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对当前“时尚史学”的思考

“时尚史学”是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具体表现为社会传媒高调推出由各方专家对历史的“大众解读与评说”,同时伴之以大量带有“戏说、恶搞”成分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这一现象引发了历史教育与学术研究之间一系列的矛盾。比如历史研究与“时尚史学”的界限是什么,历史研究与历史知识普及的关系如何,史学工作者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如何,等等。这些问题确实需要社会,特别是历史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

“时尚史学”缺乏历史的现实价值表达。众所周知,历史认识的本质在于追求真实,求真是史学研究的一种基本价值导向,因为只有真实的历史,才具备历史的现实价值,始能真正发挥其社会教化功用,这一点早已为史学研究的内在规律所决定。历史研究的目的于此,历史知识普及的目的也在此,两者在这一点上是空前一致的。然而,历史学所普遍奉行的这一金科定律,在“时尚史学”中却遭到质疑,甚至由被扭曲之嫌。

“时尚史学”没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时尚史学”对此所做的解释是,它所面对的社会群体是普罗大众以及历史爱好者,它的目标在于历史知识的传播而非学术研究。“时尚史学”这一凝固的模式,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使之无法形成完整、系统的研究方法。

正因为如此,“时尚史学”似乎总是支离破碎,其兴趣点基本上围绕着一些固定的“热点”话题展开,而这些话题又总是和社会精英、帝王将相联系在一起。因此,“时尚史学”所讲述的内容几乎只能集中在历史上有限的、可讲的某些“英雄人物”,品说他们的丰功伟业、生活逸事、社会趣闻,而对波澜壮阔的社会活动却熟视无睹。这造成了“时尚史学”的某种局限和肤浅,而这种局限与肤浅注定其难以对历史有更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注定无法取得本质性认识。

众所周知,历史研究与教育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在于占有充足的史料、科学的方法,上述两者构成了历史认知活动的基本要素。“时尚史学”既没有在史料上倾注功力,它只是简单地运用了一般性、常识化的历史资料;同样,“时尚史学”在研究方法上也缺乏创新,难成体系,治史者对历史事件的生动描述,无法替代基本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缺乏史料与方法的历史研究与大众教育,无异于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不仅会制造大量谬误,而且也使其历史解释缺乏系统,这使“时尚史学”所体现的历史现实价值不能不受到扭曲。

史料与方法的匮乏,导致“时尚史学”所关注的对象注定只能是历史个体,而非社会大众。“时尚史学”始终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作为其鼎立研讨的对象,因而表现出强烈的“精英史学”印记,而且治史者也只能采取叙事性的讲史方法,不仅形式单一,而且立论薄弱。因此,“时尚史学”的治史观念简单而且粗糙,其历史意识陈旧而且落后。在“时尚史学”的论述中,历史不再是一种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现象、社会思想以及逻辑规律的混合体,而成为一个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历史故事。为了能表达这种温馨的历史故事,治史者们往往过分追求历史表达的方式,它所运用的历史语言虽然层峰迭起、波澜壮阔,但是许多定语却经不起推敲,缺乏科学的严谨性。此举严重削弱了“时尚史学”对历史的解释深度,使其历史结论流于平庸化、世俗化,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高度。

6.下列对“时尚史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尚史学”是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出现的一种由各方专家对历史进行“大众解读与评说”的新现象。

B.“时尚史学”注重对历史事件的生动描述,品说某些“英雄人物”的丰功伟业、生活逸事、社会趣闻。

C.“时尚史学”没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做支撑,缺乏历史的现实价值表达。

D.“时尚史学”只围绕某些和社会精英、帝王将相联系密切的固定热点话题展开。

7.下列对“时尚史学”“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高度”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尚史学”讲述的内容几乎只局限在某些“英雄人物”身上,对波澜壮阔的社会活动熟视无睹。

B.“时尚史学”既没有在史料上倾注功力,在研究方法上也缺乏创新,不能自成体系。

C.“时尚史学”对历史的解释缺乏深度,其历史结论流于平庸化、世俗化。

D.“时尚史学”过分追求历史表达的方式,它所运用的历史语言许多定语经不起推敲,缺乏科学的严谨性。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求真是史学研究的一种基本价值导向,但这一点在“时尚史学”中遭到质疑,甚而被扭曲。

B.“时尚史学”对历史缺乏系统解释,致使大量谬误产生,其历史现实价值受到扭曲。

C.“时尚史学”受自身研究目标和所面对的群体的限制,无法形成完整、系统的研究方法。

D.“时尚史学”始终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作为大力研讨的对象,治史者也只能采取叙事性的讲史方法。

6.D(原文的表述是“‘时尚史学’似乎总是支离破碎,其兴趣点基本上围绕着一些固定的“热点”话题展开,而这些话题又总是和社会精英、帝王将相联系在一起”)

7.C(此项是结果而非原因)

8.B(窜改了原文的句间关系。原文的表述是“缺乏史料与方法的历史研究与大众教育,……不仅会制造大量谬误。而且也使其历史解释缺乏系统,这使‘时尚史学’所体现的历史现实价值不能不受到扭曲”)

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全球性失业大潮前,政府刺激经济、增加就业的措施能否取得明显效果仍是未知数。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为失业人士开出药方,在危机中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B:2008年度耕地面积净减少29万亩,比2007年净减少61万亩,下降近50%左右。这表明中国耕地保护取得成效,耕地减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C:2009年2月2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2008年国别人权报告》,再次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进行指责和粗暴干涉,而对自己糟糕的人权纪录只字不提。 D:这位房产分析师认为,通过政府出面收购房源,可以使市场成交量在短期内得以拉升,给市场以“回暖”的预期,以刺激房市。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妨碍 额首称庆 指手画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B:照相 老羞成怒 光风霁月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C:盟誓 休戚相关 一如既往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D:愁怅 蛛丝马迹 造谣惑众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4分)

  2004年2月20日新华社北京讯 近来,美国有些媒体报道,美国参议员克里曾于1996年涉嫌接受中国军事情报部门政治捐款。针对美国媒体散布的谣言,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代表中国政府多次在正式场合予以批驳。另悉,所谓中方在美国从事政治捐款没有事实根据,克里本人断然否认接受过“中国的政治捐款”。在昨天的记者招待会上,又有记者提问,请章启月对“中方在美国从事政治捐款”的报道发表评论……

  [要求]①写一段话,模拟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重申中国政府的态度并指出媒体报道谣言的危害性。②“答记者问”,不要超过80个字,但必须恰当使用一个成语。

答案举例:正如我多次讲过的,所谓中方在美国从事政治捐款的说法已被事实证明纯属无稽之谈,不值一驳。对有些媒体轻率报道这种旨在破坏中美关系的谣言,我深表遗憾。(4分。要点:重申态度,2分;指出危害,1分;成语,1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废 墟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城中陨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一位朋友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朋友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

  我只怕,人们把所有的废墟都统统刷新、修缮和重建。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怀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结果,两相杀伐,两败俱伤,既斫伤了历史,又砍折了现代。鲜血淋淋,伤痕累累,偌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擅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惟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人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赴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

  现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级台阶。他不会妄想自己脚下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台。因此,他乐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台阶。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因此,古代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作者梳理自己对废墟的复杂情感,冲淡了“诅咒”,深化了对废墟文化的理解。

  B. “我”的朋友喜欢趁着残月的微光行吟于废墟间,以对晨曦的期待驱遣文人的矫揉。

  C. “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中的“层累”,指历代遗留的见证着失败与屈辱的废墟。

  D. “以古代今”与“以今灭古”殊途同归,既亵渎了历史,又阻碍现实社会的前进。

  E.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文明发端于古代废墟;存留废墟,则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2. “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请你说说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4分)

3. 填空(4分)

  (1)作者以“_______________”喻指废墟的价值,它告诫后人切莫忘记历史的经验教训。(本题填写的文字,必须从原文中摘录。)

  (2)如果为废墟而羞愧,则往往会_________的真面目,这正如在给真正的悲剧_________。(本题填写的文字,不得出现“废墟”一词。)

4.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古代废墟价值和存留废墟的主要看法。(谈看法,可分条陈述,有三条即可;你可以赞同作者的观点,但不必拘泥作者的观点。)(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1. BC(B项,将文中“我”的两位朋友对废墟的不同的审美方式统一为一种描述,违背原文意思。C项,从第2段推知,“层累”是指对废墟意义的片面认识,这种认识沿传既久不断积淀。)(共4分。选对一项得2分;多于两项,本题不得分。)

2. 要点:作者意在表明这样的观点――历史遗迹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因此“新的废墟”的出现和“旧的废墟”的漫灭都是历史的必然。(4分。解析作者的意图,应依据第3段;答案意思对即可。)

3. (1)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2分)(2)①掩盖历史②附缀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每处1分。)

4. 作答说明: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作者对古代废墟价值的认识是作答的重要依据。作者认为:①废墟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②废墟是历史片段的记录,具有研究价值。③废墟可驱遣人们联想史实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具有教育价值。为此,作者提倡保全废墟的原貌,树立正确的废墟文化观念,使之对现代文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共6分。每个要点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识别生命大分子

  所有的生物体都含有包括DNA和蛋白质在内的生物大分子。科学家一直梦想能辨识其“身份”,进而“看清”它们是“什么样子”,以推进生命科学的研究进程。

  传统质谱测定分析法只能用于分析小分子和中型分子,而对于生物大分子的分析却长期面临着如何从液态中分离带电分子并使之在气态中悬浮的技术困难。“解吸附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对分离并在气态中悬浮带电分子是十分有效的,使质谱分析生物大分子有了新突破。使用传统质谱分析方法,首先要将成团的蛋白分子拆分成各自独立的单个分子,将其电离并使之悬浮在真空中,然后让它们在电场作用下运动。由于质量和所带电荷的差异,它们通过指定距离的时间也就不同。质量小的离子和电荷大的离子速度快,相反的则慢些。通过测定不同分子的运行时间,就可计算出分子的质量。但生物大分子比较脆弱,在拆分和电离过程中它们的结构和成分很容易被破坏。

  由美国科学家芬恩和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发明的两种方法弥补了这一缺陷。芬恩运用电喷雾质谱技术使液体蛋白质分子雾化成细小的带电液滴,随着溶剂的蒸发,液滴表面电荷强度逐渐增大,以产生悬浮的带电离子;正是这“小小精灵”致使分析物以单电荷或多电荷离子的形式进入气相,然后在电磁场作用下分离,不同质荷比的离子被探测形成质谱。此过程的第一推进力是高电场。芬恩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初衷,而且有额外的收获。电喷雾质谱测定法能使电荷离子质荷比降低到普通质量分析仪器可以检测的范围,因此它的分析对象不仅是单一大分子类型。田中耕一则采用软激光解吸附质谱技术,即在样品能量、结构及化学环境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用激光照射这些成团的蛋白质大分子,这些分子吸收足够多的入射光能量后崩解成悬浮的碎片即带电离子,然后在电场中加速飞行形成质谱。田中耕一率先完成了激光技术与生物大分子的链接。现今多项激光解吸附应用技术都是软激光解吸附质谱测定法原理的“产物”。看来,田中耕一也有额外的收获。

  解读生物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破译生命信号系统奥秘的关键(查明“身份”)已由梦想成为现实。200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为芬恩与田中耕一共享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的贡献推动生物大分子研究的进程。此后,科学家借助核磁共振技术揭示了生物大分子的真面目,并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完成了对多种罹患危险性疾病(如疯牛症)生物个体的蛋白质分子结构测定。

1. 对“电喷雾质谱技术”与“软激光解吸附质谱技术”在分析生物大分子过程中共同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二者都是为解决“从液态中分离带电分子并使之悬浮”这一难题设计的。

  B. 这两种方法最终都使带电离子在电场中形成蛋白质大分子质谱。

  C. 二者不仅完成了对蛋白质大分子的质谱分析,而且都有超出预想的成功。

D. 这两种方法都成功地使蛋白质大分子完整地分离,同时也被电离。

2.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先进的质谱测定方法也只能完成查明生物大分子“身份”的任务。

  B. 利用“解吸附技术”分离在气态中悬浮的带电分子十分有效。

  C. “看清”生命大分子是“什么样子”还需要利用核磁共振技术。

  D. 田中耕一是世界上运用激光技术分析生物大分子并取得成功的第一人。

3. 填空(3分)

  使用电喷雾质谱技术必须要有______才能使液体蛋白质分子______,以产生悬浮的带电离子。这是“芬恩质谱测定技术”的关键环节。

4. 简答(3分)

  芬恩与田中耕一各有什么“额外的收获”? (不得抄录原文)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1. D(A项,B项,没有针对“分析过程”中的共同点来叙述,而是这两种方法的作用或结果。C项,转移话题。)(3分)

2. B(“分离在气态中悬浮的带电分子”是对原文的错误整合。原文“它对分离并在气态中悬浮带电分子是十分有效的”一句中“悬浮”是“使带电分子悬浮”的意思。)

3. 高电场 雾化(共3分。“高电场”,2分;“雾化”,1分。)

4. ①电喷雾质谱测定法也适用于分析小分子和中型分子。②现今多项激光解吸附应用技术都利用了软激光解吸附原理。(共3分。答对其一即可得2分,抄录原文不能得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旧北京城经元明两代的建造经营,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城设计的基础上,最后完成的杰作。 B: 最近,有个轰动红学界的消息从北师大传出,一位女博士生在该校图书馆意外发现一部前人从未提到过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 C: 在西部大开发中,一些“老区”的领导已经认识到了改变产业结构的重要,他们希望再造一个更为辉煌的未来。 D: 倡导并鼓励多写多演现代戏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否则,拿不出新的作品来,就难于抵制一些不健康的甚至低级庸俗的东西。

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机杼 如梗在喉 毁家纾难 焕然冰释 B: 陷井 满腹经伦 作威作福 琳琅满目 C: 蛰居 莫衷一是 独辟蹊径 学贯中西 D: 翔实 常备不懈 迷天大谎 轻歌漫舞

请以“距离”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参照2008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注意:内容项的一等和二等应参照新标准,都是“符合”题意;错别字,错一个扣1分;改换题目的,扣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默契合作的“黑牡丹”

于丽萍

黑鹳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禽之一,目前的数量十分稀少。它的外形酷似鹤、鹭,长嘴长腿,一对翅膀丰厚宽大,飞翔起来显得极其轻快优雅。它是一种大型涉禽,主食小鱼、小虾、蟹、螺和蛇类、蛙类等,白天喜欢在竹木掩映的河溪之畔散步、觅食和小憩,晚上则成群栖息在高高的树桠上。它体长1米左右,雄鹳除腹肋部的羽毛是纯白色之外,其他与雌鹳一样,均呈深黑色,并泛出一种浓淡变幻、富丽秀美的紫青色光泽,曾被称为鸟中的“黑牡丹”。

黑鹳是一种十分友爱的野生禽类,配偶之间在共同生活中,合作得十分默契,特别是协力捕鱼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中,一对比翼飞来的“黑牡丹夫妇”徐徐降落在清流溪畔。个头稍矮的雌鹳,首先警觉地前后扫视一番,就跨入一段较为狭窄的溪中,缩起长脚,静静地伫立着,做好守溪待鱼的准备。个头高大的白肋黑鹳,一直用温柔的朱红色圆眼,看着雌鹳做好了准备,便展翅飞到水面较宽的溪水上游,放开两条健壮的长腿,使劲扑打着翅翼,快速地从溪中朝下奔去,身后溅起了一道白练,“哗哗”地响个不停。溪中的鱼儿,受到雄鹳的惊扰驱使,无不惊恐万状,成群结队地顺流逃逸,自然要冲过雌鹳守着的浅水窄口。于是,恭候在一旁的雌鹳,只需举“颈”之劳,便可啄住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当做美味。当雌鹳在下游吃饱之后,就会飞向上游,让雄鹳去守口,自己到上游赶鱼下来,让雄鹳也美美地享受一番。

当然,除了抓小鱼、小虾当“点心”外,“黑牡丹夫妇”还能抓鳝鱼当“大餐”呢。

生活在水田、沼泽淤泥中的鳝鱼,善于拱泥入洞,隐居其中。生性孤癖的鳝鱼,只在夜间出来觅食,白天一般躲着不出来。对于涉禽来说,黄鳝的外表溜滑,易于吞吃,且营养丰富、热能耐久,是难得的美味佳肴。夏秋之交,鳝鱼特别肥腴,自然会成为“黑牡丹夫妇”的捕食对象。“夫妻”俩成天徜徉在黄鳝出没的荒沼野塘中,常以自己的长喙当做犁头,耐心犁开洞穴,寻找着鳝鱼起居留下的蛛丝马迹。一旦发现鳝鱼的泥穴,双方就会轻轻地拍起“翅语”,并配以短促的低叫,示意齐心协力。于是,两只黑鹳摆开围堵的架势,轮番对着泥穴口察看。如发现成功在望,雄鹳就跃入水中,使劲将长喙插入泥穴,朝两边翻动;雌鹳则屏息静气地严阵以待,准备举喙擒捉受惊逃出来的鳝鱼。由于鳝洞一般都打得很深,很难挖掘,雄鹳经常要累得抬头小憩,只好由雌鹳来继续完成。经过反反复复的轮流苦战,终于逼得鳝鱼夺路逃窜。这下子正中“黑牡丹夫妇”的下怀,两鹳立即伸颈夹击,才将鳝鱼擒拿到嘴。

当然,这种功到垂成的概率还是很小的,因为鳝鱼也是个聪明的求生者,常常是“狡兔三窟”。当“黑牡丹夫妇”在洞外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滑溜溜的鳝鱼早已悄悄溜走了。“夫妻”俩运气不好,苦苦地折腾了大半天,却是徒劳无功。遇到这种情况,雄鹳便显得暴躁不已,连连仰天长鸣,并使劲儿用翅膀抽打着水面。雌鹳却很有耐心,常常柔声柔气地应答着,紧紧地依偎在“丈夫”的身旁,不停地用翅膀梳理着“丈夫”的羽毛,极力安抚它。经过雌鹳一番安慰,雄鹳的情绪开始稳定下来,恢复了平静。接着,就交头接耳一番,似乎又有了好主意。一会儿,双双展翅飞起,在绿野清流的视野里,两只优雅的“黑牡丹”飞向新的地方。

(选自《科学之友》2009年第4期)

19.本文第二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0.文章最后一段说,“鳝鱼也是个聪明的求生者”,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分)

21.“黑鹳是一种十分友爱的野生禽类,配偶之间在共同生活中,合作得十分默契”,从全文来看,黑鹳的“友爱”和“默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22.作为科普文章,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举例加以赏析(答出两条即可)。(6分)

19.紧扣文题,(1分)抓住黑鹳特点,(1分) 概括本文写作重点,(1分) 统领下文。(1分)  

20.(1)鳝鱼善于拱泥入洞,隐居其中。(1分)  (2)只在夜间出来觅食,白天一般躲着不出来。(1分)  (3)鳝洞一般都打得很深,很难挖掘。(1分)  (4)鳝鱼常常是“狡兔三窟”,当发现危险时就悄悄溜走。(1分)  

21.(1)能够关爱、理解和体谅对方,真诚为对方着想。雄鹳总是主动承担重担,具有奉献精神。雌鹳也不是坐享其成,而是尽其所能。双方既分工又合作,齐心协力,相互配合,轮流上阵,互助互惠,满足双方的需求。  (2)注意情感交流。在遇到挫折雄鹳情绪不稳定时,雌鹳理智劝慰、安抚,使其平静,共同寻找新的起点。(每点2分)  

22.(1)拟人化。本文把黑鹳比拟成人,按照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动物动作的目的,写得像人那样有思想、有情感,生动活泼,十分亲切,富有浓郁的人情味。  (2)强烈的感__彩。本文字里行间浸透着对黑鹳默契合作互助友爱的喜爱、欣赏和赞美之情,带有强烈的感__彩。如“个头高大的白肋黑鹳,一直用温柔的朱红色圆眼,看着雌鹳做好了准备”一句中“温柔”一词,作者就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黑鹳以人的情感,用词生动亲切,既写出了雄黑鹳与“妻子”的“友爱”和“默契”,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又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3)准确。举例、赏析略。  (4)生动、形象。举例、赏析略。  

 评分标准:每条3分,其中特点1分,准确举例1分,赏析1分;答对两条即可得满分6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