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所生活的现代社会节奏很快,竞争日趋激烈,喧闹、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给人们带来了满足;但社会压力不断增大,也带来了烦恼,我们的心灵时常疲惫不堪。那么,我们的心灵该到哪里去寻找心灵的憩息地呢?
请以“让心灵憩息在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主确定立意;(3)自选一个角度(4)文体不限,但诗歌除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我们的生命中,“冬天”,也许并不仅仅是一个季节,或许是昨天、也许是今天、也许是明天一段生命经历,因而它可以是一个挫折,一种心情,一段生活。冬天有风雪,有泥泞,有寒冷;冬天也有温暖,有梦想,有孕育。
以“冬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文体不限。
略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李商隐《锦瑟》)
(4) , 。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秋夜独坐 王 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①。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②。
【注】①黄金不可成:否定神仙方术,指出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②无生:fó jiāo 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
[双调]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竹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22.这两首作品都有对秋景的描绘,请结合诗句,简要说说两位作者笔下的秋之意境有何不同?
答:
23.这两首作品前者为情景交融,后者为触景生情,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2.《秋夜独坐》中写到山里成熟的野果被秋雨摧落,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屋子,在灯下发出鸣叫,意境凄清寥落;《碧玉箫》中,红叶满山,青松苍翠,金菊盛放,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秋景图,其意境昂扬热烈。
23.《秋夜独坐》感叹人生易老、岁月无情,觉悟到只有信奉fó jiāo ,才能消除人生痛苦。《碧玉箫》则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的归隐情怀,曲折地表达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
17. A交换
18.D(之:取独。A兼词,在那里/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B好像,副词/指事代词;C什么/多么)
19. C
20. B(原文说是郭文夜里为打猎的人挑水)
21. (1)先生一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 (“穷”“为......所”“顾”各1分,大意对2分)
(2)等到苏峻谋反,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及”“全”“异”各1分,大意对2分)
参考译文
郭文,字文举,是河内郡轵县人。年轻时热爱自然山水,崇尚避世隐居。十三岁时,每次游历山水,往往流连忘返,十多天不回来。父母去世,服孝完毕,不结婚,离家而去,游历名山大川,经过华阴山时,观赏考察石室中的石函。洛阳陷落后,挑着担子进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无人烟的地方,把木头斜靠在大树上,上面盖上草垫子,就住在那里面,四周也没有墙壁。当时经常有猛兽作乱,进入住宅伤害人,然而郭文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人住了十年,竟没有遭到祸患。总是着鹿皮衣服,头上包着葛布巾,不喝酒不吃肉,开垦出一土地,种点豆子和小麦。采摘竹叶和树上的果实,换盐来gong自己生活。有的人给他很低的价钱,他也就换给了他。后来人们认识了解了郭文,就不再给他很低的价钱了。他除了吃饭之外还有些剩余的谷物,总是救济那些贫穷的人。别人到他家送东西给他,总是接受一点不太好的,以表示不拂人家的好意。有一次有一头猛兽在他的小屋旁边咬死了一只大麇鹿,郭文告诉了别人.他们把它拿去卖了,分了一些钱给郭文。郭文说:“我如果需要钱,我就会自己去卖。之所以告诉你们,正是因为我不需要钱。”听的人心里都很感慨。打猎的人经常到郭文那儿寄宿,郭文夜里为他们挑水,脸上毫无厌倦之色。余杭令顾与葛洪一起去拜访他,带着他一起回来。顾认为他走山路也许需要皮袄,赠给他熟皮制成的皮袄一件,郭文没有要,辞别了他们,回到了山中。顾派手下人追他,把衣服放在了他的小屋中,郭文没有说什么,这件皮衣竟烂在了小屋中,郭文最终也没有穿它。
王导听说了他的大名,派人去迎接他,郭文不肯坐车船,而是挑着担子自己走。到了以后王导把他安置在西园内,园中果树成林,又有鸟兽麇鹿,因而让郭文住在那里。朝中的官员都跑去看他,郭文没精打采伸腿坐着,旁若无人。温峤曾经问郭文说:“人人都有亲戚朋友来往.以此为乐,先生您抛弃了他们,有什么快乐呢 ?”郭文说:“本想学道成仙的,没有想到碰到了动荡的时代,要想回去也没办法了,所以只好这样。”又问他说:“饿了就想吃饭,年纪大了就想成家这是自然而然的,先生怎么单单没有这些欲望呢?”郭文说:“欲望是由于人们老去想它而产生的,不想也就没有欲望。”又问他:“先生―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郭文说:“埋葬在地下的人也是被蚂蚁吃掉的,有什么两样。”又问他:“猛兽是要伤害人类的,世上的人都很害怕,先生您偏偏不怕吗?”郭文说:“人如果没有害兽的心思,兽也不会害人。”又问他:“如果社会不安宁,人们也不得安身。现在将请您出仕做官以济时匡政,怎么样?”郭文说:“山野草莽之人,怎么能够辅佐朝政。”王导曾经会集各位宾客,歌舞宴会,试着让人去请郭文来。郭文目不斜视,两眼直瞪瞪地向前,走在华丽的殿堂犹如穿行在山间荒野。住在王导西园中七年,没有出来过。一天早晨,忽然要回到山里去,王导没有同意。后来逃跑了,回到临安,在山里盖了房子住下。临安令万宠把他接去县里。等到苏峻谋反时,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合 二 而 一
契诃夫①
那是一天傍晚,我坐在公共马车上。我是个地位很高的人,不宜于搭乘公共马车,不过这一次我穿一件肥大的皮大衣,可以把脸藏在貂皮衣领里;再者,您知道,坐这种马车可以省点钱。尽管时间很晚,天气很冷,车厢里却坐满人,可谁也没认出我来。貂皮衣领使得我成了incognito ②。我坐在车上,时而打盹儿,时而打量乘客。……“不,那个人不是他!”我瞧着一个身材矮小穿着短小的兔皮大衣的人,暗自想道,“那不是他!不,那就是他!就是他!”
我暗自想着,相信了,却又信不过我的眼睛。那个身穿短小的兔皮大衣的矮子,非常像象我办公室里的一个工作人员伊凡・卡皮统内奇。……伊凡・卡皮统内奇是个身材矮小猥琐而窝囊的人,活在世上无非是为了拾起别人掉在地下的手绢,为了给人拜年拜节而已。他年轻,然而脊梁已经弯成弓形,膝盖老是往下弯,手上肮里肮脏,手心恭敬地贴紧裤缝。他的脸似乎被房门夹痛,或者被人用湿抹布揍了几下,一脸无精打采,一副哭丧相。谁瞧见他,都想唱《松明》这首歌,心里不好受。他一看见我,就索索地抖,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倒好像我要把他吞下肚去,或者活活杀死似的。每逢我责备他,他总是呆若木鸡,四肢颤抖。
比他更卑贱、沉默、渺小的人,我还没见过。就连比他更安分的动物我也没见过。……
身穿短小的兔皮大衣的矮子使我强烈地联想到伊凡・卡皮统内奇:完全跟他一样嘛!只是这个矮子不像那个那么伛偻,也不显得窝囊,反而举止随便。最可气的是他在同邻座的乘客谈政治,全车的人都在听他讲话。
“甘必大③死了!”他说着,不住转动身子,挥舞胳膊。
“这在俾斯麦倒正中下怀。要知道甘必大很精明!他会同德国人打仗,要德国人拿出赔款来,伊凡・玛特威伊奇!因为他是天才嘛!他是法国人,然而他有俄国人的灵魂,很有才能!”
嘿,这个无聊的家伙!
等到售票员拿着车票,走到他跟前,他才不再谈俾斯麦。
(1)“为什么你们的车里这么黑?”他对售票员发脾气说,“你们没有蜡烛还是怎么的?怎么会乱成这样?可惜没有人来教训你们!要是在国外,你们早就挨骂了!乘客不是为你们服务的,应该是你们为乘客服务!见鬼!我不明白长官大人们对这种事会怎样看!”
过了一分钟,他要求我们大家都挪动一下。
“你们挪动一下,让出地方来!我跟你们说话呐!给这位太太让出个位子来!你们要有礼貌!售票员!到这儿来,售票员!你们收了钱,要给人找位子嘛!这太可恶了!”
“这儿不准吸烟!”售票员对他嚷道。
“这是谁不准?谁有这个权利?这是侵犯自由!我不容许任何人侵犯我的自由!我是自由人!”
嘿,这个畜生!我瞧着他的嘴脸,不相信我的眼睛了。
“不,这不是他!不可能是他!他不懂‘自由’和‘甘必大’之类的字眼。”
“不用说,这儿的规矩妙得很!”他丢掉纸烟,说道,“跟这些先生一块儿生活简直要命!他们拘泥形式,死抠条文!形式主义者,庸俗之辈!他们要把人活活地憋死!”
我忍不住哈哈大笑。(2)他听见我的笑声,对我瞥一眼,嗓音颤了一下。他听出我的笑声,大概也认出我的皮大衣了。一刹那间,他的背脊弯下去,脸上顿时露出一副哭丧相,说话声停住,胳膊耷拉下去,手心贴紧裤缝,腿发软。他的模样立刻全变了!我再也没有什么可怀疑的:这个人就是伊凡・卡皮统内奇,就是我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他坐在那儿,把小鼻子藏在兔毛里。
这时候我瞅着他的脸。
“这个猥琐而窝囊的小人物,”我暗想,“难道能说出‘庸俗之辈’和‘自由’之类的字眼?啊?难道有这种事?是的,他居然说出来了。这种事没法叫人相信,然而又是真的。嘿,这个无聊的家伙!”
经历过这样的事以后,看你还相信不相信这些变色龙的可怜相!
我是再也不相信了。得了吧,你骗不了我!
「注释」①契诃夫是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当时的俄国还在沙皇的__统治之下,社会气氛沉默。②拉丁语:隐姓埋名的人。③甘必大(1838―1882),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内阁__。
12.第3段首句“我暗自想着,相信了,却又信不过我的眼睛”,请结合全文谈谈“我”为何“信不过我的眼睛”?(4分)
答:
13.文中(1)(2)两个划线句子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分析其表达技巧和效果。(4分)
答:
14.文中的“我”是什么身份?从“我”所见所感这个视点来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5.小说以“合二而一”为题,请简析此题的意义和作用。(4)
答:
16.伊凡・卡皮统内奇的“双重人格”有特殊的社会背景,但这个典型形象有其普遍性,即使在我们生活中也会存在此类现象,谈谈你对这现象的看法。(5分)
答:
12.伊凡・卡皮统内奇平时沉默卑贱,猥琐而窝囊,胆小怕事。而这次在马车上则发生很大的变化:外形上,与原先相比显得不那么佝偻;言行上,则举止随便,谈论政治,评论人物,斥责别人为庸俗之辈;人的精神风貌上,强调自己是个自由人,不允许别人侵犯自由等等。与“我”记忆中的“伊凡・卡皮统内奇”完全不相符,故“我”“信不过我的眼睛”。
13.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夸__漫画式描写,表现他社会重压和官场恶习下精神猥琐的丑态;前后之间表现又构成对比,把其暂时的喘息,趾高气扬之余被“我”识破真相后的可笑可怜、可憎可鄙的一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读者面前,在笑声中收到社会批判的效果。
14.“我”在文中是个大人物,有身份,有地位。小说通过“我”这个“大人物”的视点来叙述,显得真实可信;同时巧妙地表现了另一人物,展现了小说人物的双重人格。
15.首先,从人物形象角度而言,这里的“一”是指“伊凡・卡皮统内奇”与“我”两个人物形象,“二”是指在这两个人物形象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双重人格”:伊凡・卡皮统内奇在单位里,他显得猥琐、窝囊、胆怯,是一个给他人“拜年拜节”捡拾“掉在地上的手绢“、供人驱使的小人物;在不知底细的环境中则能高谈阔论、举止随便、强调自己是个“自由人”的伟男子。“我”在单位里或公开场合,是个“大人物”,有身份,有地位,有财有势;但是在不为人知的情形下,“我”也贪图些小便宜,搭乘公共马车省点钱等等。其次,从小说的环境与主题看,“一”指小说中的当时俄国社会现实的缩影:落后、封建__;“二”指小说中的大、小环境――人物形象工作的社会环境与具体的公共马车,无不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16.略
把下列句子填在后面的横线上,组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3分)
衡量决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自己:究竟是“想成功”,还是“一定要成功”?
①世界上大多数渴望成功的人,就是因为这一字之差、而没有成功。
②它至多只是一种向往或一种侥幸心理。
③“想”与“要”仅一字之差,但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④而“要”则全然不同,它是明确的,有目的和现实的。
⑤“要”才会检讨自己,改变自己,创造条件,适应环境要求。“一定要”,才能获得深刻的驱动力,而不顾任何艰难险阻,义无反顾,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⑥“想”,是随意的、想当然的,盲目的和非现实的。
⑦“想”成功者,其目标要么游移不定,要么好高骛远,不着边际,因而很难整合现有资源,很难有计划、有方法;要么迟迟不动,要么行动不坚决、不彻底、不持久,一遇挫折,立即为自己找个“本来就是想想而已”的借口,下台了事。
答案:③①⑥②⑦④⑤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小鸟的转身,生出一分轻灵;江河的转身,增添一分雄壮。游子离开村庄,一次次转身回望;父亲送儿入伍,偷偷转身抹泪。有人逃出火海却又转身冲进火海;有人面对掌声和花环却转身走入寂寞。眼前没有路,转身就有了路;可有人面对坦途却转身选择了险峰。转身是一种深情,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勇气。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在向左转或向右转。这世间的转身是如此的美丽。
请以“美丽的转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请参考200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 ? (晏殊《蝶恋花》)
(2)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 。(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
(3)曾子曰:“ ,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 而已。(韩愈《师说》)
(5) ,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1)昨夜西风凋碧树 山长水阔知何处 (2)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3)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4)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5)鼎铛玉石,弃掷逦迤
阅读《论语》中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7)
(1)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各是什么?(2分)
(2)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
(1)管仲非仁;管仲为仁(2)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1分) 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知权达变,具体人物具体分析,所以我们看待人、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