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完成22-23题。

秋夜独坐 王 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注】①黄金不可成:否定神仙方术,指出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②无生:fó jiāo 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

[双调]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竹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22.这两首作品都有对秋景的描绘,请结合诗句,简要说说两位作者笔下的秋之意境有何不同?

答:

23.这两首作品前者为情景交融,后者为触景生情,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2.《秋夜独坐》中写到山里成熟的野果被秋雨摧落,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屋子,在灯下发出鸣叫,意境凄清寥落;《碧玉箫》中,红叶满山,青松苍翠,金菊盛放,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秋景图,其意境昂扬热烈。

23.《秋夜独坐》感叹人生易老、岁月无情,觉悟到只有信奉fó jiāo ,才能消除人生痛苦。《碧玉箫》则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的归隐情怀,曲折地表达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

17. A交换

18.D(之:取独。A兼词,在那里/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B好像,副词/指事代词;C什么/多么)

19. C        

20. B(原文说是郭文夜里为打猎的人挑水)

21. (1)先生一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 (“穷”“为......所”“顾”各1分,大意对2分)

(2)等到苏峻谋反,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及”“全”“异”各1分,大意对2分)

参考译文

郭文,字文举,是河内郡轵县人。年轻时热爱自然山水,崇尚避世隐居。十三岁时,每次游历山水,往往流连忘返,十多天不回来。父母去世,服孝完毕,不结婚,离家而去,游历名山大川,经过华阴山时,观赏考察石室中的石函。洛阳陷落后,挑着担子进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无人烟的地方,把木头斜靠在大树上,上面盖上草垫子,就住在那里面,四周也没有墙壁。当时经常有猛兽作乱,进入住宅伤害人,然而郭文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人住了十年,竟没有遭到祸患。总是着鹿皮衣服,头上包着葛布巾,不喝酒不吃肉,开垦出一土地,种点豆子和小麦。采摘竹叶和树上的果实,换盐来gong自己生活。有的人给他很低的价钱,他也就换给了他。后来人们认识了解了郭文,就不再给他很低的价钱了。他除了吃饭之外还有些剩余的谷物,总是救济那些贫穷的人。别人到他家送东西给他,总是接受一点不太好的,以表示不拂人家的好意。有一次有一头猛兽在他的小屋旁边咬死了一只大麇鹿,郭文告诉了别人.他们把它拿去卖了,分了一些钱给郭文。郭文说:“我如果需要钱,我就会自己去卖。之所以告诉你们,正是因为我不需要钱。”听的人心里都很感慨。打猎的人经常到郭文那儿寄宿,郭文夜里为他们挑水,脸上毫无厌倦之色。余杭令顾与葛洪一起去拜访他,带着他一起回来。顾认为他走山路也许需要皮袄,赠给他熟皮制成的皮袄一件,郭文没有要,辞别了他们,回到了山中。顾派手下人追他,把衣服放在了他的小屋中,郭文没有说什么,这件皮衣竟烂在了小屋中,郭文最终也没有穿它。

王导听说了他的大名,派人去迎接他,郭文不肯坐车船,而是挑着担子自己走。到了以后王导把他安置在西园内,园中果树成林,又有鸟兽麇鹿,因而让郭文住在那里。朝中的官员都跑去看他,郭文没精打采伸腿坐着,旁若无人。温峤曾经问郭文说:“人人都有亲戚朋友来往.以此为乐,先生您抛弃了他们,有什么快乐呢 ?”郭文说:“本想学道成仙的,没有想到碰到了动荡的时代,要想回去也没办法了,所以只好这样。”又问他说:“饿了就想吃饭,年纪大了就想成家这是自然而然的,先生怎么单单没有这些欲望呢?”郭文说:“欲望是由于人们老去想它而产生的,不想也就没有欲望。”又问他:“先生―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郭文说:“埋葬在地下的人也是被蚂蚁吃掉的,有什么两样。”又问他:“猛兽是要伤害人类的,世上的人都很害怕,先生您偏偏不怕吗?”郭文说:“人如果没有害兽的心思,兽也不会害人。”又问他:“如果社会不安宁,人们也不得安身。现在将请您出仕做官以济时匡政,怎么样?”郭文说:“山野草莽之人,怎么能够辅佐朝政。”王导曾经会集各位宾客,歌舞宴会,试着让人去请郭文来。郭文目不斜视,两眼直瞪瞪地向前,走在华丽的殿堂犹如穿行在山间荒野。住在王导西园中七年,没有出来过。一天早晨,忽然要回到山里去,王导没有同意。后来逃跑了,回到临安,在山里盖了房子住下。临安令万宠把他接去县里。等到苏峻谋反时,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合 二 而 一

契诃夫①

那是一天傍晚,我坐在公共马车上。我是个地位很高的人,不宜于搭乘公共马车,不过这一次我穿一件肥大的皮大衣,可以把脸藏在貂皮衣领里;再者,您知道,坐这种马车可以省点钱。尽管时间很晚,天气很冷,车厢里却坐满人,可谁也没认出我来。貂皮衣领使得我成了incognito ②。我坐在车上,时而打盹儿,时而打量乘客。……“不,那个人不是他!”我瞧着一个身材矮小穿着短小的兔皮大衣的人,暗自想道,“那不是他!不,那就是他!就是他!”

我暗自想着,相信了,却又信不过我的眼睛。那个身穿短小的兔皮大衣的矮子,非常像象我办公室里的一个工作人员伊凡・卡皮统内奇。……伊凡・卡皮统内奇是个身材矮小猥琐而窝囊的人,活在世上无非是为了拾起别人掉在地下的手绢,为了给人拜年拜节而已。他年轻,然而脊梁已经弯成弓形,膝盖老是往下弯,手上肮里肮脏,手心恭敬地贴紧裤缝。他的脸似乎被房门夹痛,或者被人用湿抹布揍了几下,一脸无精打采,一副哭丧相。谁瞧见他,都想唱《松明》这首歌,心里不好受。他一看见我,就索索地抖,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倒好像我要把他吞下肚去,或者活活杀死似的。每逢我责备他,他总是呆若木鸡,四肢颤抖。

比他更卑贱、沉默、渺小的人,我还没见过。就连比他更安分的动物我也没见过。……

身穿短小的兔皮大衣的矮子使我强烈地联想到伊凡・卡皮统内奇:完全跟他一样嘛!只是这个矮子不像那个那么伛偻,也不显得窝囊,反而举止随便。最可气的是他在同邻座的乘客谈政治,全车的人都在听他讲话。

“甘必大③死了!”他说着,不住转动身子,挥舞胳膊。

“这在俾斯麦倒正中下怀。要知道甘必大很精明!他会同德国人打仗,要德国人拿出赔款来,伊凡・玛特威伊奇!因为他是天才嘛!他是法国人,然而他有俄国人的灵魂,很有才能!”

嘿,这个无聊的家伙!

等到售票员拿着车票,走到他跟前,他才不再谈俾斯麦。

(1)“为什么你们的车里这么黑?”他对售票员发脾气说,“你们没有蜡烛还是怎么的?怎么会乱成这样?可惜没有人来教训你们!要是在国外,你们早就挨骂了!乘客不是为你们服务的,应该是你们为乘客服务!见鬼!我不明白长官大人们对这种事会怎样看!”

过了一分钟,他要求我们大家都挪动一下。

“你们挪动一下,让出地方来!我跟你们说话呐!给这位太太让出个位子来!你们要有礼貌!售票员!到这儿来,售票员!你们收了钱,要给人找位子嘛!这太可恶了!”

“这儿不准吸烟!”售票员对他嚷道。

“这是谁不准?谁有这个权利?这是侵犯自由!我不容许任何人侵犯我的自由!我是自由人!”

嘿,这个畜生!我瞧着他的嘴脸,不相信我的眼睛了。

“不,这不是他!不可能是他!他不懂‘自由’和‘甘必大’之类的字眼。”

“不用说,这儿的规矩妙得很!”他丢掉纸烟,说道,“跟这些先生一块儿生活简直要命!他们拘泥形式,死抠条文!形式主义者,庸俗之辈!他们要把人活活地憋死!”

我忍不住哈哈大笑。(2)他听见我的笑声,对我瞥一眼,嗓音颤了一下。他听出我的笑声,大概也认出我的皮大衣了。一刹那间,他的背脊弯下去,脸上顿时露出一副哭丧相,说话声停住,胳膊耷拉下去,手心贴紧裤缝,腿发软。他的模样立刻全变了!我再也没有什么可怀疑的:这个人就是伊凡・卡皮统内奇,就是我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他坐在那儿,把小鼻子藏在兔毛里。

这时候我瞅着他的脸。

“这个猥琐而窝囊的小人物,”我暗想,“难道能说出‘庸俗之辈’和‘自由’之类的字眼?啊?难道有这种事?是的,他居然说出来了。这种事没法叫人相信,然而又是真的。嘿,这个无聊的家伙!”

经历过这样的事以后,看你还相信不相信这些变色龙的可怜相!

我是再也不相信了。得了吧,你骗不了我!

「注释」①契诃夫是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当时的俄国还在沙皇的__统治之下,社会气氛沉默。②拉丁语:隐姓埋名的人。③甘必大(1838―1882),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内阁__。

12.第3段首句“我暗自想着,相信了,却又信不过我的眼睛”,请结合全文谈谈“我”为何“信不过我的眼睛”?(4分)

答:

13.文中(1)(2)两个划线句子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分析其表达技巧和效果。(4分)

答:

14.文中的“我”是什么身份?从“我”所见所感这个视点来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5.小说以“合二而一”为题,请简析此题的意义和作用。(4)

答:

16.伊凡・卡皮统内奇的“双重人格”有特殊的社会背景,但这个典型形象有其普遍性,即使在我们生活中也会存在此类现象,谈谈你对这现象的看法。(5分)

答:

12.伊凡・卡皮统内奇平时沉默卑贱,猥琐而窝囊,胆小怕事。而这次在马车上则发生很大的变化:外形上,与原先相比显得不那么佝偻;言行上,则举止随便,谈论政治,评论人物,斥责别人为庸俗之辈;人的精神风貌上,强调自己是个自由人,不允许别人侵犯自由等等。与“我”记忆中的“伊凡・卡皮统内奇”完全不相符,故“我”“信不过我的眼睛”。

13.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夸__漫画式描写,表现他社会重压和官场恶习下精神猥琐的丑态;前后之间表现又构成对比,把其暂时的喘息,趾高气扬之余被“我”识破真相后的可笑可怜、可憎可鄙的一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读者面前,在笑声中收到社会批判的效果。

14.“我”在文中是个大人物,有身份,有地位。小说通过“我”这个“大人物”的视点来叙述,显得真实可信;同时巧妙地表现了另一人物,展现了小说人物的双重人格。

15.首先,从人物形象角度而言,这里的“一”是指“伊凡・卡皮统内奇”与“我”两个人物形象,“二”是指在这两个人物形象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双重人格”:伊凡・卡皮统内奇在单位里,他显得猥琐、窝囊、胆怯,是一个给他人“拜年拜节”捡拾“掉在地上的手绢“、供人驱使的小人物;在不知底细的环境中则能高谈阔论、举止随便、强调自己是个“自由人”的伟男子。“我”在单位里或公开场合,是个“大人物”,有身份,有地位,有财有势;但是在不为人知的情形下,“我”也贪图些小便宜,搭乘公共马车省点钱等等。其次,从小说的环境与主题看,“一”指小说中的当时俄国社会现实的缩影:落后、封建__;“二”指小说中的大、小环境――人物形象工作的社会环境与具体的公共马车,无不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16.略

把下列句子填在后面的横线上,组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3分)

衡量决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自己:究竟是“想成功”,还是“一定要成功”?

①世界上大多数渴望成功的人,就是因为这一字之差、而没有成功。

②它至多只是一种向往或一种侥幸心理。

③“想”与“要”仅一字之差,但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④而“要”则全然不同,它是明确的,有目的和现实的。

⑤“要”才会检讨自己,改变自己,创造条件,适应环境要求。“一定要”,才能获得深刻的驱动力,而不顾任何艰难险阻,义无反顾,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⑥“想”,是随意的、想当然的,盲目的和非现实的。

⑦“想”成功者,其目标要么游移不定,要么好高骛远,不着边际,因而很难整合现有资源,很难有计划、有方法;要么迟迟不动,要么行动不坚决、不彻底、不持久,一遇挫折,立即为自己找个“本来就是想想而已”的借口,下台了事。

答案:③①⑥②⑦④⑤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小鸟的转身,生出一分轻灵;江河的转身,增添一分雄壮。游子离开村庄,一次次转身回望;父亲送儿入伍,偷偷转身抹泪。有人逃出火海却又转身冲进火海;有人面对掌声和花环却转身走入寂寞。眼前没有路,转身就有了路;可有人面对坦途却转身选择了险峰。转身是一种深情,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勇气。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在向左转或向右转。这世间的转身是如此的美丽。

请以“美丽的转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请参考200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 ? (晏殊《蝶恋花》)

(2)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

(3)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如是 而已。(韩愈《师说》)

(5) ,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1)昨夜西风凋碧树   山长水阔知何处  (2)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3)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4)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5)鼎铛玉石,弃掷逦迤 

阅读《论语》中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7)

(1)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各是什么?(2分)

(2)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

(1)管仲非仁;管仲为仁(2)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1分) 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知权达变,具体人物具体分析,所以我们看待人、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2―23题。(6分)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22.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颔联赞叹不已,称赵嘏为“赵倚楼”。请简析“倚楼”二字的妙处。(3分)

23.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3分)

22. 诗人凭高而望,注意力正被凄清的秋景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倚楼吹奏横笛的背影,令诗人黯然神伤。(2分)可见“倚楼”二字选景典型、韵味清远。(1分)

23.移情或拟人,(1分)篱畔的紫菊静穆闲雅,令人忆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表达了作者向往归隐之心;(1分)枯荷败叶憔悴含愁,勾起作者青春不再、好景无常的伤感。(1分)

17. D (D项“戮”解释为“羞辱”。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可知。)

18. B( A项:介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B项:介词,通过。C项:介词,到;介词,给。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19.C(其它加点词均活用作动词。)

20. A(A项“自认为”错,无中生有。)

21.(1)如果山东各州发生兵变,敌人的轻锐__从南向北出击,在我们的家乡炫耀武力,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后果呢?(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假令”,如果;“南”,从南向北;“桑梓”,家乡,各1分)

  (2)现在我们应当派人前去吊唁祭奠,慰问他那些孤儿寡女,同情他们不幸的遭遇,这些都是展示我们美德的事情啊。(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存”,慰问;“恤”,同情;判断句式,各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黑羊

[意大利] 卡尔维诺

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一到傍晚,他们手持__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那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政府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地定居。到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地出门,却呆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进去。

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后来他们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过日子,可他没理由妨碍别人做事。他天天晚上呆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诚实人感到他无力__这样的逻辑。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不到一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任何东西可吃。但这不能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问题是他的行为使其他人很不安。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的一切却不从别人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人家就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更糟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互相欺骗。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因此,在那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②

唯一诚实的只有开头的那个人,但他不久便死了,饿死的。

12. 黑羊用英语说就是“blacksheep”,意为“败家子,败类,害群之马”,这篇文章为什么要以“黑羊”为题?(4分)

13.划线句①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14.划线句②有何深刻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15.现代小说强调虚构,请从“虚构”的角度,简要地赏析本文的这一特色。(4分)

16.卡尔维诺的小说用现代眼光表达现代寓意。请从某一角度说说小说《黑羊》的深刻寓意。(5分)

12.在文章中暗指那个诚实人,(1分)是他的另类行为改变了整个国家的状态,(1分)作者这里用的是反讽的手法,(1分)用对一个诚实的人的否定来证实社会的欺骗性。(1分)

13.起承上启下作用。(1分)呼应上文诚实人想努力适应人们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和生存方式,给贼留下行窃的机会,但人格的尊严和正义道德不允许他去偷盗,所以去 “看河水打桥下流过”;(1分)引出下文富人为了不让自己变穷,雇人行窃,建立警察局和监狱的情节。(1分)(简要地分析即可得分。)

14.贫富差距会让穷人铤而走险,而警察局和监狱保护着富人的利益不受侵害,成为富人掠夺和欺骗穷人的工具,(2分)这句话揭示了文明社会在华丽外衣之下掩饰着的卑鄙和龌龊,罪恶与冷酷。(2分)

15. 小说运用夸__隐喻的手法,虚构了一个子虚乌有的国家,这个国家所有的人都靠偷别人和被别人偷幸福而又祥和地居住在一起,一个诚实的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幸福”的规则。(2分)此小说中的人物都无名无姓,仿佛一个个运行的符号,有象征意味。(1分)情节荒诞、可笑、离奇,主题深刻、冷峻。(1分)

16.(1)文明的进程从来都是以牺牲那些不应该牺牲的人的生命和利益为代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牺牲是公众共谋的结果。(2)在不正常的社会里,正常的反而不正常,不正常的反而正常。任何不正常都带有潜规则,谁要是触犯了这些规则,就要受到惩罚。(3)从人性的角度看,自私、占有、不劳而获是人的本能。社会规则能约束这种本能,也能激发这种本能。(4)呼吁社会维护正义,倡导诚信,让美好的人性复归。(答出任何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