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和“则莫之继也”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B: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C: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D: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下列句子中对“治”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管理,治理) B: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安定,有秩序,与"乱"相对) C: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D:贞观之治(治理、疏通)
下列句子中对“贼”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公患之,使锄(chú)(ní)贼之。(抢劫) B:忍能对面为盗贼(作乱叛国或外来侵犯的人) C: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 D:二人相憎欲相贼也(杀害)
下列句子中对“故 ”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君安与项伯有故(嫌疑) B: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原因,缘故) C:此物故非西产(原来 ,本来) D: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仍旧)
下列句子中对“就”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金就砺则利(接近,依靠) B:连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职) C:轲自知事不就(完成,达到目的) D:就有道而正焉(成就,完成)
选出“所以”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孝者,所以事君也 B: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D: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 B:宣子田于首山 C:上恤孤而民不倍 D: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以《 就是爱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略
阅读《师旷劝学》,完成11~13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1.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3分)
答:
12.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3分)
答:
1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请结合原文中的词句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11.“暮”为时间晚了,迟了的意思。晋平公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3分,意思对即可)
12.“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3分,意思对即可)
13. 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等(4分,意思对,2分,内容具体,2分)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了,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火把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把(走路)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晋平公说:“讲得好啊!”
下列句子,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B: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C:今吾且死,而侯生竟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失哉? D: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