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7分)
(1)爱其子,__________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__________。(《师说》)
(2)_______________,未云何龙?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西东。(《阿房宫赋》)
(3)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1)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2)长桥卧波,不霁何虹,高低冥迷。
(3)知来者之可追,觉今是而昨非。

13.A(进:使……上进)
14.D(均为介词“在”。A介词“因为”/介词“按照”。B连词/名词,“车盖”。C助词“的”/取独,用于主谓之间)
15.C(“其罪可免除”错)
16.(1)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徐元庆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然后把自己绑起来,投案自首。(5分)
(2)每个人都有儿女,每个儿女都有父母,如果都由于敬爱父母而互相报仇,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靠谁来挽救呢?(5分)
读下列资料,按要求作文
(1)寓言:小鸡在蛋壳里呆得不耐,急于出壳,就对伏在上面的妈妈说:“妈妈,我要出去,快把这讨厌的蛋壳弄破吧!”母亲轻声说:“宝宝,不行呀,你还没有发育好,过早出来会没命的。”小鸡出壳后,妈妈看着健康的小宝宝,欣赏地说:“突破蛋壳才有了这崭新的生命啊,咯咯!”
(2)诗句:挑战高温的极限/矿石终究百炼成钢
(3)博客留言:生活中常有需要我们努力维护的东西,诸如最低的生活保障,最基本的人格需求,又如道德、法律、为人的准则……它们一旦被破坏,随之而来的是动荡或者毁灭。
(4)感觉:我们总觉得别人是自己的监狱,甚至一切似乎都跟我过不去。
请以“禁锢”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写成诗歌)
参照2008年四川省高考作文评卷标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1题。(22分)
回 家
章
在羁留异乡的日子里,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中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那一刻,我们是那么不堪一击,又是那么坚韧无比。
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感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那是一种没有来由的触动,既可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如果它能发出声音,那声音一定是微弱而固执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蹒跚而执著的。可是它无声无息,短暂的刺痛,还没有伤口,就被异乡的声音和风景抚平。
虽然,我们早已属于他乡。在异乡人的眼里,我们早已属于这里。我们跟他们一样,操着同样的语言,追逐着同样的时尚。我们甚至比他们更像这里的主人,因为我们更关注这里的变化,小心翼翼dì zàng 起外乡人的痕迹。在他乡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离乡的时候,庆幸也许远远多于伤感。可被我们淡化了甚至遗弃了的故乡,又注定会在某一天清晰无比。我们曾经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唤过的土地,又注定会在某一时刻穿透时间和空间,呼唤着我们回家。
于是,我们回家。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经疲惫的心,一起回家。无论我们早已功成名就,还是我们正在为生计奔波,当我们踏上回家的路途,我们会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期望。也许我们需要蜷缩在拥挤不堪的车厢里,也许我们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离开家已经走得太远。
我们回到了这里,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纤细的秋雨,细碎地敲打着破旧的古筝,我们听到了久违的乡音。尘封的窗户,却打开了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站在这扇窗下,梦想着外面的世界。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
我们用心触摸这纤细的秋雨,细碎地敲打着破旧的古筝,我们听到了久违的乡音里的一切。在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用音符去纺织她;我们曾用泪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条小路应该落满着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气里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我们本来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到她的前面,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刻意地感受她。可是,相互的土地没有那么多的乡愁,对于那些依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这里是他们的故乡。我们与我们的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在那么一天,一路风尘之后,倚在故乡的门槛边,也许会伤心地告诉自己: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轻轻的一声叹息,却沉重得让人无法喘息。
我们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们甚至已经巴望着尽快离去。我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被我们留在了他乡,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归去。
可是,当车轮启动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筹划起下一轮回家的行程。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故乡的景色还近在眼前,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舍不得离开这里,还是在盼望着再次回到这里?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
也许在某一天,我们在故乡埋葬了最后一个亲人,我们不再有理由回到那里。可是在不经意间,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回家的感觉,细碎的、温暖的、潮湿的感觉,穿透了我们已经麻木而冷漠的心,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它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细腻绵长的感觉,连缀着我们的一生一世。
我们回家,独自一人,或者带上我们的浩浩荡荡的子孙,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18.(1)“那一刻,我们是那么不堪一击,又是那么坚韧无比”中“那一刻”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不堪一击却又坚韧无比?(3分)
(2)“我们早已属于他乡。在异乡人的眼里,我们早已属于这里”句中“他乡”“异乡”“这里”各指什么地方?(2分)
19.“纤细的秋雨,细碎地敲打着破旧的古筝,我们听到了久违的乡音”“ 她的每条小路应该落满着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气里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这两段文字都是描写家乡的,有何不同?作者为什么这样写?(7分)
20.(1)具体解释“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的含义。(3分)
(2)综合文章后6段,说说为什么“我们在故乡埋葬了最后一个亲人”后,我们还会经常想起家乡?(3分)
21.结合全文,说说文中“我们”回家的感觉。(4分)
18.(1)那一刻指想家的时候(1分)因为远在异乡感到孤独,所以脆弱而不堪一击;因为想起家乡,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从而感到安慰,变得坚强,于是坚韧无比。(2分)(2)均指现在所生活的地方。(三点,全对得2分,对两个得1分,对一个不给分)。
19.第一段是实写回到家乡的所见所闻(1分)第二段是想象(虚写)远在他乡的游子心中的家乡模样(1分)。现实生活中的家乡古朴而真实,曾是年轻时放飞理想的地方,真的回家却又有格格不入的感觉,回去更多是为寻找回忆(2分);想象中的故乡被游子用音符纺织过,是他心灵的慰藉,体现其对家乡的眷恋――总之写出了我们想回去却又永远回不去的感受(2分);这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使故乡的形像更鲜明(1分)。
20.(1)我与故乡之间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1分)我的心无法再融入到故乡中去了(2分);(2)因为那里是我们和我们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那里有我们熟悉的乡音;那里有我们遥远的记忆;她的每一条小路都铺满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气里弥漫着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3分,答到五点中的三点即给满分)。
21.(1)回家的感觉是含蓄而复杂的:有时淡化甚至遗忘,有时又强烈而清晰;她能让人喜极而泣,又让人欲哭无泪(2分,两个要点各1分)。(2)回家的感觉夹杂着苦涩痛楚,身可回心却永难回(1分)。(3)想家,回家,别家,再念家,循环的结构正表现了作品的思路和作者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1分)。
名句名篇补写(8分)
(1)请写出成语“青出于蓝”在《劝学》中的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请写出《劝学》中关于“用心专一”的两个定语后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分)
(3)________________,受上赏;上书……
(4)父母之爱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__________________,风乎舞雩,咏而归。
(6)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4)则为之计深远(5)童子六七人(6)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12―15题
武侯谓吴起曰“今秦胁吾西,楚带吾南,赵冲吾北,齐临吾东,燕绝吾后,韩据吾前。六国兵四守,势甚不便,忧此奈何?”起对曰:“夫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今君已戒,祸其远矣。臣请论六国之俗。夫齐陈重而不坚,秦陈散而自斗,楚陈整而不久,燕陈守而不走,三晋陈治而不用。夫齐性刚,其国富,君臣骄奢而简于细民,其政宽而禄不均,一陈两心,前重后轻,故重而不坚。击此之道,必三分之,猎其左右,胁而从之,其陈可坏。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击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贪于得而离其将,乘乖猎散,设伏投机,其将可取。楚性弱,其地广,其政骚,其民疲,故整而不久。击此之道,袭乱其屯,先夺其气,轻进速退,弊而劳之。勿与战争,其军可败。燕性悫,其民慎,好勇义,寡诈谋,故守而不走。击此之道,触而迫之,陵而远之,驰而后之,则上疑而下惧,谨我车骑必避之路,其将可虏。三晋者,中国也,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于战,习于兵,轻其将,薄其禄,士无死志,故治而不用。击此之道,阻陈而压之,众来则拒之,去则追之,以倦其师。此其势也。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搴旗取将,必有能者。若此之等。选而别之,爱而贵之,是谓军命。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志在吞敌者,必加其爵列,可以决胜。厚其父母妻子,劝赏畏罚。此坚阵之士,可与持久。能审料此,或以击倍。” 武侯曰:“善!”
吴子曰:“凡料敌,有不卜而与之战者八:一曰疾风大寒,早兴寤迁,刊木济水,不惮艰难;二曰盛夏炎热,晏兴无间,行驱饥渴,力于取远;三曰师既淹久,粮食无有,百姓怨怒。妖祥数起,上不能止;四曰军资既竭,薪刍既寡,天多阴雨,欲掠无所;五曰徒众不多,水地不利,人马疾疫,四邻不至;六曰道远日暮,士众劳惧,倦而未食,解甲而息;七曰将薄吏轻,士卒不固,三军数惊,师徒无助;八曰陈而未定,舍而未毕,行孤涉险,半隐半出。诸如此者,击之勿疑。有不战而避之者六:一曰土地广大,人民富众;二曰上爱其下,惠施流布;三曰赏信刑察,发必得时;四曰陈功居列,任贤使能;五曰师徒之众,兵甲之精;六曰四邻之助,大国之援。凡此不如敌人,避之勿疑,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冲吾北,齐临吾东 冲:面对
B.君臣骄奢而简于细民 细:细致
C.选而别之,爱而贵之 贵:使……尊贵,重用
D.能审料此,或以击倍 审:了解、看清
13.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不是吴起军事思想的一组是
A.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必三分之,猎其左右,胁而从之
B.袭乱其屯,先夺其气,轻进速退,弊而劳之/阻陈而压之,众来则拒之,去则追之,以倦其师
C.楚性弱,其地广,其政骚,其民疲,故整而不久/行驱饥渴,务于取远
D.厚其父母妻子,劝赏畏罚/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文表现了吴起卓越军事思想的一个方面,他对敌国情况的分析透辟,应对策略恰当,处处显露卓见。
B.吴起面对武侯对国家的深深忧虑,从容坦陈自己的见解,首先指出,要国家安全,必须戒除对财宝的占有欲,其次才是军事策略。
C.吴起的军事思想中十分重视选拔和重用人才,厚待他们的父母与妻室儿女,注重严明的赏罚制度,这些思想都很有借鉴意义。
D.吴起分析事理,条理性、逻辑性都很强,很有说服力。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政宽而禄不均,一陈两心,前重后轻,故重而不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贪于得而离其将,乘乖猎散,设伏投机,其将可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B(细:小,普通)
13.C(“楚性弱…不久”是陈述楚国的军事情况,非吴起之军事思想)
14.B(“戒除对财宝的占有欲”对原文理解错)
15.(1)政令松驰而待遇不均,一阵之中人心不齐,兵力部署前重后轻,所以阵势强大但不稳固. (5 分.大意3 分,“两心”“坚”各1分) (2)当其士卒因争利而脱离其将领掌控时,就趁其混乱打击其零散的__,并设置伏兵,伺机取胜,它的将领就可以捕获(5分.大意2分.“乖”“散”“机”各1分.)
下面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B:一项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动物不但具有独特的性格,而且性格相当复杂。它们性格的复杂性甚至能与人类相媲美。 C: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到知识和人才方面。 D:电视的普及,在给现代人带来丰富多彩的视听艺术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人们在印刷时代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种典型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长此以往,势必愈演愈烈,尾大不掉。 B:这一届金鸡奖究竟鹿死谁手,直到颁奖大会开始的前一分钟,人们仍不知道。 C:电视连续剧《亮剑》在黄金时段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品足,大加赞赏。 D:这篇文章议论入木三分,结构别出心裁,文字如行云流水,我们的文章真是望尘莫及。
下面是4月21号才公布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的会徽,会徽以蓝色着调。仔细观察后,请就会徽的图案写一段说明文字,再说说图案的寓意。(说明文字150字内,寓意50字内)(6分).

说明(4分):会徽采用“浪花”、“水纹”、“双手”和“对称的弧形线条”为基本元素,构成圆形图案(2分)。图案中浪花翻卷、水纹交融,“浪花”中升涌而成的双手,满掬欲握(1分)。对称的双弧线交汇成一个圆形将浪花和双手紧紧包容,构成一副动感的画面(1分)。(从图案内容、顺序和语言三方面评分)
寓意(2分):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命运与共,携手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达即可)
下面一段话有三个层次,请分别用三个动宾短语概括各层的意思,不超过25字。(4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 、 .
回忆采莲旧俗、描写采莲盛况、评价采莲季节。(每一层概括准确各1分,三层都使用动宾短语概括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