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中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最近几年,农村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地膜、农药污染。农村大量推广地膜技术,废旧地膜不能及时清除,散落田间,导致白色污染。农民喷施农药后,农药瓶随手乱扔到水沟、井里,导致水体污染。二是粮食、蔬果污染。现在农村白血病、心血管病等各种疑难病症增加,除了与个人饮食、生活习惯有关外,粮食、蔬菜里化肥、农药残留多也是重要原因。三是养殖污染。农村养殖户日见其多,一些人把畜禽粪便随便堆放在村口路旁,滋生大量蚊蝇,污染环境。四是焚烧秸杆污染。一到夏、秋收获季节,留在地里的麦茬、玉米秸都被一把火烧掉,浓烟四散,造成大气污染。因此,笔者认为,农村也应像城市一样,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关键词:□□ □□ □□ □□
农村 污染 突出 治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时光
冯骥才
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终点扎去。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
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
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退藏到冬日小雨空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它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
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惟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14.体会作者的意思,分别说说“时间”和“时光”的主要特征。(4分)
15.文章第二段写烛光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描写烛光在全文有什么作用?(6分)
16.停电中,作者回顾起“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又描写了“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这两段文字,与作者想要述说的话题“时光”有什么关系?分别作说明。(6分)
17.解释下面语句的含义。(6分)
(1)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
(2)我也不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14.时间是紧迫的,它属于现实;是现实生活中奔波忙碌的过程,随着一个人生命的结束而结束。时光短促、有限、性急,它属于人生;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它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结束仍可能继续具有价值。
15.文章第二段写烛光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烛光的亮度,形状,像花苞一样光明、优雅与美丽;使周边的事物可见。烘托出美妙朦胧的氛围,引起想象和思索,为下文写生命的思考作铺垫,也暗示现在这段时光是珍贵的,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
16.作者回顾一年中的种种经历,试图排除客观原因,审视现实生活中哪些体现了时光的价值。北宋天王像是前代民间木雕工匠的创作,它将无名雕工的才气、正气和精神传递下来,引发了作者对时光的思考。
17.(1)运用了比喻,把岁月比作树,写出了临近年终,岁月流逝,人又衰老了一点,如同消耗绿意的树。
(2)我已经不用回答北宋天王像对“我”的质问,因为我已经明白;在现实生活中,时光未必可贵;只有在艺术家永恒的生活中,时光才是无价的。
8. C(“事”,在这里是动词,侍奉。)
9. D(两个“之”字都是助词,都作定语标志,可以翻译为“的”。其他三项,A项前一个“为”是介词,翻译为“替”;后一个“为”是动词,翻译为“认为”。B项两个“而”字,前者表示假设关系, C项两个“以”字,前者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后者是介词,翻译为“把”)
10.D(错在“文章借此说明劝善禁奸的重要性”。)
11.(1)赞誉你的话一夭天传到我的耳朵里,考察你的政绩,田野荒芜,仓库空虚,监狱满满的。
(2)因此圣人持守简约而治理广泛,说的就是这样的事。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只要稍稍了解清代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在漫长的数百年间,不知有多少所谓的“犯人”在判决书上写着“流放宁古塔”! B: 取消农业税,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C: 改革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事要做,譬如说,怎样保证为社会全体成员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问题,就要求我们下大工夫。 D: 反病毒专家终于发现,代号为“野玫瑰”的电脑病毒发作,原来是接受邮件和共享资源两条途径侵袭硬盘系统而感染的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光彩 过河卒 根深蒂固 为山九仞,功亏一匮 B:印象 股份制 事必恭亲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C:庭院 放像机 宁缺无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D:赝品 莫须有 买椟还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锅米饭,放到第二天,水汽就会干掉一些;放到第三天,味道恐怕就有问题了,放到第四天,就已经变质了。可是,在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在古代,父母生下女儿,就在地窖里埋下一坛米做的酒。十七八年后,这酒竟然成了女儿婚礼上的佳酿,人们还给它取了一个令人遐想的名字“女儿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作文,不得抄袭或套作。
参见高考评分标准。
2008年元旦期间,一大型调查机构深入医院进行了调查,请根据调查结果,写一条调查结论.(5分)
第一组在妇产科进行,调查一个人来到世界的第一时候他们最需要什么,他们随机将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每天抚摸三次,每次十分钟,第二组完全不抚摸,结果一个月后,第一组体重增加是第二组的一倍.
第二组对临危病房病人家属进行,调查他们病重的家属在生病后最觉得遗憾的是什么,结果没有一人说“我要多点赚钱就好了“或者”我要官再当大点就好了,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说“没有好好照顾我的母亲”“没有好好照顾好我的孩子”。
两组调查结果说明:
人一来到这世界,最需要的就是爱,可惜很多人在即将告别这个世界时才意识到这一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l4一l7题。
流浪的本义(有改动)
余秋雨
每一座城市都会有一个主题,往往用一条中心大街来表现。是尊古?是创新?是倚山?是凭海?是厚土?是广交?……
巴塞罗那的主题很明确,是流浪。全城最主要位置上的那条大街,就叫流浪者大街。
这条大街是逛不厌的,我先是和伙伴们一起逛,不过瘾,再独个儿慢慢逛,逛完,再急急地拉伙伴们去看我发现的好去处。
这里,不分当地人和外来人,不分西班牙人和外国人,不分东方人和西方人,大家都是流浪者,因此也不分严格意义上的卖者和买者。这种浑然一体又互不相识的气氛,让人迷醉。有的卖家多半不是真正的商人,而是昨天和明天的行者,只因今天缺钱,便在这里稍稍闹腾。主要不是闹腾资金和商品,而是手艺和演技,因此又和艺术衔接在一起,光鲜夺目,绝招纷呈,就像过节一般。不知什么时候形成的规范,在这里出现的一切,必须干净、文雅、礼貌、美观,不涉恶浊,不重招徕,绅士风度,君子做派,自尊自爱,心照不宣。这就使它与我们常见的喧闹划出了界线,具备了国际旅游质素,让人每一步都走得放松,走得自在。
这些特点,在我看来,全都体现了世间优秀流浪者的素质。他们的溶化本领,谋生能力,开阔心境,自控风范,物化为一条群体人格的长廊,熙熙攘攘。其实,这也是一切远行者的进修学校。
我一直认为,除了少数逃罪人员和受骗人员,正常意义上的远行者总是人世间比较优秀的群落。他们如果没有特别健康的情志和体魄,何以脱离早已调适了的生命温室去领受漫长而陌生的时空折磨天天都可能遭遇意外,时时都需要面对未知,许多难题超越精神贮备,大量考验关乎生死安危,如果没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只能半途而返。
据我自己的经验,几乎没有遇见过一个喜欢远行的现代流浪者是偏激、固执、阴郁、好斗的。反之,那些满口遵义、鄙视世情的的书斋文人如果不得已参加某种集体旅行,大多数连谁扛行李、谁先用餐、谁该付款等琐碎问题也无法过关,总是众人侧目,同室翻脸,不欢而散。流浪――一个深为他们耻笑的词汇,却又谈何容易!
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因此,在我眼中,西班牙马塞罗那的流浪者大街,也就是开通者大街,高贵者大街。
流浪者大街的东端直通地中海,逛街劳累后我想吹吹风,便向海边走去。
海边是一个广场,中间有一柱高塔,直插云端。高塔底部,有费迪南国王和伊莎贝尔女王的雕像,他们坐姿端庄,神态安详、一副指挥若定地在做大事业的模样。说是底部,人们还须仰视。仰视完他们再抬头,分明看到在高塔的顶部,还有一尊立像。
这会是谁呢?连堂堂国王和女王都在那么低下的部位守护着他,侍候着他,难道他是上帝吗?
云在他身边飘荡,他全然不理,只抬头放眼,注视远方,远方仅是地中海的浩荡碧波,他的目光全然越地中海,锐利而又渺茫。
我立即猜出来了,只能是他,哥伦布。
一问,果然。
这座哥伦布高塔,正与流浪者大街连成一直线,那么,这位航海家也就成了大街上全体流浪者的领头统帅。或者说,他是这里的第一流浪者。
其买岂止在这里。他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流浪者。
他发现了一片大陆。
想到这里我豁然领悟,什么是流浪的本义……
14、作者初到巴塞罗那,就被流浪者大街吸引住了,这条大街凭哪些特点吸引住作者,请分三点来说明。(6分)
答:
15、“那些满口道义、鄙视世情的书斋文人如果不得已参加某种集体游行,大多连扛行李、谁先用餐、谁该付款等琐碎问题也无法过关,总是众人侧目,同室翻脸,不欢而散。”这里,作者记述了一些“书斋文人”的表现,其作用是什么?(4分)
答:
16、“云在他身边飘荡,他全然不理,只抬头放眼,注视远方。远方尽是地中海的浩荡碧波,他的目光全然穿越地中海,锐利而又渺茫。”这一句主要属于什么描写,请分析这个描写的作用。(6分)
17、文章从“流浪者大街”写到“哥伦布雕像”,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6分)
答:
14、(1)这里浑然一体,大家都是流浪者。 (2)这里洋溢着艺术的气氛
(3)这里秩序井然,文明规范。
15、这里用了反衬的手法(1分),意在突出优秀流浪者所具有的比较健全的人格。
16、神态描写,这些描写在告诉读者这尊雕像的主人公将自己的生命置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具有对未知世界执著探索的精神。
17、(1)点面结合,既展现了流浪者大街的整体形象,又给人以具体的,流浪者中佼佼者中哥伦布的形象。
(2)揭示并升华了主题,流浪的本义就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敢于出发,敢于发现,敢于探索的精神。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曹操)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日:“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大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又从攻谭于南皮,冀州平。
嘉深通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四》)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智者审于量主 量:衡量,选择。
B.未知用人之机 机:关键。
C.太祖问疾者交错 错:错过。
D.欲以后事属之 属:托付。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嘉“深通算略”的一组是
①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②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③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
④及薨,临其丧,哀甚
⑤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⑥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A.①⑤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嘉起初投奔袁绍,但通过观察,www.ks5 u.com认为袁绍优柔寡断难成大事。后来见太祖,即以其不凡的见以而受到太祖的器重,同时也认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主人。
B.郭嘉作为司空军祭酒,为太祖擒吕布、定邺城,屡献奇策。在孙策乘太祖与袁绍决战官渡之机准备偷袭许昌的时候,郭嘉精辟地分析形势,消除了大家的恐慌。
C.郭嘉忠于王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太祖派使者前来探望。郭嘉死后,太祖亲白前去吊丧非常伤心,并说荀攸等人与目己相同,只有郭奉孝这样的人太少了。
D.郭奉孝谋略过人,太祖非常倚重,以至赤壁失利后,深深地叹息,表现了对郭奉孝的追思之情。
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
译文:
(2)急之则相持,援之而后争心生。
译文:
8.C (“错”,更迭。“交错”意为一个接一个。)
9.B (①曹操说郭嘉能知晓主人的心意,并不能表现郭嘉有算略; ②从侧面表现郭嘉有算略;③⑤从正面表现郭嘉表算略;④⑥都与“有算略,达于事情”无关。)
10.C (对是“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的错误理解。)
11.(1)孙策刚刚吞并了江东,所诛杀的对手都是些有人死命扶助的英雄豪杰,
(2)我们如果攻得太急,他们就会互相帮助了,如果我们攻势缓和,他们争斗的心思就产生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A:发展没有终点,实践不会终结,因此思想解放也不会一劳永逸,难道我们能否认这是真理吗? B:到2010年,昆明市中心城区再生水的利用率将提高到50%以上,成为河湖生态,城市绿化,生活杂用等的主要水源。 C:目前中小学复习资料泛滥成灾,不仅是教学走了耗时多,效率低,质量差的恶性循环之路,而且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D:老人在八十岁时还清晰的记得当年参加__时哥哥对自己的评价:一个温情主义者。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