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 ①,衣其羊裘,见
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
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
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
“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今陛下起丰沛,收
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险,大战七十,小战四
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
隆于成、康之时②,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
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
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扼其喉,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
地,此亦扼天下之喉而拊其背也。”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
及留侯明言人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为
奉春君。
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
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挽辂
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①辂:绑在车辕上供人拉车使用的横木。②成、康之时:指西周成王、康王的鼎盛时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窃以为不侔也 侔:等同
B.卒然有急 卒:突然
C.案秦之故地 案:按照
D.信哉!夫高祖起微细 信:确实
5.以下各组句子中,与高帝定都关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①积德累善十有余世 ②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
③秦地被山带河 ④此亦扼天下之喉而拊其背也
⑤留侯明言人关便 ⑥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将军要求娄敬换上好衣服,娄敬却坚持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这体现了他在立身行事上保持本色的一面。
B.刘敬本姓娄,因去陇西戍守路过洛阳,便主动劝说高祖建都关中,高祖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赐姓刘,拜为郎中。
C.这是一篇相当精彩的传记作品,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对刘敬的语言描写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
D.最后一段作者评价说高帝虽然出身低微,但很有雄才大略和政治远见,所以才能够平定四海,成就一代帝王的伟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秦之故,资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2)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
4.C(“案”应为“控制”)
5 .C
6.D(重点在说高帝不能独自成就伟业)
7.见参考译文(10分)
(1)“因”、“故”、“资”、“膏腴…此所谓……者”判断句各1分
(2)“皆”、“山东”、“王”、“二世”、“都”各1分
参考译文:
刘敬是齐国人,汉商帝五年(前202),他到陇西戍守边塞,路过洛阳,当时高帝正住在那里。娄敬摘下拉车子用的那块横本,穿着羊皮祆,去见齐人虞将军说:“我希望见到皇帝谈谈有利于国家的大事。”虞将军要给他换上好衣服,娄敬说:“我穿着丝绸衣服来,就穿着丝绸衣服去拜见;穿着粗布短衣来,就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我是决不会换衣服的。”于是虞将军进宦把娄敬的请求报告给皇帝。望帝召娄敬进宫来见,并赐给他饭吃。
等了一会儿,皇帝就问娄敬要谈什么大事,娄敬便劝说皇帝道:“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试一下兴隆吗?”皇帝说:“是的。”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从后稷开始,尧封他于邰(tái,台),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如今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招集三千士卒,带着他们直接投入战斗便席卷蜀、汉地区,平定三秦,与项羽在荥阳交战,争夺成皋之险,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于荒郊之中,横尸遍野不可胜数,悲惨的哭声不绝于耳,伤病残疾的人们欲动不能,这种情况却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兴盛时期相比,我私下认为这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再说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备一战的。凭借着秦国原来的底子,依托肥沃的土地,这就是所说的物产丰饶之地啊。陛下进入函谷关把都城建在那里,崤山以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与别人搏斗,不掐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后背,是不能完全获胜的。如果陛下进入函谷关内建都,控制着秦国原有的地区,这也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面击打它的后背啊。” 汉高帝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都是崤山以东地区的人,争着说周朝称王天下几百年,秦朝只到二世就灭亡了,不如建都在周朝都城。皇帝犹疑不决。等到留侯张良明确地阐述了入关建都的有利条件后,皇帝当日就乘车西行到关中建都。
当时皇帝说:“本来主张建都在秦地的是娄敬,‘娄’就是‘刘’啊。”于是赐娄敬改姓刘,授给他郎中官职.号为奉春君。
太史公说:有道是“价值千金的皮裘衣,不是一只狐狸的腋皮;楼台亭榭的椽子,不是一棵树上的枝条;夏、商、周三代的当时业绩,也不是一个贤士的才智”。确实如此呀!高祖从低微的平民起事,平定了天下,谋划大计,用兵作战,可以说极尽能事了。然而刘敬摘下拉车的横木去见皇帝一次进言,便建立了万代相传的稳固大业,才能智慧怎么能被少数人专有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诗可以怨(节选)
钱钟书
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也恰恰符合中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见。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有的说理,有的记事,最后把《诗三百篇》笼统都归于“怨”。钟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
意思加以具体发挥。《诗品-序》里有一节话:“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凡斯
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日:‘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说也奇怪,这一节差不多是钟嵘同时代江淹那两篇名文――《恨赋》和《别赋》――的提纲。《序》结尾又举了一连串的范作,除掉失传的篇章和泛指的题材,过半数都可以说是“怨”诗。至于《上品》里对李陵的评语:“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更明白指出了刘勰所谓的“蚌病成珠”。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
随着后世文学体裁的孳生,这个对创作动机和效果的解释也从诗歌蔓延到小说和戏剧。例如周楫《西湖二集》卷一《吴越王再世索江山》讲起瞿佑写《剪灯新话》和徐渭写《四声猿》:“真个哭不得,笑不得,叫不得,跳不得,你道可怜也不可怜!所以只得逢场作戏,没紧没要,做部小说……发抒生平之气,把胸中欲歌欲哭欲叫欲跳之意,尽数写将出来。满腹不平之气,郁郁无聊,借以消遣。”李渔《笠翁偶寄》卷二《宾白》讲自己写剧本,说来更淋漓尽致:“予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至长,自长至老,总无一刻舒眉。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藉以舒,愠为之解,且尝僭作两问最乐之人……”李渔承认他剧本里欢天喜地的“幻境”正是他生活里局天地的“真境”的“反”映。大家熟知弗洛伊德的有名理论:在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来过瘾。假如说,弗洛伊德这个理论早在钟嵘的三句适里稍露端倪,更在周楫和李渔的两段话里粗见眉目,那也许不是牵强拉拢,而只是请大家注意他们似曾相识罢了。
1.下列几句话与文中提到的“蚌病成珠”的观点相同的一项是
A.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B.欢愉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C.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下列对原文中加点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一件东西”是指文学作品中抒发的愤怨。
B.“死人的防腐溶液”比喻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朽。
C.“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强调了作品能使作者在生时与艰辛的生涯妥协相安。
D.“‘反’映”是指李渔承认他的剧本正好映照出他真实生活的反面。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司马迁的观点偏重于阐述作家的写作动机。
B.第一段中钟嵘的话既阐述了作家的写作动机,又讲到了作品的写作效果。
C.第二段中所说的“钟嵘的三句话”,是指“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这三句。
D.第二段举周楫、李渔、弗洛伊德这些例子,意在证明不朽的作品都是由作家的“愤”“怨”而生。
1.B 2.A 3.D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说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奇迹,可以治疗疾病。有一天,一个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拄着拐杖,一跛一跛地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口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吗?”这句话被退伍军人听到了,他转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上帝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照2008年全国高考(辽宁卷)作文评分标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1题。(22分)
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是否因为莫洛阿曾把服尔德比作“一头躲在窟中的野兔”呢?傅雷的自比,乍听未免滑稽。梅馥称傅雷为“老傅”;我回家常和钟书讲究:那是“老傅”还是“老虎”,因为据他们的乡音,“傅”和“虎”没有分别,而我觉得傅雷在家里有点儿老虎似的。他却自比为“小老鼠”!但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我想他只是道出了自己的真实心清。他对所有的朋友都一片至诚。但众多的朋友里,难免夹杂些不够朋友的人。误会、偏见、忌刻、骄矜,会造成人事上无数矛盾的倾轧。傅雷曾告诉我们:某某“朋友”昨天还在他家吃饭,今天却在报纸上骂他。这种事不止一遭。傅雷讲起的时候,虽然眼睛里带些气愤,嘴角上挂着讥诮,总不免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老实得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他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傅雷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可是他也许遵循《刚第特》的教训吧?只潜身书斋,做他的翻译工作。
……
我只看到傅雷和钟书闹过一次别扭。1954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讨论翻译,必须举出实例,才能说明问题。傅雷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这就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繁琐的工作。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当时他和我们两地间隔,读到钟书责备他的信,气呼呼地对我们沉默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就又回复书信来往。
18.文中加点的词语“倾轧”“泥淖”分别指什么?“讥诮”“棱角”的含义是什么?“人心叵测”“翘首云外”该作何解释?(6分)
19.傅雷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作者认为“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其理由是什么?(6分)
20.选文第二自然段,写傅雷和钱钟书闹了一次别扭,试概括其原因,并说说反映了傅雷什么样的性格特征。(6分)
21.文末反复使用“假如”的作用是什么? (4分)
18.“倾轧”指的是不够朋友的人忌刻、诬陷。(1分)
“泥淖”指的是污浊的社会现实。(1分)
“讥诮”的含义是冷言冷语。(1分)
“棱角”的含义是显露出来的风范。(1分)
“人心叵测”的意思是人的内心世界不可测度。(1分)
“翘首云外”的意思是在云外抬起头来观望。(1分)
19.(1)人事上无数矛盾的倾轧,使他觉得自己老实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2分)
(2)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仕途上圆转周旋,只能潜身书斋,做翻译工作。(2分)
(3)他虽潜身在书斋,却在洞口窥望外面的世界,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2分)
20.钱钟书写信责备傅雷直接指出了别人翻译作品中的谬误。(3分)侧面写出了傅雷的认真(3分)
21.强调事态的严重。(2分)表现傅雷的至诚。(2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意思接近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22分)
脚步声 陆文夫
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来于自己的脚步。
多少年来我在__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来也淡忘了,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__的旷野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有嘁嘁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鸣,也有警车呼啸着穿城而过……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那脚步声还会清楚地告诉你,它永远也不可能把你送到你心中的目的地。
在都市的喧嚣声中,凡夫俗子们不可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你一出门、甚至不出门便可听到整个的世界有一种嗡嗡的轰鸣,分不清是哭是笑是哽咽,分不清是争吵不休还是举杯共饮,分不清是胡言乱语还是壮志凌云,分不清那事物到底是假是真,分不清来者是哪个星球上的人,弄到最后你自己也分不清自己了。人人都好像不是用自己的脚在走路,而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往前推。很难听见自己的脚步声了,只听得耳边呼呼风响,眼前车轮滚滚,你不知道是在何处,忘记了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行动就是一切。
偶尔回到空寂的林间来了,又听到了自己的脚步声。听到这种声音的时候,似乎觉得有一股和煦的风,一股清洌的水穿过了心头。我从乡间走来,迈过泥泞的沼泽,走过碧野千里,那脚步还是存在着,还是和我紧紧相随,有这一点也就聊以__。我不希望那脚步会把我送到我心中的目的地,那个目的地是永远也不会到达的,如果我能到达的话,后来者又何必去跋涉?
心中的目标虽然难以达到,脚步却也没有白费,每走一步都是有收获的。痛苦是一种收获,艰难是一种收获,哭泣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体验,要不然你怎么会知道欢乐、顺利和仰天大笑是什么滋味?能走总是美好的。我不敢多走了,在湖边的岩石上坐下来,想留下前面的路慢慢地走,不必那么急匆匆地一下子就走完。
太阳从不担心明天的路,一下子便走到了水天相接处,依偎在一座青山的旁边。我向湖中一看,突然看见有一条金色的光带铺在平静的湖水上,从日边一直铺到我面前,铺到我脚下的岩石边,像一条宽阔的金光大道,只要我一抬脚,就可以沿着这条金光大道一直走到日边,走到天的尽头,看起来路途也不遥远,走起来也十分方便。这种景象我见过多次了,它是一种__,一种人生的畅想曲,好像生活的路就是一条金色的路,跃身而下就可以走到天的尽头,走到你心中设想的目的地。可你别忙,你只须呆呆地在岩石上多坐片刻,坐到大阳下沉之后,剩下的就只有一片白茫茫的湖水,你没有金光大道可走,还得靠那沉重的脚步老老实实地挪向前。
(选自《散文・海外版》2002年第2期)
18.本文开头写“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和“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结合全文来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9.文章第四段划线处,作者指出了“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对人生的意义,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语句的?(6分)
20.请简要阐述“能走总是美好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6分)
21.文章末段“你没有金光大道可走”一句跟前面“沿着这条金光大道一直走到日边……”一句是否相矛盾?请作以分析。 (4分)
18.(1)引起下文。开篇从现实亲历写起,引起下文“多年”以后,“在繁华的城市里”“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的内容,从而引发感叹。(3分)
(2)渲染气氛。表明只有在寂静的氛围中才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同时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3分)
19.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实际是聆听到行走时的心灵之音,看清自己的身心状态,对自我的生存状况有清醒的认识。(3分)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会知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生的追求是无限的。(3分)
20.“能走”意味着生命的存在,清醒的自我意思和理想、追求还在;(2分)虽然目标难以达到,但每走一步都有收获,即使痛苦、哭泣也是收获,否则不知道欢乐和大笑的滋味;(2分)这句话显示了作者坚强而成熟的心态。(2分)
21.不矛盾。(1分)文章末段先是对“金光大道”作以浪漫抒写,而在结尾处笔锋突转,表明看似便捷的“金光大道”并不存在,人生的奋斗之路在跋涉者的脚下。这既是自省,同时也给人以启示。(3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意思接近即可。
下面是周廷同学给科技馆李馆长写的一张便条,其中有3处词语用得不得体,请修改。(3分)
李馆长:
您约我今天下午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
“光临”改为“到”一类的意思;(1分)“决定”改为“只好”一类的意思;(1分)“磋商”改为“商量”一类的意思。(1分)
仿照下面画线句子,在下面短信贺语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内容,使上下文结构相同,内容相关。(4分)
撷取春光里最美的一束花, ① ,捡拾秋风里最红的几片叶, ② ,编织成生命的风铃,让幸福快乐永远伴随着你。
例句:①采摘夏夜里最亮的数颗星;(2分,没有“夏季”字样扣1分)②掬起冬晨里最纯的半捧雪。(2分,没有“冬季”字样扣1分)
给下面一则新闻拟写标题。(4分)
新华社1月22日:一部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连环画《张謇》成为2005年张謇诞生152周年纪念会上的一份厚礼。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把张謇生平搬上画面的作品,也是江苏第一部大型历史名人连环画。在卡通大行其道的今天,这部大型连环画显示了作者非凡的勇气和相当深厚的创作功力。《张謇》由600多幅线描连环画构成,分《大魁天下》、《状元实业》、《拥护共和》、《浩气长存》四卷,第一卷已出版发行,第二、第三卷已付梓,第四卷也即将完稿。它的作者是下岗后重操画笔的原海门钢厂工人郁异人。《张謇》系列连环画的问世,必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史册,激励人们继往开来,奋发图强。
江苏第一部大型历史名人连环画《张謇》出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乱石穿空, , 。(苏轼《赤壁怀古》)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 。(王勃《滕王阁序》)
③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①惊涛拍岸(1分)卷起千堆雪(1分)
②穷且益坚(1分)不坠青云之志(1 分)
③三顾频烦天下计(1分)长使英雄泪满襟(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黄友字龙友,温州平阳人。少不羁,十五入太学,语同辈曰:“大丈夫不能为国立功,亦造化中赘物耳。”因投笔西游。边帅刘法一见奇之,延致门下。会西鄙军哄,都护高永年战没,友作七诗哀其忠。其后幕府奏功,没永年之实,恤典不及。其子以友诗进,徽宗览之恻然,遂加赠谥。友亦免省试,登进士第,调永嘉、瑞安二县主簿,摄华阴令,有政声。方腊窃发,友同诸将收复,所至披靡。婺寇复作,守留友摄兵曹,为殄灭计。友请往谕之,既次浦江,贼望风解去。复单骑次武义,贼众持钉一置其前,友正色叱之曰:“汝等何速死耶?”贼首李德壮之,亟麾退,一境贴然,婺人图像祀之。通判檀州。会金人败盟,郭药师以常胜军叛,燕土响应,友独领数千人与之战,躬冒矢石,破裂唇齿。钦宗即位,制置使詹度奏友久服武事,筹略过人。丞相何栗从而荐之,召对,问友唇齿破裂状,为之称叹,赍予甚渥。进直徽猷阁、制置司参谋官,同种师中解太原围。友遣兵三千夺榆次,得粮万余斛。明日,大军进榆次十里而止,友亟白师中:“地非利,将三面受敌。”论不合,友仰天叹曰:“事去矣!”迨晓,兵果四合,矢石如雨,敌益以铁骑,士卒奔溃。敌执友谓曰:“降则赦汝。”友厉声曰:“男儿死耳!”遂遇害。帝书“忠节传家”四字旌其闾,官其后八人。友体貌英伟,胆雄万夫,谋画机密,出人意表。尝语子弟曰:“天下承平日久,武事玩弛,万一边书告警,马革裹尸,乃吾素志。他日收吾骸,足心黑子为识也。”其忠诚许国根于天性如此。
(选自《宋史・忠义列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亦造化中赘物耳 赘物:苟且偷生的人
B.其后幕府奏功 奏功:平叛获得成功
C.婺人图像祀之 图像:画(黄友的)像
D. 会金人败盟 败盟:破坏宋军联盟
10.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黄友胆识过人的一组是
①都护高永年战没,友作七诗哀其忠
②方腊窃发,友同诸将收复,所至披靡
③友请往谕之,既次浦江,贼望风解去
④复单骑次武义,贼众持钉一置其前,友正色叱之
⑤燕土响应,友独领数千人与之战
⑥友遣兵三千夺榆次,得粮万余斛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友少年时为人豪放,无所拘束,小小年纪就胸怀报国壮志,放弃了学业来到西部边境,寻找为国立功的机会。
B.黄友在__方腊和婺州贼寇的过程中,充分施展谋略,他所到之处,百姓纷纷前来欢迎,而贼寇全都逃散了。
C.黄友同种师中一起领兵去解太原之围,开始打了个胜仗,后来由于种师中不听劝告,致使宋军遭围攻而溃败。
D.黄友见天下太平已久,军备轻忽松懈,预感到边境将有战事发生,于是早就有了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的志向。
12.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亟白师中:“地非利,将三面受敌。”
(2)他日收吾骸,足心黑子为识也。
9.C
10.D
11.B
12.(1)黄友赶快告知种师中:“我军地形不利,将三面遭受敌军攻击。”
译出大意给2分;“亟”译为“赶快”一类的意思给1分;“白”译为“告知”一类的意思给1分;“地”译为“地形”一类的意思给1分。
(2)将来有一天你们来收我的尸骨,我脚心的黑子就是标记。
译出大意给2分;“骸”译为“尸骨”一类的意思给1分;“为”译为“是”给1分;“识”译为“标记”一类的意思给1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