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供养 汇款 笔走龙蛇 风清弊绝 B:募款 唠叨 薄物细故 曾经苍海 C:鸿毛 作崇 补偏救弊 不稂不莠 D:邻帮 枢纽 神形毕效 人情世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巴尔扎克之死
[法国]雨果
1850年8月18日,我的夫人告诉我,巴尔扎克先生快死了,我急忙赶去看他。
匆匆吃罢晚饭,我乘出租马车赶到巴尔扎克先生住的博戎区福蒂内林阴大街14号。我按了门铃,没有人来开门,我又按了一次铃。门打开了,一个女仆手持蜡烛出现在我面前。
“先生有何贵干?”女仆问,她在哭泣。
我通报姓名后被领进一楼的客厅。客厅壁炉对面的一个托架上,放着大卫雕刻的巴尔扎克硕大的半身像。客厅中央,一张华贵的椭圆形桌子上点着一支蜡烛,摆着六个精美的金色小雕像。
另一个女仆哭着走过来对我说:“巴尔扎克先生快死了,医生们从昨天起已撒手不管他了。今天早上六点,先生不能说话了。夫人派人找来了神父,神父给先生做了临终涂油礼。从11点起,他不断地喘着粗气,再也看不见东西。他过不了今夜。如果您愿意,先生,我去找德・舒维尔先生,他还没有睡。”
女仆离开了我,我等了一会儿。蜡烛刚刚照亮客厅富丽的陈设和挂在墙上的波布斯以及霍勒拜因的几幅杰作。大理石胸像好似不久于人世的那个人的幽灵那样,朦朦胧胧伫立在昏暗中。一种尸体气味充满了屋子。
德・舒维尔先生走进客厅,给我证实了女仆告诉我的一切。我要求见见德・巴尔扎克先生。
我们穿过一个走廊,登上铺着红地毯和摆满艺术品――瓷瓶、雕像、油画,搁着珐琅制品的餐具橱的楼梯。在穿过另一道走廊后,我看到一扇打开的门,听见一个人喘着粗气,给人以不祥的感觉。
我走进了巴尔扎克的卧房。
巴尔扎克先生躺在床上,头靠着一大堆枕头,枕头上还加上了从房间的长沙发上取下的红锦缎坐垫。他的脸呈紫色,近乎变黑,向右边耷拉,没有刮胡子,灰白的头发理得很短,眼睛睁开,眼神呆滞。我从侧面看着他,觉得他很像皇帝①。
一个老妇人和一名男仆分别站在床的两侧,面带恐惧,屏声静息地听着临终之人喘着粗气。
床头柜上的蜡烛把壁炉旁挂着的一幅画照得通亮,画上的年轻人红润的脸庞上泛着微笑。
床上散发出一股令人无法忍受的气味。我撩起被子,握住了巴尔扎克的手。他的手上全是汗,我紧紧地握着,他却毫无反应。
一个月以前,我曾来到这个房间里看他。当时他很高兴,充满了希望。他笑指着身上浮肿的地方,相信自己的病会痊愈。
我们谈了很多,还争论了政治问题。他是正统派,他责怪我“蛊惑人心”。他对我说“你怎么能那么泰然自若地放弃法兰西贵族院议员的头衔呢?除了国王的称号之外,那可是最尊贵的头衔了!”
他还对我说:“我买下了博戎先生的房子,房子不带花园,但有一个廊台,廊台楼梯上的门对着小教堂,我用钥匙开了门就可以去望弥撒。花园对我无所谓,我更看重这个廊台。”
那天我离开他时,他一直把我送到廊台的楼梯上。他走路很吃力,指给我看那扇门,还大声对他夫人说:“别忘了让雨果好好看看我藏的那些画。”
老妇人对我说:“他活不到天亮了。”
我走下楼梯,满脑子都是他那张没有血色的面孔。穿过客厅时,我又看见了那尊静止不动的、表情沉着高傲的、隐隐约约焕发着容光的半身雕像,我想到了对比鲜明的死亡和不朽。
他在夜里去世了,终年51岁。
在他去世的当天,吉罗给他画了像。人们还想做他的面模,但没有成功,因为尸体腐烂得很快。他死后的第二天上午,到他家来的模塑工人发现他的鼻子塌陷,脸已经变形。人们把他放进一个包铅的橡木棺材里。
葬礼在鲁尔教堂举行。我站在他的棺材旁,回想起我的第二个女儿出生后行洗礼时也是在这个教堂,从那时起我再没有来过。在我的记忆之中,死亡和新生联系在一起。
内政部长巴罗士参加了葬礼。在教堂里的灵柩台前,他坐在我身旁,不时地和我交谈几句。
“他是个杰出人物。”他对我说。
“他是天才。” 我对他说。
送葬的队伍穿过巴黎的街道,向拉雪兹神甫公墓行进。我们从教堂出发和抵达墓地时,天上都掉下几滴雨点。这是天公好像也在洒泪的一天。
墓穴在山丘上,我们到达那里时,已经是人山人海。棺材被放到墓穴里,神父做了最后的祈祷,我讲了几句话。
在我讲话时,太阳正在西下,远处的巴黎笼罩在落日辉煌的雾霭之中。几乎在我的脚下,墓穴里的土越堆越多,而我的讲话不断被落在棺材上的土块发出的沉闷声响打断。
(节选自《巴尔扎克之死》,张有浩所译,有删改。)
注:①皇帝:指拿破仑(1769~1821),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
19.从雨果对巴尔扎克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巴尔扎克有哪些特点?(4分)
20.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4分)
①穿过客厅时,我又看见了那尊静止不动的、表情沉着高傲的、隐隐约约焕发着容光的半身雕像,我想到了对比鲜明的死亡和不朽。
②我们从教堂出发和抵达墓地时,天上都掉下几滴雨点。这是天公好像也在洒泪的一天。
21.文中有一段关于巴尔扎克逝世前的肖像描写:“他的脸呈紫色,近乎变黑,向右边耷拉,没有刮胡子,灰白的头发理得很短,眼睛睁开,眼神呆滞。我从侧面看着他,觉得他很像皇帝。”这段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试加以分析。(4分)
22.有人说,巴尔扎克是雨果的挚友、文坛的巨人,雨果却把巴尔扎克之死记录得如此直接,使人感到__与压抑。这样写恰当吗?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19.①热爱艺术;②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③为人(对朋友)热情;④关心政治;⑤看重王室的荣耀;⑥具有非凡的社会影响力。(共4分,每点1分,答对四点即可)
20.①作者用巴尔扎克的半身雕像表明一个人的生命可以消失,但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②作者用天公洒泪表达巴尔扎克的去世令人惋惜、悲伤。 (共4分,每句2分)
21.对巴尔扎克死前的肖像描写,表现了巴尔扎克逝世前作者悲痛、惋惜、敬重的心情,渲染了沉重的气氛。例如,“脸呈紫色”“没有刮胡子”“眼神呆滞”等词语的使用,表现了作者悲痛的心情,渲染了沉重的气氛;“觉得他像皇帝”蕴含了作者的惋惜和敬重之情。(共4分,“心情”“气氛”各2分,符合大意即可得分)
22.示例一这样写恰当。正因为雨果是巴尔扎克的挚友,不需要太多顾忌,而以平等的心态,冷静、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了巴尔扎克的最后时光,这种实录是对好朋友最深切的怀念,也是作者对生与死作理性思考的最好见证。
示例二这样写不恰当。巴尔扎克的死亡过程虽__,但作为挚友、浪漫主义作家的雨果,如果采用隐讳或艺术的笔法来写,可使巴尔扎克美好的形象永远留存于世人心中,而不至于让人怀念巨人时感到__和压抑。 (6分。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按照示例的形式,另选对象,仿写一个句子(正面反面立意都可以)。(4分)
示例: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啮噬着我们的心灵,将厌世和绝望的毒液注入生命。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孤芳自赏是一杯浓酒,它麻痹着我们的灵魂,将自负与狂妄的酒精植入身体。
②固步自封是一根锁链,它窒息着我们的思想,将保守与落后的铁锈嵌进肌肤。(也可从正面立意,只要符合题干要求即可)(4分,内容、形式各2分)
某中学高一(4)班将召开“为汶川灾区捐赠棉衣棉被”的动员会。下面是主持人开场白的开头和结尾,请你补出中间部分。要求紧扣主题,言简意赅,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4分)
| | 各 | 位 | 同 | 学 | , | 今 | 天 | 我 | 们 | 召 | 开 | “ | 为 |
汶 | 川 | 灾 | 区 | 捐 | 赠 | 棉 | 衣 | 棉 | 被 | ” | 的 | 动 | 员 | 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 | 学 | 们 | ! | 让 | 我 | 们 | 积 | 极 | 行 | 动 | 起 | 来 | , | 为 |
灾 | 区 | 的 | 同 | 学 | 送 | 去 | 一 | 份 | 温 | 暖 | 和 | 关 | 爱 | 。 |
示例一:让我们用爱心帮他们焐热冰冷的双手,让我们用责任帮他们驱走冬日的寒冷,让我们用赤诚帮他们点燃生活的希望。
示例二:当你看到灾区的同学冒着严寒发奋苦读时,当你听说灾区的同学因为寒冷辗转难眠时,难道你不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吗?(共4分,内容、形式各2分)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内容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要求:见解正确,是非分明,不超过30字。(4分)
小尚同学是扬州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学的是畜牧专业。他家在北方山区,为了让他完成学业,家里花了大量的钱。“原先总想能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好让家里人感到光彩。但现在看来操本行搞畜牧的可能很大,当然包括当猪倌。”在昨天招聘会现场,小尚表示,他已经投了四五份简历,并与一家招养猪管理岗位的合作社进行了接洽。
小尚所说的“猪倌”,其实是养猪管理岗位。如果应聘成功,他要管数百甚至上千头母猪。(新华网2009-3-1)
示例l:只要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示例2:岗位不分贵贱,处处皆可成才。(共4分,意思对即可)
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6分)
(1)________________,孰能无过?过而能改,________________。(《左传》)
(2)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苟子《劝学》)
(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人非圣贤 善莫大焉 (2)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4)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作者因禁烟事被贬伊犁(今新疆伊宁)。这首诗是作者出嘉峪关(长城的终点)后,至伊犁途中写的。②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
(1)诗人运用哪些手法来写天山?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说明。(4分)
(2)这首诗的后两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1)①比喻。首句用“万笏”来写天山群峰耸立的雄姿,用“琼瑶”比喻山上的积雪,写出天山的壮美。(2分)②拟人。“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两句写出天山如同主人一样成为诗人的向导和旅伴,给诗人带来极大的安慰。(2分)
(2)西行途中的寂寥,(1分)身处逆境中的幽默乐观,(1分)以及感叹时不饶人、壮志未酬的情怀。(2分)

9.A(逋:拖欠)
10.C(C因为,介词;A却/是;B并列/因果;D如果/你)
11.D(①表现廉洁④侧面表现⑥侧面表现)
12.C(不是因反对向捐款人授以官位的做法而险些被处分,而是反对停止捐款人必须经过保举才能升官的做法)
13.(1)有时(遇到)父亲告儿子,便含着泪进行劝说,以至儿子搀扶着父亲回去,很好地侍奉父亲。(共3分,“谕”“掖”“事”各占1分)
(2)(陆陇其)督促百姓疏通卫河,百姓开始很有怨言,认为开挖无水之河而使百姓疲惫不堪。(共3分,“浚”“颇”“病”各占1分)
(3)陆陇其任官时间不长,不了解情况,的确应该受到处罚,但是作为言官可以原谅。(共4分,“察”“诚”“处分”“贷”各占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对当前“时尚史学”的思考
“时尚史学”是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具体表现为社会传媒高调推出由各方专家对历史的“大众解读与评说”,同时伴之以大量带有“戏说、恶搞”成分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这一现象引发了历史教育与学术研究之间一系列的矛盾。比如历史研究与“时尚史学”的界限是什么,历史研究与历史知识普及的关系如何,史学工作者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如何,等等。这些问题确实需要社会,特别是历史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
“时尚史学”缺乏历史的现实价值表达。众所周知,历史认识的本质在于追求真实,求真是史学研究的一种基本价值导向,因为只有真实的历史,才具备历史的现实价值,始能真正发挥其社会教化功用,这一点早已为史学研究的内在规律所决定。历史研究的目的于此,历史知识普及的目的也在此,两者在这一点上是空前一致的。然而,历史学所普遍奉行的这一金科定律,在“时尚史学”中却遭到质疑,甚至由被扭曲之嫌。
“时尚史学”没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时尚史学”对此所做的解释是,它所面对的社会群体是普罗大众以及历史爱好者,它的目标在于历史知识的传播而非学术研究。“时尚史学”这一凝固的模式,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使之无法形成完整、系统的研究方法。
正因为如此,“时尚史学”似乎总是支离破碎,其兴趣点基本上围绕着一些固定的“热点”话题展开,而这些话题又总是和社会精英、帝王将相联系在一起。因此,“时尚史学”所讲述的内容几乎只能集中在历史上有限的、可讲的某些“英雄人物”,品说他们的丰功伟业、生活逸事、社会趣闻,而对波澜壮阔的社会活动却熟视无睹。这造成了“时尚史学”的某种局限和肤浅,而这种局限与肤浅注定其难以对历史有更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注定无法取得本质性认识。
众所周知,历史研究与教育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在于占有充足的史料、科学的方法,上述两者构成了历史认知活动的基本要素。“时尚史学”既没有在史料上倾注功力,它只是简单地运用了一般性、常识化的历史资料;同样,“时尚史学”在研究方法上也缺乏创新,难成体系,治史者对历史事件的生动描述,无法替代基本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缺乏史料与方法的历史研究与大众教育,无异于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不仅会制造大量谬误,而且也使其历史解释缺乏系统,这使“时尚史学”所体现的历史现实价值不能不受到扭曲。
史料与方法的匮乏,导致“时尚史学”所关注的对象注定只能是历史个体,而非社会大众。“时尚史学”始终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作为其鼎立研讨的对象,因而表现出强烈的“精英史学”印记,而且治史者也只能采取叙事性的讲史方法,不仅形式单一,而且立论薄弱。因此,“时尚史学”的治史观念简单而且粗糙,其历史意识陈旧而且落后。在“时尚史学”的论述中,历史不再是一种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现象、社会思想以及逻辑规律的混合体,而成为一个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历史故事。为了能表达这种温馨的历史故事,治史者们往往过分追求历史表达的方式,它所运用的历史语言虽然层峰迭起、波澜壮阔,但是许多定语却经不起推敲,缺乏科学的严谨性。此举严重削弱了“时尚史学”对历史的解释深度,使其历史结论流于平庸化、世俗化,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高度。
6.下列对“时尚史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尚史学”是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出现的一种由各方专家对历史进行“大众解读与评说”的新现象。
B.“时尚史学”注重对历史事件的生动描述,品说某些“英雄人物”的丰功伟业、生活逸事、社会趣闻。
C.“时尚史学”没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做支撑,缺乏历史的现实价值表达。
D.“时尚史学”只围绕某些和社会精英、帝王将相联系密切的固定热点话题展开。
7.下列对“时尚史学”“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高度”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尚史学”讲述的内容几乎只局限在某些“英雄人物”身上,对波澜壮阔的社会活动熟视无睹。
B.“时尚史学”既没有在史料上倾注功力,在研究方法上也缺乏创新,不能自成体系。
C.“时尚史学”对历史的解释缺乏深度,其历史结论流于平庸化、世俗化。
D.“时尚史学”过分追求历史表达的方式,它所运用的历史语言许多定语经不起推敲,缺乏科学的严谨性。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求真是史学研究的一种基本价值导向,但这一点在“时尚史学”中遭到质疑,甚而被扭曲。
B.“时尚史学”对历史缺乏系统解释,致使大量谬误产生,其历史现实价值受到扭曲。
C.“时尚史学”受自身研究目标和所面对的群体的限制,无法形成完整、系统的研究方法。
D.“时尚史学”始终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作为大力研讨的对象,治史者也只能采取叙事性的讲史方法。
6.D(原文的表述是“‘时尚史学’似乎总是支离破碎,其兴趣点基本上围绕着一些固定的“热点”话题展开,而这些话题又总是和社会精英、帝王将相联系在一起”)
7.C(此项是结果而非原因)
8.B(窜改了原文的句间关系。原文的表述是“缺乏史料与方法的历史研究与大众教育,……不仅会制造大量谬误。而且也使其历史解释缺乏系统,这使‘时尚史学’所体现的历史现实价值不能不受到扭曲”)
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全球性失业大潮前,政府刺激经济、增加就业的措施能否取得明显效果仍是未知数。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为失业人士开出药方,在危机中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B:2008年度耕地面积净减少29万亩,比2007年净减少61万亩,下降近50%左右。这表明中国耕地保护取得成效,耕地减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C:2009年2月2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2008年国别人权报告》,再次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进行指责和粗暴干涉,而对自己糟糕的人权纪录只字不提。 D:这位房产分析师认为,通过政府出面收购房源,可以使市场成交量在短期内得以拉升,给市场以“回暖”的预期,以刺激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