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脚 步 声

陆文夫

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这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剪径者。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是来于自己的脚步。

照理不应该被自己的脚步声吓住,因为在少年时代我就在__无人的旷野间听到过此种脚步声。那时我住在江边的一个水陆码头上,每天曙色萌动,我就在黎明前的__中走向两华里之外的学塾去读早书,周围寂静无声,却听到身后有沙沙的脚步声,好像是谁尾随着我,回头看时却又什么也没有。那时以为是鬼,吓得向前飞奔,无论你奔得多快,那声音总是紧紧相随,你快它也快,你停它也停。奔到学塾里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塾师,塾师睡在床上教导我说:“你不要怕鬼,鬼不伤害读书人。你倒是要当心人,,坏人会来剥你的衣裳,抢你的钱。”

老师的教导我终身不忘,多少年来我在__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来也淡忘了,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__的旷野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也有窃窃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鸣,也有警车呼啸着穿城而过……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那脚步声还会清楚地告诉你,它永远也不可能把你送到心中的目的地

在都市的喧嚣中,凡夫俗子们不可能听的自己的脚步声 ,你一出门,甚至不出门便可听到整个的世界有一种嗡嗡的轰鸣,分不清是哭是笑是哽咽,分不清是争吵不休还是举杯共饮,分不清是胡言乱语还是豪言壮语,,分不清那事务到底是假是真,分不清来者是哪个星球上的人。弄到最后你自己也分不清自己了,人人都好像不是用自己的脚走路,而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向前推。很难听得见自己的脚步声了,只听得耳边呼呼风响,眼前车轮滚滚,你不知道是在何处,忘记了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行动就是一切。

偶尔回到空寂的林间来,又听到了自己的脚步声。听到这种声音的时候,似乎觉得有一股和煦的风,一股清冽的水穿过了心头。好像又回到了青少年时代,好像文回到了孤寂的时候。仔细听听,还是那从前的脚步声,悠闲而有些自信,只是声音变得更加轻微,还有疲惫之意。是的,我从乡间走来,走过泥泞的沼泽,走过碧野千里,那脚步当然会失去原有的弹跳力,可它还是存在着,还是和我紧紧相随,有这一点也就聊以__了。我不会希望那脚步把我送到我心中的目的地,那个目的地永远也不会到达的,如果我能到达的话,后来者又何必去跋涉?

心中的目标虽然难以达到,脚步却没有白费,每走一步都是有收获的。痛苦是一种收获,艰难是一种收获,哭泣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体验,要不然你怎么会知道欢乐、顺利和仰天大笑是什么滋味?能走总是美好的。我不敢多走了,在湖边岩石上坐下来,想留下前面的路慢慢地走,不必那么急匆匆地一下子走完。

太阳从不担心明天的路,一下子便走到了水天相接处,依偎在一座青山的旁边。我向湖中一看,突然看见有一条金色的光带铺在平静的湖水上,从日边一直铺到我面前,铺到我脚下的岩石边,像一条宽阔的金光大道;只要我:―抬脚,就可以沿着这条金光大道一直走到日边,走到天的尽头,看起来路途也不遥远,走起来也十分方便。这种景象我见过多次了,它是一种__,一种人生的畅想曲,好像生活的路就是一条金色的路,跃身而下就可以走到天的尽头,走到你心中设想的目的地。可你别忙,你只须呆呆地在岩石上多坐片刻,坐到太阳下沉之后,剩下的就只有一片白茫茫的湖水,你没有金光大道可走,还得靠那沉重的脚步老老实实地挪向前。

14.文章开篇写现实亲历的一场惊骇,又写少年读书时代为自己脚步声所惊“厂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5. “在都市的喧嚣声中,凡夫俗子们不可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的原因是什么?联系上下文简要作答。(6分)

答:

16.文中两次提到那脚步声永远不可能把你送到你心中的目的地。“心中的目的地”是

什么?为什么送不到?(6分)、

答:

17.联系全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6分)

(1)年轻时的脚步声与现在的脚步声各有什么特点?(3分)

答:

(2)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一句话的含义。(3分)

答:

14.(4分)①吸引读者,引起阅读兴趣;②与下文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形成对比;③为下文“要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作铺垫。(答对两点即可,每一点2分)

15.(6分)①只有在寂静中才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但是喧嚣的都市失去了少年时乡村的那种安静。(2分)②只有在寂寞、孤苦和处在某种困境的时候,才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原文“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一短语可理解为比喻义,指生活的某种困境,这里所指的听到的脚步声,也不能仅理解为实指)(2分)③在都市的喧嚣中人分不清自己,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向前推,好像不是在利用自己的脚走路,因而听不见自己的脚步声音。(2分)

(评讲提示:这是一道阅读信息筛选题,要注意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本文“脚步声”的含义由“实际的走路的脚步声”到“具有一定抽象性的人生脚步声”的转换、深化,这是理解筛选的基础;要注意知道学生抓住各层次语义的关键词,从原文中组织语言来作出回答,这是准确作答,表述到位的保证。)

16.(6分)①“心中的目的地”指人类共同追求的没有俗人的喧嚣、俗世的“嗡嗡轰鸣”的美好的理想境界。(3分)②因为这种理想境界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要靠长时间努力才能实现。(3分)

(评讲提示: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有难度,理解的关键有三:一、第一次出现“心中的目的地”一词时,从文意看,所谈脚步声实中有虚,即也指“抽象性的人生的脚步声”;从人称看,人称前面的“我”转换成了“你”,可见这个“目的地”不是指某一具体个人的。)

二、第二次出现“心中的目的地”一词时,该段结尾有“如果我能到达的话,后来者又何必去跋涉”句的暗示,这句话也是第二个问题回答的依据。三、本文最后一段的描写,作者赋予了所描写的实景以丰富的有关人生的抽象意义,这是对全文主题的揭示与深化,应该结合全文的主题来理解“心中的目的地”一词的含义,明白了这一点,文章结尾一句话的含义也就明确了。这三点集中来说实际就是一个问题:结合语境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一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该句得上下文是语境,而全文主题的表达也是必须关注的语境。一篇文章中,有的句子不放在全文主题的层面上来理解,就可能使部全面的、不完整的。这一点务必需要告诉学生。)

以上两题,在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的指导上有典型性,故作评讲提示。

17.(1)年轻时的脚步声悠闲而有些自信,有弹跳力;现在则沉重迟疑、轻微疲备,失去了原有的弹跳力。(要注意比较,抓住文中德关键词来作答,3分)

(2)人生的奋斗之路就在跋涉者脚下,要想成功,必须迈出坚实的步履,一步一步地老老实实向前走。(意思对即可给分,3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⑴唐代诗人王勃在《 》中写的“老当益壮, ?

穷且益坚, ”的佳句,体现了自己崇高的理想和坚强的意志。先于他的曹操在《龟虽寿》中也写出过富有雄心壮志的千古名句:“ ,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

(2)《劝学》中,苟子认为一个人在求学过程中只有摆正:单与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的句子是:“ 。”

杜甫在他的五律《登岳阳楼》中用“ ”的语句夸张地写他登楼远望见到的景物。

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

《悲惨世界》。

(1)滕王阁序   宁移白首之心   不坠青云之志  老骥伏枥      烈士暮年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巴黎圣母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邓肃,字志宏,南剑沙县人。少警敏能文,荚风仪,善谈论。居父丧,哀毁逾礼。入太学,所与游皆天下名士。

钦宗嗣位,补承务郎,授鸿胪寺簿。金人犯阙,肃被命诣敌营,留五十日而还。张邦昌僭位,肃义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先是,朝廷赐金国帛一千万,肃在其营,密觇,均年将士之数,大约不过八万。至是为上言之,且言:“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赏必罚,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朝廷则不然,有同时立功而功又相等者,或已转数官,或尚为布衣,轻重上下,只在吏手。赏既不明,谁肯自劝?欲望专立功赏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陈。若功状已明而赏不行,或功同而赏有轻重先后者,并置之法。”上从之。朝臣受伪命者众,肃请分三等定罪。上以肃在围城中,知其姓名,令具奏。上以为然。

耿南仲得祠禄归,其子延禧为郡守,肃劾:‘‘南仲父子同恶,沮渡河之战,遏勤王之兵,今日割三镇,明日截两河。及陛下欲进援京城,又为南仲父子所沮。误国如此,乞正典刑。”南仲尝荐肃于钦宗,肃言之不恤,上嘉其直,赐五品服。范讷留守东京,不战而逃。肃言:“讷出师两河,望风先遁,今语人曰:‘留守之说有四,战、守、降、走而已。战无卒,守无,粮,不降则走。’且汉得人杰,乃守关中,奔军之将,岂宜与此。”讷遂罢。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去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肃在谏垣,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至,上多采纳。会李纲罢,肃奏曰:“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下足以副圣意。惟陛下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徇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词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且两河百姓无所适从,纲措置不一月间,民兵稍集,今纲既去,两河之民将如何哉?伪楚之臣纷纷在朝,李纲先乞逐逆臣邦昌,然后叛党稍能正罪,今纲既去,叛臣将如何哉?叛臣在朝;政事乖矣,两河无兵,外夷骄矣,李纲于此,亦不可谓无一日之长。”执政怒,送肃吏部,罢归居家。绍兴二年,避寇福唐,以疾卒。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赏既不明,谁肯自劝 劝:勉励。

B.肃言之不恤 恤:救济。

C.会李纲罢 会:恰逢。

D.叛臣在朝,政事乖矣 乖:违背。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邓肃直言敢谏品格的一组是

①肃义不屈,奔赴南京 ②欲望专立功赏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陈

③误国如此,乞正典刑 ④奔军之将,岂宜与此

⑤李纲真以身徇国者 ⑥李纲于此,亦不可谓无一日之长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邓肃是南剑沙县人,他很孝顺,在为父亲守丧期间,他悲伤过度以致损毁了身体

昌建立伪政权后,他不肯同流合污,于是奔赴南京,任左正言。张邦

B.金国入侵,邓肃奉旨前往金营,被金军扣押五十天才放回。在此期间朝廷赏赐金国丝帛一千万,邓肃在其军营偷看到分给将士的不过八万,他由此认定金国不足畏。

C.邓肃认为金国赏罚分明,不弄虚作假,所以军士肯于用命。于是建议朝廷设立专门管理功赏的机构来规范赏罚制度,得到皇上许可。

D.李纲任宰相时,邓肃认为他技艺疏浅,机变不足,建议免去其职务,因此惹恼皇帝,被罢免官职。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肃在围城中,知其姓名,令具奏。

译文:

(2)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

译文:

8.B   

9.B     

10.D

11.(1)皇上认为邓肃在敌营中,知道那些人的姓名,就让他详细奏报。(大意正确3分,关键词“以(认为)”、“具(详细)”各1分,共5分)

(2)邓肃建议从记载官吏名籍的簿册中削去他们的名字,并把他们的俸禄拿来给禁卫,请求让有关部门惩治他们。(大意正确3分,关键词“版(名册、名字)”、“惩(惩治、惩处)”各1分,共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美国一项独特的研究分析表明:当今的橡树正在逐渐减少,而且由于橡树的消失,整整一类对森林生态系统起到关键作用的本土草本植物也消失了,这一切均归咎于当地为禁止火灾所做的努力。“几千年来,这里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可是这种生态系统的标志性植物正在消失。”该研究的发起人之一、生态学家托马斯・鲁尼说。

尽管其他研究已经认识到东部和中西部的橡树正在减少,但是这项新研究首次注意到橡树的消失对林下植物(在森林树木旁边或下面生长的植物)的影响。进行这样的研究难度很大,因为科学家不具备必要的资料,无法将目前的林下植物跟以往的进行对比。

然而在1949年和1950年,生态学家约翰・柯蒂斯及同事详细考察了威斯康星州南部的橡树林。“柯蒂斯的著作是一本带有图解的记录。”该研究的发起人、威斯康星大学的大卫・罗杰斯说。罗杰斯及同事怀疑,在越来越零碎的橡树林地里消失的不仅仅是树木。于是他们再次考察了柯蒂斯考察过的150个林场。结果显示:在这50多年的时间里,红橡树的两个品种减少了近50%,白橡树减少了不下31%。更惊人的是林下植物品种的变化。该研究小组在最近一期《生态学》杂志上报道说:在柯蒂斯所记录的200种本土植物中,目前有15%已经消失,同时非本土植物品种正在迁入。1950年,外来植物只存在于13个橡树林场;而今,76个林场出现了外来植物。研究小组称:在美国东部和中西部其他诸州,橡树林的林下植被可能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那些地方的橡树也在减少。罗杰斯说,本土植物为野火鸡、昆虫等许多物种提供食物,所以它们对森林的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

具有抗火能力的橡树需要阳光才能发芽和茁壮成长,然而较为古老的橡树被日光照射投射下来的阴影促使枫树的幼苗生长,却遮挡了小橡树需要的阳光。火灾可以除掉枫树幼苗,开辟出空地,便于橡子发芽,有助于橡树的生长。科学家认为,火灾还可以杀死橡树的病原体。

曾经居住在美国东部和中西部橡树林中的土著人经常放火保树,这种行为能够提供橡子――他们的主要食物之一。但是欧洲和美洲移民制止了放火行为,错误地认为放火烧林有损于橡树。鲁尼说:“橡树林受到干扰才能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放火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办法之一。”

此外,鹿不断吃掉幼芽和橡子,橡树也深受其害。许多狼和其他肉食动物却被猎捕殆尽――没有它们的存在,这些地区的鹿群数量急剧增加。

美国农业部森林事务办的牛态学家格雷戈里・诺瓦基指出:“形势是严酷的,要想缓和这种严酷形势,需要积极的管理,例如按照规定放火烧林和减少白尾鹿的数量。”

(摘自《光明日报》)

5.下列关于橡树减少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森林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可是现在整整一类对森林生态系统起到关键作用的本土草本植物消失了。

B.橡树需要阳光才能发芽和茁壮成长,然而较为古老的橡树被日光照射投射下来的阴影间接导致了小橡树缺乏生长所需的阳光。

C.火灾对橡树生长有利,而欧洲和美洲移民制止了曾经居住在美国东部和中西部橡树林中的土著人经常放火保树的行为。

D.许多狼和其他肉食动物被猎捕殆尽,白尾鹿的数量急剧增加,鹿不断吃掉橡树幼芽和橡子,使橡树深受其害。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态学家托马斯•鲁尼和大卫•罗杰斯对正在消失的橡树林进行了研究,他们首次注意到橡树的消失对林下植物的影响。

B.因为没有资料,科学家无法将目前的橡树林的林下植物和以往的进行对比,所以对林下植物的研究难度很大。

C.研究小组认为,美国东部和中西部其他诸州的橡树林同威斯康星州南部一样,其林下植被数量在减少,非本土植物正在迁入。

D.罗杰斯认为,本土植物对森林的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它们能为野火鸡、昆虫等许多物种提供食物。

7.根据原文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缺乏放火烧林措施,非本土植物大量迁入,本土草本植物逐渐减少,这必将对森林生态系统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B.经过50多年的时间,红橡树的两个品种减少了近50%,按照这样的速度,再过50多年,红橡树将完全消失。

C.如果要保持橡树林健康发展的态势,可以利用橡树本身的特点,对橡树林采取经常放火、定期砍伐等措施。

D.白尾鹿的增多严重威胁了橡树林的生长。目前,要想尽快减少白尾鹿的数量,必须采用禁猎狼和其他肉食动物的方法。

5.A[解析]这是橡树消失后导致的结果。

6.D[解析]A 托马斯・鲁尼首次注意到橡树的消失对林下植物的影响。B 应是没有“必要的”资料。C 美国东部和中西部其他诸州橡树林的林下植被可能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

7.A[解析]B 此推断没有依据;C 定期砍伐橡树的推断错误;D 原文为“肉食动物却被猎捕殆尽”,目前禁猎不能尽快解决问题,禁猎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长久之计。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4月8日,“气候变化,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2009中国儿童环保绘画大赛城市联合行动在沈阳启动,200多名少先队员发出:“坚决抵制一次性方便用品,坚决抵制使用塑料袋…”环保每一天,行动在身边”的庄严承诺。 B:为了庆祝伟大祖国60周年诞辰,《人民日报》出版社、《人民网》联合举办“共和国60年记忆征稿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弘扬主旋律,融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体的原创性优秀纪实文学作品,作为一份厚礼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 C:我惊奇地问:“怎么回事呢,那棵树?…‘这是一次雨天被雷击后形成的,”老乡摸着残存的树干告诉我,“主干已经碳化了。不过,春天的时候,果实依然会挂满枝头。”这棵雷劈不死的果树已有600多年的树龄,是世界上能够结果的最长寿的果树。 D:这里的“木叶”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曹植《美女篇》),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经过陕西省黄陵县有关部门的精心筹划,于4月4日上午,1万多名来自海内外的中华儿女汇聚一起,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B:前段日子,他由于忙于体育比赛的集训,没有参加高三综合复习阶段的模拟测试,但集训一结束就回到学校,做了十天的模拟试题。 C: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除了企业欠自律、监管存漏洞等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些科研人员丧失了职业操守所造成的。 D:为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我们要努力探索、不断创新全民阅读活动的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期刊、报纸、网络、手机等多种载体、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群众参与阅读。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如果下面材料中的年轻母亲被评为“200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请为她拟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颁奖词。要求:语言简洁凝练。有感情有意蕴。 (7分)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短信中说:“孩子,如果你能幸免于难,你要记住,妈妈是爱你的。”

参考例文:天灾无情,人间有爱。(2分)一条朴实而又感人的短信,一份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2分)在灾难来临之时,年轻的母亲用瘦弱的身躯为年幼的孩子撑起了一方爱的天空,用不朽的生命为我们诠释了人世间亘古不变的真情。(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马头琴的黄昏

王忠范

大草原的日与夜无边无际,没有遮拦和阻挡,似乎遍地都是道路。

我把自己交给了这苍苍茫茫的世界。去游牧点聆听巴音图(草原人)老阿爸的马头琴,竟然走进了黄昏。一片片绿茵涌来,如爱抚、似轻吻、像牵扯,缠缠绵绵。行走间,又纷纷流淌远去,让人感觉有很多失落,可又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黄昏也是无限宽广,像一张巨大的黑茬羊皮不可阻挡地慢慢铺展。远近都是静止的状态,草色松软、深沉、凝重,又朦朦胧胧。没有风,也没有鸟啼,敖包山不语,古神树无言,一切都是自然而超脱的寂静。花朵暗淡了,怎么也看不见那种生机和灵气。夕阳像一嘟噜牛肉,在天边飘飘摇摇,滴淌着揪心的血色。

我想起前些天过世的娜日斯老阿妈,还有那个悲痛的黄昏。她躺在风葬的勒勒车上,奔跑颠簸,掉落在荒草丛里,那就算她自己选择的基地。那里空空荡荡,什么都不存在,一切归于平静;对她来说。

静默中的惆怅真的是一种美吗?

远处的雅伦河如拴在落日下的绸绫,弯弯曲曲地飘动;河畔蒙古包天窗上炊烟高高升腾,扶摇向上,直插云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自然毫不夸张的景色,默默地抚慰心灵,感动生命,使人渐渐走出迷蒙的伤感。

蒙古包前的巴音图老阿爸,头发如一蓬草,一蓬染满岁月霜雪的草。他坐在那里,像一个坑!

凝视远方,倾听草原,蒙文字母那样一动不动。身后悬挂的古长弓紫红紫红的,仿佛紧绷着他的那块天空和他的这个黄昏。

夕阳没灭,影子就不会消失。

巴音图老阿爸用他全部的热爱与激情,又拉响了长者般的马头琴。

那首世代相传的《奔马》出发了,缰闪、蹬动、马嘶、蹄响,粗犷而悠扬,豪放又恬润,有节奏地震撼草原,澎湃胸怀,令人不可抑制。黄昏渐渐逼近马头琴了,马头就拼力昂动,大声歌唱,我觉得心热亦心疼。

力量涌动着,留恋强烈着,大草原却很自然地下沉着。天边的晚霞依然绚丽,一片片泼洒剩下的光焰。小伙子驱赶海浪般的马群,姑娘驾起云朵一样的羊群,把牧归的鞭花撒进起伏的琴曲,套马杆是他们没有尽头的道路。

几头拉着勒勒车的牛,不抬头,也不张望,只是加快了蹄步。它们知道自己是牛,也许懂得老牛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马头琴还在轰轰烈烈地响亮,不留余地地进发着情感、力量和向往,那大草原好像随着琴弓流来淌去。苍老的巴音图老阿爸,难道在他剩下的时间里没有疑虑与优伤吗? “生命的节奏是爱。”不知道为什么罗曼・罗兰的话突然响在耳畔。谁能躲过人生中的黄昏呢?那么,就去爱,就去奋斗,就去快乐生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还活着。

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

蒙古包后面的额吉湖陷进了黄昏,蓝蓝的、深深的、静静的,绝不是一片忧郁,而像巴音图老阿爸圣洁的心,可容纳辽阔的大草原。

女儿塔娜给巴音图老阿爸披上一件皮袍,温暖中他更加昂奋,马头琴的曲调如欢奔的野马自由而欢快。琴曲漫过我的躯体、灵魂,乃至整个生命。蓦然间,我好像捡拾回来许多失去的什么东西,也释放出压在时间深处的那些灵动和激情。我也是大草原上的一棵草吧

老阿妈走出蒙古包,望望夕阳、又瞅瞅巴音图老阿爸,抿着笑熬奶茶去了。

大草原的黄昏不顾一切地弥漫着,沉沉的、重重的、凉殷殷的,可巴音图老阿爸的马头琴却越拉越有情绪。他对我说:“黄昏果真包围了我,我就觉得黄昏很美,便用马头琴跟黄昏对话。”不由分说的一种降临,意味着必然失去什么,这是不可置疑的生命方式。而乐于人生的人,不会感到任何苦恼。此刻,我仿佛看见蒙田站在巴黎的梧桐树下,正与他朋友谈论这方面的道理,心里产生了不可控制的涌动。

琴曲悠悠。

蒙古包,炊烟、羊群、马头琴,一切都在美丽着黄昏。这时,我想写诗了。巴音图老阿爸还在拉琴,他要拉出月亮和星星吗?我忽然明白了:夜的尽头仍然是如一片绿叶的大草原

14.在作者笔下,(1)大草原具有哪些特点?(2)巴音图老阿爸的琴声有哪些特点? (6分)

答:(1)大草原的特点:

(3分)

(2)琴声的特点:

(3分)

15.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我也是大草原上的一棵草吧。

答: (2分)

(2)夜的尽头仍如一片绿叶的大草原。

答: (2分)

16.结合全文看,第三段的景物描写与第四段写娜日斯老阿妈的“风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写作技巧来看,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6分)

答:

17.结合全文说说文章题目的“马头琴”和“黄昏”分别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6分)

答:

14.参考答案:(1)大草原的特点:①宽广;②沉沉的、重重的、凉殷殷的; ③美丽(3分)(2)琴声的特点:①具有形象性(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②粗犷而悠扬,豪放而恬润,有节奏,震撼人心;③进发着情感、力量、向往;④自由而欢快。  (3分;一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

15.参考答案:(1)“我”被草原人对生活的乐观深深震撼感染,觉得自己开始真正融人草原,要像草原人一样地生活。(2分)

(2)生活中的挫折苦难之后、生命中必然失去的某些东西的后面仍然有美好的让人快乐的。(2分)

16.参考答案:渲染了“听琴”前草原上悲寂的气氛和“我”此时的惆怅心情(2分),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听巴音图弹琴的作用,(2分)与听琴后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享受生命的快乐形成对比(2分)。

17.参考答案:“马头琴”是文章内容的线索,贯穿起全文内容:作者由要去听琴写到巴音图弹琴及作者听琴的感受。(2分)同时作者借“马头琴”表现主题,因为文中“马头琴”又是草原人(巴音图)精神和灵魂的象征,带给作者启发,是作者赞美的对象。(2分)“黄昏”既交代了作者听琴的时间和环境,文章写“黄昏”,赞美的草原的黄昏和人生的黄昏。(2分)

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两组中只选一组)(5分)

(1)①忧劳可以兴国, 。 (《伶官传序》)

②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 ,大珠小珠落玉盘”;

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描写箜篌声“ ,芙蓉泣露香兰笑”;苏轼则在《赤壁赋》中盛赞洞箫声“ ,泣孤舟之嫠妇”。

③窈窕淑女, 。 (《诗经》)

(2)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兰亭集序》)

②《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说的“ ,磐石无转移”,表达了对爱情的坚贞;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执手相看泪眼, ”,抒发了恋人离别的痛苦;秦观则在《鹊桥仙》中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爱情观“ ,又岂在朝朝暮暮”。

③言者无罪, 。 (《诗经》)

(1)①逸豫可以亡身  ②嘈嘈切切错杂弹  昆山玉碎凤凰叫,舞幽壑之潜蛟 ③君子好逑

(2)①齐彭殇为妄作  ②蒲苇韧如丝  竟无语凝噎  两情若是久长时 ③闻者足戒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8分)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即闲居之意。

(1)诗歌首句的“悠悠”二字用的巧妙,含义丰富。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1)“悠悠”就是悠远,悠长的意思,(1分)这二字既形象地写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巧妙地暗示了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更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在希望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和难遣的寥落之情。  (3分)

(2)在抒情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1分)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3分)(答“拟人”、“对比”或“反衬|,酌情给分,不超过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