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感受凤凰

谢德才

①迈步穿行在凤凰古城曲曲弯弯、朦胧幽幽的深巷,但见经过岁月洗礼的青石板路浓着幽幽的冷光,脚踏上去的瞬间,感觉到稍许滑动,让我仿佛踩在了沉重的历史书页上。

②那天晚上,我住在沱江边吊脚楼的“翠翠楼”里。说来真是幸运,我所住的“翠翠楼”竟然是古城中最为古朴的吊脚楼之一。房间极为简单,除了一张安放行李的凳子外,就三张木床,推开木格子窗户,一股湿润的沱江的气味便涌入房间。此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脚下、木板的下面就是沱江水,而我今夜就要枕着沱江入眠。

③我站在窗口,阅读着那些生长在江边密密麻麻的吊脚楼,灰暗的表面,纤细的结构,巧夺天工的设计。吊脚楼像士兵组成的方阵,由高到低一字排开,就像凤凰的女子,作风豪放,外形纤柔,内心善良。这些作为凤凰古城骄傲的吊脚楼,曾在宋祖英的歌里被反复吟唱,曾是苗族和土家族的姑娘们倾诉心事的闺房,也是小伙子放飞梦想的地方。吊脚楼里无比宁静,而沱江上依然有渡船,有浆声灯影,不远处横卧江面的虹桥上彩灯闪烁,想必是有许多人在那儿饮酒品茶,谈古论今吧。我顺着一个女孩的指点,从一架木梯下到吊脚楼底下冲浴。洗后,拖一双鞋,搬一张凳坐到门口的街巷边,与这里人谈起对这条街的感觉,对“翠翠楼”这座百年吊脚楼的一些思考,还说到沈从文的小说与人生……

④入夜,我很久无法入眠。闭上眼,浮现出关于凤凰的一些遥想;睁开眼,看到的是被烟熏火燎的木板壁的吊脚楼。夜渐渐深了,仅听见楼外的沱江水沙沙作响,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直到苗族姑娘用歌喉唱开黎明才醒。那是《边城》里那水面浮起灵魂的歌声?是那撩拨翠翠少女情怀的歌声?那歌声韵味十足,给凤凰的清晨平添了一些情致。⑤凤凰是一个人文气息很浓的地方。精致的楹联,飘逸的画卷,灵动的刺绣俯拾皆是。“翠翠楼”里便满屋挂着裱好的字,相当漂亮。只是地气甚潮,那潮湿一直沿着木墙爬上来,给字幅下端涂上鲜黄青绿的印痕。也许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纸上的字已经被绿霉吞噬,而有些东西却还留存。沈从文写字的稿纸已经残缺,他的故事,他的气息却如门外的沱江一样依旧流淌。

⑥如果你是独自一人去凤凰,又假如你还是单身,你会感到寂寞,真心渴望遇到心中的“翠翠”;假如你不是单身,你就会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带自己的那位同去,分享那里的宁静。所以,到凤凰你最好与你的另一半同去,脸上会自然流露出一种深藏已久的喜悦,你们会思想更纯,心靠得更近,手握得更紧,更爱对方,会深深感受到河水的浪漫,感受到脚底下这片土地的肥沃、厚实与博大。

⑦常常有人去了凤凰城就舍不得走了,于是就在这儿干起自己的事业,其实主要为了享受这里的生活。很多远方人去了凤凰,都愿意到虹桥上去散步、谈心,让很多人产生对凤凰的另一种理解:多姿多彩、魅罚无穷的凤凰,她古老而不俗,至今仍充满着崭新的活力;她灵秀而有韵致,处处显出现独有的风味与情愫。她美得让人揪习,阅读她的千年史,许多带有血泪历史的故事让人扼腕;阅读沈从文先生的作品,许多伤心的爱情故事让这座城市变得凄美。

细雨漾漾中,当我乘上中巴车回家时,隐约听到“翠翠”的那一句话:“明天你还会来吗?”

(选自2009年第1期《散文选刊》,本文有删节)

12.在凤凰古城,作者感受到了它哪几方面的魅力?(3分)

13.结合全文,赏析文章末段画线句的丰富含义。(3分)

14.选文第七自然段用“她”来指称凤凰古城,请结合上下文,说明作者采用这一指称的作用或效果。(4分)

15.在美丽的凤凰古城,可写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重点写在沱江边的“翠翠楼”?请结合文意做出分析。(5分)

16.沈从文与凤凰,或说凤凰与沈从文,具有不可割裂的联系,有人说“是凤凰造就了沈从文”,也有人说“是沈从文造就了凤凰”。根据文中信息及你平时的了解,说说你对这两种评价的看法。(5分)

12.(1)古朴的吊脚楼,使人心静(2、3段内容);

   (2)浓郁的人文气息,引人遐想(4、5段内容);

   (3)别致的生活氛围,让人留恋(6、7段内容)。(答对1点给1分)

13.(1)暗点风凰与沈从文之间不可割裂的关系、风凰人文气息浓郁的特点;

  (2)委婉表达作者对凤凰的留恋之情;  

  (3)代凤凰委婉表达欢迎游人往游的邀请。(答对l点给1分)

14.这一指称采用了拟人手法(1分),富有感情地(1分)揭示出凤凰生活具有灵秀、精致、凄婉等阴柔美的特征(2分)。  

15.(1)凤凰古城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是吊脚楼,而古朴、安静的翠翠楼是其代表;

   (2)翠翠楼之名源自沈从文的小说,充分体现了凤凰人文气息浓厚的特点;

   (3)翠翠楼让人心静,能引发游人对沈从文小说和人生及凤凰古城的生活的思考。(答出1分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5分)

16.两者互为依存,相互成就。(1分)说凤凰成就了沈从文,是因为(1)凤凰养育了沈从文,(2)凤凰为沈从文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材料,(3)凤凰促使沈从文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答出两点给2分)说沈从文选就了凤凰,是因为(1)沈从文提高了凤凰的知名度,(2)沈从文的作品构建了凤凰新的旅游景点,(3)沈从文的文学增加了凤凰的人文气息。(答出两点给2分)(只片面答某造就某,而言之成理者,最高给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对于1983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界而言,有一个话题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的,那就是怎样去应对和评价“现代派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派”文学在1983年以后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学标准,并以此来区分“先进文学”和“落后文学”,甚至是“文学”与“非文学”。在小说界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寻根文学”的提倡和实验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它与文学评论界在1985年左右倡导的“主体论”和“向内转”遥相呼应,似乎在一夜之间,“现代派”文学成为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新的也是最成功的一种“方向”。路遥相当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的文学形势此时已经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各种文学的新思潮席卷了全国。……文学评论界几乎一窝蜂地用广告的方法扬起漫天黄尘从而弥漫了整个文学界。” 他丝毫没有掩饰对此的失望情绪,甚至用非常严厉的口吻批评这种现象:“对我国当代文学批评至今我仍然感到失望。我们常常看到,只要一个风潮到来,一大群批评家都拥挤着争先恐后顺风而跑。听不到抗争和辩论的声音。看不见反叛者。……这种可悲现象引导和__了创作的朝秦暮楚。” 路遥的这些判断和批评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焦躁的“加速度”运行之中,不仅各种文学思潮层出不穷,作家的代际更替也非常迅速。

如果把路遥的这些带有情绪化的言论和他的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很容易造成一种误会,即,路遥是在刻意__“现代派”文学的前提下进行其创作实践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路遥对“现代派”文学当然没有“顺风而跑”的认同和承认,但也没有对之进行全盘否定。可以说,路遥对“现代派文学”的态度是相当复杂的,这从他的一些言论里面可以看出来。他说:就我个人的感觉,当时我国出现的为数并不是很多的新潮流作品,大多处于直接借鉴甚至刻意模仿西方现代派作品的水平,显然谈不上成熟,更谈不少标新立异。当然,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这些作品的出现的意义十分重大……从中国和世界文学史的角度观察,文学形式的变革和人类生活自身的变革一样,是经常的,不可避免的,即使某些实验的失败,也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文艺理论界过分夸大了当时中国此类作品的实际成绩,进而走向极端,开始贬低甚至排斥其它文学表现样式。

(节选自扬庆祥《路遥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兼及1985前后“文学场”的历史分析》)

8.下列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派文学”在1983年以后的中国当代文坛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评价尺度。

B.“寻根文学”的提倡和实验的成功以及文学评论界的遥相呼应使得“现代派文学”很快成为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新的也是最成功的一种“方向”。

C.在路遥看来,中国当时出现的“现代派”作品不仅是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不够理想。

D.从中国和世界文学史的角度观察,如“现代派文学”风潮的出现是正常的。

9.对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遥认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都显得过于浮躁。

B.路遥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现状感到有些失望。

C.路遥认为当一个新的文学思潮来临的时候,应该听到批评家们抗争和辩论的声音。

D.路遥认为文学创作上的“朝秦暮楚”是由新的文学风潮导致的。

10.关于路遥观点的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现代派文学”的复杂态度反映出路遥和当时新潮文学界不太一样的文学史观念。

B.路遥并没有把“现实主义”和“现代派”进行简单的对立统一式的叙述。

C.路遥认为文学评论界“用广告的方法扬起漫天黄尘”是指文学批评带上了盲目性。

D.路遥对“现代派文学”没有“顺风而跑”的认同,主要是因为它排斥了一些其他文学表现样式。

1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不超过15字,3分)

8.A(从某种意义上说)

9.D(路遥认为“朝秦暮惹”的原因还有批评家导向作用)  

10.D(路遥反对的主要原因是“现代派文学”本身不够成熟。)

11.路遥对“现代派文学”持审慎态度(路遥辩证看待“现代派文学”)。

330国道某处由于道路平坦宽阔,许多司机都不自觉地超速驾驶;又有不少行人贪图方便,不走人行横道线,而另辟“捷径”,横穿隔离带,给行车、行路带来了不少安全隐患。交警部门在路边醒目处立了警示标语:“虽为坦途,超速者戒; 。”请根据上文提供的信息,补写标语的下句。要求字数相同,结构基本一致。(4分)

答案示例:纵有捷径,横穿者止。(答案内容为劝诫横穿者给2分,表达形式符合要求给2分)

请按照合理的顺序把下面5句话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3分)

①因此,看到很多网民在留言、来信、来电中呼吁尽快实行火车票实名制,从根本上解决“一票难求”的问题,她决心一定要关注此事,并在全国两会上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②陆琴经常坐火车往来于全国各地,对“一票难求”有亲身体会。

③而倒卖火车票现象的出现,增加了乘客的出行成本,孳养了一批不劳而获的社会寄生虫,滋生了铁路部门的特权意识,导致了部分铁路系统工作人员的腐败。

④在已经提交的《关于实行实名制缓解铁路买票难的建议》中,陆琴认为,现在有关春运的问题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买票难。

⑤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售票制度存在的问题,春运买票难问题仍将成为每年一度的社会热点,成为引发群众怨言的长期根源。

②①④③⑤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让百姓在高涨的物价下仍能享用烛光美酒美食,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宣布开放政府资助的餐厅,敞开供应低价美食和高档服务。 B:关于圆明园兽首拍卖可谓一波三折,英国一位艺术专家透露,有两名竞拍者被蔡铭超击败,其中一位华人原本打算将其中一个兽首送回中国,他曾出价1千万欧元竞拍。 C:对于中国来说,徘徊于廉价劳工模式的外向型经济的潜力已全部释放殆尽,低技术经济发展模式已走到末路。 D:中国飞人刘翔日前回国,国内媒体不仅产生了轰动,国际媒体也加以了积极的关注。法新社以《刘翔手术成功瞄准伦敦》为题,对刘翔回国一事进行了报导。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篇题为《题纲挈领有效复习》的文章这样说到:记忆的内容要注意“抓大放小”,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在最后这段时间里,不要纠缠于细微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大的方面。 B:带状庖疹是由水痘带状庖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俗称“蜘蛛疮”。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 C:甲板上独坐,无头序的想起昨天车站上的繁杂的木屐声,和前天船上礼拜,他们唱的“上帝保佑我母亲”之曲,心序很杂乱不宁。(冰心《寄小读者》之十八) D:一定要对讨论和批评的问题研究清楚,绝不能以偏赅全,草木皆兵,不能以势压人,强词夺理。

请以“慢”为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欲罢不能。(《论语》)

(2)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弦弦掩抑声声思,                  ,说尽心中无限事。

(白居易《琵琶行》)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5)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欧阳修《秋声赋》)

⑴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⑵其势不俱生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⑶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 ⑷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⑸其容清明 天高日晶

阅读《论语》中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24.(1)丈人“止子路宿”,而且“杀鸡为黍”招待子路,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1分)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有人认为这话是说丈人自己,也有人说是批评孔子,你同意哪种意见?理由是什么?(3分)

⑴显示隐者的生活富足。⑵讲丈人自己,人老眼花,没看到夫子,有自嘲意味;批评孔子不务实,只知道宣扬没用的政治理论。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2-23题。(6分)

苏幕遮(般涉调)[宋] 张先

柳飞绵,花实少。

镂板音清,浅发江南调。

斜日两竿留碧□。

马足重重,又近青门道。

去尘浓,人散了。

回首旗亭,渐渐红裳小。

莫讶安仁头白早。

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

[注]①安仁:晋代潘岳的字,他著有《秋兴赋》,序中说自己三十多岁,鬓边已生白发。

22.在不少古籍中,这首词上片的□处少了一个字,请你补上这个字,并简述理由。(3分)

23.你认为这首词抒写的是什么情感?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3分)

22.言之成理即可,如补“草”,可从押韵角度谈;补“影”,可从意境角度谈;补“波”,可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谈。补出1分,言之成理2分。

23.离愁别绪(意思基本符合即可,1分)。结合词作(1分)分析(1分)合乎情理(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