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才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优点才是自己成长空间最大的地方。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改正了每一个缺点,而是因为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点。人生成功的诀窍就是善于经营自己的长处.
请以“经营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屈原曰: , 是以见放。”(《楚辞・渔父》)
(2)风兮风兮!何德之衰! , 。(《论语》)
(3)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4)其色惨淡,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意萧条, 。
(欧阳修《秋声赋》)
(5)独自莫凭栏, , 。(李煜《浪淘沙》)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3)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4)烟霏云敛/山川寂寥。(5)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17.B (隽:(才智)出众】
18.D【因:趁(机)。A表顺承,然后,接着,表转折,却;B介词,表原因,因为/介词。表方式,用……(的罪名):C代词,他(嵇康)/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了。】
19.C【属 zhǔ),连缀,连续,“属文”即写作文章】
20.C (“后来”说法有误,得罪钟会在前,吕安事件在后,注意原文中“初”和“及是”的正确理解。)
21.(1)叔夜(或嵇康您)志向与情趣都不同常人,却总是不能遇上(好时机),(这真是)命中注定啊!【评分说明:“非常” 1分,“辄不遇”1分,“命也”判断句式1分】
(2)(嵇康也曾经)撰写了自上古以来的高雅人士的事迹,并为他们作传称颂,(他这样做,)是想把千年以来的那些高雅人士作为自己的朋友啊。【评分说明:“为之传赞”1分,“友”意动用法1分,句意通顺流畅1分】
附译文:嵇康,字叔夜,谯郡县人。嵇康早年丧父,他有着奇异的才华。才情高远豪迈与众不同,身高七尺八寸,文采优美,风度优雅。但是他视自己的形体为土木,从不对自己进行美化修饰,人们认为他像蛟龙的花纹、凤凰的姿客一样,天生的本质自然生成。他闲适安静,清心寡欲,学习不用老师传授,博览群书,所读的书没有一本不是全部理解的,长大之后喜欢读《老子》《庄子》。嵇康跟魏朝皇室结亲,官拜中散大夫。常常研究调养性情、服食丹药之类的事情,平时弹琴咏诗,自得其乐。能与他进行心灵交流的人只有阮籍,山涛,后来参与到他们中间的还有向秀、刘伶、阮籍哥哥的儿子阮咸,王戎,于是七个人经常在竹林进行聚会宴游,这就是世人所说的“竹林七贤”。
嵇康曾采草药游览山川湖泊,每逢心领神会之时,便全然忘记了回去。游到汲郡的山里遇见了孙登,嵇康就跟着他游览。孙登沉默不言,只管做自己的事,对嵇康什么都没有说。嵇康要离开了,孙登才说:“您性情刚烈并且才华俊逸.怎能幸免于祸呢!”离开孙登后,嵇康又遇到了王烈,两人一同进山。王烈曾经找到一堆像软糖一样的石髓,于是就自己吃了一半,剩下一半给嵇康吃,但是石髓一到嵇康手里全都凝结成石头了。王烈又在一间石屋子中看到一卷白色的书,赶紧叫嵇康去拿,可是等嵇康赶过去。书马上又不见了。王烈于是叹息道:“叔夜志向与情趣都不同常人,却总是不能遇上(好时机),(这真是)命中注定啊!”
山涛将要离任吏部侍郎了,他向朝廷推举嵇康来代替自己。嵇康竟然给山涛写信宣布绝交,这封信被传播后,(人们)知道他是不可以被束缚屈服的。
嵇康生性非常灵巧,并且喜欢打铁。宅子中有一棵柳树长得十分茂盛,于是他挖了个水沟绕着柳树。每当到了夏天;(嵇康)就呆在柳树下面而打铁。东平人吕安钦佩嵇康的高雅情致,每次一想到他,总是让人驾车不远千里来拜访,嵇康耙他当作朋友并和他很要好。后来。吕安被他哥诬告,因为这事而被关进了监狱,吕安在供词里请嵇康来作证,于是官府把嵇康也抓了起来了。
在这之前,嵇康生活贫寒,曾经和向秀一起在大树下打铁。来供养自己。颖川人钟会,是个贵族公子,(有一天,)他特地去拜访嵇康。嵇康没对他行礼。而是继续打铁不停。过了好长时间,钟会要离开了。嵇康对他说:“你听到什么才跑来的?又看到什么而离开?钟会说:“听到了我所听到的才来,看到了我所看到的而走。”钟会因此对嵇康怀恨在心,到这时(嵇康下狱时),他对晋文帝说:“嵇康,是条睡卧着的龙。不能让他腾起,你不用担心天下人怎么样。只是要耙嵇康当作必须忧虑的人罢了。”接着钟会趁机进谗言说:“嵇康和吕安言谈放纵。应当乘这个机会除掉他们,以便使社会风俗淳正。”晋文帝原本就亲信钟会,听信了他的话后,就把那两人―起杀了。
嵇康即将在东市被行刑,三千个太学生请求把嵇康作为他们的老师,但最终没被准许。稽康环顾了一下阳光(在日晷上)投下的影子,(看看行刑时间未到)就要来了琴弹奏,说:“以前袁孝尼曾跟从我学习《广陵散》。我却总是吝惜固执不教他,《广陵散》从今天起要断绝了啊!”当时年仅四十。四海之内的有志之士,没有不为他悲痛的.晋文帝不久也醒悟并后悔了。当初,嵇康曾经在洛阳西边游览。晚上住在年阳亭,拿过琴来弹奏.半夜时分。忽然有位客人来造访他。自称是古人,跟嵇康一同谈论音律,把乐理说得既清楚又明白。接着又要过琴弹奏.于是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声调美妙得无与伦比,于是把(《广陵散》)传给了嵇康,只是让嵇康起誓绝对不传培别人.嵇康擅长谈论玄理,又能够写文章,他的高远的情趣。全然达到了神妙悠远的境界。(嵇康也曾经)撰写了自上古以来的高雅人士的事迹,并为他们作传称颂,(他这样做,)是想把千年以来的那些高雅人士作为自己的朋友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秋以为期
夏磊
①已经中秋了,院子里的几株四季桂却迟迟没有开花,像是忘记了以往的约定。而每到这个时节,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一缕秋天的晨雾一样轻柔地飘进我的梦里,纯净地覆盖在我的心上。
②每年,当连通着长江的河水由浑转清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就要来临,水边的蓼花应该盛开了。
③其实在老家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花叫蓼花,我们都称它狗尾巴花。这花在九月和中秋的时候开得最好,一大片一大片地簇拥在水沟边上,它茂盛得让人不太敢走近,生怕花丛里会有什么小危险;而它鲜艳得也让人不忍心去践踏,无人欣赏却干净水红。后来,我在清人纳兰性德的词里读到这样两句:“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扬烟.”这才知道原来狗尾巴花就是蓼花,也叫红蓼。我那么多次在燕子矶的水边走过,却并不知道蓼花的花名和花语。也许那时年纪还小的缘故,也许那时还不曾懂得什么是离别和思念的滋味吧。直到从琼瑶笔下的紫薇口中听到“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这两句,才知道原来这不起眼的花竟代表了离愁别绪。
④在这个秋雨的上午,窗前独坐,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日一样的鲜丽。这一刻我的心里安静极了,安静得让许多往事可以像水一样流淌出来,让许多生命中珍贵却不常想起的情景一幕幕地展开。这或许是伤秋情结吧。
⑤或许在秋风秋雨里是不可以读纳兰词的,可又一想,有谁能像这位大清第一公子一样,把人的那点心思那么深地看透又那么淡地吟出;有谁曾经在我后来也站过的地方写下过“红蓼月”呢?这么想着,心里竟泛起一片温暖的涟漪。
⑥喜欢纳兰的词真的就是从我知道他在燕子矶站过开始,有位朋友也喜欢他的词,我们曾相互提醒不要太深地去感受词境。的确,绝代公子虽英年早逝,却独领清词三百年,真的是不同凡响的人物,“家家争念《饮水集》,纳兰心事几人知”。我相信纳兰的才情覆盖了他的人生经历,同时也相信有人说的,读他的词读冷了窗外的纷飞暮雨,读瘦了风中的一枝寒梅。
⑦而我在秋天来读,却让我读暖了手中的一杯冷酒,心里的缕缕情思也早已随着细雨飘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⑧我没能找出第二首纳兰留给我家乡的诗词,而故乡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之外,却多了那一片片红蓼,于是每当梦回江南,色彩也明亮多了,这里有早春的油菜花,有小桥边的红药,有秋天里纷飞的芦花,还有点缀在瑟瑟芦花中的串串红蓼。秋天的美也许正是因为它承载了无数美丽的怀念.
……
⑨写到这里的时候已是月上中天,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许多美丽的约定,就像《氓》里的“秋以为期”。我想在这个秋天去看蓼花,去回想一段乡间旧事;想去读一首纳兰的词,在有些凄恻的词句里去寻找淡淡的柔情;我会在一个暖洋洋的午后去重读《国风》,和那时的人们一起为“杨柳依依”而陶醉,为“蒹葭苍苍”而惆怅。秋天因为有思念而减少了许多萧瑟,那么我要在这个时节去想一个人,去想当年我们在一起的那些个日子,还要去问问这个人有没有也温暖地想起了我。
10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花儿的。
(摘自《散文》2009年第2期)
12.从文中看,为什么蓼花“这不起眼的花竟代表了离愁别绪”?(2分)
13.第④段中,为什么“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请简析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4分)
14.同样的诗,不同的人阅读,感受不同。有人说读纳兰的词“读冷了窗外的纷飞暮雨,读瘦了风雪中的一枝寒梅”,而“我在秋天来读,却让我读暖了手中的一杯冷酒”。原因各是什么?试作分析。(4分)
15.文章第⑨段,写出了“我”与秋天的哪些约定?这些约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
16.请就文章最后一段的艺术特色,自选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80字左右)(4分)
12.(共2分)①蓼花在秋季开得最好,容易触动人的伤秋思乡情怀,②蓼花鲜艳的红色容易让人联想到离人的血泪,③蓼花是“我”故乡的花。它触动了“我”作为游子的思乡之情。【评分说明:三点中,答对一点得1分,对两点得2分。】
13.(共4分)原因:红蓼花是秋天故乡水边常见的花,它寄托着“我”的思乡怀旧之情(1分);找到它,可以让“我”似乎觉得重回了故乡(或找到它,可以让“我”一解乡思之苦)。(1分)作用:由上文对红蓼花的描写(1分),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和思念之情(1分)【如答“引出下文对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的怀念(或对故乡的怀念)”,也可得1分。】【评分说明:答。过渡”或“承上启下”不能得分】
14.(共4分)因为纳兰的词意境萧瑟,情感忧伤凄惋,读了往往给人以“冷“”瘦”的感觉(1分),更让人感受到秋冬时节的悲凉愁思(1分)。【评分说明;2分,一点1分,意到即可。】因为纳兰曾到过“我”的家乡,描写过故乡的燕子矶、红蓼花,读纳兰的词勾起“我”对故乡的回忆(1分),让“我”心里泛起一片温暖的乡情(1分)。【评分说明:2分,一点1分,意到即可】
15. (共6分)①秋天里,要去看蓼花,以此回想一段乡间往事;②秋天里,要去读一首纳兰的词,从中寻找淡淡的柔情:③秋天里,要去重读《国风》,与那时的人们同悲欢:④秋天里,要去温暖地思念并问候一位朋友。【评分说明:一点l分,答出4点给4分,意到即可。】①怀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深情厚意;②愿世间许多美丽的约定都能如愿的美好祝福。【评分说明:一点1分,答出2点给2分,意到即可。】
16. ①结构上,收束全文,呼应全文开头一句,也呼应标题。使文章首尾圆合自然,浑成一体:
②修辞上,运用拟人手法。“沉睡”写出了花的恬静情态;“记得”则赋予花以人的灵性;
③表现手法上,运用象征手法,以愿花期如约委婉地表达主题――愿人间万事万物圆满如约;
④描写上,运用环境(景物)描写,渲染了宁静的夜色,反衬了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可以让读者化身入境,体会更深切。
⑤语言上,语句简洁而隽永(言简意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说明:可从一个角度进行赏析,也可从几个角度进行赏析。视意到程度给分。要求结合原文,具体分析,答案空泛,酌情扣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12分)
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模型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了几种颇有影响的科学传播模型。其中以杜兰特的缺失模型、民主模型和温尼的内省模型为代表。缺失模型的主要观点是:科学知识是绝对正确的,然而公众缺少科学知识,故需要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而学术界批评者认为,它。把科学与公众的基本问题看作是公众的无知或公众对科学事实和理论的不理解,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杜兰特后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民主模型,其主要观点是:科学决策也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即使公众没有机会充分接触科研领域的科学,也并不影响他们参加对科学问题的讨论;而且实际上公众对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科学更具有发言权。正是基于“共领域中的科学”这一前提,民主模型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必要性,强调科学家应与公众平等对话,以提高科学传播的有效性。
温尼则进一步注意到,科学只有把自己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并结合地方性的公众知识,才能获得公众的足够信任,遗憾的是,大多数科学家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一点,换言之,他们尚不具备内省能力。而公众却由于他们所处地位的特殊性而具备了相应的内省能力。温尼认为,公众的内省能力使其一方面对科学知识表示沉默;另一方面不再对科学知识保持高度的信任。这意味着科学家再也不能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了。科学家在处理具体的科学问题时,应与公众进行更多的沟通。总之,传统的科学传播模型倾向于认为,“科学理论产生于实验室,并且首先通过会议和各种非正式印刷品进行传播,最后形成正式出版物,这才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但就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而言,情况显然并非如此简单。
在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模型里,一方面,科学知识由科学家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给公众:另一方面,外行知识也同时通过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途径。由外行专家传播给公众。科学传播的过程,则因此而成为了两种知识通过彼此竞争、相互融合,向公众传播的过程。公众最终获得的知识既有科学知识,也有外行知识。不仅如此,公众并不会因为知识的来源是否权威而厚此薄彼。相反,这两种知识是否同公众的经验和常识等辅助知识相冲突,才是决定公众究竟信任哪种知识的最重要因素。例如,“‘SARS’的源头为野生动物”一说是来自科学家的科学知识。“食醋熏蒸可防治非典”和“烟熏艾草可防治非典”则是来自外行专家的外行知识。有趣的是,这两种说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部分公众的信任。事实上,即使是两种防治的说法还有不小的区别,前者是始终未经验证的外行知识,而后者则是在后来经过了验证的外行知识。换言之,科学知识与外行知识间并非泾渭分明,一些外行知识同样可能会由于经过了反复地验证而最终成为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科学知识。
对于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而言,我们必须重新思考通常并不被科学家与大众传媒所重视的外行知识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8.下列对几种“科学传播模型”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A.杜兰特的缺失模型是建立在认为公众对科学的无知基础上的,因而学术界批评者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
B.杜兰特的民主模型是在修正其缺失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核心是科学家应与公众平等对话。
C.温尼的内省模型认为。大多数科学家并没有意识到公众的内省能力在科学传播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D.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模型里,科学知识和外行知识是通过彼此竞争,相互融合,向社会公众进行传播的。
9.下列不属于“提高科学传播的有效性”因素的一项是
A.科学家要提高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引导他们参与科学。
B.科学应结合地方性的公共知识,并能获得公众的足够信任。
C.科学家能主动地和公众进行沟通,公众对科学也有发言权。
D.科学知识应更多地与公众的经验和常识等辅助知识造成冲突。
10.下列有关“外行知识”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外行知识是否受信任,取决于同公众的经验和常识相融洽的程度。
B.外行知识在危机事件的科学传播中和科学知识起的作用是同等的。
C.外行知识通过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由外行专家传播给公众。
D.外行知识经过反复地验证有可能成为所谓的科学知识。
11.请简要概括危机事件中应采用的正确的科学传播方式
答: 。
8.C【原文中为大多数科学家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后半句的说法也不正确】
9.D【造成冲突不是提高科学传播的有效性的原因】
10.B【原文中未提及外行知识和科学知识是否起同等作用】
11.①一方面通过大众传媒,积极向公众传播有关科学知识;②另一方面积极对特、主动验证有关外行知识。【评分说明:共3分,必须要有这两个要点,答对一点得1分,对两点得3分。】
请你就下述材料写一则不少于80字的新闻点评,要求观点明确,并阐述理由。(5分)
2008年7月8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日前,沈阳市数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了期末考试,在此之前,该市八千多名高中专任教师和学生―起参加了市教研室统一组织的教学质量监测。近日,沈阳市教育局作出决定,教学质量监测的对象不再只是学生,要扩大到教师层面,并将考试作为对教师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答:
参考示例l:(反对型)用考试成绩作为重要指标来衡量老师是不科学的。考不好的老师也有可能是好老师,因为,专业素养、敬业精神,师容师德……评价教师素质高低的标准还有很多,以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业务水平只能把老师导向应试教育的死胡同。
参考示例2:(赞赏型)用考试成绩作为重要指标来衡量老师是一种新的创意,因为,教师不能只教不学,而将考试作为对教师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将有效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提高。
【评分说明】反对、赞赏均可,但都要言之有理有据。先亮明观点态度(2分),然后简要分析说明理由(3分)。
仿照示例,请你从“分享、尝试、磨难”三个词语中任选二个。为自己写二句警句。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简洁、深刻,有哲理意味,不得抄袭。(4分)
示例:自由――只有将名利之念逐出欲望之界后,自由才会在我的心中安家。
答:
参考示例:分享――与朋友一起分享欢笑,我便拥有了双倍的欢乐;与朋友一起分
担痛苦,我就减少了一半痛苦。
尝试――我想飞的翅膀只有在不懈的尝试之后,才能展现搏击长空的雄姿。
磨难――只有经受住地狱的磨难,我才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
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内容,字数不得超过15个。(3分)
西部大开发不仅仅是西部地区的事情,同时是东部地区进一步发展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西部开发只能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道路,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与紧迫任务,将发展特色经济与绿色经济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有效地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西部民族地区要发展,经济发展是核心,但绝不能将经济建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应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实现跨跃式发展.
答:
西部开发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三十年后的今天,敢为人先的小岗人重新在黄土地上做文章,搞试验,摸索出一条新路,让昔日分到各户的田地的使用权流转起来。 B:和平区志愿者协会开展了围绕“文明迎奥运”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成立了100支奥运志愿小分队,到繁华商业区志愿服务。 C: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有关负责人昨天表示,9月20号后是否取消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的做法尚未确定,降低交通压力的具体措施将在稍后公布。 D:多个国家的航天专家对“神七飞天”予以积极评价,认为这将会改变国际空间技术合作,并期待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伙伴。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学生凡语”橱窗内展示的,是学生们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从文辞内容的锤练,到版面美工的设计,都让观赏者感叹不已。 B:中航集团总经理孔栋昨天透露,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航空业行业需求依然不足,客坐率、票价水平难以有实质性提高。 C:公共服务的质量,说到底,主要还是政府职能转换以及基于此的民主法治、__体制不断健全完善范畴内的课题。 D:民间文化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民间文化从未得到过与精英文化同等的地位,始终停留在口传心受、自生自灭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