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生命不同于无机物质,它既遵从于物理化学的基本规律,又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任何生命都毫不例外地有着十分微妙的结构体系。有人就把细胞和各种细胞器,比拟为“最精密的分子工程”。这个工程,有固定的参考指标――遗传体系,并可以逐级放大。它的结构则与行使的功能无比协调,在部分和整体之间,不同层次之间,不同组织之间,都保持着有条不紊的相互关系,由小秩序组成大秩序,并能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作出确切反应,进行合成和分解代谢。而在上下两代间,则通过互补复制,维持了物种的持久性和可变性。现在知道,正因为这一系列非凡复杂的分子组合特点,才表现出了无比微妙的生命属性。
随着认识的加深,人们还找到了研究生命的要领。一位科学家写道:“阐明把历代所获得的性状贮存起来,并无误地传给子孙的遗传机理,乃是打开生命奥秘之门的一把钥匙。”这把“金钥匙”在科学家的悉心探究之下,目前已经能够说出个头绪了。
现在知道,生物的一切性状都是以密码方式记录在遗传物质之中,这种密码通过准确的复制,可以完美无缺地传递到下一代。在发育过程中,通过转录和翻译,将表达为固有的生物性状。这就是青蛙之所以成为青蛙,蝴蝶之所以成为蝴蝶的基本依据。目前科学家不但查明了各个密码单词的含义,还编制出了奇妙的“密码词典”。于是在这里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终于密切无间地汇合起来了。
6、下列内容不属于文中加点的“这一系列”所指内容的一项是
A.、有固定的参考指标 B、由小秩序组成大秩序
C.、上下两代互补复制 D、进行合成和分解代谢
7、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细胞和各种细胞器在部分和整体之间、不同层次之间、不同组织之间可互补复制。
B.、把历代所获得的性状贮存起来并无误地传给子孙,这是打开生命奥秘之门的一把钥匙。
C.、遗传物质中的密码是通过转录和翻译完美无缺地传给下一代的。
D.、科学家们认为,研究生命的要领在于阐明生物一切性状的遗传机理。
8、对本文提供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的一切性状以能够复制的密码方式传给下一代。
B.、查明密码含义、编制“密码词典”,是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汇合的结果。
C.、转录和翻译遗传物质中的密码,可保持固有的生物性状。
D.、来自不同学科的科学家悉心研究,终于找到了生物的遗传机理,从根本上破解了生命的奥秘。
6、A.“这一系列”是指非凡复杂的分子组合特点,A项“参考指标”指的是整个“遗传体系”。
7、D.A项只能在上下两代之间通过“互补复制”维持物种的持久性和可变性;B项的“钥匙”是“阐明……的道理”的喻体;C项中密码通过“准确的复制”传给下一代。
8、D.D项的“从根本上”与第二段末句“能够说出个头绪”矛盾。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南京的几座规模宏大的立交桥我都见过,尤其是中央门立交桥,我天天路过,因此我也是个南京通了。 B:世界各地的宇航界专家、政要和媒体认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太空新时代。 C:“扬州八怪”并非都是扬州人,其实指的是形成于扬州的八位画家的某些共同特征,或曰扬州画派。 D:如何防止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校学生,在学校周边免遭抢劫,是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大事。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穷源朔流 潸然泪下 礼尚往来 手不失卷 非淡泊无以名志 B:云谲波诡 传宗接代 毛骨耸然 搜罗人才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C:鬼鬼祟祟 如火如荼 枉费心机 惟命是听 水至清则无鱼 D:深为婉惜 恪尽职守 好高鹜远 通霄不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006年5月29日,湖南省常宁市中医院张厚兴等6名医生,向常宁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该医院补发“被克扣三年之久的绩效工资”。原来,按照该院的“经济管理方案”,医生的工资资金与医院的经济收入挂钩。张厚兴等6名医生之所以拿不到“绩效奖”,是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这场医院与医生之间的纠纷,实质是制度与良知之间的矛盾。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制度对良知的逆淘汰-----道德高尚的人最先被淘汰出局,昧着良心的人反而可以风光无限。
请以“守住良知”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按表达要求将下列词语组成句子。(不能增减词语)(4分)
5月19日 校长 是 在会上 向灾区 提议 捐款 全校师生
(1)以“5月19日”为表达重心
。
(2)以“校长”为表达重心
。
(1)校长是5月19日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校长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是5月19日。
(2)是校长 5月19日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
填空(任选一组5分)
【A.组】
(1)李白在《将进酒》中有句诗句,意思是说人生得意的时候,就该尽情地享受,不要辜负美酒,拿着酒杯与明月空自相对。这两句诗是
“ , 。”
(2)杜甫在《蜀相》诗中有哀叹诸葛亮壮志未酬悲愤心情的诗句,这两句诗是
“ , 。”
(3)《胡同文化》是当代作家 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对现代文明进步中北京胡同的没落,充满复杂难言的感情。
【B.组】
(1)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无题》中两个著名的诗句,生动描写了两情相悦、默契互通的心灵感应的欣喜和欢愉之情,这两句诗是
“ , 。”
(2)古代诗文有许多描写水天景象意境生动的名句,如柳永《雨霖铃》 “念去去,千里烟波, ”;苏轼《赤壁赋》:“ ,水光接天。”
(3)《百年孤独》的作者是 ,哥伦比亚著名小说家。
A组(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2)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汪曾祺
B组(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2)暮霭沉沉楚天阔 水光接天 (3)加西亚・马尔克斯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此诗作于作者被贬夷陵任县令之时。
(1)“冻雷惊笋欲抽芽”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分)
答:
(2)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分)
答:
(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联作简要赏析。(4分)
答:
(1)运用了拟人手法。
(2)前两联描写了虽然已是二月,但偏远山城依然春风难到,百花未开,残雪压着枝条,树丫上尚留着经过冬天的橘子,冷雷惊起地下的竹笋,不久就要抽出嫩芽来。虽然自然环境恶劣,于料峭春寒中却依然见出盎然春意,颇富生机。
(3)第三联写诗人夜不能寐,听到北归春雁的声声鸣叫,勾起了诗人无尽的“相思”;病中度过这新年,不免感叹时光流逝,景物变迁,抒发了诗人远谪山乡,寂寞苦闷之情。第四联由上联的寂寞愁闷一转而为坦然豁达,充满了向上的希望。

9.B 10.B 11.D
12.(1)只是(追求)恩德遍及百姓,并且功勋延及国家,来光耀后世而流传无穷无尽。
(2)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是能轻易地衡量吗?
(3)他的丰功伟绩,被铭刻在鼎上,流传于弦歌之中的原因,是国家的荣耀,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情上说是光荣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啊。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礼遇,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称羡,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足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的壮盛,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一事,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有用恩德施于百姓,使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赞美的诗歌传播在四面八方,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
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赠送给相州百姓。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置放得如泰山般的安稳,真可称得上是国家的重臣啊。他的丰功伟绩,因此而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乐于向天下宣传叙述,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共9分,每小题3分)
“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王学泰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把他视为“集大成”者、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突出了其道德含义(郭沫若在为杜甫写的对联中称杜甫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当然这也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精神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着眼于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君爱国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君爱国”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杜甫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如钱钟书先生所说是“社交活动的必需品,贺喜庆吊丧,送往迎来,都用得着,所谓“牵率应酬”(见《宋诗选注・王安石》)。要学诗,必须读诗,古代学子读完“三百千”三本小书后,就要学诗了。除了一些的初级作品(如《千家诗》)外,他们平常接触最多的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学有规范。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如五律七律,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杜诗的“分门集注本”一直流传到现在,民国期间,商务印书馆曾影印,编入“四部丛刊”)。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正是由于这种需求,历代的文人学者也热衷编纂、校订、注解、选编杜诗(在诗人个人选注中占第一位传世与存目近千种),坊间也乐于刊刻,可见它是畅销书。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杜诗在古代社会中的普及程度。
中国人普遍缺少zōng jiāo 信仰,更少zōng jiāo 感,蔡元培先生倡导用美育代替zōng jiāo 。中国优美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于陶冶之外还有教化作用,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意义。
6.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称杜甫“圣于诗者”或“诗圣”的根据的一项是
A.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很高,人们视之为“集大成”者。
B.杜甫写诗技艺很高,无体不工、无美不备。
C.杜诗中“忧国忧民”精神是诗歌界的主流理论。
D.杜诗中有伦理价值思想,儒学内涵丰富。
7. 对古代文士积极学习杜诗的根本原因,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日常功课之一就是要学习诗歌创作。
B.杜诗合乎格律诗的要求,平仄押韵,规范合理,质量高,数量足。
C.书商们把杜诗分类编排,便利了古代文士们模仿各类杜诗。
D.通过阅读,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容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8. 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袁宏道“新诗日日千余言”中提到的新诗,大多是抒写个情和性情的诗句。
B.明清时代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必须吟咏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以显其风雅。
C.科举考试中要求写“排律”形式的试帖诗,这是模仿杜诗中的“五排”而产生的。
D.文士的性格是由杜甫思想塑造起来的,即使在今天,杜甫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6、C(原文中“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
7、B(由原文第三段可知)
8、A(B、原文第三段只是说“大量用而不是必须吟咏”,文中也没有体现出“显其风雅”;C、由原文“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可知此项是错误的。D、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杜诗对后世文人的士大夫的性格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而说“文士的性格是由杜甫思想塑造起来的”则错。)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英国伦敦高等法院日前裁决,《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郎被控抄袭另一畅销书著作权的罪名不成立。 B:日前,网易、新浪等14家网站联合向全国互联网界发出文明办网倡议书,号召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社会的共同呼唤、家长的强烈要求和保障未成年人的迫切需要。 C:十一长假前夕,有关部门就旅游景点门票是否提价一事作了听证,可是听证结果似乎很难让消费者满意。 D:一份由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吴燕生和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总设计师刘竹生领导的科研小组提供的研究报告表示,我国目前的火箭运载能力,已经能保证完成绕月工程所需要的飞行器发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