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词语都有错别字,其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辅弼 滥觞 砰然心动 水泄不通 B:忸怩 弛缓 不辨妍嗤 明火执杖 C:推诿 缥缈 涸泽而渔 提纲契领 D:发韧 通牒 臻于郅治 狼奔豕突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总有些动人的歌,总有些可爱的人,总有些难忘的事,总有些……如三月幽幽的风,穿过你的心房,融化忧伤,温暖梦想,请以“穿过心灵的风”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作文评分略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①且尔言过矣, ,是谁之过与? (《〈论语〉选读》)

②万里悲秋常做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 (《登高》杜甫)

③丰草绿缛而争茂, ;草拂之而色变, 。(《秋声赋》欧阳修)

④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 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

①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②百年多病独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

③佳木葱茏而可悦,木遭之而叶脱

④其势不俱生,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4分)

(1)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2)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24.这几章都涉及到儒家人际交往观中的哪条原则?画线句中的“之”,有人认为是“晏子”有人认为是“晏子所交之人”,你认同哪种说法?具体评价之。

适中交往的原则。

认为“之”为晏子所交之人:“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朋友间的礼仪,孔子认为晏子“善与人交”的要诀就是“久而敬之”,即交往越久,对所交之人就越恭敬有礼。这正反映了儒家“适中交往”的原则: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不强求,互不干涉;同时,关系再密,也不会越礼轻薄,不恭不敬。

第二种理解:“之”指晏子,此句可以这样理解:晏子善与人交往,与人交往越久,别人就越尊敬他。此处的“善”是在交往中忠诚待人,同时不放弃自我的独立性。

17.D(俾:使)  

18.C(前一个表承接,后一个表转折)

19.C(①遁世隐居以前的事;②写的是徐昭法、沈眉生,不是张怡;⑥写其不忘父丧、恪守礼制的道义节操)  

20.C(临终拒绝使用好的棺材的原因在于其不忘父丧,恪守礼制)

21.(1)被锁铐起来将要肆意毒打,他们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而放他逃走了。(扣住被动句、“义”、“逸”给分)

(2)四方来往的官员绅士,天天有到此山游玩的,却不知道山中有他这样一位人物。(扣住“冠盖”、“兹”、“是”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意大利)普・莱维

作为顾客,他那副样子有点非同寻常。我们这个化验室设备简陋,但雄心勃勃。带着各种物品来化验的人很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看样子都在诡计多端、尔虞我诈的大商业网里工作。经营买卖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来:他们目光敏锐,面容严峻;自己怕上当,但又千方百计让别人上当;他们时刻保持戒备,就像晚间的猫一样。

我接待了他。他也许是位农民哲学家,尽管已经上了年纪,但体格仍然很健壮,脸色十分红润。他的双手强劲有力,虽然由于干活和患有关节炎而变了形。眼眶下垂着两个松懈的肉袋,但目光清澈,眼神活跃,颇有生气。他穿着西装背心,小口袋上搭拉着一根表链。他带着极重阿斯蒂口音,用无懈可击的皮埃蒙特方言对我说:他带来一包白糖要化验,想知道白糖是不是纯净,里面是否混有别的乱七八糟的东西。

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我告诉他,如果他能把他的怀疑明明白白地告诉我,那会大大有助于我的化验;但他回答说他不想使我有先入之见,希望我尽可能化验得准确一些,至于他的怀疑,以后会跟我讲的。他递给我一包糖,足有半公斤,同时对我说,他第二天来看结果。他跟我告别后径自走了:没乘电梯,而是不紧不慢地走下四道楼梯。他大概是个无忧无虑、从容自若的人。

我取出一点溶化在蒸馏水里,溶液呈浑浊状――肯定有问题。我把溶液过滤一番,滴几滴酸液,倒进基普瓶,注入硫化氢。黄色的沉淀出现了:是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就是那种使米特里达梯和包法利夫人丧命的东西。

接下来我一面制取丙铜酸,一面思忖着老头和白糖。我认为老头是不会图谋向人投毒的,别人大概也不会以这种方式来暗算他。我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老头又来了。他没等知道化验结果就坚持要付化验费。我把结果告诉了他,他的眼睛一眯,脸上浮现出一个表情复杂的微笑。他对我说:“我真高兴。我早就说过,最后会是这样的。”显然,只要我稍微鼓励他讲下去,他就会把事情的始末和盘托出,而他正盼着这样。我没让他失望,他便讲了下面这件事。

“我是鞋匠,以修鞋为生。如果从年轻时干起,这不是一个坏行业。坐着,活儿不累,可以跟人打打交道,聊聊天。当然挣不了大钱,得整天把别人的鞋子拿在手里,不过很快就会习惯,旧皮革的气味也会闻惯的。我的鞋店在焦贝尔蒂路和帕斯特伦葛路相交的地方,我在那儿当鞋匠已经三十年。我熟悉每一双畸形的脚。我只要一把小榔头和一根麻绳就能干活。嗯,不久来了一个小伙子,不是本地人,脸蛋很俊,野心勃勃,在离我鞋店一箭之远的地方开了一爿店,安上了各种机器:撑鞋帮机,扩鞋帮机,缝鞋机,绱鞋底机,等等,有的机器我连名字也叫不上来。我没上他那儿亲眼看过,是别人告诉我的。他把自己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写在小纸片上,塞进附近每家的信箱里。对,他装了电话,连接生婆家里还没装电话呐。

你大概以为,他开张大吉,生意兴隆吧?头几个月倒真是这样,有的人出于好奇,有的人要让我们竞争,还有的人上他那儿去是因为他开头要价很低。后来他发现老赔本,便不得不提价。您要知道,我把这些事情讲给您听并不是想说他的坏话。我见过很多像他这样的人,开始时一帆风顺,后来却碰得头破血流,其中有鞋匠,也有干其他手艺的人。

他恨我,到处造谣,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我用硬纸片当鞋底,每天晚上都喝得烂醉,为了得到保险金而逼死了我老婆,甚至说我的一个顾客被鞋底上的一枚钉子扎了脚,得破伤风死了。正因为事情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所以一天上午,当我在当天要修的鞋子中间发现了这包糖的时候,才没有大惊小怪。我马上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我想得到证实。于是我让小猫尝了一点,两小时后它走到角落里呕吐起来。我往糖罐里搁了一点,昨天我女儿和我往咖啡里加了一些,过了两个钟头,我俩都呕吐了。现在我又有了您的证实。我满足了。”

“您想控告他吗?想要一张化验单吗?”

“不,不。我刚才跟您讲过了,他只是一个可怜虫,我不想毁掉他。世界很大,同行不是冤家,人人都有权利得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我明白。”

“那您怎么办?”

“明天我给他写一封信,连同这包糖,请一位老太太给他捎回去。不,还是我自己给他送去吧,看他脸上会有什么表情,我还可以当面向他解释两句。”他环视四周,如同一个人进了博物馆,然后说道:“你们的职业也不错,但需要有眼力和耐心。谁没有这两样东西,最好另找出路。”

他跟我告别,拿起那包糖,没乘电梯,带着他特有的那种不紧不慢的高贵气派,步行下楼了

12.小说第一段交代“带着各种物品来化验的人很多”,有什么作用,简要说明。(3分)

答:

13.文中两处画线句,表现了“老头”什么样的心理?(4分)

答:

14.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作用?(3分)

答:

15.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5分)

答:

16.“你们的职业也不错,但需要有眼力和耐心。谁没有这两样东西,最好另找出路。”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看法?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

12.① 交代当时社会背景(1分) ②与主人公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1分)③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1分)

13.从容(1分)自信(1分),识破对方阴谋的自得(言之成理即可)(2分)

14. “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1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1分)借“我”的视角来写鞋匠,构思新颖独特。(1分)

15.“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热爱自己工作的修鞋匠,重质量,讲诚信,有耐心;(2分)而且具有发展的眼光,人际关系友好,在竞争中始终能保持宽容共处的积极心态。(3分)

16.本题是开放题,考生可以依据本篇内容,联系现实社会或自我人生的思考积累谈眼力和耐心的意义,眼力和耐心是鞋匠成功的经验总结,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汉代的中国古典美学(节选)

韩德信

汉代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汉王朝的经济实力已十分雄厚,随着统治集权的加强,帝国疆域的扩大,汉王朝进入全盛时期。与这种政治经济相适应,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指导方针,于是儒学大兴,百家争鸣终结,思想文化趋于统一。在这一时期伴随着董仲舒对儒学的推崇及对中和之美的强调,客观论美学占据了主导地位,强调美学与艺术的伦理教化和认知功能成为这一时期美学与艺术的主要特征。这时期的思想家们在继承了儒家美学关于尽善尽美说的前提下,进一步认为美就是善的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华丽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文必须载道,否则它们将没有存在的必要。文与质的关系也是两汉时期客观论美学主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董仲舒的学说最具代表性。他讲:“志为质,物为文。文著于质,质不居文,文安施质?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然而当文质两者发生偏离时,他又讲“文质偏行,不得有我尔之名,俱不能备而偏行之,宁有质而无文。”这一儒家美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也同样适用于艺术创造与欣赏。在艺术创造和欣赏中,突出了再现、写实、理智等审美倾向,并突出强调艺术的伦理教化作用和认知功能,如山东嘉祥武氏祠中的画像石刻,有历史中的名人如伏羲、女娲、老子、孔子等人;有表现忠勇的人物故事,象“孔子见老子”,“蔺相如完璧归赵”等;还有表现人伦孝亲,贞节义烈的妇女形象等。如果说这些画像石刻还是以形象的方式表达艺术的伦理教化作用的话,那么,《毛诗序》则从理论上规定了艺术的社会作用,强调了诗歌的伦理教化功能。“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样,两汉时期的客观论美学就以其狭隘的功利性消解了艺术本身的审美特性。客观论美学尽管在王充那里得到了匡正,但由于王充以史学的真实代替了艺术的真实,用历史价值代替了艺术的审美价值,这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艺术本身的审美特质问题,反而远离了真理。总之,两汉时期,在古典美与古典和谐美的艺术框架中,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偏重于强调客体、社会、再现、写实、理智以及艺术的社会政治作用,从总体上透出客观论美学的特征。

8.下列不属于“客观论美学”的观点的是

A. 强调美学与艺术的伦理教化和认知功能成为这一时期美学与艺术的主要特征。

B. 继承了儒家美学关于尽善尽美的学说。

C. 认为美就是善的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华丽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文必须载道。

D. 在文与质的关系上,主张“文质两备”和“宁有质而无文”的观点

9.下列属于两汉时期客观论美学的“狭隘的功利性”的一项是

A. 以形象的方式表达艺术的伦理教化作用。

B. 在艺术创造和欣赏中,突出了再现、写实、理智等审美倾向,强调艺术的伦理教化作用和认知功能。

C. 只从理论上规定了艺术的社会作用,强调了诗歌的伦理教化功能。

D. 以史学的真实代替了艺术的真实,用历史价值代替了艺术的审美价值。

10.文中划线句“在这个问题上,董仲舒的学说最具代表性”,“这个问题”具体指

A.思想家们继承了儒家美学中关于尽善尽美之说。

B.认为美就是善的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华丽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文必须载道。

C.认为美就是善的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华丽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文必须载道,否则它们将没有存在的必要。

D.文与质的关系是两汉时期客观论美学主要解决的问题。

11.综合全文,用一句话概括作者对汉代中国古典美学的评价。(3分)

8.A((本项表达没有错误,但不是在表述客观论美学的观点,而在介绍其特点。)

9.C(AB两项不是讨论其“狭隘的功利性”,D项在于评论王充。)

10.D

11.(3分)两汉时期的客观论美学消解了艺术本身的审美特性(1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艺术本身的审美特质问题(1分),反而远离了真理(1分)。或:两汉时期的中国古典美学,其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偏重于强调客体、社会、再现、写实、理智以及艺术的社会政治作用(2分),从总体上透出客观论美学的特征(1分)。

今年三月,政协委员潘庆林“逐渐废除简体字,恢复繁体字”的提案,引起社会的激烈反响,“简繁之争”议论不断,对此,你持什么观点,是倾向使用简体字还是繁体字,阐述理由。(5分)

答案示例:

①倾向简体字:它简便,符合快节奏的时代需求,便于学习工作、生活;由繁趋简,是大势所趋,也是文字发展的主流;简体字易识易写,便于文化的普及,也便于将汉字传播到国外。

②倾向繁体字:简体字太粗糙,繁体字才能展现汉字的艺术性和科学性;繁体字虽繁琐,但现在有了电脑输入方式,书写不会困难;台湾地区一直使用繁体字,使用繁体字还可以增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

把下面6个备选的句子组合后填人下面文字的横线处(写出句子序号即可),使这段文字语句排列合理,语意连贯。(4分)

江楼并排五间,我寄寓其中的一室。面积不大,建筑朴素简陋。南面一排纸窗,窗棂上雕着拙朴的图案。窗外却是一幅曼妙无比的天然图画。

①一条晶莹的小河,穿过田野,婉蜒地流向村口。

②连绵起伏的青山横亘在前,青翠扑人。

③村口一座石桥,两岸乌桕,把小河迎进村里。

④山下的小村襟山带水,零落的村舍,掩映在绿树丛中。

⑤早晚升起缕缕炊烟,斜阳影里.织结遥远的梦境。

⑥村外田畴一片,碧波无垠。

②④⑤⑥①③

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是独特的风景线,请从下面两个节日中任选一个,仿用例句,用一句话表现它的特点。要求:内容符合节日特点,句式可灵活,富有文采。(3分)

例:重阳节:拄杖登山,老夫聊发少年狂。

清明节:

端午节:

清明节:雨也纷纷泪也涟涟,思也悠悠意也绵绵。/ 纷纷清明时节雨,点点滴滴落心头。/ 杏花村里酒飘香,清明时节人断肠。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一缕英魂万古传。/ 龙舟竞发千帆舞,汩罗江畔吊屈平。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