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四季都可以鲜花开放”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这段文字的要点。(4分)
在重庆库区,国家决定初步纳入保护的文物点为754处,到目前为止,在501处地下文物中已开展工作的项目仅42处,不足10%;已经完成发掘面积的4.85万平方米,不足发掘总面积128.76万平方米的4%。地面文物244处,由于规划滞后,文物搬迁选址工作举步维艰,至今搬迁工作无法实施。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移民迁建区的施工建设与开发,大量古墓葬、古遗址、古民居、石刻等遭到破坏;盗掘古墓葬、古遗址的事件屡有发生,也给挽救工作增加了难度。
重庆库区文物搬迁无法实施;破坏、盗掘文物现象严重。
这是在汶川抗震救灾现场拍摄的一幅抢运伤员的照片。为宣传赈灾,你们学校打算把这幅图片张贴在画廊中,请你为其添加一句能准确抓住画面内容、振奋人心的话语。(20字以内)(4分)
如果能从“不畏艰难”、“齐心协力”方面答即可。示例1:再陡的山坡,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示例2:只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翻不过的山;示例3:每人献出一份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答“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也可得满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音乐之伴
张抗抗
①音乐是有年龄的。
②在我们幼年的时候,音乐也许曾经是保姆。旋律的构成简单而稚拙,但每个音符都舒缓、柔和、温厚和淳朴。那节奏是摇篮式的,在摇晃着的歌谣里,我们的骨节一寸寸放大着成长着,却分不清保姆和音乐,是怎样各司其职又互为其主。
③少女时代,音乐轻捷的脚步,是我们第一个悄悄钦慕的恋人。我们在深夜与它相约,聆听它的倾诉和呼唤。乐曲中每一处细微末节,哪怕一个小小的颤音,也会让我们心跳脸红。那欢喜是纯真无邪的,来自生命本源的冲动,饥不择食,来者不拒,无论哪一种音乐都会使我们欢欣。但可惜那时我们太年轻,心里喜欢着,却无法分解和辨析它真正的奥妙。
④进入少年时代的尾声,音乐是托付和发泄所有的青春热情,寄予内心狂热崇拜和爱恋的对象。那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偏爱激昂、亢奋、热烈和雄壮的歌曲,严格说那已不是音乐,革命一度消灭了音乐。音乐在那个年龄已不再是音乐本身,而是作为激情的象征存在。对于音乐革命的热爱,爱得盲目而疯狂。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煽动性极强的燃料,可将我们的血肉点燃,为信仰和理想奔走。
⑤当我们成为沉稳和成熟些的青年时,浮游荡漾在空气中的音乐,也渐渐沉淀下来。那时我们开始思考音乐,努力试图去读解和领悟,并试图与音乐对话。音符变得立体,有一种辐射和扩张的趋势,暗藏着你听得见或是听不见的声音。音乐不再仅仅是一种情绪,而有了实在和具体的内容,成为可视可感的语言和思想,甚至是哲学。你发现音乐世界其实是一条深不可测的隧道,内壁悬缀着抽象的音符,不可复制也不可临摹,往往当你开口或是动手将其制作成曲谱时,它们却已消失。你只能将其烙刻在脑子里,一遍遍碾磨成体内血液流淌的声音。
⑥被琐事杂事俗事缠身的中年,岁月匆促,音乐在生活中已是显得奢侈的享受,往往纯粹是一种娱乐和休闲。那时候音乐有点像一个分手多年的旧情人,只是在百无聊赖的日子里,会偶尔下决心安排一次有礼貌而有节制的约会。多少有点儿可有可无的意思,但若是真正割断情丝,又是不甘的。在忧伤的乐曲中,重温往昔的缠绵和恩爱,毕竟还有一种依稀的幸福感。
⑦音乐对于老年,若不是感官麻木得不再需要,那定是摈除得很彻底很坚决的。没有音乐的老年,也许枯涩也许灰暗但也许恰是因他的内心饱满滋润,而无须依赖音乐的浇灌。人到了老年,对音乐的选择变得十分挑剔。若是喜欢的音乐,必是自己灵魂的回声,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除了自己认定的那种之外,天下的音乐都是不堪入耳的噪声。所以老年的音乐,由于排除了功利的杂音,在自然淡泊的心境中,便有了一种宁静透明的质感。人走向生命尽头时,音乐不再是保姆也不是恋人,不是先哲更不是神祗,而只是一个忠实的人生伴侣。
⑧所以音乐具有着极其博大而丰富的包容性,音乐无法定义。不同的音乐可以被每个年龄段的音乐爱好者音乐迷分享,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古典或是现代、严肃或是流行,在欣赏者那里,并没有绝对的界别。在感人至深的音乐中我们常常迷途甚至错位,但音乐宽容大度,它知道自己所能在人们心上激起的回声,是“喜欢”的惟一标准。
⑨音乐只是有点儿模糊,有点儿空灵。它无形无状、无影无踪,无法触摸、无法品尝,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音乐被人吸纳到心里去,又被人在各个生命阶段自然而然地传递下去,音乐就变得永恒了。
17.根据文意,理解“音乐是有年龄的”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
18.作者在文中从幼年到老年,叙述了人们与音乐的不解之缘,请分条概括人们在各年龄阶段对音乐的情感特点。(4分)
答:
19.文章第⑧段说“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与上文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看法。(4分)
答:
20.阅读文章第⑨段,回答问题。(6分)
(1)画线句子“它无形无状、无影无踪,无法触摸、无法品尝,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答:
(2)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
17.指音乐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对音乐的喜爱和理解不一样,带有明显的年龄特点。
18.(1)幼年:音乐舒缓、柔和、温厚、淳朴,像保姆;(2)少女时代:欢欣热爱,理解不深;(3)少年时代的尾声:偏爱激昂、亢奋、热烈和雄壮的歌曲,盲目而疯狂;(4)青年:趋于冷静理智,开始思考、读解和领悟音乐;(5)中年:听得少,但割舍不了;(6)老年:十分挑剔,没有功利,淡泊宁静。(共6点,斟酌给分)
19.不矛盾。(1分)作者说“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是指不同的音乐可以被每个年龄段的音乐爱好者音乐迷分享,古典或是现代、严肃或是流行的音乐,在欣赏者那里,并没有绝对的界别。(3分,意思对即可)
20.(1)音乐是精神的产物,我们要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音乐记载了人生各个阶段的历程,欣赏音乐可以说是回味人生。(3分,意思对即可)
(2)这一段在文中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作者由音乐到人生,阐明了音乐对于人生的意义,生命永恒,音乐就永恒;同时呼应题目,含蓄表明音乐是人生之伴。(3分)
名句默写(4分)(选做两小题)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1)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台湾原《自由中国》半月刊发行人雷震,曾因反对蒋介石三连任,被国民党当局以莫须有罪名逮捕入狱,判刑十年,直到2002年9月,才沉冤昭雪。下面是1961年胡适题赠雷震的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
万山不许一溪奔,
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
堂堂溪水出前村。
①胡适题赠这首诗给朋友,是很得体的。从内容上看,胡适借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形式上看,这首诗的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
②这首诗蕴含什么样的哲理?(2分)
答:
①表达了对国民党当局逮捕雷震的不满,对雷震的慰籍的思想感情。(2分)托物言志。胡适与国民党乃至蒋介石是有联系的,国民党当时又是执政党,不便言辞直露撕破面子,借杨万里这首托物言志的诗,曲折达意。(2分)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潮流不可阻挡。(2分)
11.D(表,上书)
12.A(代词,有人;副词,或许。B、介词,用来 C、动词,去,到 D、介词,被)
13.D(赐给一车书,是指另一次上书)
14.(1)《孝经》上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关键词“养”、“犹”、句意各1分)(3分)
(2)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关键词“道”、“悬”,句意各1分)(3分)
(3)现在(他)当了郡太守却(要用酒宴)为他饯行,这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官职却看轻了梁柳本人,难道这符合古人的为人之道吗?这不是我心安的做法。(关键点:“贵”、“贱”、“岂……?”)(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哲学视野中的艺术
人类这种存在物既有动物性的一面,也有通过艺术、zōng jiāo 、哲学超越其动物性,追求精神价值的一面。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文化的基本功能应该都是双向度的,一个向度是维持人的生命存在,提供日常劳作的规范与程序,另一个向度是超越日常劳作的规范,为人的存在提供意义、价值和美感。确实,我们对世界的态度,首先是实际的。但是人对生活从一开始就有另外的不讲狭隘实用目的的态度,在这种时刻,我们对事物和人并没有任何要求,而是作为审美情感的基础,是对世界无私的享受。某种意义上,美,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如果说科学是逐渐发展并不断进步的,那么艺术则不是这样。科学是不断更新的,其成果往往不能经久持年,或迟或早注定要被更好更新的成果所取代。与此相反,由于艺术的特性,其作品则可能永葆青春。关于这一点,1923年毕加索如此评论说:“对我来说,艺术上并无过去和未来之分。如果某件艺术品现在没有永久生命,就根本不要考虑它。希腊、埃及和以往伟大画家们的艺术并不是往昔的艺术;恐怕现在它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富于活力。”
艺术与整个文明的进程有很大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最先敏感到时代的特征,因此,要想理解我们的历史和时代,到艺术作品中去寻找是不会错的。
19世纪中叶以后,科学的发展开始加速,且其转化为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强大,技术对人的统治开始全面侵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技术日渐发挥主宰性作用的同时,传统人文知识则相对衰落了。许多人对20世纪以来出现的现代艺术感到不能理解,可是我们不要忘记,每一个时代都会把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形象投射到这一时代的艺术之中。在当代方兴未艾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中,我们能够毫不含糊地捕捉到一种心灵趋于瓦解、破坏冲动抬头的倾向,它表现为蔑视传统,破坏一切,而代之以标新立异和歇斯底里。
既然今天是科学理性方式统领着一切,为什么现代艺术和现代哲学却呈现出强烈的非理性或关注非理性的特征?在这方面存在主义提出了生存的荒诞性,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的“物化”和“异化”本质,其实所有这一切恰恰都是当代真正的思想家、艺术家对抗这种统领一切的技术理性思想方式的努力。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这种努力是我们的出路吗?
有人说,现代人已被自己创造的技术牢笼所囚禁。这种背景下,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使人们脱离困境的力量?
如何使人文价值成为科学的内在基础,是当代哲学和一切理论探讨的重大使命。许多人把眼光投向了艺术。现代艺术家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吗?里尔克将诗人的工作阐释为“我赞美”,这也许可看成是对今天的艺术家的恳求:别忘了“文学、艺术、绘画的使命是呈现无法显示的东西――崇高”。
7.对“人类需要艺术”的理由,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类具有通过艺术超越其动物性,追求精神价值的需求。
B.人类具有超越日常劳作规范,寻求意义、价值和美感的需求。
C.人类具有超越狭隘实用目的,无私享用世界的审美需求。
D.人类具有贴近生存本质,实现文化双向度功能的审美需求。
8.根据原文,下列对“艺术上并无过去和未来之分”的含义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与科学成果往往会被更新不同,具有价值的伟大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B.往昔的艺术作品和现在的艺术作品具有相似的审美特征和同样的审美价值。
C.虽然世易时移,但古希腊伟大画家的艺术作品并没有成为往昔,现在依然富于活力。
D.艺术与文明进程相关,艺术作品是时代的见证,这一点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一样。
9.根据原文,下列分析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人对世界的态度首先是实际的,所以原始先民装饰其工具、美化其武器。
B.技术对人的统治全面侵入社会生活使传统人文知识衰落,科技进步无益于艺术创造。
C.在作者看来,呈现非理性特征的现代艺术创作正是现代人冲破技术牢笼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方式。
D.作者认为,讴歌美善的伟大的抒情作品,能使我们摆脱“异化”,摆脱被技术理性所囚禁的困境。
10.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4分)
现代主义艺术作品的特征是什么?请据文意加以说明。
7.D
8.A
9.D
10.作者说,在当代方兴未艾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中,表现的是“一种心灵趋于瓦解,破坏冲动抬头的倾向”,“表现为蔑视传统,破坏一切,而代之以标新立异和歇斯底里”。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风骚”一词起源于《诗经》和《楚辞》。“风”是《诗经》中传统的表现手法,“骚”指楚辞开创者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并称,后来成了文学的泛称。 B: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而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元代著名杂剧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明代散曲作家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都是小令,元代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则属套曲。 C:元明清三代的小说超过以前所有的时代,尤以章回体长篇小说光辉夺目。继元明两代产生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之后,到了清代又产生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长篇小说名著,达到了古典小说的顶峰,让后世学者对它们产生了无穷的兴趣。 D: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从1918年起,先后发表了《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药》等小说名篇,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
下列各句中,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她就是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 。②冷战后,美国不断以各种名义动用军事力量干涉别国事务, 成了世界警察。③这些流星雨好像从天空的同一个点辐射而出,辐射点(流星出发的那个点) 正好指向狮子座。④他从小就受到唐诗宋词 ,这有利于他准确地领会交响乐《黄河》的诗意美。
A:原型 俨然 轨迹 熏陶 B:原形 居然 轨道 熏陶 C:原型 居然 轨迹 熏染 D:原形 俨然 轨道 熏染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