄鱼车拐进了对面那家糖炒栗子店的后门,肖华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一家的呀!

肖华拍着脑门暗道:这种营销方法绝对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直接写到有两家糖炒栗子店,一家生意特别好,每天车水马龙排长队;而另一家店则生意清淡,“门前冷落车马稀”,体现了小小说的语言简洁、要言不繁的特点。

B.“生意不好的那家店老板非常麻利的翻炒栗子,把那糖炒栗子的香味溢得满街都是”,一个“溢”字,似乎让人能够感受到糖炒栗子的香味,用词非常的准确。

C.于是他就去问那家少人问津的店老板:“生意这么清淡你怎么维持呀?”老板笑着说:“我没闲着,生意很好呀!”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来充分展示老板的性格。

D.两家店还是毫无悬念地继续对峙着;两家店的糖炒栗子都一样地毫无空闲地在不停翻炒;小说写到这里,已经在告诉我们这两家店铺有可能就是一家,秘密揭开了。

E.为解开心中的疙瘩,了解生意清淡的糖炒栗子店为啥能保持不败的秘密,肖华再次一探究竟,最终让他发现了秘密,原来他们就是是一家的。

13.“肖华就有些好奇、肖华疑惑了、肖华更加疑惑”,请从写作的角度简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答:

14.对糖炒栗子店的营销方法,众说纷纭,评价不一,你是如何评价糖炒栗子店的营销方法的,字数60字以上。(6分)

答:  

12.C错在主要通过对话来充分展示老板的性格。D错在已经在告诉我们这两家店铺有可能就是一家,秘密揭开了。(5分)

13.小小说通过肖华的心理活动,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4分)

14.糖炒栗子店的营销方法妙,店老板能够充分考虑到购买者的心理,通过巧妙的性价比,让购买者在对比的过程中,感觉到了实惠,从而激起更强烈的购买欲望,这种绝妙的营销方法确实值得商家好好借鉴。(学生只要能够言之成理即可)(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文化相对论是人类学的一个新兴派别,文化相对论者主张抛弃欧美中心主义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反对用暴力干涉落后民族的文化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们不作分析地把一切文化都看作是具有同等价值的文化忽视其文化背后的社会发展水平不主张帮助落后民族提高文化水平使不发达地区继续保持落后状态。

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并不是都同等价值,并不是都要受到尊重。文化相对论者极力推崇文化的多元性,反对西方人用他们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落后民族文化,并野蛮干涉,使落后文化服从“优秀”的西方文化,或者同化它。这是文化相对论中值得肯定的积极因素。但是,难道被西方人看作是落后的文化,一定是文化相对论者想象的那种有民族特色的原始美,被当地人喜爱的那么值得去推崇、保护的文化吗?那种文化保持下去,一定永远那么吸引人吗?

其实文化相对论者只注意了文化的特色,一味得去保护、尊重,而不去了解这种文化在道德伦理角度、人类社会发展角度、民族文化水平提高角度和现实生活角度的好坏,不去分析那些文化的差异,那是十分片面的,是十分不理智的,更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让文化相对论者认识到观点的不成熟。二战时候,希特勒所推行的法西斯文化和种族优越论,让半个世界生灵涂炭,并想灭绝犹太人,这种纳粹文化是反人类的,违反伦理道德的,是极端邪恶的,难道文化相对论者能悠闲得坐在那说纳粹文化是值得去尊重保护的文化?所以虽然文化相对论者在理论上很得意地用仁慈的中立态度去对待每一种文化,但在现实生活中是万万行不通的,文化并不是同等价值的,并不是都要受到尊重,有的甚至要去推翻它。

与文化相对论一样,文化进化论有片面性,但事物不能不“进化”,用哲学的话讲是“事物总是要发展的”。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能永远停留在文化相对论者所保护尊重的“落后”特色时期的,不然会受外来民族的侵犯,所以各民族众多有识之士去“先进”国家寻求文化“进化”,以此来使本民族站起来。我支持达尔文的“进化论”,但是我绝对反对到处肆意地乱用“物竞天择”,也许,文化相对论者又会上前来插一句“物竞天择是一种文化,需要尊重……”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过分强调物竞天择,这个世界就会多一分不安宁,国家之间相互战争,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后果很难设想。希特勒就是一个过分强调物竞天择的人,由此来灭绝犹太人。

(选自《文化相对论是一把双刃剑:辩证观望东西文化,终识其庐山真面目》有删改)

9.下列是“文化相对论者”的观点和行为,它们与上文不合的两项是(5分)

A. 文化相对论是人类学的一个新兴派别,文化相对论者主张抛弃欧美中心主义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反对用暴力干涉落后民族的文化。

B. 文化相对论者极力推崇文化的多元性,反对西方人用他们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落后民族文化,并野蛮干涉,使落后文化服从“优秀”的西方文化,或者同化它。

C. 文化相对论者注意了文化的特色,了解文化在道德伦理角度、人类社会发展角度、民族文化水平提高角度和现实生活角度的好坏,但一味地去保护、尊重,不去分析那些文化的差异。

D. 文化相对论者在理论上很得意地用仁慈的中立态度去对待每一种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行不通,文化并不是同等价值的,并不是都要受到尊重,有的甚至要去推翻它。

E. 文化相对论者把一切文化都看作是具有同等价值的文化看重其文化背后的社会发展水平主张帮助落后民族提高文化水平。

10.第四段说“文化并不是同等价值的,并不是都要受到尊重,有的甚至要去推翻它”,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3分)

答:

11. 为什么一会儿说提倡“进化论”,一会儿又反对“物竞天择”?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4分)

答:

9.C(文化相对论者只注意了文化的特色,一味地去保护、尊重,而不去了解这种文化在道德伦理角度、人类社会发展角度、民族文化水平提高角度和现实生活角度的好坏,不去分析那些文化的差异,那是十分片面的,是十分不理智的,更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E(把一切文化都看作是具有同等价值的文化忽视其文化背后的社会发展水平主张帮助落后民族提高文化水平使不发达地区继续保持落后状态。)(5分)

10.(3分)文化有进步落后之分,还有善恶之别,它们的价值不可能是同等的,不能一概地尊重它,像法西斯(还有西藏农奴制)这样的恶文化不但不能去尊重,而且应该坚决地予以推翻。  

11.(4分)要尊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只要不是恶的),但又不能“以劣为优”,落后的文化应该改良,应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先进文化也要进一步发展,所以说要“进化”,但是不能像希特勒那样打着“物竞天择”的旗号,以“优良的自己”为标准,全盘否定别人、消灭别人,给人类制造灾难。

阅读下面《论语》有关选段的内容,回答问题。(6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选自《论语・里仁》)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选自《论语・里仁》)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选自《论语・子张》)

⑴ 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小人考虑的只是个人和家庭的小事。

B.孔子认为君子在任何的时候都是不能违背仁德的,不论是在最紧迫的时候还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C.孔子认为君子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但是君子的错误如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他

D.在孔子的心中,君子是应该讲道德的,君子应该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在任何的时候都是不能违背仁德的。

⑵ 结合上面选段内容,你认为作为“君子”应该有怎样的人格?(3分)

答:

⑴(3分)参考答案C.是子贡说的而不是孔子说的。

⑵作为君子要重视仁德修养,要严格要求自己,要重义避利,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如果犯了错误就要及时改正。

名著简答题

①钱梅芬抑郁成疾,吐血而死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述之。

②欧也妮在读者眼中,是一个善良而软弱的人,但再软弱的人也有它强硬的一面,请简述表现欧也妮强硬的情节。

第( )题

答:

①觉新和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但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子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觉新屈从于父亲的意志与瑞珏结婚。不久,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了娘家。军阀开战,梅跟着张太太和琴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两人都不能忘情。在矛盾痛苦中,钱梅芬抑郁成疾,吐血而死。

②有一天,欧也妮母女正在欣赏查理赠送的首饰盒,恰好被葛朗台撞见了。他看到首饰盒上的金子,眼睛里发出亮光,把身子一纵,向首饰盒扑去,“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他把首饰盒抓在手里,准备用刀子把金子挖下来。欧也妮急了,她声称如果父亲敢碰盒上的金子,她便用这把刀子自杀。父女争执起来。直到葛朗台的妻子晕过去,他才住手。(5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