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孙家正:不竭的文化思考者

江胜信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有两句名言:一是“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二是“文化从哪里来?由人化文。文化有何作用?以文化人”。

孙家正出生在乡村知识分子家庭,祖父、父亲一边教书,一边行医,一边种田。父亲的早逝、母亲的勤劳和坚忍,让他从小就体会到最底层的人间冷暖,这令日后的他对老百姓产生了不一般的情谊。孙部长的司机对此颇有体会:“每到下雨天,部长总是不停地关照我把车开得慢一些,别把地上的水溅到路人身上。我夸他心眼好。部长却说:“这不是同情,我对他们怀有敬畏之心。”跟部长提及此事,他平静地说道:“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都是由普通百姓支撑着。”“比如一个拉板车的农民工,一天若是多赚10元钱,就可以用来改善一下全家的伙食,给孩子买件新文具。他的理想和责任,都很具体。“

他的诗稿《有感》这样写道:“从不追求语言的技巧,更不屑于那一类小技雕虫。撼人心魄的魅力从何而来?全在于自信、坦率、真诚……”部长一直主张坦诚待人,你一定猜不到,斯皮尔伯格竟然是部长极投缘的朋友。他到中国来,不习惯赴宴应酬;却爱“躲”到孙部长那里,喝喝清茶,吃吃便饭,聊聊电影,离开时依依不舍,逢人就说:“孙部长是我在中国最好的朋友!”

部长的率真情怀,也时常挂在作家张贤亮的嘴边:“他兴致勃勃地看了我的镇北堡影视城,挥笔题下三个字‘真好玩!’这是我所见过的最随性、最贴切的题词了。”

在各种场合下,孙家正总要强调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比如在美国肯尼迪表演艺术中l心举行的“中国文化节”上,他作了精彩演讲:“在2l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文化被放在重要位置,并被赋予崇高的使命―这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文化关系一个民族素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教育、启迪、审美等功能,更多的是发生在潜移默化之中。”

“今天我们看到的汉字,与5000年前的甲骨文及后来的金文是一脉相承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思想,自春秋战国时起也是一脉相承的。.”而今,随着近30年来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自觉,古老的文化又被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孙家正欣喜地说:“我古老的祖国真像一个生气勃勃的少年!

2005年10月,中国文化节在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开幕后,美国的大部分媒体都持友好态度进行善意报道,但也有的美国记者在采访中埋怨跟中国媒体打交道比较麻烦,只有美国的媒体才是自由的。孙家正听出弦外之音,便抓住“麻烦”这两个字不放,说:“要讲麻烦,美国媒体带给中国的麻烦太多了。你们讲到我们的问题时,讲得一无是处,一塌糊涂,而中国一旦有了发展,你们就推波助澜,渲染中国威胁论。”孙家正表现出的机敏和锋芒一下子就使那个记者语塞了

孙家正在文化外交中一直坚持有理有节的态度,在事关原则问题上,总是坚定果断地维护国家的尊严。比如,谈到西方宣扬的“中国威胁论”时,他说:“100多年来,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威胁,中国之痛,切肤入骨。中国的传统哲学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忍心威胁世界,也没有能力威胁世界。现在秋天刚刚有点凉意,中国政府已经在考虑还有3000万人是否能够过一个温暖的冬是了。”

孙家正在一首题为《寻找与守望》的诗歌中这样写道,“守望精神的家因,守望一个民旋的骄傲”,这篇作品于2005年7月在敦煌完成,后经谱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公益歌曲孙家正把因此获得的稿费,捐赠给了云南孟连县勐马寨村民,并以亲笔信的方式表达了对他们长期奉献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敬意。

孙家正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怀有深情,他认为,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他说,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许;东西灰飞烟灭,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流传下来,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是我们与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渠道,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厚基石。作为中华文化一个充满责任感的守望者和建设者,他有着深深的忧患意识。他说,“当人们为摆脱贫困而奋斗之时.往往容易忽视清澈的河流、葱茏的山川,忽视祖先的文化遗产,忽视人们的精神家因。而当经济发展、财富积累之时,人们环顾四周,才会感到喧嚣中的寂寞,才会为不应有的丢失和损害而扼腕叹息!”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每年的6月9日被设立为“文化遗产日”,建立了首批518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六批108l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幅度增大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力度。孙家正是这些举措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为此,他感到欣慰。

15.这篇作品中的传主孙家正有怎样的品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语句的含意。(6分)

(1)我古老的祖国真像一个生气勃勃的少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喧嚣中的寂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试谈谈这篇传记访谈类文章的语言特色。(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孙家正的名言是“文化如水,由人化文,以文化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方面的认识。(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4分)①对百姓的敬畏,努力用文化为人民服务。②与人坦诚相待率真。③在文化外交上处事机敏,自有锋芒。④有理有节,维护尊严。(每点1分,意思接近即可)

16. (6分)(1) 含意为古老的中国文化被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3分)

(2)含意为经济繁荣背后的文化缺失. (3分)

17. (6分) ① 语言平实,在写实中给人以感动。(2分)

② 又大量的选取传主本人的话语,(2分)其中或质朴或幽默或机智,这更好的呈现了

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这些都很好的体现了传记类文学的写实性特点。(2分)

18. (6分) “文化如水”一句可以抓住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展开,“由人化文”一句可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阐述,“以文化人”一句可以围绕文化对人的教育影响进行阐述。学生应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各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乡村篱笆

杨树培

篱笆是乡村特有的景致,就像其它乡村特有的事物一样,篱笆代表着乡村的某种表情。它的身上藏着一种隐秘的不为人知的东西,区别于城市的狡诈和圆滑。

篱笆的前身是苍翠葱绿的竹子和树木,这都是一些离土地最近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篱笆也是乡村的另外一种植物,只不过它更加随意一些,不需要生根就能进入黝黑的泥土,稳稳当当地排列在一起就可以站得很牢靠。用城市里流行的话来说,篱笆该是一道原生态的环保的墙。

但我却更倾向于认为篱笆是一道朴素的没有处0积虑的屏障。它不是城市里的墙:坚固封闭,钢筋铁骨。高耸而板着严肃的脸,对来人充满了讳莫如深的戒备。篱笆是敞开的,它的门往往用藤条缠绕,轻轻绕开藤条就能够进入宅院。其实篱笆要遮挡的并不是陌生的来人,乡村的主人从来都不拒绝陌生人的到访。在乡村,采者是客,没有拒之门外的道理。篱笆遮挡的仅仅是那些不晓世事的鸡狗,有顽皮一些的会跑到院子里糟蹋晾晒在地面的谷物,或毁了门前那一畦水灵的青菜,或推门而入在房屋后留下些恶作剧般的纪念。所以,乡村的人便筑起了一道篱笆,疏朗敞开,低矮简易,将那些偷偷溜出来在乡村的路上玩耍的鸡鸭,还有呆头呆脑的贪吃的鹅都挡在了院子外。

如果院子是乡村的裙摆,那么篱笆就是裙摆上的花边;如果院子是;村人们敞开的心扉,那么篱笆就是他们0里缤纷的色彩。篱笆和院子一起成为乡村最精致的风景。很多年之后,走出乡村,睡在城市没有泥土昧的夜晚中,我常常以梦见篱笆和院子的方式怀念乡村。乡村的篱笆是各有特色的,就像那些各样的花边,有素淡.最的,银灰色的树篱上缠绕着棕色的藤条,藤条线条简洁,节奏极其明快;也有热烈些的.那都是泛青的树枝,篱笆上爬满了柔嫩的青藤,一根四处游荡的牵牛,或是一棵野葡萄、一棵扶芳藤。春天到采,照例会有盛大的花事,淡黄的、深紫的或浅红的花都顺着篱笆的脊背倾泻下来一运气好的时候还会遇见一两棵小雏菊或者一两棵丁香静立篱笆边,那是篱笆的邻居,她们并不在乎站在篱笆墙的里面还是站在篱笆墙的外面,她们也不轻易挪动自己的脚步。当然,乡村的人们对于这些植物也是友好的,并不去打扰她们春天里的雅致心情。

光顾篱笆的还有另外一些客人,比如红色的蜻蜓或者一身黑衣的蝴蝶,她们安静地在低空里漫步,累了就停在篱笆上,变成篱笆身上一件灵动的饰物,或者顺着篱笆上的藤叶飞过去,让你误以为是一朵火红的或者黑色的花突然飞了起来。篱笆是蝴蝶、蜻蜓、蜜蜂们的停靠站,她们带着各样的心情从远处飞来降落在此,又带着各样的心情飞向远处。没有哪一只鸟哪一只蝴蝶想把自己的巢筑在这里,它们都明白篱笆只是月台,有众人经过,那里不适合长期居住,偶尔也会有只极大意的鸟儿把自己的巢筑在篱笆墙一共枝叶繁茂的地方,这大致是一种错误,但这样的错误它们并不常常犯。

篱笆就是这样,它并不是乡村中不可或缺的事物,但却是勾勒我乡村记忆必不可少的,没有篱笆的乡村会失去一些富有韵味的节奏和线条所以,篱笆对于乡村的美丽采说,是少女流畅的黑发问跳动的红发卡,或是她洁白的裙摆上的一圈考究的花边。

11.本文中“篱笆”这个意象有哪些特征意义?请结合全文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三自然段作者说“篱笆遮挡的仅仅是那些不晓世事的鸡狗”,请说说“仅仅”一词的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四、五自然段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的一种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中,作者说:“篱笆……是勾勒我乡村记忆必不可少的”,那么这篇文章仅仅是在怀旧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5分)答案:是乡村的另一种植物,是一道朴素的没有处心积虑的屏障,是乡村人心里的缤纷色彩,是蝴蝶、蜻蜓、鸟儿们等的月台,是乡村的一道精美的景致。

(答对一点得1分)

12.(6分)

答案:“仅仅”一词用得很准确。它的妙处是:①与本段第一句话“篱笆是一道朴素的没有处心积虑的屏障”中的“朴素”和“没有处心积虑”相照应。(3分)②与本段中所说的城市的墙“坚固封闭,钢筋铁骨,高耸而板着严肃的脸”形成对比,突出篱笆的“疏朗敞开,低矮简易”。 (3分)

13.(6分)答案:(任选一种)答题时要兼顾赏“指出用了什么手法”(2分)和“分析怎样运用”(2分)和“作用”(2分)三方面。

①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院子喻作乡村的“裙摆”和乡村人敞开的“心扉”,将篱笆喻作“裙摆上的花边”和乡村人心里的“缤纷色彩”,在比喻中将院子和篱笆相互映衬,使之构筑了一道别致的乡村风景。

②运用描写手法,精心细致地描写了乡村篱笆的缤纷和美丽:青藤、牵牛花、野葡萄;蜻蜓、蝴蝶、蜜蜂,使它们共同组成了乡村的特殊韵味。

③运用拟人的手法写篱笆边的其它小植物(一两棵小雏菊或者一两棵丁香)。她们“静立篱笆边”“不轻易挪动自己的脚步”,写出了这些植物的形态和“雅致的心情”,使之于篱笆交相辉映,从侧面烘托篱笆的特有景致。

14.(5分)答案:不仅仅是怀旧。(1分)更主要的是对乡村篱笆的追忆与叙述,揭示生活的客观美,艺术地表达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篱笆带给作者温馨、亲切的情感。(4分)

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五题任选三题。每空1分,共6分)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潜《饮酒》)

(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⑴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⑵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⑶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⑷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⑸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8.此诗虽未着一字言别,但笔笔曲深,字字传情。请从五、六句中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三、四两句是有名的写景传情的句子,有人说诗人观察人微,下笔精细,结合本诗的意境,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分)答案示例:“孤”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2分)句中的“孤”字用得含蓄深沉,既写出了诗人的孤独感,也表明了诗人对友人孤帆远行的牵挂和担心。(3分)

9.(6分)“细雨湿衣”“ 闲花落地” 这两个细节描写,尽展一片秀美的江南景色。(2分)诗人描写江边的景物,不仅细致入微,而且又暗合情理。因为惟有“看不见”,方显雨之“细”,惟有“听无声”才觉花之“闲”。寥寥数语,寄托了诗人与友人相遇又离别的复杂情思。(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裴行俭传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人。贞观中,举明经.调左屯卫仓曹参军。时苏定方为大将军,谓日:“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乃尽畀以术。迁长安令。麟德二年,擢累安西都护,西域诸国多幕义归附。召为司文少卿。

上元三年,吐蕃叛。出为洮州道左二军总管。仪风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诱蕃落以动安西,与吐蕃连和,朝廷欲讨之。行俭议日:“吐蕃叛换方炽,敬玄失律,审礼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今波斯王死,其子泥涅师质京师,有如遣使立之,即路出二蕃,若权以制事,可不劳而功也。”帝因诏行俭册送波斯王,且为安抚大食使。至西州,诸蕃郊迎,行俭召豪杰千余人自随。扬言:“大热,未可以进,宜驻军须秋”。都支觇知之,不设备。行俭徐召四镇酋长,伪约畋,于是子弟愿从者万人,乃阴勒部伍。数日,倍道而进,去都支帐十余里。先遣其所亲问安否,外若闲暇,非讨袭者。又使人趣召都支。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禽之。是日,传契箭,召诸部首长悉来请命,并执送碎叶城。简精骑,约赍,袭遮匐。道获遮匐使者,释之,俾前往喻其主,并言都支已禽状,遮匐乃降,悉俘至京师。帝亲劳宴,曰:“行俭提孤军,深入万里,兵不血刃而叛党禽夷,可谓文武兼备矣。其兼授二职。”即拜礼部尚书兼捡校右卫大将军。

调露元年,突厥阿吏德温傅反,单于管二十四州叛应之,众数十万。都护萧嗣业讨贼不克。诏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之。率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部兵十八万,合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等,总三十套万,行俭成节制之。先是,嗣业馈粮,数为虏钞。行俭曰:“以谋制敌可也。”因诈为粮车三百乘,车伏壮士五辈,赍陌刀、劲弩,以赢兵挽进,又伏精兵踵其后。虏果掠车,赢兵走险。方取粮车中,而壮士突出,伏兵至,杀获几尽。自是粮车无敢近者。

贼拒黑山,数战皆败.行俭纵兵,前后杀虏不胜计。余党走狼山。行俭既还,阿史那伏念伪称可汗,复与温博合。明年,行俭还总诸军,顿代州之陉口,纵反间,说伏念,令与温傅相贰。伏念惧,密送款,且请缚傅自效。行俭秘不布,密以闻。后数日,烟尘涨天而南,斥候惶骇,行俭曰:“此伏念执温傅来降,非他也。且受降如受敌。”乃敕严备,遣单使往劳。既而果然。于是,突厥余党悉平。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三》)

4.列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子泥涅师质京师 质:做人质

B.倍道而进 倍:加倍

C.简精骑,约赍 简:选择

D.伏念惧,密送款 款:钱财

5.下面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裴行俭善用智谋的一组是

①乃尽畀以术 ②外若闲暇,非讨袭者 ③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并执送碎叶城

④诈为粮车三百乘 ⑤前后杀虏不胜计 ⑥乃敕严备,遣单使往劳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行俭因德才兼备在年轻时得到大将军苏定方的赏识,苏定方将用兵之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他,这为他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B.裴行俭精于谋略,吐蕃叛乱时,他以册封护送波斯王为掩护,用奇谋一举擒获了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并将他们全都押送到碎叶城。

C.裴行俭奉诏征讨突厥时,得知都护萧嗣业先前运粮时,多次被敌人劫夺,于是他采用粮车伏兵的计谋,给劫粮车的贼兵以沉重打击。

D.裴行俭使用反问计使伪可汗阿史那伏念暗中归附,并且伏念又困系阿史德温傅前来投降,至此突厥余党全部被平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扬言“大热,未可以进,宜驻军须秋”。都支觇知之,不设备。(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俭提孤军,深人万里.兵不血刃而叛党禽夷,可谓文武兼备矣,其兼授二职。(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取粮车中,而壮士突出,伏兵至。杀获几尽。(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分)D(款:服顺、服罪之意。)     

5. (3分)C(①为苏定方的事情。⑤表明裴行俭的战绩。⑥表明裴行俭的谨慎。)

6.(3分)B(“一举擒获”的说法错误,应是将先擒获的阿史那都支和诸部酋长押送到碎叶城,等擒获李遮匐后,又一并押到京师。)

7.(10分)(1) 他(故意)高声说:“天太热,不可以前进,应该在此驻军到秋天。” 阿史那都支侦察知道了这一情况,于是不加戒备。(4分,“扬言”,“觇”, “设备” 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 行俭率领孤军,深入万里之外,未交锋就取得了胜利,叛乱之徒被擒获平定,可以说文武双全,应该授予两个职位。(3分,“提” ,“禽夷”译为被动式,各1分,语意通顺1分)

(3) 正从车中取粮食,车内壮士突然跃出,后面的伏兵也紧接着到来,(抢粮的突厥兵)几乎全部被杀或被捉。(3分,“方”,“补出省略内容”各1分,语意通顺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我们透过三国两晋时期关于茶叶情况的零星史实,联系汉以前的茶史资料.多少也就能够朦胧看出,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茶叶文化系统初步形成的时期。

我国发现、利用和饮用茶叶的历史虽然非常悠远,但是从文献记载来说,汉以前乃至三国的茶史资料十分稀少,以至对这时的茶,只能称之为是一种只流传巴蜀的区域性的简单饮料文化。至两晋以后,随着茶叶文化与我国各地社会生活和其他文化的进一步相会、相融和相互影响。也随着文献记载的增多,这才初步显示和构建出了我国古代茶叶文化的特点及系统。举例来说,由于士人愈来愈多的卷入饮茶行列,两晋时,不仅出现了《登成都楼》、孙楚《出歌》等吟及茶事诗歌和出现了杜育《赋》一类专门描述茶的茶文化艺术,而且也为茶叶抹上丁一层节俭、朴素、清淡廉洁的色彩,使茶叶文化多少注进了一些儒家“尚仁贵中”的基本思想.在吸收儒家思想的同时.随着这一时期dào jiāo 和fó jiāo 在我国的广为传播,孕育中的茶叶文化,也自然地融进了不少dào jiāo 和fó jiāo 的有关思想和文化内容。这一点,我们从陆羽《茶经》引述的《神导记》中的“丹丘子赠大茗”的故事,《食忌》关于“苦茶久食羽化”的传说,就可明显看出,这即是两晋时茶叶文化受dào jiāo 文化影响的反映。至于fó jiāo ,《茶经》中也搜录有晋《异苑》剡县陈某以茶祀坟获报的故事,《续名僧传》关于武康小山寺释法瑶“饭所饮茶”的记载等等。前者一看即知,宣传的是因果报应思想;这里也清楚看到了fó jiāo 和我国茶文化的联结。

不过,这里需要补充几句,在晋以前或我国茶叶文化早期阶段上,就fó jiāo 和dào jiāo 对茶叶文化的影响来说,dào jiāo 的影响可能大些和直接些。因为fó jiāo 虽说是西汉后期就传至我国,但其教义的“中国化”,还是后来禅宗兴起以后的事情。关于这一看法,有人可能会引“西汉甘露天师”植茶蒙山,来说明fó jiāo 与茶的关系比dào jiāo 更早,其实蒙山茶的传说,现在好像与fó jiāo 有是,但开始可能是dào jiāo 所编或僧道共编的故事,是晋朝以后fó jiāo 为和dào jiāo 争夺肇创茶业的功绩所编织出来的。这等于两教在南北朝编造的《清净法引经》和《老子化胡经》等伪经一样,前者称shì jiā móu ní 的二个弟子:一为儒童pú sà 孔子,一为光净pú sà 老子;后者则反过来把释迦说成是老子西出教化出来的弟子,所以,关于蒙顶茶系西汉甘露大师手植的传说,纯属是子虚乌有的事

情。

这时的茶叶文化,除和儒、佛、道有所交融,在精神方面揉进了某些儒、佛、道哲学思想外,在物质文化方面,也较汉以前有了不少提高。如汉以前,我们无法知道其时是否有专门的茶具和以茶为礼的情况,王褒《僮约》“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二句,前一句古作“岛鳖烹茶”,不作茶作苦菜解,后面的“具”当然也非指茶具;后一句虽然一般都肯定刘武阳去买茶,但是否用来祭神敬客呢?就不敢说了。但是,西晋时,如《世说新语》任育长至石头城看到的“坐席竞,下饮”,杜育《赋》“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等描写,这时不但明显看到了“以茶待客”的礼俗.而且这时对烹茶用水择器,也已讲究,以至各地每个人对饮茶用具的产地和式样都有所推崇了。类似的例子还可举一些,但就上述几点,我们也能看出.这时我国茶叶文化的脉络,已油然浮现出来。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晋朝是我国传统茶叶文化能可确定的形成阶段。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以前乃至三国时期,只有在巴蜀一带才能喝到茶。

B.两晋以后,随着茶叶文化的传播,茶叶产量的增加,初步显示和构建出了我国古代茶叶文化的特点及系统。

C.茶叶被人为的抹上了一层节俭、朴素、清淡廉洁的色彩,这样茶就成了儒家“尚仁贵中”的基本思想的代表。

D.茶文化的形成,不仅要考虑其精神内涵的形成,还要考虑物质因素。

2.下列对文中有关zōng jiāo 内容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加点的“前者”是指“丹丘子赠大茗”的故事和“苦茶久食羽化”的传说。

B.作者认为西汉甘露大师可能是僧人,也可能是道士。

C.《清净法引经》应该是一本fó jiāo 的经书,其中所称的“儒童pú sà 孔子”就是指儒家的创始人孔子。

D.由于两晋时期dào jiāo fó jiāo 的广泛传播,这时期的茶文化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它们的影响。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fó jiāo 教义的“中国化”时间不晚于晋朝的建立。

B.禅宗兴起以后,fó jiāo 和dào jiāo 对茶叶文化的影响就开始并驾齐驱了。

C.fó jiāo 和dào jiāo 编撰伪经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争取信众。

D.我国传统茶叶文化一定是在晋朝开始形成的。

1. D(A 流传于巴蜀一带不代表中原地区喝不到  B原文并没有“茶叶产量的增加”这一条  C与原文的表述在程度上有较大差异。)

2. A(前者是指晋《异苑》剡县陈某以茶祀坟获报的故事)

3. C(A据原文第三段开头,晋朝建立前,fó jiāo 教义并没有“中国化”;B“并驾齐驱”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D原文是“能可确定”。是指目前能够确定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

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联系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按2008年辽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赋分。(注意错别字每错1个扣1分,重复不计,最多扣5分。)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仿照画线句句式和语言运用的特点,保持整体的语意连贯。(6分)

生命的美丽,是展现在进取之中的。就像一棵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竞上”直入云霄的蓬勃生机中;(1) 。没有百花齐放的春天,不绚丽;没有绿荫繁茂的夏天不唯美;(2) ;没有白雪皑皑的冬天,不充实;生命的美丽是无处不在的。

(1)示例1:就像一条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洪波涌起”一泻千里的奔流不息中;

示例2:就像一只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击长空”拼搏向上的展翅翱翔中;

(4分,第一个分句1分,第二个分句中的一个四字短语的引用(或化用)1分,后面的两个成语(或四字短语)各1分。比喻不恰当,表述有缺陷酌情扣分。)

(2)示例:没有金黄硕果的秋天,不殷实。(2分)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下列内容是从某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选取的,请根据这些内容为这名同学写一段教师评语。要求:评价客观,语言委婉,有利于该同学的发展,不超过40字。(4分)

(1)兼职情况:校刊《晨露》主编,电视台《青葱岁月》栏目特约小记者。

(2)平时表现: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伙伴,学校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之一。

(3)学习情况:期中考试成绩多科不及格,期末考试仍有三科不及格。

答案示例:你多才多艺,工作能力强,如果能够在学习方面再努力一些,你就是最完美的。(概括准确、评价客观2分,得体1分,表述1分。)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3月2日,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在京通报:成功电话竞得圆明园两兽首的竞买人是来自厦门的蔡铭超先生。 B:神七载人航天的圆满成功,进一步激发了中华民族开创美好未来、实现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必将带动和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 C:据初步分析,已经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省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 D:近年,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让世界不仅更全面地认识了中国,而且还激发了各国友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典籍的热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