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表达要求将下列词语组成句子。(不能增减词语)(4分)
5月19日 校长 是 在会上 向灾区 提议 捐款 全校师生
(1)以“5月19日”为表达重心
。
(2)以“校长”为表达重心
。
(1)校长是5月19日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校长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是5月19日。
(2)是校长 5月19日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
填空(任选一组5分)
【A.组】
(1)李白在《将进酒》中有句诗句,意思是说人生得意的时候,就该尽情地享受,不要辜负美酒,拿着酒杯与明月空自相对。这两句诗是
“ , 。”
(2)杜甫在《蜀相》诗中有哀叹诸葛亮壮志未酬悲愤心情的诗句,这两句诗是
“ , 。”
(3)《胡同文化》是当代作家 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对现代文明进步中北京胡同的没落,充满复杂难言的感情。
【B.组】
(1)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无题》中两个著名的诗句,生动描写了两情相悦、默契互通的心灵感应的欣喜和欢愉之情,这两句诗是
“ , 。”
(2)古代诗文有许多描写水天景象意境生动的名句,如柳永《雨霖铃》 “念去去,千里烟波, ”;苏轼《赤壁赋》:“ ,水光接天。”
(3)《百年孤独》的作者是 ,哥伦比亚著名小说家。
A组(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2)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汪曾祺
B组(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2)暮霭沉沉楚天阔 水光接天 (3)加西亚・马尔克斯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此诗作于作者被贬夷陵任县令之时。
(1)“冻雷惊笋欲抽芽”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分)
答:
(2)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分)
答:
(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联作简要赏析。(4分)
答:
(1)运用了拟人手法。
(2)前两联描写了虽然已是二月,但偏远山城依然春风难到,百花未开,残雪压着枝条,树丫上尚留着经过冬天的橘子,冷雷惊起地下的竹笋,不久就要抽出嫩芽来。虽然自然环境恶劣,于料峭春寒中却依然见出盎然春意,颇富生机。
(3)第三联写诗人夜不能寐,听到北归春雁的声声鸣叫,勾起了诗人无尽的“相思”;病中度过这新年,不免感叹时光流逝,景物变迁,抒发了诗人远谪山乡,寂寞苦闷之情。第四联由上联的寂寞愁闷一转而为坦然豁达,充满了向上的希望。
9.B 10.B 11.D
12.(1)只是(追求)恩德遍及百姓,并且功勋延及国家,来光耀后世而流传无穷无尽。
(2)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是能轻易地衡量吗?
(3)他的丰功伟绩,被铭刻在鼎上,流传于弦歌之中的原因,是国家的荣耀,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情上说是光荣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啊。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礼遇,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称羡,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足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的壮盛,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一事,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有用恩德施于百姓,使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赞美的诗歌传播在四面八方,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
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赠送给相州百姓。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置放得如泰山般的安稳,真可称得上是国家的重臣啊。他的丰功伟绩,因此而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乐于向天下宣传叙述,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共9分,每小题3分)
“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王学泰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把他视为“集大成”者、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突出了其道德含义(郭沫若在为杜甫写的对联中称杜甫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当然这也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精神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着眼于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君爱国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君爱国”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杜甫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如钱钟书先生所说是“社交活动的必需品,贺喜庆吊丧,送往迎来,都用得着,所谓“牵率应酬”(见《宋诗选注・王安石》)。要学诗,必须读诗,古代学子读完“三百千”三本小书后,就要学诗了。除了一些的初级作品(如《千家诗》)外,他们平常接触最多的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学有规范。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如五律七律,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杜诗的“分门集注本”一直流传到现在,民国期间,商务印书馆曾影印,编入“四部丛刊”)。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正是由于这种需求,历代的文人学者也热衷编纂、校订、注解、选编杜诗(在诗人个人选注中占第一位传世与存目近千种),坊间也乐于刊刻,可见它是畅销书。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杜诗在古代社会中的普及程度。
中国人普遍缺少zōng jiāo 信仰,更少zōng jiāo 感,蔡元培先生倡导用美育代替zōng jiāo 。中国优美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于陶冶之外还有教化作用,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意义。
6.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称杜甫“圣于诗者”或“诗圣”的根据的一项是
A.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很高,人们视之为“集大成”者。
B.杜甫写诗技艺很高,无体不工、无美不备。
C.杜诗中“忧国忧民”精神是诗歌界的主流理论。
D.杜诗中有伦理价值思想,儒学内涵丰富。
7. 对古代文士积极学习杜诗的根本原因,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日常功课之一就是要学习诗歌创作。
B.杜诗合乎格律诗的要求,平仄押韵,规范合理,质量高,数量足。
C.书商们把杜诗分类编排,便利了古代文士们模仿各类杜诗。
D.通过阅读,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容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8. 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袁宏道“新诗日日千余言”中提到的新诗,大多是抒写个情和性情的诗句。
B.明清时代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必须吟咏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以显其风雅。
C.科举考试中要求写“排律”形式的试帖诗,这是模仿杜诗中的“五排”而产生的。
D.文士的性格是由杜甫思想塑造起来的,即使在今天,杜甫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6、C(原文中“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
7、B(由原文第三段可知)
8、A(B、原文第三段只是说“大量用而不是必须吟咏”,文中也没有体现出“显其风雅”;C、由原文“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可知此项是错误的。D、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杜诗对后世文人的士大夫的性格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而说“文士的性格是由杜甫思想塑造起来的”则错。)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英国伦敦高等法院日前裁决,《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郎被控抄袭另一畅销书著作权的罪名不成立。 B:日前,网易、新浪等14家网站联合向全国互联网界发出文明办网倡议书,号召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社会的共同呼唤、家长的强烈要求和保障未成年人的迫切需要。 C:十一长假前夕,有关部门就旅游景点门票是否提价一事作了听证,可是听证结果似乎很难让消费者满意。 D:一份由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吴燕生和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总设计师刘竹生领导的科研小组提供的研究报告表示,我国目前的火箭运载能力,已经能保证完成绕月工程所需要的飞行器发射任务。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 埃及海军3日已向客轮失事海域紧急调遣3艘舰艇和数架直升机,执行 任务。② 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在发布会上宣布了赠台大熊猫 的最终结果。③ 正是历史的多种原因,西藏的经济比内地落后,比沿海发达地区 落后。
A:搜寻 筛选 越发 B:搜救 遴选 更加 C:搜寻 遴选 更加 D:搜救 筛选 越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6分)
永恒的坐标
终于来到奥林匹亚。
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到达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森、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齐整,空气中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自然的清香。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会猛然停步,因为被一种阵势吓着了: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础、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像无数古代老将军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
这条大街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人类的健康。
见到了宙斯殿和希拉神殿,搞清了古代每次运动会前点燃圣火的路线,抬头仰望昂首云天的无数石柱,不能不承认,健康是他们的zōng jiāo 。
走进一个连环拱廊,便到了人类黎明期最重要的竞技场。跑道四周的观众看台是一个绿草茵茵的环形斜坡,能坐四万人,中间的几个石座,那是主裁判和贵宾的席位。 …… 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的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古代希腊追求人的双重健康: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智力的健康毋须多言,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说,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数学、美学、医学、法学等等领域,我们至今仍是用希腊的基础话语在思考;肢体的健康更有一系列强大的证明,例如今天全世界还在以奥林匹克和马拉松的名义进行体育竞赛,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
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才是他们有关人的完整理想。我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大多须发茂密,肌肉发达,身上只披一幅布,以别针和腰带固定,上身有一半袒露,赤着脚,偶尔有鞋,除了忧郁深思的眼神,其他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别。
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很少构想两相溶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因此,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我历来认为各种伟大文明都自我成结构,很难拆开了作局部比较,但在奥林匹亚,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而这个差距的产生,不是由于局部,而是关及人的整体。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机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的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缺少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人,在林泉之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摘自余秋雨《千年一叹》)
14.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2分)
答:(1)
(2)
15.作者写“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础、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像无数古代老将军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
(1)作者写这段话表达的意思和作用是什么?(4分)
答:
(2)这段话用了什么手法?(2分)
答:
16.作者在文中说:“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这个差距的实质是什么?(4分)
答:
17.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从奥林匹亚的楼础、殿基和雕塑联想到奥林匹亚的精神,赞颂对两种精神的追求
B.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原因是这里是人类黎明期最重要的竞技场。
C.“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作者在这里用排比的句式,强调了别的文明也有智力和肢体这两方面的提倡。
D.作者在奥林匹亚领受了不轻的文明冲撞,反思了古代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的差距。
E.作者在文中写到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很贤者的全身雕像,主要是为了表明希腊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
14.(1)这是全人类的体育圣地。(2分)(文中两次提到“圣地”,这个圣地不仅是值得景仰,它的精神已为全世界所接受。) (2)把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结合在一起。(2分)
答“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的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或答“他们有关人的完整思想”。都可以接受。(这方面是作者特别强调的,它是奥林匹亚精神的核心,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健康。)
15.(1)这样写突出了圣地虽然年代久远,却仍给人一种威严和庄重的感觉;引起人们对古希腊文明的深沉思考。(4分)(分析合理即可,意思2分,作用2分) (2)采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两点,一点1分,共2分)
16.古希腊文明把健康如此强烈的纳入文明,关注人的整体,追求人的双重健康;而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机体意义上的自我。(回答要两方面比较,一个方面2分,共4分,不倒扣分。)
17.AD(B项中最早的竞技场不是仰望的直接原因,作者赞颂的是一种精神;C项中别的文明虽然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常常顾此失彼,这个排比句说的是顾此失彼的种种表现;E项中写看的雕像是因为这些雕像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别,从而阐明对双重健康的追求。)(一项2分,共4分,选错不倒扣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阁 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本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跃马:指公孙述,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借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
(1)这首诗把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与身世凄凉之感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杜诗的沉郁风格。请做具体分析。(4分)
(2)诗歌的第二联写出了怎样的自然景象,并说说你的感受。(4分)
(1)内心的悲哀愤慨之情。(1分)作者一心为国,却遭人嫉恨,灰心失望之余,上朝回来典衣买酒,以醉消愁,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牢骚不平与悲愁怨愤。(2分)
(2)前两联叙事见情,后两联情景交融。万花深处,蛱蝶翻飞,时隐时现;蜻蜓点水,缓缓飞来姿态从容。“深深”“款款”不仅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美景,(1分)也表达了作者对蝴蝶蜻蜓的喜爱,更反衬了内心的失意悲慨。(2分)
8. A(A连词,因为;连词,来。B介词,替、给。C副词,竟然、却。D助词,的。)
9. C(①写梁鸿葬父,与“崇尚节操”无关。④写梁鸿为了生存而替人赁舂,与“崇尚节操”无关。⑥写梁鸿著书情况,与“崇尚节操”无关。)
10.A(A原因是“而不为章句”,并非因为家境贫寒)
11.(1)曾经不慎遗留火种(引起火灾)蔓延到别人的房屋,梁鸿就寻找被烧的人家,问他们损失了什么,把猪全部拿来赔偿他们。(句子大意对,2分。重点实词对,每个1分)
(2) 这样,只怕是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2分)
(3)(第二天)清早起来,(妻子)便拐弯抹角地跟踪丈夫。(走遍)整个都城,没有谁停下来与他交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