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1题。
东 轩 记
苏 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衫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释】①:江边。 ② 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
③:仰慕。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败刺史府门 败:冲毁
B.假部使者府以居 假:借
C.及其循理以求道 循:遵照
D.独幸岁月之久 幸:侥幸
9.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不得志人生中的“超然”情怀的一项是
① 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② 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
③ 每旦莫出人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④ 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⑤ 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
⑥ 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10.下列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辙初贬筠州处境可谓穷愁,际遇实属可伤,充满了失意之感,文章表达了作者谪居一隅的悲愤之情。
B.轩成却不能安的现实,引发了作者对自己仕途生活的反思,庆幸自己因此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
C.文章用颜渊生活自苦与精神自乐,自己与颜渊,俗士与德者、达者等多重对比,表现自己重道、求道与行道的愿望。
D.身处逆境,对做官心灰意冷,作者寄望回归田园,潜心学习,求得精神之乐,以此终老故里,蕴涵了对人生之乐的深情呼唤。
11.把文言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答:
(2)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答:
(3)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答:
8.D(“幸”是“希望”之意)
9.B(①句是介绍客观情况,④句评论颜子,②③⑤⑥皆可表现作者的超然)
10.D(错误之处在于没有把握“颜氏之乐”的内涵)
11.(1)然而负责管理酒税的以前共有三人,我到那里时,那两个人正好都免官离开了,事情都交给了我一人。
(2)这以后才知道颜渊心甘情愿于贫穷卑贱的原因了,原来他不肯为求得一点点俸禄来供养自己的生活,实在是因为那样妨碍学习。
(3)那大概更是通达的人的事情,不是求学的人所能做到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昔日国学辉煌为何难以再现
首先,我们异常需要对于古典文化的整理和思考,异常需要对于古典文化的传承。但传统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所谓“国学”其实正是针对“西学”而言的,正是“五四”前后用“现代”的方法“整理国故”的结果。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都已经经过了“现代”的重写和整理。跳过“现代”对于古代的理解直接进入古代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我们的思维方式还是知识体系都深深地和“现代”缠绕在一起,而今日对古典文化的整理和思考更是根本不可能脱离今天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今天的教育体系。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有关传统的知识当然可以通过传统的“读经”式的方式得到,但没有和当下的文化结合的孤立的“读经”却难以产生好的效果。现在所需要的是利用新的文化观念、阐释方式和技术手段来理解古代。比如郭店竹简的发现导致的对于古代文化史的重写只有在当代的语境中才可能发生。
其次,现在备受推重的王国维、陈寅恪等大师,其实都得到过现代思维和知识的训练。但他们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替时期。他们既受过传统教育,又受到了新的思维方式的洗礼,于是既能够特别深入传统的内部,又能够以现代的阐释对经典加以整理。这正是新旧交替时代的特殊的现象,这是一种文化上的特例。它其实是根本不可重复的特殊历史情境。对于现代的教育来说,古代文化是一种特定的知识范围,而对于古代的教育,这是它的全部的内容。现代人必须拥有多种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不可能将古典文化的训练作为全部的知识。而当年的“大师”其实正好处于历史的特殊的点上,今天那个点早已不复存在。现代人国学根底的薄弱似乎不足为奇,缺少国学大师的原因也不仅仅是斯文扫地或文化衰落,而是对于古典的研究有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和理解策略。因为现代的知识和古代的知识之间在知识型上根本不同,根本不具有可比性。今天我们只可能不断地在新的时代寻求对于传统的新的理解和转化,而不可能模仿当年的情境凭空创造“大师”。
(选自《一个人的阅读史》,张颐武著)
5.对昔日国学辉煌为何难以再现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有关传统的知识已与时代格格不入。
B.在现在,我们理解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都经过了“现代”的重写和整理。
C.现在需要利用新的文化观念和技术手段来理解古代文化。
D.王国维等大师的生活时代是不可重复的。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需要古典文化的传承,但这种传承必须和社会现实相结合。
B.我们缺少像王国维、陈寅恪那样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因而斯文扫地非常正常。
C.像王国维、陈寅恪那样的国学大师有着特殊的生活背景,现在不可能凭空塑造大师。
D.对郭店书简的重写只有在当代的语境中才能发生。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国学”是针对“西学”而言的,所以,也是“五四”时期用现代方法来理解、诠释古典的结果。
B.既然可以用新的观念、阐释方式和技术手段来理解古代,孔子当然也可以“戏说”。
C.现代人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古代私塾学的大不相同,因而,现代人古典知识缺乏用不着大惊小怪。
D.现代知识和古代知识有着天壤之别,不具有可比性。
5.A(A项中的说法在文中并未提及)
6.B(B项对“缺少国学大师的原因也不仅仅是斯文扫地或文化衰落,而是对于古典的研究有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和理解策略”的理解错误)
7.D(从“对于现代的教育来说,古代文化是一种特定的知识范围,而对于古代的教育,这是它的全部的内容”可看出。D项错误)
下列选项中,与下文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在阳光下,周围的远山就像洗过一样,历历在目,青翠欲滴。堤岸上的杨柳,已经把鹅毛似的飞絮漫天漫地地洒下来。
A:蓝湛湛的天空像空阔安静的大海一样,没有一丝云彩。空气湿润润的,呼吸起来感到格外清新爽快。 B:成群的灰雀不时像一片乌云似的从玉米地里腾空而起,又像冰雹似的纷纷落在满是尘土的道路上。百灵鸟在割过的草地上空低飞盘旋。 C:潮湿的树林缄默无声,轻绡似的雾里,远远传来羊群的铃声,呜呜咽咽的,好像从它们心灵深处发出来的。 D:河面足有一里多宽。浪涛一个跟着一个,雪崩似的重叠起来,卷起巨大的漩涡,狂怒地冲击着堤岸,发出哇哇的响声。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很后悔,不该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好朋友分手。 B:谁也不会否认《闯关东》不是一部宣传侠骨仁义的央视好剧。 C: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骨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D:发展长期稳定、睦邻友好的中日关系,实现和平友好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大目标,既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期待,也是两国领导人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材料作文。
2008年3月18日,____在中外记者会上真诚地说:“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举办奥运会是多少代人的梦想。我们希望通过奥运会在中国举办,加强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我们希望把奥运会办得更好一些,让运动员满意,让世界人民满意。”“我相信13亿人民微笑着面对世界,全世界人民也会微笑着对待中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世界给我十七天,我给世界五千年”。我们万众一心,一定能把2008年奥运会办好。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2008年8月至9月,随着“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与“最伟大的一届”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中国在兑现承诺中向世界传达了自身的精彩。一个集体、一个企业、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请以“在承诺中兑现精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800字,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作文(参考2008年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按其思路为其他某动物写个发言稿,70字左右。(6分)
很多人对生活不满,其实动物也是一样的,这不,动物园里正在开会呢,动物们的议题是“假如让我再活一次”。你听――
猫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老鼠。我偷吃主人一条鱼,就被主人打个半死。老鼠呢,可以在厨房里翻箱倒柜,大吃大喝,人们却对此无可奈何。
答:
示例:鹰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鸡,我们一年四季漂泊在外,风吹雨淋,还要时刻提防冷枪暗箭。鸡呢,渴有水,饿有米,住有房,还受人保护,活得好悠闲啊。
下面的长句较费解,请改写成语言连贯的4个短句。(5分)
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这次为期16天的飞行中,机组人员进行了包括中国等6个国家学生设计的分别涉及太空飞行对蚕、蜘蛛、蜜蜂、蚂蚁等的生长及其习性的影响在内的80多项科学实验。
(1)
(2)
(3)
(4)
(1)“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这次飞行为期16天。
(2)飞行中机组人员进行了80多项科学实验。
(3)这些实验项目中有中国等6个国家学生设计的。
(4)学生设计的实验项目分别涉及太空飞行对蚕、蜘蛛、鱼、蚂蚁等的生长及其习性的影响。
下面一段对话,有4处不得体,请将其找出,并进行修改。(4分)
一天,某校文学社社长登门拜访研究三国史的专家谢教授。
社长:谢教授,您老的书房蓬荜生辉,走进就如进了藏宝殿,果然是超凡脱俗啊!
教授:呵呵,欢迎莅临!除了书外,我别无嗜好,研究三国史,我面壁十年,硕果累累……
社长:“面壁十年图破壁”呀,我们文学社请您“出家”,给我们做一次三国史的学术讲座。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
(3)将 改为 。
(4)将 改为 。
(1)将“蓬荜生辉”改为“书香扑鼻”,(2)将“莅临”改为 “光临”,(3)将“硕果累累”改为“小有收获”,(4)将“出家”改为“出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面 子
孙智慧
可怜天下父母心!城里的教学质量好,发了财的张生就打算把儿子送到城里读书。不久前,他的一个叔伯姐姐捎信来,说城里有套住房空着,让他先给看着,出租费好商量。张生高兴坏了,正打瞌睡,扔过来一个枕头,更何况,平日里都是他有事求这个姐姐,现在这个姐姐居然也求到自己的头上了,总算把丢的面子拾回来了。
他姐姐的住房位于市中心的繁华地带,二楼,100多平方米。张生搬进来后,每天除了做些小生意就是接儿子上下学。
时间一长,等他了解了居住的环境后,却生出一种自卑感。原来这是一个“干部楼”,住的都是干部,官衔倒是都不大,净是一些厂里的科长、局里的主任之类的。和他这个平民百姓一比,把他从他姐姐那儿拾起来的面子重又给弄得荡然无存,这明显是低人一等嘛。张生看到别人的笑脸就感到了尴尬,感到了无比的羞愧。
这天,他接儿子放学回家,走到胡同口走不动了,胡同口围满了人,唧唧喳喳说个不停。张生驮着儿子挤进里边看热闹,仔细一听,明白了。他楼上的一个邻居正和两名警察争论不休,警察要看他的驾驶证,那位邻居死活不让看,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办理。眼下,市里正在创“三优”,对交通秩序检查得紧。围观的人越聚越多,那邻居更抹不开面子了,和两名警察吵得脸红脖子粗。这时,张生的儿子跟张生要手机,说我给我同学打个电话。他儿子“滴滴”地按了一通,喂,杨志的爸爸吗?我找杨志。啊,杨志,没走远,好啊,我这儿出了点麻烦,能不能让你爸爸过来一趟。没多大工夫,一辆小面包车驶来,车身上写着“公安”俩字。从车上下来那个叫杨志的同学,来到张生的儿子面前,毕恭毕敬地问:班长,啥事?张生的儿子指了指那邻居,说我叔叔遇上了麻烦,想让你爸爸帮帮忙。那小子的爸爸径直走到那两名警察面前,低声耳语几句,两名警察放了行。一旁的张生看得呆了,行啊,臭小子,你也会来这一套了,不过,也给我长了面子。儿子不屑地撇撇嘴:我同学的爸爸是个大队长,我们班找他办事的多着呢。
这下,张生住的楼上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都没想到楼里还住着个神通广大的人哩。再有人看着张生笑,张生就不再感到尴尬了,他看出大家都带着一种羡慕的表情。儿子能在班上当班长,他爹能差到哪儿去?这么个小芝麻官竟然也能办到大人都办不了的事呢!张生更得意了,他不失时机地宣传他儿子,大家也都把他当成了个人物,张生感到和邻里的关系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天,他又去学校门口接儿子。刚要扭身离去,又看见两名警察拦住一个骑摩托的人。
张生觉得这个人很面熟,就起了见义勇为之心,儿子在旁边,那位同学肯定还没走远,一个电话打过去,问题就解决了。他拉着儿子往跟前凑。走到近前,他儿子倏地像骡子受惊了似的向他身后撤。干什么,你给老爸露脸的时候到了。张生呵斥儿子。他儿子却使了吃奶的劲把他拽到一边,说,那是我老师,我都听到她给我的那位同学他爸打电话了,谁稀罕咱帮忙?张生的脸一下子红了,继而有些怏怏不乐,嘟囔着:怪不得我看着有些面熟呢!
(选自《北文学》,有删节)
14.张生这个人物形象主要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15.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正打瞌睡,扔过来一个枕头。
答:
(2)张生觉得这人很面熟,就起了见义勇为之心。
答:
16.文章第四段,作者是怎样通过场面描写来烘托张生的儿子这个人物形象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
17.文章最后写“张生的脸一下子红了,继而有些怏怏不乐”,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14.张生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是爱面子。平时姐姐帮助他,他认为是丢了面子;姐姐有求于他,他认为是拾回了面子。看到同住一栋楼的人的地位比自己高,就感到无比羞愧,没有面子了;儿子一个电话解了邻居的围,便认为是儿子给自己挣了面子。第二次想让儿子再露露脸,却没有露成,就怏怏不乐。总之,张生是为面子而活着,不管这面子该不该挣。
15.(1)正好需要(或非常及时),
(2)张生想借儿子露露脸给熟人看,为自己再一次挣个面子。
16.一是通过一邻居与警察的争吵来烘托张生的儿子,面对 警察看驾驶证的要求,邻居只能与警察由争论到吵得脸红脖子粗。二是通过围观的人来烘托张生的儿子,越聚越多的观众面对这场争执也无能为力。三是通过张生 来烘托其儿子,张生只是驮着儿子挤进去看热闹,根本就没有想到有能力去帮助解决这场争执,这时只见张生的儿子给同学打了一个电话,就请来一位公安局大队长,把一场争吵化为乌有。一个“小大能人”的形象,就在这众人的烘托下凸显出来了。
这样写的作用是借“小大能人”的形象对社会上存在的 “为了不应有的‘面子’却丢失了应有的‘面子’(原则)的现象”进行辛辣的讽刺。
17.张生在老师直接给儿子的同学的父亲打电话的情况下,又一次感到失去了面子,丢了面子,心情顿时不乐,喜怒哀乐全被面子左右了。作者以此给张生这些一生就为所谓的面子活的人以辛辣的讽刺:死要面子,最终还是会失去面子。从而突出了主旨。
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苏洵《六国论》)
(2)爱而不见, 。(《邶风・静女》)
层峦耸翠, ; ,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明月松间照, 。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1)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2)搔首踟蹰 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