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向一棵树鞠躬
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日日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颗榆树而感动。
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
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当初砖每块五分,现在涨到三毛七。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若不是用砖,要活成精呢!”
我看见肩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宛如沉甸甸的历史背负着一个厚重的民族,就那么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4.文章为什么用一些笔墨来描写砖垛?(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的含意。(6分)
(1)我突然被一棵树惊呆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为什么“为一棵榆树而感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分析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分)
14.具体形象地表现榆树生长环境的恶劣,(2分)反衬榆树固执顽强的生命力。(2分)
15. (1)我在小巷住了十年竟没有注意它的存在;(1分)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渲染了背负榆树的老人高大、光辉的形象;(2分)它象征了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永远激励世人。(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6.(1)它只有一米来高,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2分)
(2)它小心经营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生长,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2分)
(3)它受过不尽的苦痛,但没有屈服,总是通过改变自己来坚强地面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7.照应题目,(2分)升华感情。(2分)表达对顽强生命(1分)的敬意和礼赞。(1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然力足以至焉, , ; ,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天行健,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1)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每句1分)
(2)莫愁前路无知己 石破天惊逗秋雨 映阶碧草自春色 三顾频烦天下计 君子以自强不息 (每句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张瑾,字去瑕,江南江都人。康熙二年举人。十九年,授云南昆明知县。时吴三桂初平,故军卫田隶府者,徵租量丰歉收之,事平沿为额1,民不能供。又军兴后官司府署器用皆里下供应,而取给于县,故昆明之徭,尤重於赋。瑾请于大吏,奏减其赋,不可;乃疆画荒地,招流亡,给牛种,薄其征以济军卫之赋。一年垦田千三百馀亩,三年得万余亩。又均其徭,里蠹无科派,奸民无包收,诸侵渔弊皆绝。民旧供县公费日十金,瑾曰:“吾食禄于君,不食佣于民。”革之。总督曰:“陈仲子2之廉,能理剧3乎?”又问:“今家几何人?”对曰:“子一,客与仆各二。” 之,信,皆惊异。自公费除而上之取给者亦减。
昆明池受四山之水,夏秋暴涨,怒流入闸河。沙石壅塞,水乃溢。浸濒池田,岁劳民力浚之。晋宁州境毗于昆明,受东南诸箐4之水,旧迹有河道入江,上官议凿之以通闸河。瑾按地势为图白之曰:“闸河独受昆明之水,已不能吐纳,沙石旁溢为害,岂可更受晋宁水乎?且其地高若建瓴,沙石荦确尤甚,殆不可治。”台司持之坚,则指图争曰:“高下在目,何忍陷民於死!”总督范承勋曰:“令言是也。”议遂寝。
县有止善、春登、利城诸里田,坳垤错出,不旱则潦。瑾廉得旁近有白沙、马袅、清水三河,可资蓄泄,年久湮塞,率民浚治。三月河复,田以常稔。大小东门外旧皆市,兵后为墟,盗贼窟其中。为创造室庐,以居流亡,移城中骡、马、羊诸市实之。货廛牧场相比,盗遂绝迹。安阜园者,故囿也,请耕之以食孤贫废疾而无告者。
是时上官多贤者,每倚信瑾。兵备道欲以流民所垦田牧马,求之期年,不与,久亦称其直。将军仆杀人,按察使置酒为请,阳诺之,退而正其罪。巡抚仆子谋夺士人聘妻,即县庭令士人行合卺礼,判曰:“法不得娶有夫之妇,妇乘我舆,婿乘我马,役送之归,有夺者治其罪。”时人作歌诗以传之。初至,滞狱以百数,断讫皆当。后一省疑狱辄付瑾治,屡有__。居三年,病卒。士民图其像藏之,请祀名宦祠。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三》)
注:1额:定额,规定的数目。2陈仲子:战国著名思想家、隐士。反对骄奢淫逸,提倡廉洁自律,整顿世风,纯洁社会。3剧:厉害,严重。此指难以治理之处。4 箐(qing):树木丛生的山谷。5荦确:沙石大而多。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均其徭,里蠹无科派 科:摊派。
B.沙石荦确尤甚,殆不可治 殆:危险。
C.货廛牧场相比,盗遂绝迹 比:邻近。
D.后一省疑狱辄付瑾治 辄:总是。
9.以下各组句子,分别能表明张瑾“爱民”和“公正”的一组是
A. 乃疆画荒地,招流亡,给牛种 初至,滞狱以百数,断讫皆当
B. 岁劳民力浚之 求之期年,不与
C. 三月河复,田以常稔 请耕之以食孤贫废疾而无告者
D. 上官多贤者,每倚信瑾 士民图其像藏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熙十九年,张瑾任昆明知县时,该县赋税很重,经他请求,上司减免了部分赋税,他又招募流民开垦了大量荒地,增加粮食生产,从而减轻了人民负担。
B.昆明湖水夏秋季节暴涨,流入闸河,常引发水灾,淹没农田。上级官吏想开凿沟渠,把晋宁州的河水引入闸河。张瑾坚决反对,据理力争,取得胜利。
C.张瑾率领百姓疏浚白沙、马袅。清水三河,消除了水灾隐患,使两岸庄稼常获丰收。又在昆明城东门外修房盖屋,安顿流民,并把牲畜交易市场移置于此处。
D.兵备道要用流民开垦的田地来牧马,张瑾一直不答应。巡抚仆人的儿子阴谋霸占某士人已经下过聘礼的未婚妻,他就为士人办了婚礼并护送回家。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军卫田隶府者,徵租量丰歉收之,事平沿为额,民不能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军仆杀人,按察使置酒为请,阳诺之,退而正其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B (殆:大概,恐怕)
9.A(B①不是张瑾的行为 C①②均为爱民的表现 D①②都可以既表现爱民又表现公正)
10.A(上司没有减免赋税)
11.(1)从前隶属吴三桂藩府的军卫田地,征收租税时衡量着丰收还是歉收来收取,吴三桂叛乱被平定后,其规定的数目被沿袭下来(或“沿袭了原来的数额”),老百姓无法完成。
(故:从前;量:衡量;事平:吴三桂叛乱被平定;沿:沿袭。各1分,共4分。 “军卫田隶藩府者”是定语后置句,1分。共5分)
(2)将军的仆人杀了人,按察使摆下酒宴为其求情,(张瑾)假装答应,回来后(照样)依法治他的罪。(为请:为其求情;阳:假装,表面上;正:治罪。各1分,共3分。补出“阳”字前的主语“张瑾”1分,句意1分。共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医学界流行一句话,在美国买枪很容易,但买抗生素很难。然而,我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据了解,虽然经过多方的艰辛努力,但是我国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在2007年仍然高达74%,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也在21%以上,其频率和强度都高于欧美国家20%-50%。一些医生和患者甚至将抗生素视为万能药。
抗生素的滥用会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强,致使抗生素在较短时期内失效。上个世纪40年代,青霉素作为最早的抗菌药物,成功地解决了了临床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难题,随后问世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又使肺炎、肺结核的死亡率降低了80%。人类战胜细菌的时代已经到来。当时,全球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700万,但是,40年后这一数字猛增至2000万。这种尴尬境遇和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专家说,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不严格规范使用抗菌药,都属于抗菌药滥用。
目前我国每研制一个抗生素要10年,而细菌产生耐药性只需两年。专家称: “如果我们再不对抗生素的使用加以控制,过不了多长时间老百姓看病吃药就没有有效的抗生素可以用了。”
失效只是滥用带来的一个恶果,它还造成了医疗费用的无谓增长和患者的死亡。抗菌药在杀菌的同时,也会造成人体损害,如影响肝、肾脏功能、胃肠道反应及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另外,它也能导致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都有细菌寄生,寄殖菌群在相互作用下维持着平衡状态。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敏感菌会被杀灭,而不敏感菌乘机繁殖,未被抑制的细菌、真菌及外来菌也可乘虚而入,诱发又一次的感染。
据专家估计,2005年,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达800亿元之巨。在不良反应致死的病例中,抗生素滥用也是主要罪魁之一。在每年20万死亡患者中,40%是死于抗生素滥用的。
既然后果如此糟糕、如此严重,为什么抗生素还在大量无节制地使用呢?一是医疗技术水平偏低,有的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还不十分了解,一些安全性差、不良反应严重的抗生素在国外已经严格控制使用,但在我国还在比较广泛地使用。一是利益的__。根据对全国124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调查,2004年,抗菌药物占医院药品总金额的25.7%,在医院的药品销售中,抗生素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率在2007年能高达74%,其频率和强度都能高于欧美国家20%-50%,这是多方努力的结果。
B.青霉素是最早的抗生素药物,它曾解决了临床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难题,使肺炎、肺结核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80%。
C.抗生素的使用,不但没有帮人类战胜细菌,反而使全球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由700万人左右增至2000万人。
D.每年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的病例有20多万,抗生素滥用是罪魁之一,其中40%的死亡患者,是死于抗生素滥用的。
6.下列关于滥用抗生素的后果,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滥用抗生素,将会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强,从而致使抗生素暂时性的失效,这将会导致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B.由于滥用抗生素,只需两年,细菌就会对花费十年时间研制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不久人们就没有抗生素可用了。
C.滥用抗生素会破坏寄殖菌群的平衡状态,造成某些细菌乘机繁殖,未被抑制的细菌也会乘虚而入,诱发二次感染。
D.抗菌药能杀死有害细菌,同时也影响人体健康,如损伤人的肝脏、肾脏和肠胃,就会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7.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做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不严格规范用药,都属于滥用,抗生素并非万能,不能感觉不舒服就服用抗生素。
B.由于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快速失效,会使制药公司的经济效益相对降低,因而,会挫伤制药公司研发的积极性。
C.如果医疗机构能够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就一定能够改变目前医疗费用过高的现状。
D.解决抗生素滥用的问题,根本在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消除利益的__,同时也需要患者改变用药观念。
5.D(A原文中数字表示的不是成绩 B 张冠李戴 C “没有帮人类战胜细菌”错)
6.C(A“在较短时期内失效”不是“暂时性失效” B范围扩大,原文为“没有有效的抗生素” D 逻辑关系不当,对人体的各种损害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7.C(推断绝对化)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词,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白蚁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 。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刻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作成天衣无缝的拱券。① 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② 它们开始把小土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③ 洞里有两三只白蚁,它们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④ 一个个穹形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⑤ 造成一个个穹度对称的美丽拱券⑥ 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
A: ①③⑥④⑤② B: ③⑤④⑥①② C: ③⑥①②⑤④ D: ①③⑥②⑤④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孔子有个学生救了一个落水儿童。小孩的父亲送给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接受了。当时牛价格很昂贵。为此,有人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2)有一位黑龙江大学的学生是在崔永元的资助下完成学业的。后来,崔永元每到黑龙江,那位接受过他资助的年轻人都会买贵重礼物去看他。崔永元看出来了,年轻人这样做是在不断地还债,他总觉得欠崔永元的,一直背着感恩与还债的双重心理负担。崔永元说:“挣钱了吗?挣钱就把钱还我吧。”年轻人立即从兜里掏了了3000元,交给小崔。“两清了,你不再欠我什么,以后我们都放下包袱,各自过好自己的生活。”说完,小崔没再与他联系过。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注意规范写汉字各标点,每错一字扣一分,错用标点酌情扣分。
略
明天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学校准备举办“端午晚会”。请你以晚会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在横线上写一段开场白。(6分)
要求:①主题鲜明,语言生动;②80字左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晚上好!
下面请欣赏晚会的精彩节目。
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晚上好!)二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走来,他那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今晚,让我们用青春的旋律、美妙的歌舞、动人的歌声,欢度民族的传统节日》(下面请欣赏晚会的精彩节目。)
根据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某县教育局丁局长在欢迎著名的某语文特级教师的大会上致辞说:“x老师是现代伟大的语文改革家,是我们崇敬的导师和偶像,我代表全县人民十分虔诚地欢迎他的到来……”某老师听了很不自在,在场的语文老师都议论纷纷。
丁局长的欢迎辞确实让人“不自在”,试指出三点不得体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①评价过头,“现代伟大的语文改革家”中应删去“现代伟大的’;②态度不当,“偶像”应删去;③心情不当,“十分虔诚”应改为“热忱”或“热烈’③“我才疏学浅,只是在语文教学改革方面作了一点探索。今天能有机会来贵县与各位领导和同行作交流,感到很荣幸。”
下面一则新闻报道在表述上有四处毛病,请修改。(6分)
①《拼一口气读书,我要当医生》一文上月26日刊登后,②报社编辑部及广州市102中陆续接到读者不少来电及捐款,③及至昨天为止,④社会各界捐款已超过七万多元。⑤近日,广州市教委已给所属单位发出通知,动员广大师生关心、帮助冯志彬,⑥为他筹建治病基金。⑦另外,经一位热心人士搭桥牵线,已下岗的志彬爸爸有望在一家摩托车厂重新上岗。
(1) (2)
(3) (4)
(1)“不少”调到“读者”前;(2)“多”善去;(3)“给”改为“向”;(4)“筹建”改为“筹备”。
不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道难》)
,孰能无惑?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满地黄花堆积, , ?(李清照《声声慢》)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孟子《鱼我所欲也》)
纵一苇之所知, 。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1)枯松倒挂倚绝壁 人非生而知之者 惑而不从师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2)人借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