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诗可以怨(节选)

钱钟书

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也恰恰符合中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见。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有的说理,有的记事,最后把《诗三百篇》笼统都归于“怨”。钟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

意思加以具体发挥。《诗品-序》里有一节话:“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凡斯

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日:‘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说也奇怪,这一节差不多是钟嵘同时代江淹那两篇名文――《恨赋》和《别赋》――的提纲。《序》结尾又举了一连串的范作,除掉失传的篇章和泛指的题材,过半数都可以说是“怨”诗。至于《上品》里对李陵的评语:“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更明白指出了刘勰所谓的“蚌病成珠”。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

随着后世文学体裁的孳生,这个对创作动机和效果的解释也从诗歌蔓延到小说和戏剧。例如周楫《西湖二集》卷一《吴越王再世索江山》讲起瞿佑写《剪灯新话》和徐渭写《四声猿》:“真个哭不得,笑不得,叫不得,跳不得,你道可怜也不可怜!所以只得逢场作戏,没紧没要,做部小说……发抒生平之气,把胸中欲歌欲哭欲叫欲跳之意,尽数写将出来。满腹不平之气,郁郁无聊,借以消遣。”李渔《笠翁偶寄》卷二《宾白》讲自己写剧本,说来更淋漓尽致:“予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至长,自长至老,总无一刻舒眉。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藉以舒,愠为之解,且尝僭作两问最乐之人……”李渔承认他剧本里欢天喜地的“幻境”正是他生活里局天地的“真境”的“反”映。大家熟知弗洛伊德的有名理论:在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来过瘾。假如说,弗洛伊德这个理论早在钟嵘的三句适里稍露端倪,更在周楫和李渔的两段话里粗见眉目,那也许不是牵强拉拢,而只是请大家注意他们似曾相识罢了。

1.下列几句话与文中提到的“蚌病成珠”的观点相同的一项是

A.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B.欢愉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C.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下列对原文中加点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一件东西”是指文学作品中抒发的愤怨。

B.“死人的防腐溶液”比喻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朽。

C.“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强调了作品能使作者在生时与艰辛的生涯妥协相安。

D.“‘反’映”是指李渔承认他的剧本正好映照出他真实生活的反面。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司马迁的观点偏重于阐述作家的写作动机。

B.第一段中钟嵘的话既阐述了作家的写作动机,又讲到了作品的写作效果。

C.第二段中所说的“钟嵘的三句话”,是指“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这三句。

D.第二段举周楫、李渔、弗洛伊德这些例子,意在证明不朽的作品都是由作家的“愤”“怨”而生。

  1.B  2.A   3.D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说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奇迹,可以治疗疾病。有一天,一个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拄着拐杖,一跛一跛地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口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吗?”这句话被退伍军人听到了,他转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上帝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照2008年全国高考(辽宁卷)作文评分标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1题。(22分)

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是否因为莫洛阿曾把服尔德比作“一头躲在窟中的野兔”呢?傅雷的自比,乍听未免滑稽。梅馥称傅雷为“老傅”;我回家常和钟书讲究:那是“老傅”还是“老虎”,因为据他们的乡音,“傅”和“虎”没有分别,而我觉得傅雷在家里有点儿老虎似的。他却自比为“小老鼠”!但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我想他只是道出了自己的真实心清。他对所有的朋友都一片至诚。但众多的朋友里,难免夹杂些不够朋友的人。误会、偏见、忌刻、骄矜,会造成人事上无数矛盾的倾轧。傅雷曾告诉我们:某某“朋友”昨天还在他家吃饭,今天却在报纸上骂他。这种事不止一遭。傅雷讲起的时候,虽然眼睛里带些气愤,嘴角上挂着讥诮,总不免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老实得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他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傅雷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可是他也许遵循《刚第特》的教训吧?只潜身书斋,做他的翻译工作。

……

我只看到傅雷和钟书闹过一次别扭。1954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讨论翻译,必须举出实例,才能说明问题。傅雷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这就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繁琐的工作。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当时他和我们两地间隔,读到钟书责备他的信,气呼呼地对我们沉默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就又回复书信来往。

18.文中加点的词语“倾轧”“泥淖”分别指什么?“讥诮”“棱角”的含义是什么?“人心叵测”“翘首云外”该作何解释?(6分)

19.傅雷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作者认为“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其理由是什么?(6分)

20.选文第二自然段,写傅雷和钱钟书闹了一次别扭,试概括其原因,并说说反映了傅雷什么样的性格特征。(6分)

21.文末反复使用“假如”的作用是什么? (4分)

18.“倾轧”指的是不够朋友的人忌刻、诬陷。(1分)

   “泥淖”指的是污浊的社会现实。(1分)

   “讥诮”的含义是冷言冷语。(1分)

   “棱角”的含义是显露出来的风范。(1分)

   “人心叵测”的意思是人的内心世界不可测度。(1分)

   “翘首云外”的意思是在云外抬起头来观望。(1分)

19.(1)人事上无数矛盾的倾轧,使他觉得自己老实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2分)

  (2)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仕途上圆转周旋,只能潜身书斋,做翻译工作。(2分)

  (3)他虽潜身在书斋,却在洞口窥望外面的世界,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2分)

20.钱钟书写信责备傅雷直接指出了别人翻译作品中的谬误。(3分)侧面写出了傅雷的认真(3分)

21.强调事态的严重。(2分)表现傅雷的至诚。(2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意思接近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22分)

脚步声 陆文夫

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来于自己的脚步。

多少年来我在__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来也淡忘了,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__的旷野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有嘁嘁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鸣,也有警车呼啸着穿城而过……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那脚步声还会清楚地告诉你,它永远也不可能把你送到你心中的目的地。

在都市的喧嚣声中,凡夫俗子们不可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你一出门、甚至不出门便可听到整个的世界有一种嗡嗡的轰鸣,分不清是哭是笑是哽咽,分不清是争吵不休还是举杯共饮,分不清是胡言乱语还是壮志凌云,分不清那事物到底是假是真,分不清来者是哪个星球上的人,弄到最后你自己也分不清自己了。人人都好像不是用自己的脚在走路,而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往前推。很难听见自己的脚步声了,只听得耳边呼呼风响,眼前车轮滚滚,你不知道是在何处,忘记了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行动就是一切。

偶尔回到空寂的林间来了,又听到了自己的脚步声。听到这种声音的时候,似乎觉得有一股和煦的风,一股清洌的水穿过了心头。我从乡间走来,迈过泥泞的沼泽,走过碧野千里,那脚步还是存在着,还是和我紧紧相随,有这一点也就聊以__。我不希望那脚步会把我送到我心中的目的地,那个目的地是永远也不会到达的,如果我能到达的话,后来者又何必去跋涉?

心中的目标虽然难以达到,脚步却也没有白费,每走一步都是有收获的。痛苦是一种收获,艰难是一种收获,哭泣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体验,要不然你怎么会知道欢乐、顺利和仰天大笑是什么滋味?能走总是美好的。我不敢多走了,在湖边的岩石上坐下来,想留下前面的路慢慢地走,不必那么急匆匆地一下子就走完。

太阳从不担心明天的路,一下子便走到了水天相接处,依偎在一座青山的旁边。我向湖中一看,突然看见有一条金色的光带铺在平静的湖水上,从日边一直铺到我面前,铺到我脚下的岩石边,像一条宽阔的金光大道,只要我一抬脚,就可以沿着这条金光大道一直走到日边,走到天的尽头,看起来路途也不遥远,走起来也十分方便。这种景象我见过多次了,它是一种__,一种人生的畅想曲,好像生活的路就是一条金色的路,跃身而下就可以走到天的尽头,走到你心中设想的目的地。可你别忙,你只须呆呆地在岩石上多坐片刻,坐到大阳下沉之后,剩下的就只有一片白茫茫的湖水,你没有金光大道可走,还得靠那沉重的脚步老老实实地挪向前。

(选自《散文・海外版》2002年第2期)

18.本文开头写“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和“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结合全文来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9.文章第四段划线处,作者指出了“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对人生的意义,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语句的?(6分)

20.请简要阐述“能走总是美好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6分)

21.文章末段“你没有金光大道可走”一句跟前面“沿着这条金光大道一直走到日边……”一句是否相矛盾?请作以分析。 (4分)

18.(1)引起下文。开篇从现实亲历写起,引起下文“多年”以后,“在繁华的城市里”“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的内容,从而引发感叹。(3分)

(2)渲染气氛。表明只有在寂静的氛围中才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同时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3分)

19.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实际是聆听到行走时的心灵之音,看清自己的身心状态,对自我的生存状况有清醒的认识。(3分)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会知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生的追求是无限的。(3分)

20.“能走”意味着生命的存在,清醒的自我意思和理想、追求还在;(2分)虽然目标难以达到,但每走一步都有收获,即使痛苦、哭泣也是收获,否则不知道欢乐和大笑的滋味;(2分)这句话显示了作者坚强而成熟的心态。(2分)

21.不矛盾。(1分)文章末段先是对“金光大道”作以浪漫抒写,而在结尾处笔锋突转,表明看似便捷的“金光大道”并不存在,人生的奋斗之路在跋涉者的脚下。这既是自省,同时也给人以启示。(3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意思接近即可。

下面是周廷同学给科技馆李馆长写的一张便条,其中有3处词语用得不得体,请修改。(3分)

李馆长:

您约我今天下午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

“光临”改为“到”一类的意思;(1分)“决定”改为“只好”一类的意思;(1分)“磋商”改为“商量”一类的意思。(1分)

仿照下面画线句子,在下面短信贺语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内容,使上下文结构相同,内容相关。(4分)

撷取春光里最美的一束花  ① 捡拾秋风里最红的几片叶  ②  ,编织成生命的风铃,让幸福快乐永远伴随着你。

例句:①采摘夏夜里最亮的数颗星;(2分,没有“夏季”字样扣1分)②掬起冬晨里最纯的半捧雪。(2分,没有“冬季”字样扣1分)

给下面一则新闻拟写标题。(4分)

新华社1月22日:一部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连环画《张謇》成为2005年张謇诞生152周年纪念会上的一份厚礼。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把张謇生平搬上画面的作品,也是江苏第一部大型历史名人连环画。在卡通大行其道的今天,这部大型连环画显示了作者非凡的勇气和相当深厚的创作功力。《张謇》由600多幅线描连环画构成,分《大魁天下》、《状元实业》、《拥护共和》、《浩气长存》四卷,第一卷已出版发行,第二、第三卷已付梓,第四卷也即将完稿。它的作者是下岗后重操画笔的原海门钢厂工人郁异人。《张謇》系列连环画的问世,必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史册,激励人们继往开来,奋发图强。

江苏第一部大型历史名人连环画《张謇》出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乱石穿空, 。(苏轼《赤壁怀古》)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王勃《滕王阁序》)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①惊涛拍岸(1分)卷起千堆雪(1分)

②穷且益坚(1分)不坠青云之志(1 分)

③三顾频烦天下计(1分)长使英雄泪满襟(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黄友字龙友,温州平阳人。少不羁,十五入太学,语同辈曰:“大丈夫不能为国立功,亦造化中赘物耳。”因投笔西游。边帅刘法一见奇之,延致门下。会西鄙军哄,都护高永年战没,友作七诗哀其忠。其后幕府奏功,没永年之实,恤典不及。其子以友诗进,徽宗览之恻然,遂加赠谥。友亦免省试,登进士第,调永嘉、瑞安二县主簿,摄华阴令,有政声。方腊窃发,友同诸将收复,所至披靡。婺寇复作,守留友摄兵曹,为殄灭计。友请往谕之,既次浦江,贼望风解去。复单骑次武义,贼众持钉一置其前,友正色叱之曰:“汝等何速死耶?”贼首李德壮之,亟麾退,一境贴然,婺人图像祀之。通判檀州。会金人败盟,郭药师以常胜军叛,燕土响应,友独领数千人与之战,躬冒矢石,破裂唇齿。钦宗即位,制置使詹度奏友久服武事,筹略过人。丞相何栗从而荐之,召对,问友唇齿破裂状,为之称叹,赍予甚渥。进直徽猷阁、制置司参谋官,同种师中解太原围。友遣兵三千夺榆次,得粮万余斛。明日,大军进榆次十里而止,友亟白师中:“地非利,将三面受敌。”论不合,友仰天叹曰:“事去矣!”迨晓,兵果四合,矢石如雨,敌益以铁骑,士卒奔溃。敌执友谓曰:“降则赦汝。”友厉声曰:“男儿死耳!”遂遇害。帝书“忠节传家”四字旌其闾,官其后八人。友体貌英伟,胆雄万夫,谋画机密,出人意表。尝语子弟曰:“天下承平日久,武事玩弛,万一边书告警,马革裹尸,乃吾素志。他日收吾骸,足心黑子为识也。”其忠诚许国根于天性如此。

(选自《宋史・忠义列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亦造化中赘物耳 赘物:苟且偷生的人

B.其后幕府奏功 奏功:平叛获得成功

C.婺人图像祀之 图像:画(黄友的)像

D. 会金人败盟 败盟:破坏宋军联盟

10.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黄友胆识过人的一组是

①都护高永年战没,友作七诗哀其忠

②方腊窃发,友同诸将收复,所至披靡

③友请往谕之,既次浦江,贼望风解去

④复单骑次武义,贼众持钉一置其前,友正色叱之

⑤燕土响应,友独领数千人与之战

⑥友遣兵三千夺榆次,得粮万余斛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友少年时为人豪放,无所拘束,小小年纪就胸怀报国壮志,放弃了学业来到西部边境,寻找为国立功的机会。

B.黄友在__方腊和婺州贼寇的过程中,充分施展谋略,他所到之处,百姓纷纷前来欢迎,而贼寇全都逃散了。

C.黄友同种师中一起领兵去解太原之围,开始打了个胜仗,后来由于种师中不听劝告,致使宋军遭围攻而溃败。

D.黄友见天下太平已久,军备轻忽松懈,预感到边境将有战事发生,于是早就有了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的志向。

12.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亟白师中:“地非利,将三面受敌。”

(2)他日收吾骸,足心黑子为识也。

9.C 

10.D 

11.B

12.(1)黄友赶快告知种师中:“我军地形不利,将三面遭受敌军攻击。”

译出大意给2分;“亟”译为“赶快”一类的意思给1分;“白”译为“告知”一类的意思给1分;“地”译为“地形”一类的意思给1分。

   (2)将来有一天你们来收我的尸骨,我脚心的黑子就是标记。

译出大意给2分;“骸”译为“尸骨”一类的意思给1分;“为”译为“是”给1分;“识”译为“标记”一类的意思给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近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之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6.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之感。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7.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

A.①托物言志;②借景抒情;③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B.①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②“景中情”和“情中景”;③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C.①景中情;②情中景;③情景互生。

D.①“景中情”和“情中景”;②情不虚情,景非滞景;③情景互生。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6.C  7.C  8.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