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肃,字志宏,南剑沙县人。少警敏能文,荚风仪,善谈论。居父丧,哀毁逾礼。入太学,所与游皆天下名士。
钦宗嗣位,补承务郎,授鸿胪寺簿。金人犯阙,肃被命诣敌营,留五十日而还。张邦昌僭位,肃义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先是,朝廷赐金国帛一千万,肃在其营,密觇,均年将士之数,大约不过八万。至是为上言之,且言:“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赏必罚,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朝廷则不然,有同时立功而功又相等者,或已转数官,或尚为布衣,轻重上下,只在吏手。赏既不明,谁肯自劝?欲望专立功赏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陈。若功状已明而赏不行,或功同而赏有轻重先后者,并置之法。”上从之。朝臣受伪命者众,肃请分三等定罪。上以肃在围城中,知其姓名,令具奏。上以为然。
耿南仲得祠禄归,其子延禧为郡守,肃劾:‘‘南仲父子同恶,沮渡河之战,遏勤王之兵,今日割三镇,明日截两河。及陛下欲进援京城,又为南仲父子所沮。误国如此,乞正典刑。”南仲尝荐肃于钦宗,肃言之不恤,上嘉其直,赐五品服。范讷留守东京,不战而逃。肃言:“讷出师两河,望风先遁,今语人曰:‘留守之说有四,战、守、降、走而已。战无卒,守无,粮,不降则走。’且汉得人杰,乃守关中,奔军之将,岂宜与此。”讷遂罢。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去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肃在谏垣,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至,上多采纳。会李纲罢,肃奏曰:“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下足以副圣意。惟陛下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徇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词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且两河百姓无所适从,纲措置不一月间,民兵稍集,今纲既去,两河之民将如何哉?伪楚之臣纷纷在朝,李纲先乞逐逆臣邦昌,然后叛党稍能正罪,今纲既去,叛臣将如何哉?叛臣在朝;政事乖矣,两河无兵,外夷骄矣,李纲于此,亦不可谓无一日之长。”执政怒,送肃吏部,罢归居家。绍兴二年,避寇福唐,以疾卒。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赏既不明,谁肯自劝 劝:勉励。
B.肃言之不恤 恤:救济。
C.会李纲罢 会:恰逢。
D.叛臣在朝,政事乖矣 乖:违背。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邓肃直言敢谏品格的一组是
①肃义不屈,奔赴南京 ②欲望专立功赏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陈
③误国如此,乞正典刑 ④奔军之将,岂宜与此
⑤李纲真以身徇国者 ⑥李纲于此,亦不可谓无一日之长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邓肃是南剑沙县人,他很孝顺,在为父亲守丧期间,他悲伤过度以致损毁了身体
昌建立伪政权后,他不肯同流合污,于是奔赴南京,任左正言。张邦
B.金国入侵,邓肃奉旨前往金营,被金军扣押五十天才放回。在此期间朝廷赏赐金国丝帛一千万,邓肃在其军营偷看到分给将士的不过八万,他由此认定金国不足畏。
C.邓肃认为金国赏罚分明,不弄虚作假,所以军士肯于用命。于是建议朝廷设立专门管理功赏的机构来规范赏罚制度,得到皇上许可。
D.李纲任宰相时,邓肃认为他技艺疏浅,机变不足,建议免去其职务,因此惹恼皇帝,被罢免官职。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肃在围城中,知其姓名,令具奏。
译文:
。
(2)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
译文:
8.B
9.B
10.D
11.(1)皇上认为邓肃在敌营中,知道那些人的姓名,就让他详细奏报。(大意正确3分,关键词“以(认为)”、“具(详细)”各1分,共5分)
(2)邓肃建议从记载官吏名籍的簿册中削去他们的名字,并把他们的俸禄拿来给禁卫,请求让有关部门惩治他们。(大意正确3分,关键词“版(名册、名字)”、“惩(惩治、惩处)”各1分,共5分。)
美国一项独特的研究分析表明:当今的橡树正在逐渐减少,而且由于橡树的消失,整整一类对森林生态系统起到关键作用的本土草本植物也消失了,这一切均归咎于当地为禁止火灾所做的努力。“几千年来,这里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可是这种生态系统的标志性植物正在消失。”该研究的发起人之一、生态学家托马斯・鲁尼说。
尽管其他研究已经认识到东部和中西部的橡树正在减少,但是这项新研究首次注意到
橡树的消失对林下植物(在森林树木旁边或下面生长的植物)的影响。进行这样的研究难度
很大,因为科学家不具备必要的资料,无法将目前的林下植物跟以往的进行对比。
然而在1949年和1950年,生态学家约翰・柯蒂斯及同事详细考察了威斯康星州南部
的橡树林。“柯蒂斯的著作是一本带有图解的记录。”该研究的发起人、威斯康星大学的大卫・罗杰斯说。罗杰斯及同事怀疑,在越来越零碎的橡树林地里消失的不仅仅是树木。于是
他们再次考察了柯蒂斯考察过的150个林场。结果显示:在这50多年的时间里,红橡树的
两个品种减少了近50%,白橡树减少了不下31%。更惊人的是林下植物品种的变化。该研
究小组在最近一期《生态学》杂志上报道说:在柯蒂斯所记录的200种本土植物中,目前有
15%已经消失,同时非本土植物品种正在迁入。1950年,外来植物只存在于13个橡树林场;而今,76个林场出现了外来植物。研究小组称:在美国东部和中西部其他诸州,橡树林的林下植被可能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那些地方的橡树也在减少。罗杰斯说,本土植物为野火鸡、昆虫等许多物种提供食物,所以它们对森林的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
具有抗火能力的橡树需要阳光才能发芽和茁壮成长,然而较为古老的橡树被日光照射
投射下来的阴影促使枫树的幼苗生长,却遮挡了小橡树需要的阳光。火灾可以除掉枫树幼苗,开辟出空地,便于橡子发芽,有助于橡树的生长。科学家认为,火灾还可以杀死橡树的病原体。
曾经居住在美国东部和中西部橡树林中的土著人经常放火保树,这种行为能够提供橡子――他们的主要食物之一。但是欧洲和美洲移民制止了放火行为,错误地认为放火烧林有损于橡树。鲁尼说:“橡树林受到干扰才能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放火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办法之一。”
此外,鹿不断吃掉幼芽和橡子,橡树也深受其害。许多狼和其他肉食动物却被猎捕殆尽――没有它们的存在,这些地区的鹿群数量急剧增加。
美国农业部森林事务办的牛态学家格雷戈里・诺瓦基指出:“形势是严酷的,要想缓和
这种严酷形势,需要积极的管理,例如按照规定放火烧林和减少白尾鹿的数量。”
(摘自《光明日报》)
5.下列关于橡树减少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森林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可是现在整整一类对森林生态系统起到关键作用的本土草本植物消失了。
B.橡树需要阳光才能发芽和茁壮成长,然而较为古老的橡树被日光照射投射下来的阴影间接导致了小橡树缺乏生长所需的阳光。
C.火灾对橡树生长有利,而欧洲和美洲移民制止了曾经居住在美国东部和中西部橡树林中的土著人经常放火保树的行为。
D.许多狼和其他肉食动物被猎捕殆尽,白尾鹿的数量急剧增加,鹿不断吃掉橡树幼芽和橡子,使橡树深受其害。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态学家托马斯•鲁尼和大卫•罗杰斯对正在消失的橡树林进行了研究,他们首次注意到橡树的消失对林下植物的影响。
B.因为没有资料,科学家无法将目前的橡树林的林下植物和以往的进行对比,所以对林下植物的研究难度很大。
C.研究小组认为,美国东部和中西部其他诸州的橡树林同威斯康星州南部一样,其林下植被数量在减少,非本土植物正在迁入。
D.罗杰斯认为,本土植物对森林的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它们能为野火鸡、昆虫等许多物种提供食物。
7.根据原文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缺乏放火烧林措施,非本土植物大量迁入,本土草本植物逐渐减少,这必将对森林生态系统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B.经过50多年的时间,红橡树的两个品种减少了近50%,按照这样的速度,再过50多年,红橡树将完全消失。
C.如果要保持橡树林健康发展的态势,可以利用橡树本身的特点,对橡树林采取经常放火、定期砍伐等措施。
D.白尾鹿的增多严重威胁了橡树林的生长。目前,要想尽快减少白尾鹿的数量,必须采用禁猎狼和其他肉食动物的方法。
5.A[解析]这是橡树消失后导致的结果。
6.D[解析]A 托马斯・鲁尼首次注意到橡树的消失对林下植物的影响。B 应是没有“必要的”资料。C 美国东部和中西部其他诸州橡树林的林下植被可能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
7.A[解析]B 此推断没有依据;C 定期砍伐橡树的推断错误;D 原文为“肉食动物却被猎捕殆尽”,目前禁猎不能尽快解决问题,禁猎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长久之计。
A:4月8日,“气候变化,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2009中国儿童环保绘画大赛城市联合行动在沈阳启动,200多名少先队员发出:“坚决抵制一次性方便用品,坚决抵制使用塑料袋…”环保每一天,行动在身边”的庄严承诺。 B:为了庆祝伟大祖国60周年诞辰,《人民日报》出版社、《人民网》联合举办“共和国60年记忆征稿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弘扬主旋律,融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体的原创性优秀纪实文学作品,作为一份厚礼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
C:我惊奇地问:“怎么回事呢,那棵树?…‘这是一次雨天被雷击后形成的,”老乡摸着残存的树干告诉我,“主干已经碳化了。不过,春天的时候,果实依然会挂满枝头。”这棵雷
劈不死的果树已有600多年的树龄,是世界上能够结果的最长寿的果树。
D:这里的“木叶”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曹植《美女篇》),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A: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经过陕西省黄陵县有关部门的精心筹划,于4月4日上午,1万多名来自海内外的中华儿女汇聚一起,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B:前段日子,他由于忙于体育比赛的集训,没有参加高三综合复习阶段的模拟测试,但集训一结束就回到学校,做了十天的模拟试题。
C: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除了企业欠自律、监管存漏洞等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些科研人员丧失了职业操守所造成的。
D:为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我们要努力探索、不断创新全民阅读活动的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期刊、报纸、网络、手机等多种载体、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群众参与阅读。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如果下面材料中的年轻母亲被评为“200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请为她拟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颁奖词。要求:语言简洁凝练。有感情有意蕴。 (7分)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短信中说:“孩子,如果你能幸免于难,你要记住,妈妈是爱你的。”
参考例文:天灾无情,人间有爱。(2分)一条朴实而又感人的短信,一份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2分)在灾难来临之时,年轻的母亲用瘦弱的身躯为年幼的孩子撑起了一方爱的天空,用不朽的生命为我们诠释了人世间亘古不变的真情。(3分)
马头琴的黄昏
王忠范
大草原的日与夜无边无际,没有遮拦和阻挡,似乎遍地都是道路。
我把自己交给了这苍苍茫茫的世界。去游牧点聆听巴音图(草原人)老阿爸的马头琴,竟然走进了黄昏。一片片绿茵涌来,如爱抚、似轻吻、像牵扯,缠缠绵绵。行走间,又纷纷流淌远去,让人感觉有很多失落,可又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黄昏也是无限宽广,像一张巨大的黑茬羊皮不可阻挡地慢慢铺展。远近都是静止的状态,草色松软、深沉、凝重,又朦朦胧胧。没有风,也没有鸟啼,敖包山不语,古神树无言,一切都是自然而超脱的寂静。花朵暗淡了,怎么也看不见那种生机和灵气。夕阳像一嘟噜牛肉,在天边飘飘摇摇,滴淌着揪心的血色。
我想起前些天过世的娜日斯老阿妈,还有那个悲痛的黄昏。她躺在风葬的勒勒车上,奔跑颠簸,掉落在荒草丛里,那就算她自己选择的基地。那里空空荡荡,什么都不存在,一切归于平静;对她来说。
静默中的惆怅真的是一种美吗?
远处的雅伦河如拴在落日下的绸绫,弯弯曲曲地飘动;河畔蒙古包天窗上炊烟高高升腾,扶摇向上,直插云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自然毫不夸张的景色,默默地抚慰心灵,感动生命,使人渐渐走出迷蒙的伤感。
蒙古包前的巴音图老阿爸,头发如一蓬草,一蓬染满岁月霜雪的草。他坐在那里,像一个坑!
凝视远方,倾听草原,蒙文字母那样一动不动。身后悬挂的古长弓紫红紫红的,仿佛紧绷着他的那块天空和他的这个黄昏。
夕阳没灭,影子就不会消失。
巴音图老阿爸用他全部的热爱与激情,又拉响了长者般的马头琴。
那首世代相传的《奔马》出发了,缰闪、蹬动、马嘶、蹄响,粗犷而悠扬,豪放又恬润,有节奏地震撼草原,澎湃胸怀,令人不可抑制。黄昏渐渐逼近马头琴了,马头就拼力昂动,大声歌唱,我觉得心热亦心疼。
力量涌动着,留恋强烈着,大草原却很自然地下沉着。天边的晚霞依然绚丽,一片片泼洒剩下的光焰。小伙子驱赶海浪般的马群,姑娘驾起云朵一样的羊群,把牧归的鞭花撒进起伏的琴曲,套马杆是他们没有尽头的道路。
几头拉着勒勒车的牛,不抬头,也不张望,只是加快了蹄步。它们知道自己是牛,也许懂得老牛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马头琴还在轰轰烈烈地响亮,不留余地地进发着情感、力量和向往,那大草原好像随着琴弓流来淌去。苍老的巴音图老阿爸,难道在他剩下的时间里没有疑虑与优伤吗? “生命的节奏是爱。”不知道为什么罗曼・罗兰的话突然响在耳畔。谁能躲过人生中的黄昏呢?那么,就去爱,就去奋斗,就去快乐生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还活着。
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
蒙古包后面的额吉湖陷进了黄昏,蓝蓝的、深深的、静静的,绝不是一片忧郁,而像巴音图老阿爸圣洁的心,可容纳辽阔的大草原。
女儿塔娜给巴音图老阿爸披上一件皮袍,温暖中他更加昂奋,马头琴的曲调如欢奔的野马自由而欢快。琴曲漫过我的躯体、灵魂,乃至整个生命。蓦然间,我好像捡拾回来许多失去的什么东西,也释放出压在时间深处的那些灵动和激情。我也是大草原上的一棵草吧。
老阿妈走出蒙古包,望望夕阳、又瞅瞅巴音图老阿爸,抿着笑熬奶茶去了。
大草原的黄昏不顾一切地弥漫着,沉沉的、重重的、凉殷殷的,可巴音图老阿爸的马头琴却越拉越有情绪。他对我说:“黄昏果真包围了我,我就觉得黄昏很美,便用马头琴跟黄昏对话。”不由分说的一种降临,意味着必然失去什么,这是不可置疑的生命方式。而乐于人生的人,不会感到任何苦恼。此刻,我仿佛看见蒙田站在巴黎的梧桐树下,正与他朋友谈论这方面的道理,心里产生了不可控制的涌动。
琴曲悠悠。
蒙古包,炊烟、羊群、马头琴,一切都在美丽着黄昏。这时,我想写诗了。巴音图老阿爸还在拉琴,他要拉出月亮和星星吗?我忽然明白了:夜的尽头仍然是如一片绿叶的大草原。
14.在作者笔下,(1)大草原具有哪些特点?(2)巴音图老阿爸的琴声有哪些特点? (6分)
答:(1)大草原的特点:
(3分)
(2)琴声的特点:
(3分)
15.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我也是大草原上的一棵草吧。
答: (2分)
(2)夜的尽头仍如一片绿叶的大草原。
答: (2分)
16.结合全文看,第三段的景物描写与第四段写娜日斯老阿妈的“风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写作技巧来看,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6分)
答:
17.结合全文说说文章题目的“马头琴”和“黄昏”分别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6分)
答:
14.参考答案:(1)大草原的特点:①宽广;②沉沉的、重重的、凉殷殷的; ③美丽(3分)(2)琴声的特点:①具有形象性(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②粗犷而悠扬,豪放而恬润,有节奏,震撼人心;③进发着情感、力量、向往;④自由而欢快。 (3分;一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
15.参考答案:(1)“我”被草原人对生活的乐观深深震撼感染,觉得自己开始真正融人草原,要像草原人一样地生活。(2分)
(2)生活中的挫折苦难之后、生命中必然失去的某些东西的后面仍然有美好的让人快乐的。(2分)
16.参考答案:渲染了“听琴”前草原上悲寂的气氛和“我”此时的惆怅心情(2分),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听巴音图弹琴的作用,(2分)与听琴后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享受生命的快乐形成对比(2分)。
17.参考答案:“马头琴”是文章内容的线索,贯穿起全文内容:作者由要去听琴写到巴音图弹琴及作者听琴的感受。(2分)同时作者借“马头琴”表现主题,因为文中“马头琴”又是草原人(巴音图)精神和灵魂的象征,带给作者启发,是作者赞美的对象。(2分)“黄昏”既交代了作者听琴的时间和环境,文章写“黄昏”,赞美的草原的黄昏和人生的黄昏。(2分)
(1)①忧劳可以兴国, 。 (《伶官传序》)
②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 ,大珠小珠落玉盘”;
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描写箜篌声“ ,芙蓉泣露香兰笑”;苏轼则在《赤壁赋》中盛赞洞箫声“ ,泣孤舟之嫠妇”。
③窈窕淑女, 。 (《诗经》)
(2)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兰亭集序》)
②《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说的“ ,磐石无转移”,表达了对爱情的坚贞;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执手相看泪眼, ”,抒发了恋人离别的痛苦;秦观则在《鹊桥仙》中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爱情观“ ,又岂在朝朝暮暮”。
③言者无罪, 。 (《诗经》)
(1)①逸豫可以亡身 ②嘈嘈切切错杂弹 昆山玉碎凤凰叫,舞幽壑之潜蛟 ③君子好逑
(2)①齐彭殇为妄作 ②蒲苇韧如丝 竟无语凝噎 两情若是久长时 ③闻者足戒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即闲居之意。
(1)诗歌首句的“悠悠”二字用的巧妙,含义丰富。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1)“悠悠”就是悠远,悠长的意思,(1分)这二字既形象地写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巧妙地暗示了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更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在希望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和难遣的寥落之情。 (3分)
(2)在抒情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1分)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3分)(答“拟人”、“对比”或“反衬|,酌情给分,不超过2分)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先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 超:越级
B.时辽事方急 急:着急
C.以左侍郎理部事 以:介词,凭、用
D.守敬且尔 且:副词,尚且
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光启有志用世的一组是
①累疏请练兵自效。②由庶吉士历赞善。③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④练兵通州,列上十议。⑤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⑥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光启,字子先,是上海的人。曾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并完全掌握其方法。
B.徐光启曾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供守城用。熹宗虽然考虑采纳他的建议,但因与兵部尚书崔景荣的建议不一致,最终没有被采纳。
C.崇祯皇帝因为日食预报发生错误,想要处分钦天监台官。但徐光启认为不能责怪钦天监台官计算出差错,而是任何一种历法使用久了,就必定会出现差错,应该及时修正。
D.徐光启死后,他的儿子徐骥因主动献上《农政全书》六十卷而被升为太保一职。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
译文:
(2)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
译文:
8.B解析:B.急:紧急
9.C解析:②说的是他官职的升迁;③说的是他被弹劾;⑤说的是皇帝对他的追封。
10.D解析:他的儿子徐骥不是主动献上,而是皇帝索取。同时“太保”是追封他的,而不是他的儿子。
11.(1)徐光启因自己的抱负不得施展,请求辞职而离开,(熹宗)没有同意。接着(徐光启)因病请假回乡。辽阳被攻破,熹宗下令起用他。(“裁”,“听” “破”各1分,大意2分)
(2)御吏说,徐光启盖棺下葬时,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来使贪赃枉法者感到羞愧。 (“赀”,“优恤”,“愧”的使动用法各1分,大意2分)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据有关消息,台湾明年拟招大陆1000名学生赴台就读。同时,台湾将分步承认大陆高校学历,率先获认可的将是北京大学等39所学术声威卓著的高校,随后扩大至77所211工程院校。 B:地震造成10人受伤,其中5人重伤,房屋倒塌200余间。 C:整个推介会由八个版块的三个亮点内容:即奥运经济商机信息、项目信息和项目招标信息组成。 D: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