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2) ,雄飞雌从绕林间。 ,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
(3)感时花溅泪, , ,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4)结庐在人境,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
(陶渊明《饮酒》)
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层级为A。
[44d2c2b433b91365.jpg](1)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 (2)但见悲鸟号古木 又闻子规啼夜月
[44d2c2b433b91365.jpg](3)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4)而无车马喧 悠然见南山
[44d2c2b433b91365.jpg][6分。每处横线1分,错、漏一字,该处横线不得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踏 莎 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本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情景交融除外)简要赏析。(5分)
考查对作品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层级为D。(1)对春光已逝(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惆怅。[2分。“春光已逝”或“时光流逝”1分;“惋惜”或“惆怅”或“感叹”1分。](2)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2分)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2分)②写景动静结合。(1分)将“红稀”“绿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扬花“乱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2分)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2分)③以动衬静的写法。(1分)“藏莺”“隔燕”似静实动,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了幽静的环境气氛,(2分)从而流露出一种幽幽的惆怅之情。(2分)④远景与近景交错。(1分)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逝;(1分)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现清幽孤寂的环境;(1分)最后再宕开一笔,写“斜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时空。(2分)[5分。答案符合其中一种,即可得5分。答案超出以上四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答案:C(负:仗恃)
6.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答案:A(①②均为人称代词,指邓弼。B.①疑问副词,“怎么”;②疑问代词,“什么”。C.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承接,或表修饰。D.①副词,表顺接,“于是”;②副词,表逆接,“竟”。)
7.考查对文言常用句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答案:D(A.应为“邻牛”脊折仆地。B.应不为“邓弼”通报。C.应为“今之儒生”。)
8.考查对相关文意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层级为C。答案:B(原文是“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意思是说:两书生回家后,询问与邓弼交往的人,大家都说从未见过邓弼拿书本吟诵。)
9.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1)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4分。错、漏两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2)①如果你们一定不依从我,我一定杀了你们,然后逃到山林中,绝不能忍受你们的羞辱![3分。“不我从”1分,“亡命走山泽耳”和“不能忍君苦也”大意对,各1分。]②四库书(经史子集)任凭你们提问,如果我不能回答,一定让这把刀染上鲜血。[3分。“四库书从君问”大意对1分,“即”1分,“血是刃”1分。]
以“于细微处见精神”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⑴ ,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⑵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
(庄子《逍遥游》)
⑶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
(李密《陈情表》)
⑷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
(王勃《腾王阁序》)
⑴云无心以出岫;景翳翳以将入。⑵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增、漏、错一字全句不得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__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上阙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
(2)上下阙中,作者分别从什么角度进行描写?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1)描绘了一幅安谧、恬静的西湖春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与绵长的堤影掩映着;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 (2分)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2分,意思对即可。)
(2)①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写,前三句从视觉角度写了西湖美丽春景,最后一句从听觉角度写出春风中的柔和箫声,表现静谧气氛,表达愉悦之情(2分)。下阙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互衬。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 ,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掠湖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的景象。(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6分)
阳关雪(节选)
余秋雨
①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②树愈来愈多,开始有房舍出现。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些。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③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步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④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⑤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越来越凄迷。
⑥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⑦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与逐臣。
⑧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⑨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⑩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17.结合三、四段回答:为什么说“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从第五自然段的相关信息概括出唐人风范的特点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六自然段中“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这几句话都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结合文章说说这么写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对下列文章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五自然段充分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把中国文化现象与西方文化现象进行全方位对比,从而突出中国文化现象自身缺乏持久魅力的特点。
B.综观全文,文章在对阳关的真实的描写中融进了对历史的评论与慨叹,显现了对文化现象理性的思考。
C.作者在写作中充分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D.文章由阳关的自然环境入笔,很自然地联系到王维的诗歌,进而引出中外文化现象,文笔流畅,从容自如。
E.“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是因为它已失去战争中重要的地位而被人们遗忘。
17.阳关荒凉偏僻,环境恶劣,(2分)而王维在诗中只字未提到,只说“无故人”,强调的是朋友情至上,(1分)因而说“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1分)
18.(1)乐观。(2)眼光放得远。(3)告别步履放达。(4)充满自信。(4分)
19.采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形象地说明统治者所追求的只是王权,因而不可能为艺术家们提供广阔的舞台空间,为后文作者进一步的感慨张本。(4分)
20.A、E(A并非“全方位的对比”,也不是突出“中国文化现象自身缺乏持久的魅力”,而是转入下文揭示中国文化现象被扼杀的深层原因。E并非“失去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而被人遗忘。)(4分)
默写(5分)
(1) ,大块假我以文章。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 。
(3)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
(1)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大块假我以文章。
(2)借书满架,偃仰笑歌, 冥然兀坐 , 万籁有生 。
(3)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11.B 12.C 13.D 14.A
译文:
张仪是魏国人。起初曾经和苏秦一起侍奉鬼谷先生,学习谋略,苏秦自己认为比不上张仪。
张仪学习完了之后,在诸侯间进行游说。曾经跟随楚国的相国赴宴,后来楚国的相国丢失玉璧,门下的人猜疑是张仪,说:“张仪贫穷没有德行,一定是这人偷盗相公的玉璧。”一起抓住张仪,打了几百下,张仪不承认,放了他。他的妻子说:“唉!你要是不读书游说,怎么受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说:“舌头在。”张仪说:“够了。”
苏秦劝说赵王之后而得到相互约定结成和从的盟约,然而担心秦攻打诸候,破坏了盟约之后失败,想想没有可以让秦重用的人了,于是派人悄悄知会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交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前往拜访,来谋求达到您的愿望呢?”张仪因此到赵国去,向上要求拜见苏秦。苏秦于是告诫门下人不为他通报,又使他不能离开,这样过了好几天。后来接见他,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仆人婢妾的食物。趁机几次责备他说:“凭借您的才能,竟然让自己困窘羞辱到这样地步。我实在不能说话而使你得到富贵,您不值得接纳。”拒绝他并离开了。张仪来,自己认为是苏秦的老朋友,求他提拔栽培,反而被他羞辱,很生气,想到诸侯没有可以侍奉的,惟独秦能使赵为难,于是就到秦国去了。
苏秦后来告诉他的舍人说:“张仪是天下贤士,我大概不如他。现在我幸而先被重用,但能掌握秦国权柄,只有张仪可以。然而贫穷,没有机会进入。我担心他喜欢小利而不成功,所以召见他羞辱他,来激发他的意志。您替我暗地里提供金钱给他。”于是对赵王说,拿出金钱车马,派人悄悄跟随张仪,和他同住一起,稍微接近他,给他车马金钱,他想要用的就给他,而不告诉他。张仪于是能够拜见秦惠王。
惠王任命他为客卿,和他商量讨伐诸侯。
苏秦的舍人于是告辞离开。张仪说:“依靠您才能够显达,刚要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离开呢?”舍人说:“我不是了解您,了解您的是苏先生。苏先生担心秦攻打赵破坏从约,认为除了您没有人能够掌握秦的权柄,所以触怒您,派我暗地里提供给您金钱,都是苏先生的计谋。现在您已经被重用,请允许我回去报告。”张仪说:“哎呀,这些计谋本来都是我研习过的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比不上苏先生英明啊!我又刚刚被重用,怎么可能图谋赵国呢?替我向苏先生致意,苏先生在的时候,张仪怎么敢说话。况且苏先生在,张仪怎么敢奢谈攻赵呢?”张仪做了秦的相国之后,发布文告告诉楚的相国说:“当初我跟从你赴宴,我没有偷盗你的玉璧,你打我。你好好守着你的国家,我就要偷走你的城!”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B:鼓瑟希,铿尔 C:序天伦之乐事 D:小人长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