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五题任选三题。每空1分,共6分)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潜《饮酒》)

(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⑴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⑵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⑶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⑷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⑸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8.此诗虽未着一字言别,但笔笔曲深,字字传情。请从五、六句中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三、四两句是有名的写景传情的句子,有人说诗人观察人微,下笔精细,结合本诗的意境,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分)答案示例:“孤”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2分)句中的“孤”字用得含蓄深沉,既写出了诗人的孤独感,也表明了诗人对友人孤帆远行的牵挂和担心。(3分)

9.(6分)“细雨湿衣”“ 闲花落地” 这两个细节描写,尽展一片秀美的江南景色。(2分)诗人描写江边的景物,不仅细致入微,而且又暗合情理。因为惟有“看不见”,方显雨之“细”,惟有“听无声”才觉花之“闲”。寥寥数语,寄托了诗人与友人相遇又离别的复杂情思。(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裴行俭传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人。贞观中,举明经.调左屯卫仓曹参军。时苏定方为大将军,谓日:“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乃尽畀以术。迁长安令。麟德二年,擢累安西都护,西域诸国多幕义归附。召为司文少卿。

上元三年,吐蕃叛。出为洮州道左二军总管。仪风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诱蕃落以动安西,与吐蕃连和,朝廷欲讨之。行俭议日:“吐蕃叛换方炽,敬玄失律,审礼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今波斯王死,其子泥涅师质京师,有如遣使立之,即路出二蕃,若权以制事,可不劳而功也。”帝因诏行俭册送波斯王,且为安抚大食使。至西州,诸蕃郊迎,行俭召豪杰千余人自随。扬言:“大热,未可以进,宜驻军须秋”。都支觇知之,不设备。行俭徐召四镇酋长,伪约畋,于是子弟愿从者万人,乃阴勒部伍。数日,倍道而进,去都支帐十余里。先遣其所亲问安否,外若闲暇,非讨袭者。又使人趣召都支。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禽之。是日,传契箭,召诸部首长悉来请命,并执送碎叶城。简精骑,约赍,袭遮匐。道获遮匐使者,释之,俾前往喻其主,并言都支已禽状,遮匐乃降,悉俘至京师。帝亲劳宴,曰:“行俭提孤军,深入万里,兵不血刃而叛党禽夷,可谓文武兼备矣。其兼授二职。”即拜礼部尚书兼捡校右卫大将军。

调露元年,突厥阿吏德温傅反,单于管二十四州叛应之,众数十万。都护萧嗣业讨贼不克。诏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之。率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部兵十八万,合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等,总三十套万,行俭成节制之。先是,嗣业馈粮,数为虏钞。行俭曰:“以谋制敌可也。”因诈为粮车三百乘,车伏壮士五辈,赍陌刀、劲弩,以赢兵挽进,又伏精兵踵其后。虏果掠车,赢兵走险。方取粮车中,而壮士突出,伏兵至,杀获几尽。自是粮车无敢近者。

贼拒黑山,数战皆败.行俭纵兵,前后杀虏不胜计。余党走狼山。行俭既还,阿史那伏念伪称可汗,复与温博合。明年,行俭还总诸军,顿代州之陉口,纵反间,说伏念,令与温傅相贰。伏念惧,密送款,且请缚傅自效。行俭秘不布,密以闻。后数日,烟尘涨天而南,斥候惶骇,行俭曰:“此伏念执温傅来降,非他也。且受降如受敌。”乃敕严备,遣单使往劳。既而果然。于是,突厥余党悉平。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三》)

4.列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子泥涅师质京师 质:做人质

B.倍道而进 倍:加倍

C.简精骑,约赍 简:选择

D.伏念惧,密送款 款:钱财

5.下面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裴行俭善用智谋的一组是

①乃尽畀以术 ②外若闲暇,非讨袭者 ③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并执送碎叶城

④诈为粮车三百乘 ⑤前后杀虏不胜计 ⑥乃敕严备,遣单使往劳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行俭因德才兼备在年轻时得到大将军苏定方的赏识,苏定方将用兵之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他,这为他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B.裴行俭精于谋略,吐蕃叛乱时,他以册封护送波斯王为掩护,用奇谋一举擒获了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并将他们全都押送到碎叶城。

C.裴行俭奉诏征讨突厥时,得知都护萧嗣业先前运粮时,多次被敌人劫夺,于是他采用粮车伏兵的计谋,给劫粮车的贼兵以沉重打击。

D.裴行俭使用反问计使伪可汗阿史那伏念暗中归附,并且伏念又困系阿史德温傅前来投降,至此突厥余党全部被平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扬言“大热,未可以进,宜驻军须秋”。都支觇知之,不设备。(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俭提孤军,深人万里.兵不血刃而叛党禽夷,可谓文武兼备矣,其兼授二职。(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取粮车中,而壮士突出,伏兵至。杀获几尽。(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分)D(款:服顺、服罪之意。)     

5. (3分)C(①为苏定方的事情。⑤表明裴行俭的战绩。⑥表明裴行俭的谨慎。)

6.(3分)B(“一举擒获”的说法错误,应是将先擒获的阿史那都支和诸部酋长押送到碎叶城,等擒获李遮匐后,又一并押到京师。)

7.(10分)(1) 他(故意)高声说:“天太热,不可以前进,应该在此驻军到秋天。” 阿史那都支侦察知道了这一情况,于是不加戒备。(4分,“扬言”,“觇”, “设备” 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 行俭率领孤军,深入万里之外,未交锋就取得了胜利,叛乱之徒被擒获平定,可以说文武双全,应该授予两个职位。(3分,“提” ,“禽夷”译为被动式,各1分,语意通顺1分)

(3) 正从车中取粮食,车内壮士突然跃出,后面的伏兵也紧接着到来,(抢粮的突厥兵)几乎全部被杀或被捉。(3分,“方”,“补出省略内容”各1分,语意通顺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我们透过三国两晋时期关于茶叶情况的零星史实,联系汉以前的茶史资料.多少也就能够朦胧看出,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茶叶文化系统初步形成的时期。

我国发现、利用和饮用茶叶的历史虽然非常悠远,但是从文献记载来说,汉以前乃至三国的茶史资料十分稀少,以至对这时的茶,只能称之为是一种只流传巴蜀的区域性的简单饮料文化。至两晋以后,随着茶叶文化与我国各地社会生活和其他文化的进一步相会、相融和相互影响。也随着文献记载的增多,这才初步显示和构建出了我国古代茶叶文化的特点及系统。举例来说,由于士人愈来愈多的卷入饮茶行列,两晋时,不仅出现了《登成都楼》、孙楚《出歌》等吟及茶事诗歌和出现了杜育《赋》一类专门描述茶的茶文化艺术,而且也为茶叶抹上丁一层节俭、朴素、清淡廉洁的色彩,使茶叶文化多少注进了一些儒家“尚仁贵中”的基本思想.在吸收儒家思想的同时.随着这一时期dào jiāo 和fó jiāo 在我国的广为传播,孕育中的茶叶文化,也自然地融进了不少dào jiāo 和fó jiāo 的有关思想和文化内容。这一点,我们从陆羽《茶经》引述的《神导记》中的“丹丘子赠大茗”的故事,《食忌》关于“苦茶久食羽化”的传说,就可明显看出,这即是两晋时茶叶文化受dào jiāo 文化影响的反映。至于fó jiāo ,《茶经》中也搜录有晋《异苑》剡县陈某以茶祀坟获报的故事,《续名僧传》关于武康小山寺释法瑶“饭所饮茶”的记载等等。前者一看即知,宣传的是因果报应思想;这里也清楚看到了fó jiāo 和我国茶文化的联结。

不过,这里需要补充几句,在晋以前或我国茶叶文化早期阶段上,就fó jiāo 和dào jiāo 对茶叶文化的影响来说,dào jiāo 的影响可能大些和直接些。因为fó jiāo 虽说是西汉后期就传至我国,但其教义的“中国化”,还是后来禅宗兴起以后的事情。关于这一看法,有人可能会引“西汉甘露天师”植茶蒙山,来说明fó jiāo 与茶的关系比dào jiāo 更早,其实蒙山茶的传说,现在好像与fó jiāo 有是,但开始可能是dào jiāo 所编或僧道共编的故事,是晋朝以后fó jiāo 为和dào jiāo 争夺肇创茶业的功绩所编织出来的。这等于两教在南北朝编造的《清净法引经》和《老子化胡经》等伪经一样,前者称shì jiā móu ní 的二个弟子:一为儒童pú sà 孔子,一为光净pú sà 老子;后者则反过来把释迦说成是老子西出教化出来的弟子,所以,关于蒙顶茶系西汉甘露大师手植的传说,纯属是子虚乌有的事

情。

这时的茶叶文化,除和儒、佛、道有所交融,在精神方面揉进了某些儒、佛、道哲学思想外,在物质文化方面,也较汉以前有了不少提高。如汉以前,我们无法知道其时是否有专门的茶具和以茶为礼的情况,王褒《僮约》“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二句,前一句古作“岛鳖烹茶”,不作茶作苦菜解,后面的“具”当然也非指茶具;后一句虽然一般都肯定刘武阳去买茶,但是否用来祭神敬客呢?就不敢说了。但是,西晋时,如《世说新语》任育长至石头城看到的“坐席竞,下饮”,杜育《赋》“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等描写,这时不但明显看到了“以茶待客”的礼俗.而且这时对烹茶用水择器,也已讲究,以至各地每个人对饮茶用具的产地和式样都有所推崇了。类似的例子还可举一些,但就上述几点,我们也能看出.这时我国茶叶文化的脉络,已油然浮现出来。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晋朝是我国传统茶叶文化能可确定的形成阶段。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以前乃至三国时期,只有在巴蜀一带才能喝到茶。

B.两晋以后,随着茶叶文化的传播,茶叶产量的增加,初步显示和构建出了我国古代茶叶文化的特点及系统。

C.茶叶被人为的抹上了一层节俭、朴素、清淡廉洁的色彩,这样茶就成了儒家“尚仁贵中”的基本思想的代表。

D.茶文化的形成,不仅要考虑其精神内涵的形成,还要考虑物质因素。

2.下列对文中有关zōng jiāo 内容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加点的“前者”是指“丹丘子赠大茗”的故事和“苦茶久食羽化”的传说。

B.作者认为西汉甘露大师可能是僧人,也可能是道士。

C.《清净法引经》应该是一本fó jiāo 的经书,其中所称的“儒童pú sà 孔子”就是指儒家的创始人孔子。

D.由于两晋时期dào jiāo fó jiāo 的广泛传播,这时期的茶文化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它们的影响。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fó jiāo 教义的“中国化”时间不晚于晋朝的建立。

B.禅宗兴起以后,fó jiāo 和dào jiāo 对茶叶文化的影响就开始并驾齐驱了。

C.fó jiāo 和dào jiāo 编撰伪经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争取信众。

D.我国传统茶叶文化一定是在晋朝开始形成的。

1. D(A 流传于巴蜀一带不代表中原地区喝不到  B原文并没有“茶叶产量的增加”这一条  C与原文的表述在程度上有较大差异。)

2. A(前者是指晋《异苑》剡县陈某以茶祀坟获报的故事)

3. C(A据原文第三段开头,晋朝建立前,fó jiāo 教义并没有“中国化”;B“并驾齐驱”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D原文是“能可确定”。是指目前能够确定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

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联系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按2008年辽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赋分。(注意错别字每错1个扣1分,重复不计,最多扣5分。)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仿照画线句句式和语言运用的特点,保持整体的语意连贯。(6分)

生命的美丽,是展现在进取之中的。就像一棵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竞上”直入云霄的蓬勃生机中;(1) 。没有百花齐放的春天,不绚丽;没有绿荫繁茂的夏天不唯美;(2) ;没有白雪皑皑的冬天,不充实;生命的美丽是无处不在的。

(1)示例1:就像一条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洪波涌起”一泻千里的奔流不息中;

示例2:就像一只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击长空”拼搏向上的展翅翱翔中;

(4分,第一个分句1分,第二个分句中的一个四字短语的引用(或化用)1分,后面的两个成语(或四字短语)各1分。比喻不恰当,表述有缺陷酌情扣分。)

(2)示例:没有金黄硕果的秋天,不殷实。(2分)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下列内容是从某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选取的,请根据这些内容为这名同学写一段教师评语。要求:评价客观,语言委婉,有利于该同学的发展,不超过40字。(4分)

(1)兼职情况:校刊《晨露》主编,电视台《青葱岁月》栏目特约小记者。

(2)平时表现: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伙伴,学校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之一。

(3)学习情况:期中考试成绩多科不及格,期末考试仍有三科不及格。

答案示例:你多才多艺,工作能力强,如果能够在学习方面再努力一些,你就是最完美的。(概括准确、评价客观2分,得体1分,表述1分。)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3月2日,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在京通报:成功电话竞得圆明园两兽首的竞买人是来自厦门的蔡铭超先生。 B:神七载人航天的圆满成功,进一步激发了中华民族开创美好未来、实现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必将带动和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 C:据初步分析,已经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省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 D:近年,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让世界不仅更全面地认识了中国,而且还激发了各国友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典籍的热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张海迪*:像诗一样生活(有删改)

  20岁以下的人,很少有人还记得张海迪。20年前,她是“时代先锋,青年楷模”,当时,医生断言,她活不过27岁。今年,她已经47岁了。也许医学延续了她的生命,但是,靠一次次手术延续的生命,究竟会有多少光泽呢?20年前,张海迪扼紧命运咽喉的时候,还是充满朝气的青年,20年过去了,她是不是还在敲命运的门?五四青年节前夕,《艺术人生》栏目请来了张海迪,请来了一个像诗一样生存的灵魂。

关于快乐

  快乐是很难的,我们常常为了短暂的快乐,愁苦经年,张海迪更难。张海迪看上去很快乐,哪怕是在最痛的时候,她也能做出一副灿烂的笑脸,为了来《艺术人生》做客,她还专门买了一件新衣服。但张海迪说,在病痛中从来没有一件让她真正快乐的事。

  张海迪是山东省作协的专业作家,但写作是痛苦的,她常年患有大面积的褥疮,骨头都露出来了,但她还在写。她做过五次大手术,手术是痛苦的。特别是她鼻子上的皮肤癌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实施手术的,她清晰地感觉到刀把自己的皮肤划开,针从自己皮肤穿过又缝合。第一次听说自己得了癌症,她甚至感到欣喜――终于可以解脱了。张海迪说:我最大的快乐是死亡。但是,她却活了下来。

  她写小说散文也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她画油画,读硕士,拍MTV……甚至,她很喜欢香水,她说她要努力创造美的生活。主持人朱军问她,你这样坐着是不是很难受,她说,是的,非常难受,可我已经这样坐了40多年了。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她今年的的提案是在高校进一步推行无障碍设施。“我很痛苦,可我一样可以让别人快乐”,张海迪说这话的时候,诗意从她身边弥漫开来,充盈了《艺术人生》整个演播大厅。

关于名声

  20年前,张海迪拥有了显赫的名声。这样的名声对于一个演员,一个明星来讲,是求之不得的。可惜张海迪不是,张海迪拥有坚强的意志和脆弱的灵魂。

  83年开始,她就是作家,可是她说:“这些年我非常清楚,我文学之外的名声要大于文学创作的本身……”。她还说,“我从来不去在意那些事情,我只在意文学创作的本身。我怎么样能够把我的作品写的更好……”但是,谁都看得出,她在意的是她总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够好,总觉得自己的书畅销,是因为自己的名声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作品,所以,她一直在不停地压榨自己。但是,作为一名残疾人,她能够接触到的社会实在是太有限了,于是,她就拼命到自己的内心去挖掘,去进行艺术想象,在这样的压榨和无奈中,张海迪越发痛苦。身体上的痛苦别人看得见,她也说的出来,而这种内心的痛苦,张海迪却用手中的笔表达出来了。

朱军在现场三次引用了张海迪作品中的原话,我们看到,张海迪由衷地笑了,或许,这一刻,她是快乐的。

关于散步

散步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三样道具:闲散的心情,怡人的景色以及健康的双腿。这三样,张海迪都没有,但她照样可以散步,她有丈夫王佐良的陪伴。他们的散步是这样的:王佐良推着她的轮椅,这样,腿就有了。为避开围观的人群,散步的地点就在自己家里,这样,闲散的心情也有了。至于怡人的景色,在张海迪的想象里。她不断地描述自己想到的风景,一棵树,是柳树,柳叶是绿的,一片湖,湖水是蓝的,一根电线杆,一阵狂风,一场疾雨……景色在张海迪的描述中仿佛就在眼前。20年的光阴,他们就是这样,一边“散步”,一边说话,就象亲爱的同学和朋友。10多年了,王佐良几乎没有外出理过发,他的头发都是张海迪给他修剪的。20年,张海迪活在诗意里,活在自己单纯的世界里,王佐良是那个读诗的人。

《艺术人生》请张海迪现场作画,张海迪画了一座山,一片云和一只飞鸟。在她看来,生命无非如此。对所有问题,张海迪说的,想的,都很单纯。只有经历过磨难的人,才会这么单纯,单纯得像一首简短的诗。

(* 张海迪:5岁时因病高位截瘫。致残后在病床上艰苦自学,翻译和创作了多部作品,获多项荣誉称号。1983年,中__发出向张海迪学习的通知。)

15.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张海迪说,她最大的快乐是死亡;但她活了下来,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对个体生命的珍惜。

B.当张海迪认识到自己的书畅销是因为名声而不是作品本身时,她就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并强迫自己把作品写得更好。

C.20年的光阴里,王佐良以他们独有的散步方式分享着张海迪的诗意世界,充分表达了一个丈夫对妻子的理解和欣赏。

D.文章结尾描述了张海迪所作的画,这幅画反映出了张海迪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那是一种宁静、执著、坚韧、单纯的人生境界,是张海迪对生命本质的诠释。

E.《艺术人生》选择在20年后的今天访问张海迪,意图就在于让公众有机会以一种更加直接、亲切的方式与时代人物对话,从而获得对时代人物的更为真实、深刻的理解。

16.请概括文本内容,说说张海迪是怎样“像诗一样生活”的。(6分)

17.朱军在谈话中三次引用了张海迪作品中的原话,张海迪为什么由衷地笑了?(6分)

18.这篇访谈的原文还有第四个小标题――“关于如果”,在这个小标题下作者向张海迪提出了一系列假设的问题,像“如果你没有这样的社会影响,那么你今天还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吗?”“如果你能够站起来,你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等等。请你也向张海迪提出一个假设的问题,并为她设计一个回答,然后再说出这样回答的理由。(8分)

15.(5分)B D  (B项张海迪“认识到”的“自己的书畅销是因为名声而不是作品本身”文中并未提供根据,而答案默认为一种事实;“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是对“压榨”的曲解。D项“执著、坚韧”不对,应该为超然、淡泊之类。)

16.(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在个人的痛苦和不幸中,用顽强的意志创造美的生活,为他人创造着快乐。

(2)不为声名所累,甚至将声名看做实现个人文学理想的障碍。

(3)在极端恶劣的现实条件下努力创造着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园。

17.(6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1)因张海迪的作品再现了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因此听到作品中的原话,就犹如听到了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因此而倍感亲切。

(2)张海迪的心声被人理解,作品得到认可,因此而快慰。

(3)她造就了艺术的生命,感染并影响了他人,自身价值得到体现,为此而欣慰。

18.(8分)探究性试题,开放性作答。但要满足如下要求:读懂了文本,问题有价值,所作的回答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解释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话语的姿态

徐坤

①那时候,他还只是用眼睛说话。由于家境穷困,不得已,他辍学了,天天到坡上去放羊。乡人邻里常能看到,一个黑黑瘦瘦、大眼睛、光脚板的蓬头少年,腋下夹着一本书,手里挥动着牧羊鞭,率领一群翻毛羊出没在山冈和河边草地上。人来搭讪,他只用他那一对黑白分明的大高考资源网眼睛抬眼一瞟,算是打了招呼,过了礼节,而那阴郁的眼神背后及那紧抿的嘴角下边,隐藏的分明是深深的倔强、不甘,不屑于与之为伍,一心要挣脱命运摆布的无限奋勇和焦灼。

②接着他开始用嘴说话,绷紧的厚唇如遭挤撬的蚌壳一样艰难地张开了。他投的一篇小稿被乡广播高考资源网站播发,命运从此出现转机。他被录用为乡播音员,国情民意大事小事都从他乡音浓重的厚唇里吐露出来。他的双唇开阖翕动得勤奋,很快乐,很艰辛,嘴角常常挂满小泡,唇上的死皮也一层层脱落,但那眼神却逐渐清澈而幸福,完全被茁茁向上的欢欣布满了。

③然后他开始用形体说话。被调到县文化馆的他,真正进入到了一个喉舌部位,户口编制及其身份等高考资源网等都变得正规了。这时他说话的部位是脊柱,并且是颈椎以下腰椎以上的那一段短暂的部位。这一部分的整体经常是弯曲着的,并且还要时时高低起伏唯唯诺诺地在别人的语音下振动,卑躬屈膝的幅度要依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而定。口和眼等诸器官这时都已暂时闭塞,从不直言直视地参与肢体动作。他的睫毛永远低垂,嘴角永远上翘且缄默而含笑。而大脑,这时却架在颈椎上面急遽地内部动作着,一刻也未停止过审视、揣度和暗算。

④再后来,当上了县领导的贴身秘书以后,他的话语才能就达到了峰巅。这时他浑身各器官开始一同动作共同加入话语的姿态里来,身、形、步、手、眼配合默契,说、唱、坐、念、打技巧俱全,待人接物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腿到身到,真是个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有什么难事能在他的话下。他的肢体各个部位运筹帷幄,意趣横生,无论是眉飞色舞抑或是愁苦满面都可能是他故意做出来的面相。各门语言这时都已被他修炼得炉火纯青真正到家。

⑤后来再见到他时,他已用肚子说话了。啤酒肚,蓦地从裤腰以上胸乳以下山包似的凸起,无论何时肚子总是要先塞入对方视觉,如七月怀胎的妇人在向人诉说某种秘而不宣的骄傲。整个身体的重心这时集体后移隐藏开去,只剩两手交叠着,习惯性抚在肚皮上方,有时是左手压着右手,有时又是右手压着左手,胖胖嘟嘟,长出满手酒窝。从前黑白分明的大眼,现在则变得酒汪汪的,夹一些红丝在里面,神情之中有一些心满志得俯视众生的漠然。看不大清楚他的嘴,只有一些朦胧含混的单词语意从皮带勒紧的肚脐眼中嗡嗡地传了出来:啊,啊,好,好……从前高考资源网那只无比玲珑伶俐的大脑,此刻也似乎躲在漠然的眼神后面休眠。

⑥据说,此时他已是撤县建市后市领导班子中的一名要员。

(选自《名作欣赏》2006年第5期)

11.下面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定位于“给小人物画像”,作者以敏锐的发现力,捕捉到了体态与说话的最佳结合点――话语的姿态,从而使短短的篇幅,承载了人物一生命运的沉浮。

B.小说漫画了一个官场中人的生命历练过程,虽然语带讽刺揶揄,但也暗示出主人公的命运其实是一种身不由己的必然。

C.小说先后多次描写了主人公的眼睛,这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的变化,从而完成人物形象的完整塑造。

D.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得益于诸多富有生命力的细节,把人物命运的演进切割得层次分明,层层递转。

E.小说并未直接进行社会环境的描写,但却着意透过人物形象折射出了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特点。例如,在主人公被录用为乡播音员这件事上,作品就借此折射出当时录用人才过于草率的现实。

12.小说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人物五种不同的话语姿态,其实每种姿态都是一种性格、一种人生。请任选其中三种“话语姿态”,说说它们分别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6分)

13.概括小说在画横线部分的描写中体现出来的一些语言特色,并举例赏析。(6分)

14.对于第⑥段,有人说这个结尾多余,应该删去;有人说“他已是撤县建市后市领导班子中的一名要员”这段话的位置应该在第⑤段“后来再见到他时”的后面;有人认为这个结尾非常精妙,不可以改动。对于这几种观点你是怎样看的?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8分)

11.(5分)B E (B项“暗示出主人公的命运其实是一种身不由己的必然”文本中找不到根据。E项“着意透过人物形象折射出了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特点”言过其实,“借此折射出当时录用人才过于草率的现实”的判断过于牵强。)

12.(6分,每点2分,答出下面任何三点均可得满分。多答按前三点赋分。)

(1)用眼睛说话:突出了一个不甘命运摆布的少年无限的奋勇和焦灼。

(2)用嘴说话:突出了一个茁茁向上的青年艰苦快乐的奋斗。

(3)用脊柱说话:突出了一个初入官场者的小心谨慎与唯唯诺诺。

(4)用浑身的器官说话:突出了一个深入官场者的圆滑世故与真真假假。

(5)用肚子说话:突出了一个官场得意者心满意足与漠然麻木。

13.(6分,每点3分,答出下面任何2点均可得满分,但要注意答案既要有概括,也要有例证。)

(1)充满讽刺色彩,幽默而辛辣,如“振动”及其“幅度”,用词令人忍俊不禁;

(2)比喻贴切生动,如“蚌壳”与“七月怀胎的妇人”两个喻体,非常形象地刻画出了初出茅庐的青涩、艰难,以及志得意满后的优越感和成就感;

(3)对偶、反复等整句的运用,着力铺陈,像“身、形、步、手、眼配合默契,说、唱、坐、念、打技巧俱全”,把人物的圆滑世故表现得淋漓尽致。

14.(8分)答案示例:

这个结尾很精妙,不可改动。

(1)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使得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更具有典型意义;(人物的角度)  (2)使文章主题得到了拓展,使小说的讽刺意味更加深刻辛辣,同时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回味空间;(主题的角度)  (3)结尾的这个交待使得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整。(情节结构的角度)

如果将这个结尾删去,必然会大大降低小说的思想价值,而如上这些艺术效果自然也无从谈起。如果放到第⑤段“后来再见到他时”的后面,就突出不了主人公身份发生根本转变后“话语姿态”的特殊性,在人物塑造和主题的突现方面就减色许多,小说也没有了余味。

(这道题是探究性试题,提倡开放式作答。答案示例给出的只是一种参考思路和形式,实际答案也可就某一点进行深入剖析。因此,评分宜相对宽松,只要言之成理,有探究论证过程即可酌情赋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