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次贷风暴之鉴

美国次级抵押信贷__在2008年仲夏扩展为全球共振的金融风暴。虽经各国央行联手注资、美联储降低再贴现利率等干预措施,目前危势缓解,但其冲击波仍在继续蔓延。

以宏观视角细察此次全球性次贷风暴积聚、爆发、扩散之路径,已可总结出若干经验教训,对资产价格泡沫畸高、资本管制将去未去的中国正是镜鉴。现实表明,金融自由化在本质上应当是金融体制的进步,其中包括风险防范体制的不断完善。监管层、金融机构、房地产业等领域的“有力者”,均应加倍警惕资产泡沫,切勿以今日的快感换取明天的伤痛。

国际观察家在分析此次金融风暴时普遍认为,美联储长期执行低利率政策、衍生品市场脱离实体经济太远、金融文化仍有待提高,乃是此次金融动荡的三大原因。其中尤以第一条为甚。

在美国历时最长的经济景气结束后,网络泡沫破灭、“9・11事件”等因素,迫使美联储连续降息。没有理由指责这一经济刺激政策的总体取向。但在具体操作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仍有值得反思之处。其最初两年降息力度过大,真实利率有时甚至为负;此后虽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由1%上调至5.25%,美元仍处于长期的贬值阶段。以通胀指标考察,美联储在经历了初期的成功后,在2003年下半年到2005年下半年,也曾出现月度CPI涨幅略高的情况,2005年9月甚至达到4.7%。美联储在加息上过于谨慎,应变迟缓,对于全球流动性过剩难辞其咎,更形成了此轮金融动荡的根源。由此看来,货币当局正确判断形势并果断采取措施,至为重要。

衍生品市场链条过长,而基本面被忽略,也使风险不断放大。美国的次级抵押信贷本始于房屋的实际需求,但又被层层衍生成不同等级的资金提供者的投资品种。而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与客户的还款能力相脱节,更多地基于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在房屋市场火爆时,银行得到了高额利息收入,金融机构对房贷衍生品趋之若骛。一旦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周期,则违约涌现,危机爆发。因链条过长,市场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管都变得相当困难;因中间环节多为“别人的钱”,局中人的风险意识相当淡薄。长链条固然广泛分散了风险,但危机爆发后的共振效应可能更为惨烈。

次贷风暴还表明,纵使在美国这样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大众层面的金融文化仍有待提高。种种报道表明,在美国申请次级抵押的信贷者中,许多人甚至不知何为复利,亦不会计算未来按揭成本,但仍然兴致勃勃申请了自己本无力偿还的房贷,住进自己本无力购买的房屋。如此行事者大有人在,然而,大众性癫狂永远无法战胜市场涨跌无常的铁律,泡沫的突然破裂必然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创痛,首当其冲者正是误入泡沫丛中的弱势群体。

此次全球次贷风暴对中国既为再度警醒,又在时间和案例的层面更具贴近性。以人民币的巨大升值压力为本,中国面对的资产泡沫只会更为庞大,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股市风险估值过低、风险防范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认真体味此次风暴之教训,我们应尽可能避免危机的种子在中国生根发芽,在未来引起无穷祸患。

5.下列对“次贷风暴”产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由美国次级抵押信贷__肇始,在2008年仲夏扩展为各国金融共振的一场全球性金融风暴。

B.美联储长期宽松而在紧急情况下又应对不力的货币政策是形成此轮金融动荡的根源。可见,货币当局正确判断形势并果断采取措施至为重要。

C.局中人因中间环节多为“别人的钱”而风险意识淡薄,同时市场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管又因链条过长变得很困难。

D.脱离实体经济太远的金融衍生品的长链条固然广泛分散了风险,但危机爆发后的共振效应也必然更为惨烈。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联储连续降息的经济刺激政策的总体取向和具体操作无可指责,但是其货币政策仍有值得反思之处。

B.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与客户的还款能力相脱节,更多地基于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而房价不断上涨的泡沫迟早会破裂。

C.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发的大众性癫狂必将遭到无常的市场铁律的惩罚,而首当其冲者正是误人泡沫丛中的美国金融投资企业。

D.在各国央行联手注资、美联储降低再贴现利率等措施的干预下,金融风暴目前的危势已基本得到遏制。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由化在本质上应该包括风险防范体制的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金融体制得到健康发展。

B.纵使在美国这样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大众的金融文化还很薄弱,由此可见各国对国民进行金融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C.在这场危机中,中国面对的资产泡沫只会更为庞大,因此如果不认真汲取此次金融风暴的惨痛教训,就很难化险为夷。

D.此次危机给予普通消费者的借鉴就是:如果不知何为复利,不会计算未来按揭成本就申请自己本无力偿还的房贷,就会使自己陷入被动。

5.D(“必然”判断绝对)

6.B(A“具体操作无可指责”范围扩大,C“美国金融投资企业”张冠李戴,D“基本得到遏制”偷换概念。)

7.D(将“或然”事件误解为“必然”事件)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面对英国青少年出现的种种问题,英国当局认为儒家思想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所以欲请孔子进校园。 B:近年,越来越多的天鹅选择到伊犁河流域越冬,这靠的是当地实施天然林保护、湿地生态恢复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使湿地生态明显改善有很大关系。 C:通过清洗和阳光及空气流动等作用,病毒、细菌等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被杀灭,能帮助人们减少接触病毒的机会,并有效抵御病毒的侵害。 D:现在很多影视剧创作者在创作时没有很好地深人生活、体验生活,形象塑造和情节设置往往只凭主观想象,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春节后,首府首届人才招聘会就吸引了1.5万人______ 5千个岗位,其中六成是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②为了_______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受控撞月”,嫦娥一号飞行控制组选择在青岛和喀什两个测控站同时能够测控的时间段内进行撞月控制。③_______已经出现的“有项目无科技”的苗头,4万亿投资计划在着力有形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无形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投入。

A:争夺 保证 鉴于 B:角逐 保障 基于 C:角逐 保证 鉴于 D:争夺 保障 基于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抱怨 以德报怨 爆冷门 珠光宝器 B:璧还 珠联璧合 渡难关 流金铄石 C:凑合 和衷共济 伤原气 雍容华贵 D:驽钝 剑拔弩张 金钢钻 金瓯无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人赶着一匹马和一头驴运送货物。马受主人眷顾,负担较轻于驴。途中,驴对马说:“如果你顾惜我的生命,就请分担一点我背上的负担。”马听了不予理睬。驴筋疲力尽,最终倒毙在路上。主人对马说:“尽管我很喜欢你,但这些东西还是要放到你背上。”马驮着很重的行李,想起了驴子:驴子啊,要是你还在,和我一起分享行李,那该多好啊!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见2008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5分)

【材料】2008年5月5日,高中毕业十年的万敏、刘眉舒等十余位同学相聚。晚上,大家去看望当年的班主任张老师。为给老师一个惊喜,还故意不事先联系。到了张老师家,房门紧锁。一打听,张老师正出差。遗憾之余,大家公推万敏给张老师写了个便条:

张老师

我们十多个同学于毕业十年后小聚。感念老师您当年的教诲,相约到您家中拜访,遗撼的是您居然公事外出。学生之情,一时难以言说。我们约定,待您回来后再来看您。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学生:万敏、刘眉舒等

以上便条在五个方面有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1)

(2)

(3)

(4)

(5)

①“张老师”应顶格写,后跟冒号。②删除“居然”一词。③改“撼”为“憾”。④“另行通知”语言有失尊敬,可改为“我们会提前告诉您”。⑤落款没有日期。

请从“清风”、“行云”、“流水”三个形象中任选两个,写一段话,寄寓情感,表达自己的感悟。要求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方法。(4分)

所写内容符合要求即可。示例:欢快的流水冲出山涧后,立刻放慢了脚步,停止了喧闹。   宛如一位羞怯的少女,提着被清风吹动的一袭衣袖,款款朝兰亭这边走来――聆听着嵇康行云般美妙的琴声,轻轻走过竹林七贤的身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早春消息

赵丽宏

早春时节,虽然乍暖还冷,但冬天的严寒已经过去,大自然不慌不忙将春意一点一点透露出来,出其不意地给人惊喜。古人描绘春意的诗句,今天读为还会让人产生共鸣,会让人情不自禁会心而笑。现代文明的发展,无法改变大自然的规律,我们感受到的春天号象,还是来自天地万物。那些美妙咏春古诗,也因此而常读常新,生生不息。

暖风徐来,冰雪消融,春意在大地上悄悄蔓延。春意最早在什么地方露头?苏东坡有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在河里游泳戏水的鸭子最先感知到温暖的春意。这其实是诗人的想象,苏东坡诗中没有具体描绘鸭子们如何感知春意,但就这么巧妙一点,已经可以让人联想春意如何不动声色地悄然而至。鸭子们在水中欢腾的模样,读者可以自己去想象,那一片被欢快的脚掌和翅膀搅动的春水,正带着春天的暖意,缓缓而来。苏东坡写早春景象,在他的词中也有佳句:“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这几句诗中,东风是早春信使,吹得柳绿花发。鸭戏春水,表现的是瞬问景象,而东风播春,却是一段较长的时空。

在我的记忆中,古人描绘大自然最初春意的佳句,可以举出很多。李白的〈宫中行乐词》中,有两句诗写得传神:“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寒冬的冰雪在梅花的幽香中消融,柳条在和煦的春风中爆出了金黄嫩绿,这也是最早的春消息。同样的意境,在李白的诗中可以找到不少,如《早春寄王汉阳》中:“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落日忆山中》中:“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杜甫的《腊日》中,也有两句妙诗,和李白的诗意异曲同工:“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这样的早春诗意,李清照也感受到了:“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从柳和梅在暖风中的变化中感觉“春心动”,是李清

的创造。宋人张耒的《春日》中有两句写得很生动:“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在冰棱滴水融化中,看到冬天已悄悄过去;从柳梢的新绿中,发现春天已偷偷归来。同样的意境,也可以在宋人张枝《立春偶成》中看到:“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春到人间草木知”和“春江水暖鸭先知”,属于相类的思路,“草木知”,也可以引动读者的丰富联想,春风中,草木复苏,大地泛出新绿。韩愈咏春,曾写道:“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也是草树知春,不过却已经春深似海了。他这首诗题为《晚春》,所以会有万紫千红的景象。

韩愈的《春雪》,写的也是早春景色,却与众不同:“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二月初,正是春之头,在刚刚解冻的田野里看到草芽,心生惊喜。对盼春心切的人来说,这一丝春色初露,实在不过瘾。于是诗人笔锋一转,请来了白雪,这当然是春雪,是冬天的尾巴。雪花在已经萌动春芽的草木间飞舞,仿佛是在向诗人预示春花烂漫的盛景。

多年前我曾以(《早春》为题写过一组短诗,每首六行,写这些诗时,眼前漾动着大自然的春意,心里也出现古人的诗句。其中有《芦芽》,描绘的是我当年下乡“插队落户”时的感受,每年初春,看到河边芦苇发芽,总是心生喜悦和希冀:

出土便是宣判冬天的末日,

尽管寒风仍在江边呼啸横行。

纤细的幼芽竟能冲破冻土,

地下搏动着何等强韧的春心。

不要再为自己的柔弱哀叹,

且看这遍野迎风而长的生命。

(摘自《人民日报》2009年3月7日第14版。有删节)

14.“古人描绘春意的诗句,今天读来还会让人产生共鸣,会让人情不自禁会心而笑。”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分)

15.作者说“韩愈的《春雪》,写的也是早春景色,却与众不同”,“与众不同”主要体现住哪些方面?(6分)

16.文中的“春意”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作简要概括。(6分)

17.请说说《芦芽》一诗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14.因为现代文明的发展,无法改变大自然的规律,我们感受到的春天景象,还是来自天地万物。那些美妙咏春古诗,也因此而常读常新,生生不息。(4分)或者因为那些美好的诗句不会因时间而消逝,古人描绘春意的诗句,还是来自天地万物,一样会让今人感悟到冬天的严寒已经过去;(2分)一样会使今人从早春的意象中感悟到万物复苏的消息,触发人们对温暖时光的企盼。(2分)

15.①描绘早春景色不直接写春到人间、春光乍泄给人的微妙感受,转而通过描绘作为冬天尾巴的春雪,来表现初露的春色;(3分)②表现早春景色给人的惊喜之情,不是直接描写,而是用飞雪迎春的拟人的手法来表现。(3分)

16.①给人带来惊喜的大自然的春意;(2分)②古人名诗佳句中所表现的意境优美,生动传神,给人温暖和美好想象的春意;(2分)③作者诗中饱含生命活力,令人心生喜悦和希冀的春意。(2分)

17.从内容情感和结构方面作答。①丰富文章内涵,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春意的赞美之情。借芦苇春来发芽带给人们的喜悦和希冀,表现严酷如寒冬的局面总会因为温暖如春风的时局而改变。同时也在前人描绘的早春诗意中开拓出一个新的意境――早春还是一曲生命的乐章:(3分)②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芦芽破土而出所呈现的生命力与文章标题“早春消息”和第一段“严寒已经过去,人自然不慌不忙将春意一点一点透露出来,出其不意地给人惊喜”一句相呼应。(3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虽趣舍万殊,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 (王羲之《兰亭集序》)

自牧归荑, 。匪女之为美, 。(《诗经・邶风・静女》)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想当年  气吞万里如虎

(2)静躁不同    曾不知老之将至    洵美且异    美人之贻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素梅

王冕

闲花野草斗青红,一着冰霜扫地空。

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

(1)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进行简要分析。(4分)

(2)诗中描绘“闲花野草”的作用是什么?(4分)

(1)刻画了梅花凌寒绽放,风姿高雅的神采。冰天雪地寒气纵横的时节,争红斗绿的各色花草纷纷冻毙,惟有梅花从容自在,凌寒独放。(2分)“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诗人既抒发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又借物抒怀,赞美了君子品质。( 2分)

(2)描绘闲花野草,主要是为了对比和衬托梅花的形象及精神风貌。“闲花野草”在寒冬到来之前,也曾“斗青红”,然而“一着冰霜”即“扫地空”,这与梅花的“岁寒时节自春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梅花“标致别”的高雅风姿,进而突出梅花的傲岸品质。(4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