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两句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圣人无常师 C: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曰师曰弟子云者
2.下列句中加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做《师说》以贻之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神明自得,而圣心备焉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弃甲曳兵而走 D: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⑴郯子之徒 之
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
⑶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而
⑷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而
(4分)⑴之:这些 ⑵焉:兼词 “于此”“从这里”或“在这里” ⑶而:如果
⑷而:表修饰
解析:
略
与“族秦者秦也”中“族”含义相同的一项为( )
A: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B:以古非今者族 C:云气不待族而雨 D:万物百族
选出与例句划线词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 ) 例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A: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B:臣不须棰,请得自杀 C: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D: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
选出译句正确的一项。
A: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译句:出生比我晚(的人),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要)跟从并学习他。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句:做者师(的人),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C:师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译句: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很难啊! D: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译句:土大大一类的人,说老师说弟子的那些人,往往就凑在一起讥笑从师学习的人。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后面小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11.下列文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同“性”,性格) 而绝江河(横渡)
B.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竟然)
C.士大夫之族(类) 今之众人(许多人)
D.则耻师焉,惑矣(疑惑)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一提)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认为圣人、愚人分野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能不能尊师重道、虚心学习。
B.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一方面在于他先天素质高,一方面在于他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提高自己。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论证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1.B
12.D
13.B
14.(1)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生”通“性”,天赋,资质。假:借。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2)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3)(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生”通“性”,资质、禀赋。C项,“众人”指“普通人”。D项,“惑”指“糊涂”。所以选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锁定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这两个方面,其中侧重考查多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考生在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在以下几个方面往往出现忽略的情况:1.忽略词类活用。高考考查文言实词时,命题者就有意忽略某一词的活用现象,用以前的词义解释它,给考生设置答题陷阱。2.忽略古今异义。绝大部分的汉语词汇,随着历史的发展,词义也在不断嬗变。从词义学的角度来看,汉语词汇的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__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有的考生,由于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很容易误将“古义”与“今义”混为一谈,以今义释古义。3.忽略词语通假。通假字原本是古人在书中用音同、音近代替的方法写成的错字、别字,是文言文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大体上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同音通假,二是迭韵通假,三是双声通假。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古代汉语的通假现象,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4.忽略一词多义。所谓的“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词往往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且几个意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古汉语因为“一词多义”容易成为考生文言文阅读障碍,所以辨析、确认多义词在文中的含义,一直是高考的热点。例如本题选项A就属于通假字,选项C属于古今异义,选项D属于一词多义。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根据句子中的主谓语或动宾关系,名词作主语或宾语以及文言虚词等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本题可根据文言标志性词语“者”“则”断句,还可以根据“之”字句式或名词作宾语的情况断句。D项,“相师”指“互相学习”,“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所以选D。
【考点定位】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技巧点拨】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这一题考察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由“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知荀子认为君子与普通人在先天上没有什么不同。因此“除了他先天素质高之外”理解错误。所以选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例如本题选项B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句子的理解能力。翻译时,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本题重点词语:“生”通“性”,天赋,资质。假:借。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例如本题应将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按照正常的语序翻译出来。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况吾与子 ,侣鱼虾而友麋鹿,架一叶之扁舟, 。
(《赤壁赋》)
(2)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3) ,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4)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自燕、赵 ,可谓智力孤危。(《六国论》)
(5) , ,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渔樵于江渚之上,举匏尊以相属(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4)洎牧以谗诛,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5)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解析:
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5分)
(1)①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② ,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杜甫《兵车行》)
③二十四史“前四史”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它们全部是 体史书。
(2)①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陶潜《归去来兮辞》)
② ,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客至》)
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略
解析:
无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和划线的句子。(6分)
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
⑵不爱珍器重宝,以致天下之士 爱
⑶于其身,则耻师焉,惑矣。 惑
⑷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因
⑸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
⑹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而
⑺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文:
⑴不必:不一定 ⑵爱:吝惜 ⑶糊涂 ⑷因:凭借 ⑸焉:兼词 “于此”“从这里”或“在这里” ⑹而:表修饰(3分,每小题0.5分)
⑺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3分,异1分,状语后置1分,语句通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