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歌,回答问题。(8分)

阻 雪

吴伟业

关山虽胜路难堪,才上征鞍又解骖。

十丈黄尘千尺雪,可知俱不似江南。

注:吴伟业,明末清初人,明亡后本想守节隐居江南,后迫于清廷压力而出仕,此诗即作于被迫出仕途中。

(1)结合全诗,理解首句“关山虽胜路难堪”的含义。(3分)

(2)从技巧和内容的角度简析诗的结尾两句。(5分)

(1)(3分)答,本句的意思是:我赴任路上一路走来,经过的山岭和关隘都是名胜(1分),但是,大雪纷飞路难行。(1分)“路难堪”,表面是因为大雪阻路,实际是因为诗人被迫出仕,想隐居守节的愿望难以实现,内心充满了伤痛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1分)

(2)(5分)“十丈黄尘千尺雪”运用夸张的手法(1分),写出了北国黄尘满天,大雪纷飞的景象(1分)。“可知俱不似江南”是和自己隐居的江南作对比(1分),表达了对江南和故国的深情怀念(1分) ,以及不得不走向异朝仕途的愤恨叹息的无奈(1分)。

8.C(卒:终于)

9.B(都是介词“把”。A项前者是“因为”,后者是“经、由、通过”;C项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D项前者是动词“算作”,后者是介词“向、对”。

10.B(“就坚决主张废除了这一做法”在文中没有依据)

11.(10分)

    (1)(4分)明断寡妇的冤案,印应飞全都听从杨文仲的建议,并且推荐他。(“嫠妇”、“悉”、“荐”各1分,大意1分)

    (2)(3分)在东郊劝勉农事,郡守趁此想到湖上乘船游玩,杨文仲就先驱马回来。(“因”、“泛”及整句大意各.1分。)

    (3)(3分)(他)第二天当面上奏,更加诚恳得当(或“周到”)。(“翌日”、“面”、“至”各1分。)   

阅读下文,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大洋传送带

“大洋传送带”是一种全球性的温度、盐度循环系统。又称为“温盐环流”。高盐度的低温海水在北大西洋北部下沉,自深海向南流动返回赤道,一直到达环南极。它在南大西洋、南印度洋及南太平洋上升至海水表层,流向北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太平洋,汇合成一支温暖且盐度低的洋流,自热带太平洋向西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部,最后到达大西洋一直向北,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的环流。其中,在北大西洋海域,海水表层向北,深层向南的传送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断地将低纬度地区赤道附近的热量和盐度低的海水带到中高纬度的海域,从而缓和了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温度的变化,维持着全球气候系统的平衡。

“大洋传送带”的循环依赖于海水中温度和盐度的差异,而全球变暖将会威胁到它的运转。因为全球变暖会直接导致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冰川融水和降水的大量增加,并使得北大西洋海水暖化,这就削弱了北大西洋与赤道海水之间的温度和盐度差别,进而使得“大洋传送带”衰减,甚至可能停滞。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庞大的洋流循环系统就会崩溃,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将急剧变冷,并导致整个地球气候发生紊乱。

古气候学家认为,在地质史上,“大洋传送带”的停滞影响全球气候的情况早有先例。约12900年前,当时正值冰期后期,全球气候逐渐回暖,但这一变化趋势却被突如其来的持续1300年的寒冷期打断,后称这一时期为“新仙女木”时期。研究发现,在“新仙女木”时期初,北半球大陆地区的平均温度曾剧降70C,而在此时期末又陡升100C。科学家普遍认为,正是因为“大洋传送带”的停滞,才导致北半球陆地的降温.从而延长了整个地球的冰期。

目前,科学家们对“大洋传送带”何时停滞还仅限于猜测。有人认为如果到2100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70C的话。“大洋传送带”将可能停滞;而有人则认为按照目前北极冰川的融化速度,不用150年“大洋传送带”将完全停滞。至于“大洋传送带”的停滞是否会引发“冰期来临”.

尚无定论。目前科学研究的确表明,“大洋传送带”消亡会导致地球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下降,甚至达到冰期的程度;但是同时它也会使赤道地区进一步变暖。这“一冷一热”两个矛盾因素较量的最终结果如何?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虽然速度缓慢,这些气候变化正在逐渐发生着,若人类仍旧持续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谁又能保证灾难不会真的发生呢?

5.根据文意,下列对“大洋传送带”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北大西洋南部海域表层是高盐度低温海水。

B.北大西洋南部海域深层是高盐度低温海水。

C.北大西洋海水表层从中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海域。

D.北大西洋海水深层从低纬度流向中高纬度海域。

6.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气候学家把距今一万多年前的冰期时代也称作“新仙女木”时期。

B.在长达1300年的“新仙女木”时期,全球气温持续上升,这是“大洋传送带”运行停滞造成的。

C.远古时期,“大洋传送带”的停滞,使洋流循环系统崩溃,导致欧洲地区温度下降,使冰期延长。

D.在地质史上,曾有过长达12900年的冰期,由于气候变化,随后又有1300年的寒冷期。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人类大量排行二氧化碳、甲烷等废气,使全球气温升高,这将导致“大洋传送带”停滞。

B.某些科幻电影所预言的“冰期来临”正是基于全球变暖的客观事实,决非空穴来风,凭空杜撰。

C.“大洋传送带”停滞将导致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变暖,而中高纬度地区变冷,这可能导致“冰期”来临。

D.科学家研究表明,到210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70C,届时“大洋传送带”将停滞,从而导致冰期的来临。

5.B(文中第二行“高盐度的低温海水在北大西洋北部下沉,自深海向南流动”;A理由见B句;C文中“在北大西洋海域,海水表层向北,深层向南”;D同上。)

6.C(见第二、三段末句;A“新仙女木”时期在冰期后期;B期初降温,期末陡升;D冰期是在距今12900年前。)

7.D(文中写“如果”,是“或然”不是“必然”。)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接受记者采访的消费者对经济适用房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期待,他们认为经济适用房应该在增加房源、完善管理、方便实用等三大方面让老百姓更加满意。 B: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近日已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切实制定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具体实施工作。 C:鉴于目前铁路客流量上升速度非常快,部分地区铁路运输已经出现紧张,从元月18日起,2009年全国铁路春运提前启动。 D:去年中国国务院批准了由国防科工委正式发布的《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是中国航天领域第一个全面发展规划。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弦律 装帧 压马路 罄竹难书 B:赝品 发轫 入场券 一如继往 C:宣泄 夜宵 协议书 金榜题名 D:寒喧 膨胀 发唠骚 走投无路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恶毒小箭的启示

在中国古代战场上,有一名士兵被敌人的小箭射中,同僚赶过去救他,发现这个被小箭射中的士兵,不但没有死,伤势也不重。更离奇的是,他的伤口并不是很痛,也没有流很多血。

同僚把箭拔出来,送他回后方疗养。经过一段时间,发现他原先罹患的某些疾病,在这次箭伤之后,居然慢慢改善了。

有个人注意到这种现象,深入地加以研究,慢慢得到结论,最终发展成今天中医学上独具特色的针灸疗法。

据说,这场因箭伤而发展成针灸医术的战役,已经是2600年前的事情了。

一个小小的箭伤,发展成中医的针灸。生命当中,隐藏着大自然启示我们的重要奥秘,就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细心与智慧,能够正确地将它发掘出来。

如果生活中你不幸正面临着恶毒小箭的伤害,请记住古代两位禅师寒山和拾得的对话:

寒山问拾得:世人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我当如何处之?

拾得曰:只要忍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就要套作,不得抄袭。

根据2008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当代文艺批评家叶延滨对当代文学的“肥胖病”有如下形象的比喻:

现在的文学,很像当今的人,发福了,尤其是小说与报告文学,越写越长,越写越厚,而且,封面上缠上一根腰带,上面印着介绍内容的文字,比方说:“大师推荐/大奖得主/大时代巨著”云云,只是缠在书本的腰上,感觉就是大腹便便怕散了架,只好加上一根腰带了。

请你将叶延滨的话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不超过40字)(5分)

现在的某些文学作品常以炒作(或“唬人”“抢眼”)的封面书条来掩饰其冗长、松散的弊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雨 前

何其芳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的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巴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梳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眼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啁啾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山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呵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覆荫我自己。

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__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14.文章写了“雨前”那些景物?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5.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和加点词语的含意。(4分)

(1)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

(2)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

16.文章题目为“雨前”,作者为什么还要用两段来写“怀想”故乡? (6分)

17.文章以“然而雨还是没有来”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时候作用?(6分)

14.(6分)①灰暗、凄冷的天空下的最后的鸽群;②憔悴色的嫩柳和干裂的大地和树根;③烦躁的鸭群;④急飞的鹰隼。(4分)作用:①这些描写用了冷色调的词语,写出了北方雨前干冷、灰蒙蒙的图景。②渲染了久盼甘霖的强烈情绪。(2分)

15.(4分)

(1)(2分)我干枯的心里渴盼乡情的滋润,渴盼一次洗涤,期待一种变化,如北方干裂的大地渴盼雨的降临。

(2)(2分)“憔悴”极写焦躁难耐之情,表达出对雨的强烈渴盼与期待。

16.(6分)写对南方故乡的怀想是与文中北方的天候、景物形成鲜明对照。(2分)将南方故乡写得那么辽远悠然、生机勃发,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借此慰藉自己;(2分)也是作者对现状不满情绪的流露,寄寓着对雨以及和如雨一样滋润心灵的力量的强烈渴望。(2分)

17.(6分) “然而雨还是没有来”,透露出理想的渺远,突出了“我”深深的苦闷之情。(2分)这样写,紧扣文题,在结构上,与上文的“雨却迟疑着”“久不落下”相呼应,形成全文的感情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2分)在上文写到情感几经起伏之后,以此结尾,把内心的苦闷、压抑、挣扎之情推进到高峰。(2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 这首诗写离别之情,集中表现在“悲”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2)这首写送别,不同于一般的赠别诗,请结合颈联,简要赏析。

(1)(4分)本诗以“悲”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送别的伤悲之情。(1分)首联以“故关”“衰草”“遍”写送别环境,含悲;颔联继续以“寒云”“暮雪”写送别情景,寓悲;颈联写“少孤”“多难”的身世之感,揭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堪悲;尾联以“掩泪”“空相向”直接写悲伤惜别之情,以期待再会的问句将笔锋转向遥遥不可知的未来,抒写悲伤的送别之情,余波不尽,耐人寻味。(3分)

(2)(4分)这首诗的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1分)“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加上人生“多难”,知音绝少(“识君迟”),(1分)诗人感叹的就不只是个人身世的飘零,而更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揭示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已超越了写一般的离别之情,感情沉郁。(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1题。

罗复仁,吉水人。少嗜学,陈友谅辟为编修。已,知其无成,遁去。谒太祖于九江,留置左右。从战鄱阳,赍蜡书谕降江西未下诸郡,授中书谘议。从围武昌,太祖欲招陈理降,以复仁故友谅臣也,遣入城谕,且曰:“理若来,不失富贵。”复仁顿首曰:“如陈氏遣孤得保首领,俾臣不食言于异日,臣死不憾。”太祖曰:“汝行,吾不汝误也。”复仁至城下,号恸者竟日,理缒之入。见理大哭,陈太祖意,且曰:“大兵所向皆摧,不降且屠,城中民何罪?”理听其言,遂率官属出降。

已,复使扩廓①。前使多拘留,复仁议论慷慨,独得还。洪武元年,擢编修,复偕主事张福往谕安南②还占城③侵地。安南奉诏,遗复仁金、贝、土产甚厚,悉却不受。帝闻而贤之。三年置弘文馆,以复仁为学士,与刘基同位。在帝前率意陈得失。尝操南音。帝顾喜其质直,呼为“老实罗”而不名。间幸其舍,负郭穷巷,复仁方垩④壁,急呼其妻抱杌⑤以坐帝。帝曰:“贤士岂宜居此。”遂赐第城中。天寿节制《水龙吟》一阕以献。帝悦,厚赐之。寻乞致仕。陛辞,赐大布衣,题诗衣襟上褒美之。已,又召至京师。奏减江西秋粮。报可。留三月,赐玉带、铁拄杖、坐墩、裘马、食具遣还,以寿终。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五)

注:①扩廓:人名,明初西北地方军事割据势力首领。②安南:明时贵州属地名。③占城:古南国名。④垩(è):粉墙用的白土。⑤杌(wù):矮凳。

8.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赍蜡书谕降江西未下诸郡 赍:携带

B.俾臣不食言于异日 俾:使得

C.遗复仁金、贝、土产甚厚,悉却不受 却:推辞

D.奏减江西秋粮。报可 报:报告

9.以下各组句子,全部表明罗复仁性格“质直”的一组是

①已,知其无成,遁去。

②俾臣不食言于异日,臣死不憾

③遗复仁金、贝、土产甚厚,悉却不受

④大兵所向皆摧,不降且屠,城中民何罪

⑤复仁方垩④壁,急呼其妻抱杌⑤以坐帝。

A.①②⑤   B.②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⑥

10.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复仁从少年时便好学,先被陈友谅赏识任用,但在认识到陈友谅难以成就事业之后,就毅然离去,后一直忠心耿耿地为朱元璋效力。

B.罗复仁出使扩廓处慷慨陈词,得以安全返回;后来又劝说安南归还所侵占的土地,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从而捍卫了中央政权的威严。

C.罗复仁“号恸者竟日”,真情动人,继而大大势所趋、百姓生命方面来劝说陈理,陈理听从他的劝说,带领官兵出城投降,罗复仁终不辱使命。

D.罗复仁地位尊崇,忠于职守,敢于直言,诚实质朴,朱元璋对他虽然宠信有加,但是后来因为他上奏请求减免江西地方的秋粮赋税而被免职。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从围武昌,太祖欲招陈理降,以复仁故友谅臣也,遣入城谕。

(2)在帝前率意陈得失。尝操南音。帝顾喜其质直,呼为“老实罗”而不名。

8.D(报,答复)

9.B(①说明罗复仁具有远见④是罗复仁劝说陈理之词)

10.D(“因为他上奏请求减免江西地方的秋粮赋税而被免职”错)

11.(1)罗复仁跟随太祖围攻武昌,太祖想要招降(武昌守将)陈理,因为罗复仁曾经是  陈友谅的部下,就派遣罗复仁进入城中告知陈理。(译出大意,2分。“从”“故”“谕”译正确一处,1分)

(2)(罗复仁常)在皇帝面前坦率地陈述自己对朝政得与失的看法,有时(着急了还会)带出南方家乡口语。太祖欣赏罗复仁为人本色正直,呼他为“老实罗”,而不称他的名字。(译出大意,2分。“率意”“质直”“名”译正确一处,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罗复仁,是江西吉水人。年少时酷爱学习,(后来被)陈友谅召用,任命为编修。过了一些时候,罗复仁认识到陈友谅最终不会有成就,就悄悄离开了陈友谅。罗复仁在九江拜谒太祖,太祖留下罗复仁,并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罗复仁跟随太祖在鄱阳作战,(曾奉命)携带蜡书前往江西那些还未被(太祖)攻破的郡,晓谕这些郡投降,被授予中书谘议的官职。罗复仁跟随太祖围攻武昌,太祖想要招降(武昌守将)陈理,因为罗复仁曾经是陈友谅的部下,就派遣罗复仁进入城中告知陈理,并且对罗复仁说:“陈理如果能够归降,(我保证他)不会失去富贵。”罗复仁跪下叩头说:“如果(陈理投降)你能保全他家属的性命,使我在今后不会被人认为是食言者,我就是为招降而死也没有什么遗憾的。”太祖回答说:“你放心前往,我不会害得你成为食言者的。”罗复仁来到武昌城下,(因被拒绝入城)悲哀得大哭了一整天,陈理(最后)用绳子将他拉上城墙进城。罗复仁见到陈理,大哭,(接着)陈述太祖希望陈理归降的愿望,并且说:“强大的明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你不投降,城破之时,明军就要屠城,城中的老百姓有什么罪过(而要被杀戮)?”陈理听从了罗复仁的劝谕,于是就带领所辖官吏出城投降。

过了一些时候,罗复仁又奉命出使扩廓处。(太祖)以前派往扩廓处的使者往往被扩廓羁押留置,复仁(出使扩廓)言论慷慨,(前后被派往扩廓处的使者)只有他能够(平安)返回。洪武元年,罗复仁被提拔担任编修,又跟张福一起前往安南,晓谕安南归还其所侵占的占城国的土地。安南遵奉朝廷的命令,(另外)安南赠送罗复仁丰厚的金、贝、土产等,罗复仁全都推辞不受。太祖听说之后,认为他品行端方,很敬重他。洪武三年,(朝廷)设置弘文馆,任命罗复仁为学士,和刘基处在同样的地位上。罗复仁(常)在皇帝面前坦率地陈述自己对朝政得与失的看法,有时(着急了还会)带出南方家乡口语。太祖欣赏罗复仁为人本色正直,呼他为“老实罗”,而不称他的名字。(一次)太祖悄悄地去到罗复仁的住处,那地方背靠外城墙,在小巷深处,(太祖到的时候)罗复仁正在用白灰刷墙,(见到太祖)他急忙吩咐妻子抱出一个小凳子给皇帝坐。皇帝说:“贤士怎么适宜住在这种地方呢?”于是赐给罗复仁一幢位于城中的住宅。天寿节时,罗复仁创作了一阕《水龙吟》献给皇帝。皇帝非常高兴,重重赏赐了罗复仁。不久以后,罗复仁请求辞官归居(得到允准)。在朝廷上正式拜辞皇帝的时候,皇帝赐给他大布衣,衣襟上有题诗褒奖赞美他。过了一段时间,皇帝又召罗复仁到京城。罗复仁上奏请求减免江西地方的秋粮赋税,皇帝回答可以。皇帝留罗复仁在京城住了三个月,赏赐玉带、铁拄杖、坐墩、裘马、食具等等给他,(然后)安排他回家。(罗复仁)最后以高寿而终。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