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C.(发:启发,阐明)
10. C.都为介词,按照。(A.都为连词①表承接,②表假设。B. 都为连词,①表并列;②表转折。D.①动词,成为;②介词,给。)
11. D.(①表现他对母亲感情深;②表现他的博学;③他重视习武。)
12. B.(“但因为亲近黄老道家学说”说法不合文意:一则第二段有“闻新博士学黄、老……‘此非吾所愿学也’;二则“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句应理解为“因为亲人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
13.(10分)基本一句1分,注意得分点:每句的重点实虚词、句式、特殊用法等。
(1)(许忻)很少接待宾客,一见到陆九龄,跟他说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他。(4分)
(2)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必定互相告诫说:“这家射箭命中率很高,不要自己找死。”(4分)
(3)有关键之处的阻碍,即使累积了九仞高山般的功夫也不敢满足。(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艺大众化的误读
赖大仁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等思想家就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主张,主要着眼于大众思想启蒙和改造国民性。后来__倡导文艺大众化,目的也在于唤起民众。改革开放初期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文艺运动,也是与新时期的再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当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就变得更为多样化了,存在的问题也颇为突出和复杂。
在某些人看来,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不过是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精神生活上追求娱乐。于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被理解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服务大众”也被具体化为“娱乐大众”。在这种价值导向之下,一个时期以来的文艺大众化,包括某些“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也都普遍追求“娱乐化”,只要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赢得足够的销售量、收视率、点击率等等,似乎也就实现了它的最大价值。而一旦将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仅仅定位于“娱乐化”,惟“乐”是求,娱乐至上,就有可能导致种种价值偏向:轻则忽视文化娱乐的精神品位,遮蔽和消解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重则容易由“娱乐大众”滑向“取悦大众”、“迎合大众”,追逐低级趣味,从而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实际上,当今有些人打着“文艺大众化”的旗号,背后所追逐的不过是他们自己的种种现实利益。为此,一些所谓“大众化写作”和影视媒体节目,一味迎合消费市场的低俗需求,不择手段地制造“娱乐”效果吸引大众,只要能诱导人们消费,不管是什么题材内容和人物故事,都可以按照“娱乐化”模式加以打造;不论是古代经典还是红色经典,都可以拿来“戏说”、搞笑乃至“恶搞”。在这样的“娱乐化”价值导向中,文艺大众化的基本精神被严重扭曲了。
毫无疑问,文艺大众化的确应当面向大众和服务大众,明确地说,“娱乐大众”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它也应当是“服务大众”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里的问题在于:其一,“娱乐大众”是否可以无原则地取悦和迁就大众的娱乐消费需求?作为文艺生产是否可以只遵循“娱乐化”的市场规则而不管精神价值导向?这样的问题其实不言而喻。其二,“娱乐大众”是不是当今文艺大众化的惟一功能和价值取向?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除了娱乐之外,难道就没有精神世界进一步提升与丰富的需要吗?在我看来,当今时代的大众化文艺,除了“娱乐大众”,还有一个“引领大众”的问题,因为文化艺术的功能并不仅仅具有娱乐消费的功能,同时还具有精神引领的功能――究竟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这并非一个可以忽略不顾的问题。
面向大众、服务大众,仍然是当今文艺大众化应当坚持的方向,但它的价值取向不能仅仅是娱乐大众,更不能容忍用抽空了审美精神的低俗化娱乐去取悦大众;往更积极的方面说,还应当倡导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引领大众。
(《人民日报 》2009年4月30日,有删改)
6.下列有关“文艺大众化”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反映着时代发展的特点。
B.最初文化大众化的提出是与思想启蒙密切相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价值取向逐步多样化,存在的问题也显得突出与复杂。
C.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的文艺大众化与以往各时期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担负的任务也不相同。
D.当代文艺大众化要服务大众,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就要与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与精神追求相适应。
7.下列说法不属于“扭曲文艺大众化基本精神”的表现的一项是
A.“娱乐大众”价值导向下的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重视娱乐追求,以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
B.在“文艺大众化”的旗号下,以取悦大众,迎合大众为手段,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C.极力制造各种“娱乐”效果,吸引大众,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按照“娱乐化”模式打造各种题材内容与人物故事。
D.戏说、搞笑甚至恶搞古代经典与红色经典,追逐低级趣味,诱导消费。
8.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当今消费时代人们追求快乐,追求享乐。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出现娱乐大众化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B.文艺大众化一旦出现价值偏向,轻则导致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的消解,重则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
C.文艺大众化不仅要满足大众娱乐消费需求,符合消费时代市场规则,还要关注精神的正确导向。
D.当今正确的文艺大众化方向就是应该在注重娱乐价值取向、娱乐大众化的同时充分发挥文艺引领大众的作用。
6.C (当代的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只是呈现出多样,并不是与以前的完全不同,只是比以往要多些。)
7.A (在“娱乐大众化”的价值导向下,各种媒体形式重视对娱乐的追求是正常的,也是消费市场条件下所必须的,“重视”并不等于完全娱乐化。)
8.D (重点在“正确”两个字上,“引领大众”存在“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两个方面,故末句应为“充分发挥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引领大众的作用”。)

9.C(老:疲劳,疲惫。)
10.D(之:助词,“的”。A以;介词,拿,把/介词,依据,凭借;B其:代词,这个/副词,表示诘问。通“岂”,难道;C乃:副词,才/副词,竟然,却。)
11.C(③是写被逼,无奈承认宋取代周的事实,⑤是写他性格上的缺点,⑥是说他廉洁。都不表现才能。)
12.B(宋太祖被拥立为皇帝并非出于无奈,当时后周也有年幼皇帝恭帝。)
13.(1)(范质)拿文章向宰相桑维翰求取进身之路,深受器重。(3分,“以”“干”“器”各1分)
(2)范质躲藏在民问,(周祖)寻访到他,非常高兴,当时正下着大雪,就脱下(自己的)袍子给他穿上。(4分,“匿”“物色”衣”各1分。句意1分)
(3)如果真的像他说的,不学习用什么本事来担当自己的职务呢。(3分,“诚”“术”“处”各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艺大众化的误读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等思想家就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主张;__也曾大力倡导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发展,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文化艺术的大众化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更充分的满足,大众的文化权益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实现。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当今时代的文艺大众化,究竞应当坚守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五四”时期的文艺大众化,其价值取向是与思想启蒙密切相关的。比如鲁迅的文艺大众化主张,显然是着眼于大众思想启蒙和改造国民性,使文艺成为引导国民精神前行的灯火;__倡导文艺大众化,目的也在于唤起民众,“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改革开放初期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文艺运动,也是与新时期的再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当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就变得更为多样化了,从那些大众化文艺实践的发展趋向来看,其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颇为突出和复杂,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存在一定的价值迷乱。
在某些人看来,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不过是追求快乐:在物质生活方面追求享乐,而在精神生活方面则追求娱乐。于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就被理解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而“服务大众”也被具体化为“娱乐大众”。在这种价值导向之下,一个时期以来的文艺大众化,包括某些“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也都普遍追求“娱乐化”,只要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博得众人哈哈一笑,赢得足够的销售量、收视率、点击率等等,似乎也就实现了它的最大价值。而一旦将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仅仅定位于“娱乐化”,惟“乐”是求,娱乐至上,就有可能导致种种价值偏向:轻则忽视文化娱乐的精神品位,遮蔽和消解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重则容易由“娱乐大众”滑向“取悦大众”、“迎合大众”,追逐低级趣味,从而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实际上,当今有些人打着“文艺大众化”的旗号,以满足大众的娱乐消费需求为标榜,以不断扩大销售量、收视率、点击率和参与率等等为策略,背后所追逐的不过是他们自己的种种现实利益。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是文艺大众化,不就是要服务大众、满足大众的需求吗?文艺娱乐化,一方面是群众愿意消费,另一方面又能带来经济效益,有利于经济发展,这有什么不好?况且,消费时代的观念是要把消费者当“上帝”,如今大众就是消费市场的“上帝”,充分适应和满足他们的娱乐消费需求,这又有什么不对?然而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某些大众化文艺观念的似是而非之处,也是当今文艺大众化在价值取向上容易陷入的误区。
在我看来,当今时代的大众化文艺,除了“娱乐大众”,还有一个“引领大众”的问题,因为文化艺术的功能并不仅仅具有娱乐消费的功能,同时还具有精神引领的功能――究竟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这并非一个可以忽略不顾的问题。
(选自2009年4月30日《人民日报》,文章有删改)
6.下列对文艺大众化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等思想家的文艺大众化主____的文艺大众化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B.当今的文艺大众化应面向大众和服务大众,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C.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与“五四”时期思想启蒙密切相关的。
D.大众消费时代的文艺大众化就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来说就是“娱乐大众”。
7.下列不属于对文艺大众化误读的一项是
A.群众愿意消费,又能带来经济效益,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文艺娱乐化也属于文艺的大众化。
B.文艺大众化就要满足大众的娱乐消费需求,不断扩大销售量、收视率、点击率和参与率等等就成为其主要策略。
C.当今时代的大众化文艺,既要“娱乐大众”,还要“引领大众”,不能无原则地取悦和迁就大众的娱乐消费需。
D.在当代,要把消费者当“上帝”,大众就是消费市场的“上帝”,应充分适应和满足他们的娱乐消费需求。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今时代的文艺大众化,应当坚守的价值取向和改革开放以前的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有变化的。
B.__倡导文艺大众化,目的也在于唤起民众,与新时期的再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进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C.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的文艺大众化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的问题颇为突出和复杂,甚至可以说存在一定的价值迷乱。
D.当今有些人打着“文艺大众化”的旗号,背后所追逐的是他们自己的种种现实利益,而鲁迅等思想家提出的文艺大众化不具有现实利益。
6.B(A=者主张不是完全一致;C原文是“‘五四’时期的文艺大众化,其价值取向是与思想启蒙密切相关的”;D“具体来说就是‘娱乐大众’”错,“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就变得更为多样化了”,还有“引领大众”的问题。)
7.C
8.A(B“与新时期的再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进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说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文艺运动;C“甚至可以说存在一定的价值迷乱”错,原文是“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存在一定的价值迷乱”;D“鲁迅等思想家提出文艺大众化不具有现实利益”错,也具有现实利益。)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紫荆树的叶子也非常有趣,就像它的本名羊蹄甲所显示的那样, ,每片叶子都毫无例外,是由腰子形的对称的两面合成的, ,把它折拢起来,简直像是一只绿色的蝴蝶, 。于是有人又给紫荆起了一个诨名,叫做“朋友树”。 ①简直就是羊蹄 ②仿佛羊蹄一般 ③凹进去的是末端 ④末端凹了进去 ⑤又像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⑥又像两个好朋友形影不离
A:②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③⑤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田文华和三鹿的骤然崩溃,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一个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造成的。 B:《女神》的出现,像一阵狂飙卷起一代新的诗风,开拓了新诗的领域,为新诗运动奠定了显著的实绩。 C:全运会第一次在山东举办,既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对我们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D: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
王学泰
古人对文化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而且他还洋洋洒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它也就是“道”。刘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文化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自古以来,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如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之类。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纽带。世界大多数地方依靠种族或zōng jiāo 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所谓“《春秋》之法,中国而夷礼则夷之;夷而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按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按国人对待;如果你是“中国”人,用了“夷礼”.则按照“夷人”对待。可见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在儒家看来,“礼”是文化的核心。
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亨”。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然而,近百年来我们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振荡之中。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原有的敬畏心,自然会随之衰减。上个世纪从60到70年代,极“左”思潮高涨,扫荡文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文化”乃是一个负面词汇了,传统文化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为妖魔。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根本改变,但井非“复旧”,而是被纳入孔方兄的营垒。因此“渎经热”、“古董热”、“收藏热”,乃至种种弘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关系不大。看到一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都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足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虽不同,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事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最没文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作主的缘故。
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是上面所说永恒不变、天人合一的道或文化,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道统”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I0月6日16版)
6.下列说法不属于“文化至上”的一项是
A.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
B.儒家的信徒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
C.司马迁、曹丕等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D.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
7.下列说法或行为,不属于文化自觉行为的是
A.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
B.曹丕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C.李白写文章追求的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朱熹认为对文化要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的态度。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刘勰把人文、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三者合而为 ,突出了人文的重要性。
B.“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判别人群归属的唯一标准。
C.上个世纪将文化妖魔化和庸俗化都是对文化的蔑视,谈不上对文化的敬畏。
D.当下,我们应该学习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质朴精神和敬畏态度,进行文化重建。
6.D (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不是文化至上)
7.D (是对文化的一种态度,不是自觉)
8.B (“唯一标准”绝对化)
依次填入下列序号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一个认认真真为中国观众拍电影的电影艺术家,也是在电影中间非常关注政治,关注现实生活的艺术家。”毛时安评论①无论是《天云山传奇》,《牧马人》②还是《芙蓉镇》,都在反映着真实,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情,鼓励人们追求真理③这就是谢晋具有战斗性的现实主义精神④
| ① | ② | ③ | ④ |
A: | :“ | 、 | , | 。” |
B: | ,“ | , | 。 | 。” |
C: | :“ | , | , | ”。 |
D: | ,“ | 、 | 。 | ”。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账本 震撼 仓皇失措 隐约其辞 B:涅 舔舐 郑重其事 未雨绸缪 C:青睐 烦躁 妄自菲薄 梦寐以求 D:濡养 戏谑 一愁莫展 锱铢必较
请将所提供的短语填入字母标注的空白处。要求前后内容协调一致。(只写短语序号)(4分)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物成员企业。中建五局制订的管理方针是:规则至上, A ;追求无限, B ;地球无双, C ;生命无价 D 。
①圆健康人生 ②做守法企业 ③创精品工程 ④建绿色家园
A:② B:③ C:④ D: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