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要使课程改革真正起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达到“三个面向”的要求,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 B:美国和德国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飞机在空中飞行,其尾气可直接影响气候变暖。 C: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D:舆论认为:如果说学校在人的教育上最缺乏什么,那就是培养并认同多元化的个性化的教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高树鸣蝉
①每个季节的到来都是以某种东西为标志的。对夏天来说,是蝉。
②国人对蝉有着复杂的情结。爱之、咏之者众,伤之甚至厌之者亦不少。古往今来,描述蝉的诗文可谓不胜枚举。爱之高洁者,如“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歌之清雅者,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都是因喜蝉声境界高远、卓然遗世所致。但另一方面,蝉鸣又易使人联想到逝去的时光,司空曙的《新蝉》堪为代表:“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③蝉声就这样来了,又是一年。蝉鸣有一种恬静之愉,无蝉,则如无酒不欢,食不甘味,夏意便少了几分酣畅与淋漓。当是时也,可以簟枕邀凉,蒲扇把风,绿茶啜口,琴书换日,摆龙门阵,逍遥走过漫长而烦躁的时光。在这样的氛围里,人是闲适而从容的,甚至可带点慵懒或倦怠――炎炎烈日,或许是老天爷赐予人们的礼物呢。消夏,尽可如斯。
④一出智取生辰纲把“公子王孙把扇摇”斥为反角,事实上,若是有条件,农夫何不想如此。人的本性总是趋同的。周美成《满庭芳》有云:午阴嘉树清圆。人静乌鸢自乐。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反映的却正是普通的人性。这首词的主题“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想来也极富韵味。
⑤蝉有时的确代表着这样的“无想”象征。
⑥忽然听见蝉鸣有些异样了。声音不再连在一起,分隔成数段,也不再嘹亮,有点怯怯的尾巴。这是秋的讯息。记忆中刚上大学那年,在校园里听到的蝉鸣,是最难忘的。黄昏,一个人走在陌生的校园,听到蝉鸣,就像电影《苔丝》见过的场景:安吉尔坐在高处,面向西方,吹奏哀怨的长笛。此时方觉得蝉声竟是如此凄婉。以前在老家从未如此。蝉鸣在一瞬间完成了质变,所有与离别、伤逝有关的情绪便统统指向蝉了,也明白了古人感怀的种种缘由:寒蝉凄切、冷蝉声残……由夏入秋,原本无辜或者可爱的蝉蒙上了悲秋的传统色彩。如同怕见飞花,此时却是怕听蝉鸣了。怕蝉扰乱了本来平静的心思,越往后,秋蝉、蟋蟀这些东西,叫一声,也要令人断肠。
⑦这样的经历多了,直至熟读了姜白石,心中才始告豁然。他说:“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寥寥几句,呼应的是他一贯的清空风格,却耐人寻味。没有过多的情绪寄托,用的是白描,高树,晚蝉,西风,类似于马致远的《天净沙》。但妙在前有“岑寂”二字,蝉鸣在耳朵里似乎听不见了,周围唯有清寂一片。
⑧无论赞美,还是愁怨,对蝉的百般情结,都化归原本的自然。蝉声终于渐稀,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作为长达数月的听众,我们准备好了么?一直呆在高树枝头的蝉,要说再见了。在这段有蝉的长长时光里,我们是否早已宠辱不惊,有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⑨不能因喜转悲,来苛求这位每年拜访我们的老朋友。还是抛开太多的拟人化因素,以科学精神看待蝉好了。恰如法布尔所说,4年泥土下的__,1个月阳光下的歌唱,经历了化蛹为蝶般的蝉是伟大的,它们完全值得尊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这种体悟的最佳标本应当是听夜蝉。暮云四合之时,万籁渐寂,而蝉还在沉吟。在浓密的暗夜中,对那些虫儿来自心灵的呓语也陡然觉得深刻起来,没有在同样的黑色中长时间的涅,何来如此持久、坚韧的声音?
⑩周围的高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叶儿无声地诉说季节的轮回。我们更应想念那些餐风饮露、择高而栖的蝉,年复一年,它们与我们同在,一起奏响着前方悠远的岁月。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中异样的蝉鸣,传达的是秋的讯息,这种讯息凄婉哀怨,让人联想到离别与伤逝,觉得有一种清空风格。
B.文章开篇直接入题,行文扣住蝉声所包含的无限意蕴来抒发情怀,结尾与题目呼应,含义悠长。
C.文中“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这句话,表达了要与蝉说再见时,作者心中难以尽数的悲凉、落寞与惆怅。
D.作者在文章中把飞花、啼鹊、秋蝉、陈蝉归为一类,是因为这些事物能够引起人们相似的感受。
E.本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抑”人闻秋蝉之声而生愁怨,“扬”宠辱不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12、第⑤段说:“蝉有时的确是‘无想',的象征。”请解释句中“无想”的含义,并指出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6分)
13、文中多处引用了古典诗句,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举例简要分析。(6分)
14、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谈谈对“它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它们完全值得尊敬”的理解与个人的感悟。(8分)
11、(5分)BD
12、(6分)“无想”代表着一种闲适从容或悠闲逍遥的心境。(3分)(如果只答恬静、慵懒倦怠不得分)。在结构上,这句话对上面两段有总结或收束的作用。(3分)
13、6分)要点::使文章风格典雅,意蕴深厚。(2分)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表达效果进行分析,举三个例子即可。(4分)
14.(8分)文章从前人对蝉的赞美、愁怨角度谈起,在深层次上挖掘新意,介绍了蝉经受了漫长而艰苦的生命历程,完成了生命的蜕变,享受生命的快乐,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生命形式的高度赞美。(意思对则可。3分)
蝉的生命形式,体现了一种人生哲理:在当今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不能因为外在事物而或喜或悲,感悟人生,保持一种淡定从容的心态,在实践的角度去历练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去挖掘个体潜力,体现生命价值;拿出心灵深处的坚韧、持久、深刻,才能奏响生命的最强音,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能扣住其中的任何一点感悟阐发,言之成理即可。5分)
名句名篇默写。(任选其中的三道题作答)(6分)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2)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孤山寺北贾亭西, 。最爱湖东行步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
(2)沧海月明珠有泪,只是当时已惘然
(3)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4)水面初平云脚低 绿杨阴里白沙堤
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两题。
夏日三首(其一)
北宋. 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拼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8、具体说明一下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的。(5分)
答:
9、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
答:
8、反衬手法。(衬托手法)(2分)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3分)(三种情况答出两种则可)
9、“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4分,每一点给2分)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2分)(意思对则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作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谕者,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__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积翁欲合宋官谢昌元等十人请释天祥为道士,刘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
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时盗新杀左丞相阿合马,命撤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室开平,疑丞相者天祥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注:弘范,即张弘范,是当时进攻广东潮阳地区的元军统帅。
黄冠,道士。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不能捍父母 捍:保卫
B.乃书所过作零丁洋诗与之 与:给
C.天祥泫然出涕 涕:眼泪
D.其衣带中有赞曰 赞:颂扬
5、文天祥坚守民族气节、忠诚爱国令人钦佩,从侧面突出他这一特点的选项是(3分)
(1)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3)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4)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
(5)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6)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一死足矣
A.(1)(2)(5) B.(2)(3)(4) C.(1)(4)(6) D.(3)(4)(5)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弘范让文天祥叩拜,天祥拒而不拜,他又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不从,张弘范还要强迫他,文天祥就写诗以表心态,民族气节不辱。
B.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忽必烈知道他最终也不会屈服,便与宰相商议释放他;有人把天祥在江西起兵反元之事说出来了,结果天祥没被释放。
C.文天祥在关押期间,决心以死明志,但忽必烈不忍心,表现了他对文天祥的气节和才华的敬佩。
D.文天祥临终前曾说:读圣贤书,应做到取义成仁,才无愧于圣贤的教诲。他终于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表现了他高尚的爱国精神。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索之固,乃书所过作零丁洋诗与之。(3分)
答:
(2)能改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3分)
答:
(3)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4分)
答:
4、D
5、 D
6、 A
7、(1)弘范向文天祥索要得很坚决,天祥就把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写成了过零丁洋一诗给他。
(2)(如果)你能改变一下,用侍奉宋朝的心思侍奉当今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
(3)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摆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许可以说,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最为宽泛的定义,或许最容易得到认同,即汉学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则相对模糊。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日本在14―15世纪萌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来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学术积累。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然而,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一代代汉学研究者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1、下列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汉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这是多数研究者可以接受的说法。
B.汉学虽然有容易得到认同的宽泛定义,但具体的发展进程又使它的边界相对模糊。
C.汉学的历史分为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四个阶段。
D.“汉学是什么”的困惑一直存在,是因为学者们对汉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
2、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B.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C.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D.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战”之前美国汉学就已经存在,但那时它的侧重点不是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
B.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C.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
D.汉学研究曾经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现在的作用则是通过对话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1、答案:C.解说:文中并无将汉学历史分为四个阶段的信息,而且这四者本身在时间上也存在交叉。(3分)
2、答案:A.解说:“始终”有误(3分)
3、答案:D.解说:以偏概全。从全文来看,汉学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帮助外国人“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一方面能帮助“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3分)
作文
草与花
在五颜六色的盛夏
在山花烂漫的草原
我们不得不惊叹
每一种草居然都能开花
在诗意渐逝的秋天
在枯枝落叶的花园
我们不得不感慨
每一朵花不过是一种草而已
读了上面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含诗歌),写一篇作文。必须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
请运用归谬法(反证法),驳倒下面这个片段中威尔斯的话。(4分)
30年代中期,香港茂隆皮箱行货真价实,生意兴隆,引起英国商人威尔斯的嫉妒。威尔斯蓄意敲诈,到茂隆订购了3000只皮箱,约定若不按质交货,除退货外还要赔偿50%的损失。茂隆如期按质交货,威尔斯却说,皮箱夹层中有木料,就不是“皮箱”,从而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损失。英国法官一味偏袒威尔斯,茂隆一筹莫展。面对恶人倒打一耙,诬陷茂隆诈骗的不利局面,茂隆经理冯灿请来了香港著名律师罗文锦。法庭上,威尔斯信口雌黄,气焰嚣张。……
假如你是律师罗文锦,请问你如何反驳威尔斯?
你的反驳:
罗律师以一块伦敦产金表质问对方:既然金表只有外壳镀金,内部机件并非金制,却可以称为金表,那么皮箱内有木板就可以称为皮箱。所以原告纯属无理取闹,恶意诽谤。
(语言通畅,逻辑合理即可)
仿照下面一首以“蛇”为题的寓言诗,以“鼠”“蜗牛”或其它某种动物名称为题,另写一首寓言诗,行数基本与例诗相同即可。(4分)
蛇
再笔直的路
也会留下曲折的足迹
让你总结教训
你却总是抱怨
行程不按自己的思路设计。
示例:
(1)《鼠》:准说/掉进米缸是个美梦/当坐吃山空/却再也出不来的时候/我的肠子都悔青了
(2)《蜗牛》:走得慢些没什么关系/别让敌人掳去/稍有风雨/便可躲进安乐窝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我所认识的钱钟书先生(有删节)
巫宁坤
①1939年冬我才进入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此时钱先生已离开了联大。我不但无缘受教,对他的才华风采一无所知,甚至连他的鼎鼎大名也毫无印象。
②1952年夏奉命前往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翻译处参加会议文件的中译英工作,有机会和钱先生共事,才有缘识荆。我孤陋寡闻,对他博通古今中外的学识和他在中外学术交流中的地位一无所知,因此在他面前并无“高山仰止”的感觉。我也没当过他的学生,因此也无从执弟子礼。两三个月朝夕相处,每天午餐后休息时间,我倒经常和他闲聊,东拉西扯。他对我这个无知后生毫无前辈的架子,平易近人,谈笑自若。
③1956年6月,我因中共八大翻译工作再次和钱先生共事。这次工作量非常大,参加的不仅有北京英语界许多专家,就连南京大学资深望重的范存忠副校长也被请来了。会议期间,大家一般在餐厅就餐。有一天,将近中午,钱先生来到我的办公室,把我叫出去,我感到有点意外。原来他当天中午要请范存忠先生在附近的莫斯科餐厅进午餐,邀我作陪,我真是受宠若惊。他还悄悄地跟我说,当时也在参加中译英的几位清华大弟子一再要请他吃饭,他都婉谢了,让我千万不要声张。
④大会闭幕以后,我和钱先生留下来,参加大会文件英译的定稿工作,合用一间办公室,一周工作6天,更是朝夕相处了。有一天,我看到一篇国家领导人的发言,觉得文字累赘,很难译成像样的英文,随口大声说:“你拿这种呆板的文章怎么办呢?”钱先生马上把一个手指放在嘴唇上“嘘”了一声。当时“双百方针”甚嚣尘上,我没想到以语多锋利闻名的钱先生竟会如此谨小慎微,心里很不以为然。不过一年多以后,我就以“言祸”获罪,从此和钱先生一别20余年。深夜扪心,想当年少不更事,自作自受,辜负了钱先生对我爱护的一番情意。
⑤1980年“改正”以后,我又重返京城同一所外语学院任教。当时钱老已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迁入副部级的高级住宅楼,在国内外声望日隆,听说络绎不绝的来访者已经常吃闭门羹。我在西郊住定之后,逐一探访了多年不见的师友。有一天,偕同内人李怡楷登门探访钱、杨二师。对我这个从死亡线上重返人间、一事无成的故人,他们两位却是热诚欢迎。没料到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钱老谈笑风生,天南地北,毫无倦意。临走时,他还坚持从二楼的寓所亲自送我们下楼到大楼门口。
⑥两天以后,我们就收到杨绛先生签赠怡楷的新近出版的《小癞子》《吉尔布拉斯》等数种译著。怡楷和杨先生是初次见面,怎么会一下特地寄赠这份重礼,我们不免有点儿纳闷儿。后来想起,那天在谈话中,二老从来没有就我们20多年来的坎坷经历问长问短,并不是他们冷淡无情,而是心照不宣吧,这些珍贵的馈赠,即时传达了无言的慰藉的深情。
⑦过了不久,我又冒昧带了小儿一村去拜见钱、杨二师,他们同样热情接待我们。钱老谈笑风生,主要自然是和我交谈,但他也绝不冷落我那高中还没毕业的村儿,跟他也有说有笑,不时冒出一两句俏皮话,引得村儿放声大笑。杨先生还一再给他拿巧克力吃,他更得其所哉。临走时,钱老同样坚持亲自送我和村儿下楼,站在门口 又讲了不少话。
⑧1985年,外面盛传钱先生简况状况欠佳,已遵医嘱谢客。可是钱先生还是慷慨答应面见我和美国教授李达三。几个月后,我又顺路看望钱老。我很高兴那些小道消息不免言过其实,却怎么也没料到那竟是我和钱钟书先生的最后一面。
⑨钱钟书先生走了,连骨灰也不让保存,他对人生这座“围城”的一切看得真透。一位友人悼念他的文章以两句杜诗为题:《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正如汪曾祺 所说,诗人从来都是寂寞的。不知为什么,我也觉得钱钟书身前就是很寂寞的,和那位千百年前哀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诗人一样。
15.作者要写“我认识的钱钟书”,开篇却从二人无缘得见的西南联大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6.作者说自己“辜负了钱先生对我爱护的一番情意”,请举例说明哪些行为是钱先生对作者的爱护。(4分)
17.文章第⑥段末尾说“并不是他们冷淡无情”,请用你白己的语言概括出作者这样说的三点理由。(6分)
18.文章开头说钱先生待人“平易近人”,中间又说“络绎不绝的来访者已经常吃闭门羹”, 这在钱先生身上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6分)
15.虽然二人在西南联大未曾谋面,但这却是二人都待过的地方,暗含着一种冈缘在此。从 本米可能初识的地方写起,合乎情理。这样写,无形中拉近了作者和记述对象的距离,表达了日后相识的一种归宿感,也为下文介绍钱先生的才华成就做了一种铺垫和引介。
16.钱先生在与作者共事时请他共进午餐,陪同学界前辈范存忠先生;钱先生在“我”出言不慎时提醒我要谨慎小心行事;钱先生在我“改正”后“重返人间”“一事无成”时,热情接待,馈赠礼物,故意不提坎坷往事;
17.我是获罪改正之身,一事无成之人,可钱杨两位先生热诚欢迎,落座长谈。临走时赠书多种,送到楼下大门口,礼数周到。杨先生和我的爱人是初次见面,就签赠数种译著。所以作者认为二人不是冷淡无情,而是热诚有情。
18.不矛盾。平易近人,是钱先生一贯地作风,尤其是对待我这样的后生晚辈,绝对不会拿出学界泰斗的架子。而当钱先生声望日隆时闭门谢客,应该也是有所针对,比如对我这样的故人,或是知己,甚至孩童,他都是热诚欢迎的,他所拒绝见面的,应该是那些只慕名而来,或为着功利目的的人吧。所以我们说这正是钱老平易近人、淡泊名利的表现,集于一身,并不矛盾。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