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高一(4)班将召开“为汶川灾区捐赠棉衣棉被”的动员会。下面是主持人开场白的开头和结尾,请你补出中间部分。要求紧扣主题,言简意赅,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4分)
| | 各 | 位 | 同 | 学 | , | 今 | 天 | 我 | 们 | 召 | 开 | “ | 为 |
汶 | 川 | 灾 | 区 | 捐 | 赠 | 棉 | 衣 | 棉 | 被 | ” | 的 | 动 | 员 | 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 | 学 | 们 | ! | 让 | 我 | 们 | 积 | 极 | 行 | 动 | 起 | 来 | , | 为 |
灾 | 区 | 的 | 同 | 学 | 送 | 去 | 一 | 份 | 温 | 暖 | 和 | 关 | 爱 | 。 |
示例一:让我们用爱心帮他们焐热冰冷的双手,让我们用责任帮他们驱走冬日的寒冷,让我们用赤诚帮他们点燃生活的希望。
示例二:当你看到灾区的同学冒着严寒发奋苦读时,当你听说灾区的同学因为寒冷辗转难眠时,难道你不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吗?(共4分,内容、形式各2分)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内容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要求:见解正确,是非分明,不超过30字。(4分)
小尚同学是扬州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学的是畜牧专业。他家在北方山区,为了让他完成学业,家里花了大量的钱。“原先总想能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好让家里人感到光彩。但现在看来操本行搞畜牧的可能很大,当然包括当猪倌。”在昨天招聘会现场,小尚表示,他已经投了四五份简历,并与一家招养猪管理岗位的合作社进行了接洽。
小尚所说的“猪倌”,其实是养猪管理岗位。如果应聘成功,他要管数百甚至上千头母猪。(新华网2009-3-1)
示例l:只要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示例2:岗位不分贵贱,处处皆可成才。(共4分,意思对即可)
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6分)
(1)________________,孰能无过?过而能改,________________。(《左传》)
(2)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苟子《劝学》)
(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人非圣贤 善莫大焉 (2)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4)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作者因禁烟事被贬伊犁(今新疆伊宁)。这首诗是作者出嘉峪关(长城的终点)后,至伊犁途中写的。②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
(1)诗人运用哪些手法来写天山?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说明。(4分)
(2)这首诗的后两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1)①比喻。首句用“万笏”来写天山群峰耸立的雄姿,用“琼瑶”比喻山上的积雪,写出天山的壮美。(2分)②拟人。“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两句写出天山如同主人一样成为诗人的向导和旅伴,给诗人带来极大的安慰。(2分)
(2)西行途中的寂寥,(1分)身处逆境中的幽默乐观,(1分)以及感叹时不饶人、壮志未酬的情怀。(2分)

9.A(逋:拖欠)
10.C(C因为,介词;A却/是;B并列/因果;D如果/你)
11.D(①表现廉洁④侧面表现⑥侧面表现)
12.C(不是因反对向捐款人授以官位的做法而险些被处分,而是反对停止捐款人必须经过保举才能升官的做法)
13.(1)有时(遇到)父亲告儿子,便含着泪进行劝说,以至儿子搀扶着父亲回去,很好地侍奉父亲。(共3分,“谕”“掖”“事”各占1分)
(2)(陆陇其)督促百姓疏通卫河,百姓开始很有怨言,认为开挖无水之河而使百姓疲惫不堪。(共3分,“浚”“颇”“病”各占1分)
(3)陆陇其任官时间不长,不了解情况,的确应该受到处罚,但是作为言官可以原谅。(共4分,“察”“诚”“处分”“贷”各占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对当前“时尚史学”的思考
“时尚史学”是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具体表现为社会传媒高调推出由各方专家对历史的“大众解读与评说”,同时伴之以大量带有“戏说、恶搞”成分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这一现象引发了历史教育与学术研究之间一系列的矛盾。比如历史研究与“时尚史学”的界限是什么,历史研究与历史知识普及的关系如何,史学工作者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如何,等等。这些问题确实需要社会,特别是历史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
“时尚史学”缺乏历史的现实价值表达。众所周知,历史认识的本质在于追求真实,求真是史学研究的一种基本价值导向,因为只有真实的历史,才具备历史的现实价值,始能真正发挥其社会教化功用,这一点早已为史学研究的内在规律所决定。历史研究的目的于此,历史知识普及的目的也在此,两者在这一点上是空前一致的。然而,历史学所普遍奉行的这一金科定律,在“时尚史学”中却遭到质疑,甚至由被扭曲之嫌。
“时尚史学”没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时尚史学”对此所做的解释是,它所面对的社会群体是普罗大众以及历史爱好者,它的目标在于历史知识的传播而非学术研究。“时尚史学”这一凝固的模式,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使之无法形成完整、系统的研究方法。
正因为如此,“时尚史学”似乎总是支离破碎,其兴趣点基本上围绕着一些固定的“热点”话题展开,而这些话题又总是和社会精英、帝王将相联系在一起。因此,“时尚史学”所讲述的内容几乎只能集中在历史上有限的、可讲的某些“英雄人物”,品说他们的丰功伟业、生活逸事、社会趣闻,而对波澜壮阔的社会活动却熟视无睹。这造成了“时尚史学”的某种局限和肤浅,而这种局限与肤浅注定其难以对历史有更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注定无法取得本质性认识。
众所周知,历史研究与教育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在于占有充足的史料、科学的方法,上述两者构成了历史认知活动的基本要素。“时尚史学”既没有在史料上倾注功力,它只是简单地运用了一般性、常识化的历史资料;同样,“时尚史学”在研究方法上也缺乏创新,难成体系,治史者对历史事件的生动描述,无法替代基本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缺乏史料与方法的历史研究与大众教育,无异于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不仅会制造大量谬误,而且也使其历史解释缺乏系统,这使“时尚史学”所体现的历史现实价值不能不受到扭曲。
史料与方法的匮乏,导致“时尚史学”所关注的对象注定只能是历史个体,而非社会大众。“时尚史学”始终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作为其鼎立研讨的对象,因而表现出强烈的“精英史学”印记,而且治史者也只能采取叙事性的讲史方法,不仅形式单一,而且立论薄弱。因此,“时尚史学”的治史观念简单而且粗糙,其历史意识陈旧而且落后。在“时尚史学”的论述中,历史不再是一种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现象、社会思想以及逻辑规律的混合体,而成为一个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历史故事。为了能表达这种温馨的历史故事,治史者们往往过分追求历史表达的方式,它所运用的历史语言虽然层峰迭起、波澜壮阔,但是许多定语却经不起推敲,缺乏科学的严谨性。此举严重削弱了“时尚史学”对历史的解释深度,使其历史结论流于平庸化、世俗化,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高度。
6.下列对“时尚史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尚史学”是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出现的一种由各方专家对历史进行“大众解读与评说”的新现象。
B.“时尚史学”注重对历史事件的生动描述,品说某些“英雄人物”的丰功伟业、生活逸事、社会趣闻。
C.“时尚史学”没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做支撑,缺乏历史的现实价值表达。
D.“时尚史学”只围绕某些和社会精英、帝王将相联系密切的固定热点话题展开。
7.下列对“时尚史学”“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高度”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尚史学”讲述的内容几乎只局限在某些“英雄人物”身上,对波澜壮阔的社会活动熟视无睹。
B.“时尚史学”既没有在史料上倾注功力,在研究方法上也缺乏创新,不能自成体系。
C.“时尚史学”对历史的解释缺乏深度,其历史结论流于平庸化、世俗化。
D.“时尚史学”过分追求历史表达的方式,它所运用的历史语言许多定语经不起推敲,缺乏科学的严谨性。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求真是史学研究的一种基本价值导向,但这一点在“时尚史学”中遭到质疑,甚而被扭曲。
B.“时尚史学”对历史缺乏系统解释,致使大量谬误产生,其历史现实价值受到扭曲。
C.“时尚史学”受自身研究目标和所面对的群体的限制,无法形成完整、系统的研究方法。
D.“时尚史学”始终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作为大力研讨的对象,治史者也只能采取叙事性的讲史方法。
6.D(原文的表述是“‘时尚史学’似乎总是支离破碎,其兴趣点基本上围绕着一些固定的“热点”话题展开,而这些话题又总是和社会精英、帝王将相联系在一起”)
7.C(此项是结果而非原因)
8.B(窜改了原文的句间关系。原文的表述是“缺乏史料与方法的历史研究与大众教育,……不仅会制造大量谬误。而且也使其历史解释缺乏系统,这使‘时尚史学’所体现的历史现实价值不能不受到扭曲”)
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全球性失业大潮前,政府刺激经济、增加就业的措施能否取得明显效果仍是未知数。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为失业人士开出药方,在危机中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B:2008年度耕地面积净减少29万亩,比2007年净减少61万亩,下降近50%左右。这表明中国耕地保护取得成效,耕地减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C:2009年2月2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2008年国别人权报告》,再次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进行指责和粗暴干涉,而对自己糟糕的人权纪录只字不提。 D:这位房产分析师认为,通过政府出面收购房源,可以使市场成交量在短期内得以拉升,给市场以“回暖”的预期,以刺激房市。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妨碍 额首称庆 指手画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B:照相 老羞成怒 光风霁月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C:盟誓 休戚相关 一如既往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D:愁怅 蛛丝马迹 造谣惑众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4分)
2004年2月20日新华社北京讯 近来,美国有些媒体报道,美国参议员克里曾于1996年涉嫌接受中国军事情报部门政治捐款。针对美国媒体散布的谣言,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代表中国政府多次在正式场合予以批驳。另悉,所谓中方在美国从事政治捐款没有事实根据,克里本人断然否认接受过“中国的政治捐款”。在昨天的记者招待会上,又有记者提问,请章启月对“中方在美国从事政治捐款”的报道发表评论……
[要求]①写一段话,模拟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重申中国政府的态度并指出媒体报道谣言的危害性。②“答记者问”,不要超过80个字,但必须恰当使用一个成语。
答案举例:正如我多次讲过的,所谓中方在美国从事政治捐款的说法已被事实证明纯属无稽之谈,不值一驳。对有些媒体轻率报道这种旨在破坏中美关系的谣言,我深表遗憾。(4分。要点:重申态度,2分;指出危害,1分;成语,1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废 墟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城中陨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一位朋友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朋友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
我只怕,人们把所有的废墟都统统刷新、修缮和重建。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怀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结果,两相杀伐,两败俱伤,既斫伤了历史,又砍折了现代。鲜血淋淋,伤痕累累,偌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擅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惟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人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赴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
现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级台阶。他不会妄想自己脚下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台。因此,他乐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台阶。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因此,古代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作者梳理自己对废墟的复杂情感,冲淡了“诅咒”,深化了对废墟文化的理解。
B. “我”的朋友喜欢趁着残月的微光行吟于废墟间,以对晨曦的期待驱遣文人的矫揉。
C. “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中的“层累”,指历代遗留的见证着失败与屈辱的废墟。
D. “以古代今”与“以今灭古”殊途同归,既亵渎了历史,又阻碍现实社会的前进。
E.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文明发端于古代废墟;存留废墟,则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2. “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请你说说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4分)
3. 填空(4分)
(1)作者以“_______________”喻指废墟的价值,它告诫后人切莫忘记历史的经验教训。(本题填写的文字,必须从原文中摘录。)
(2)如果为废墟而羞愧,则往往会_________的真面目,这正如在给真正的悲剧_________。(本题填写的文字,不得出现“废墟”一词。)
4.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古代废墟价值和存留废墟的主要看法。(谈看法,可分条陈述,有三条即可;你可以赞同作者的观点,但不必拘泥作者的观点。)(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1. BC(B项,将文中“我”的两位朋友对废墟的不同的审美方式统一为一种描述,违背原文意思。C项,从第2段推知,“层累”是指对废墟意义的片面认识,这种认识沿传既久不断积淀。)(共4分。选对一项得2分;多于两项,本题不得分。)
2. 要点:作者意在表明这样的观点――历史遗迹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因此“新的废墟”的出现和“旧的废墟”的漫灭都是历史的必然。(4分。解析作者的意图,应依据第3段;答案意思对即可。)
3. (1)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2分)(2)①掩盖历史②附缀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每处1分。)
4. 作答说明: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作者对古代废墟价值的认识是作答的重要依据。作者认为:①废墟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②废墟是历史片段的记录,具有研究价值。③废墟可驱遣人们联想史实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具有教育价值。为此,作者提倡保全废墟的原貌,树立正确的废墟文化观念,使之对现代文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共6分。每个要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