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9―21题。

大学生假日生活新亮点

王庆环 李玉兰

北京大学今年“五一”黄金周共放假9天,法学院2006级的学生牟媛告诉记者,今年是自己在大学过的第一个“五一”,她打算在校园里度过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充实的黄金周。9天的假期正好赶上期中复习考试,她要在学校图书馆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并且做好相关知识的复习和整理,为假期之后的考试做好准备。学习,显然是这个假期许多大学生的首选度假方式。在全国某知名英语培训网站上,记者看到五一长假期间各种针对学生的特训班、走读班已全部报满。

中国传媒大学大四的小宋,五一期间报了GRE强化班。他说:“黄金周长假,能够抛开其他事情,制定一个好的时间表专心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长假里辅导班教室爆满,大学自习室也并没有变得空荡。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小王旅游两天后已回到学校看一些平常想看而没时间看的书。“这么长的假期很难得,如果好好计划,能充不少电。”她说。

许多人选择探亲和旅行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肖莎同学告诉记者,这个假期在完成学习和工作上的各项任务之余,她要回家探望一下父母。“平时学习生活非常忙碌,没有及时地关心和照顾父母,现在要充分利用假期的时间为父母尽自己的义务。”她说。

中国科技大学的小于准备去武汉看自己的高中好友,顺便旅游。“我同学所在的武大校园就很好,还有管吃管住的免费导游。”小于笑呵呵的说。

在一个以大学生为主的BBS上,旅游板块这两天成为最热的版面之一。“五一去北戴河,交通和住宿情况如何”“四川康定有ATM提款机么”“泰山门票能用研究生证半价么”这类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帖子最多。大家选定了旅游目标,从这里寻找“攻略”:怎样走、怎样吃、怎样住,去过的同学会热心的告诉你他的经历和经验。据记者了解,长假期间大学生们的旅游,目的地通常不是景点,而是通过旅游阅历、锻炼和结识朋友,颇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风。

兼职的辛苦和快乐

“兼职还真没我想象的那么容易,那几十块钱代表了太多的东西!”北京联合大学学生小盖感叹道。五一长假,她去做某家电的促销,日薪80元。“五一前要求岗前培训至少两次。一开始我觉得自己不需要培训也可以胜任,培训后发现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培训主管教她们怎样主动与人沟通,怎样处理好与直销员的关系,还被要求记下充满“显像管精密度”“DSP数字超微点阵技术”“3D数字梳妆滤波器”等专业术语的近10000字的材料。

五一期间,兼职的大学生明显比平时增多。一方面,商家促销等活动多,岗位多了,薪金也比平时高些;另一方面,黄金周的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也比较充裕,他们通过兼职来了解社会、为未来进入社会及自身职业规划做准备,同时,还可以赚些钱来补贴平时学习生活之需。

抓紧时间为奥运做准备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北京各大高校喜迎奥运的气氛也日渐浓厚。北大中文系的刘琪同学表示,“五一”期间,她参加了一些与奥运有关的活动,包括奥运志愿者培训以及院系组织的系列学习调查活动等。她对记者说:“北京奥运会是全国人民的大事,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应该随时关注和支持奥运筹备工作的开展,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何在国际盛会上向全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精华,同时也为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提供广阔的舞台,在交流与融合中展现中国和平崛起的新形象。”

19.如果要你为本篇通讯的第一部分拟一个标题,你准备拟什么?你认为记者为什么要把这些内容放在第一段?(4分)

20.这篇通讯在叙述时,为什么要有鼻子有眼地点明什么学校什么人怎么说,而不是对这些现象作概括的介绍?(5分)

21.其实,大学生在“五一”长假期间的活动可能有几十种、上百种,这篇通讯中为什么只罗列了四五种?(6分)

19.自助餐式的学习或利用假期为自己充电。报道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主业是学习,把这些内容放在开头,既客观地反映了现实,又能满足多数读者的心理需求。

20.有鼻子有眼的叙述,既能拉近文章与读者的距离,增加通讯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又能体现通讯的文体特点。

21.新闻报道肩负着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在“五一”长假期间发表本通讯,在客观反映大学生们的主流心愿的同时,也能引导大学生们积极健康地过好一个有意义的长假。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6―18题。

寂寞红柳

山谷

车一进托克逊,就进入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除了脚下一条黑色的柏油路,两旁和天尽头都是浩瀚无际的黄沙,近处是黄褐色的块状戈壁,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沙丘,弥漫着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一片死寂。汽车朝瀚海深处驶去,临近塔里木河流域,蓦地钻出一株两株、一丛两丛胡杨林,枯槁的树干和顶端的新绿,在荒漠中挺出一片片绿荫,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瞪大双眼仔细观察,还见匍匐在沙丘的地表上有一层翠色,车渐渐驶近,方辨识出那是一丛丛蓬勃的细柳一般的植物,中间蓬松起嫩紫的新红,像姑娘脸上刚刚洇开来的胭脂痕。
同行的新疆朋友告诉我们。这就是红柳。
端详这在大漠荒野中也不失昂扬的一分笑意,禁不住怦然心动,一股热流在胸中回荡,久久难以释怀。这一份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的生命,兀地让人想起刑场上的视死如归,想起身处绝境之中的从容镇静,想起蛮荒之远的处变不惊,也让人联想起壮汉胸前素手的抚摸,想起干涸心田清泉的滋润……
我不知道有无关于红柳的民间传说,如果依我猜想,她该是侠骨柔肠的女子宁死不屈的灵魂的再现。她要在这天地之间,留下她的凄情衰婉,她的绝唱,在甩下一串潇洒和浪漫后,昂起头嫣然一笑,毅然决然地走向天涯,走向大漠深处。她依旧年年岁岁开花,在蓝天旷野中,在无人注目欣赏的孤城绝域,以自己的一腔浓情照耀天地,将微笑将柔情留存在天地方圆之中。
我看见了红柳的妩媚,那一抹于深绿丛中散发出来的美丽,粉紫的细细叶子,衬出柳枝的翠绿和旷野的落寞,那一份顽强专注,让每一个多看她两眼的人生出无限的爱怜和敬意。她把她的惊人的美丽和执著、倔强,留在这天地之间,宁愿与大漠瀚海相伴,也不在繁嚣的江南内地水草丰茂之处流连,那儿有着太多的是非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拉拉扯扯,有太多的勾心斗角和朋比为奸,只是为了占有一丁点的蝇头小利,一丁点的风光名头,从而搅得内心不得安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心灵的安静更为高贵和脱俗的了。红柳安心在这寂寞之中。
这荒漠瀚海,可是红柳们的天地啊,她的微笑,她的爽朗,她的高傲,是天地之间的另一种颜色和性格。

16、开头写浩瀚无际的黄沙、黄褐色的块状戈壁、连绵起伏的沙丘有什么作用?(4分)

17、作者为什么看到大漠荒野中的红柳会“禁不住怦然心动,一股热流在胸中回荡,久久难以释怀”? (5分)

18、如何理解题目中“寂寞”的含义?现实中有“红柳”一样的人吗?举一两个例子说说。(6分)

16、交代红柳生存的险恶环境(2分),为下文红柳的出现作铺垫,更突出了红柳的品格(2分)。

17、因为红柳嫩紫的新红,像大漠荒野中的一分笑意(1分),让人体会到她虽身处险恶环境却自在、散漫、从容镇静、处变不惊(2分),她美好的生命品质像清泉给人心灵滋润(2分)。(照抄第三、四段的原文得3分)

18、“寂寞”指红柳的生存状态,她远离人间的繁嚣,生活在大漠深处,无人注目欣赏(2分)。 

(举例分析要扣住红柳的妩媚,美丽,落寞,顽强专注的品格)(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易中天:浅思维的成功

①最近,易中天成了一个新的引人瞩目的文化热点。他从一位学者突然变成了超级明星,受到追捧。易中天确实是红透了半边天,人们对于易中天的成功有不同的解释,在我看来,易中天的成功正是一种“浅思维”的成功。

②“浅思维”是八十年代中期刘心武创造的一个词,他当时用这个词指计划经济后期,不少青年的简单化思维方式。到今天,这个词早已被忘记了。不过我觉得它的字面的意义还是很有用的。我用它来指一种不同于感性的生活经验,又不同于理性的思考的特殊的思考。我觉得这种“浅思维”有点接近康德的“知性”的观念。它相当切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是学院的高高在上的学理诉求,也不是一般大众文化的感性的诉求。它让我们从“知识”中获得用来应对人生的具体而微的策略和行为方式。它不需要太高蹈的分析,却自有其值得回味的妙处,它不需要高深的学理的展开,却要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找到一块自己的独特的园地。其实这种“浅思维”文化的兴起是一个新的时代的标志,这里的“浅”并无褒贬的意思,仅仅是和“深”不同的东西而已,没有高下之分。

③这种“浅思维”其实有两个关键点:首先,这种浅思维乃是对知识的巧妙的“软”性处理,将知识变为有趣的叙述和具体可感的素材,故事是这类思考的核心,浅层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是这类思考的支柱。只需浅出无需深入,只要攻其一点,当然不及其余。引人入胜的趣味和漂亮的表达是这些浅思维的外壳。形式当然大于内容,也必然让这样的文化形态有其完全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的宏大叙述的新的特点。传道启蒙自然已被和大众的热闹的互动所取代,高高在上的宣讲已被热热闹闹的签售所替代,现代的大叙事已被后现代的碎片所覆盖。

④其次,这些“浅思维”的思路其实也切切实实地契合了当下的问题,今天的“后小资”的“草根”们并不仅仅需要感性的宣泄和满足。他们其实相当见多识广,通过互联网知道许多事情,文化水准比起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群众”高多了,所以他们今天需要每种“有用”的“知性”的文化,光靠“超女”“好男儿”的感官满足还是不够的。用“浅思维”的文化来启悟自己的人生,迎接市场化下让人感到相当严峻的挑战是易中天流行的大背景。“浅思维”的好处在于切近生活经验,有感而发,局限在于康德所说到,它是“幻觉的家乡,在这里有许多浓雾和许多迅速溶化的冰山,造成了远方有海岸的假象,不断以空幻的希望迷惑喜欢冒险的水手。”当然也会帮助大家交流,让人在饭桌上和酒吧里避免成为没有话题的乏味之人,这也是另一个方面的价值。

⑤浅思维的运作依赖电视的有力传播。易中天的崛起是电视的功劳,易写了许多也是相当有趣的著作,却并不流行,电视的平台将易中天变成了新的偶像。没有电视,就不可能有易中天的火爆。易的讲课有点“说书”的淋漓痛快的风致,又有一点教书先生的博雅,可以提供和一般感性满足不同的有趣的电视经验。我们总是议论电视搞不了文化,读书节目总是办办停停。易中天以学者现身说法,崛起为电视明星,的确是个奇迹。现在看来,电视不是不能走“文化”路线,只是这文化路线自然有其自己的限制,当年的读书节目的困扰其实就是没有找到自己和观众结合的点,也就是没有“浅思维”的发挥。

⑥然而在今天,电视里的名声却仍然需要“后小资”的“草根”在互联网上的追捧才可能广为流传,网络的“草根”的支持才使得易中天成了今天最为引人瞩目的明星。当然原来作为电视观众的较老的一代还有自己的原来的影响,但毕竟是新的“草根”的作用让易中天脱颖而出,在文化市场上有了这么引人瞩目的表现。

⑦这种“浅思维”的文化,自有其独特的价值,也有值得反思的问题。但它在今天的流行毫无疑问说明了当下文化本身的丰富性,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12.下列判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浅思维”引来了各种热闹的现象,这表明“浅思维”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宏大叙述的特点,它缺乏一定的知识性。

B.当年的读书节目没有“浅思维”的发挥,没有找到自己和观众的结合点,可以想象这类节目往往陷入困境。

C.从易中天成为电视明星的例子看来,电视走“文化”路线的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关键问题是把握好媒体的特性。

D.今天的“后小资”的“草根”们需要每种“有用”的“知性”的文化,而“超女”“好男儿”的感官满足是没有用的。

E.易中天讲课的风致和博雅,可以提供和我们习惯的电视剧或者歌星的演出一样的感性满足所不同的有趣的电视经验。

13. 从全文看,下面四种文化现象属于“浅思维”的文化的有(4分)

A.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B.广东电视台拍摄的生活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在电视屏幕大放异彩。

C.余秋雨靠《文化苦旅》一书打出名气。

D.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入选读本,被指定为必修课。

14.第④段加点词“后小资”在文中指 。(2分)

15.请联系③④段内容概括“浅思维”的两个关键点。(4分)

12. A D。

13.A C

14. 受过一定文化教育的现代的年轻人 。

15. (4分)(1)巧妙的“软”性处理:内容---将知识变为有趣的叙述和可感的故事,故事中有浅蹭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形式---有引人入胜的趣味和漂亮的

(2)“浅思维”的思路契合了当下的问题,用“浅思维”的文化来启迪自己的人生,迎接严峻的挑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题)(10分)

(1) ,两朝开济老臣心。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春江潮水连海平, 。滟滟随波千万里,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 ,一朝选在君王侧。 ,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5)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屈原《湘夫人》)

(6) , 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1)三顾频烦天下计;出师未捷身先死。(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海上明月共潮生;何处春江无月明。(4)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5)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6 )鹿门月照开烟树;唯有幽人自来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诗人在写景中融入了什么哲理思考?(3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2)这首诗描绘的寺后禅院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3分)

(1)答:对于整个广袤、永恒的宇宙,个体人生是那么的渺小、短暂,整个人类则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其中蕴涵了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宇宙意识和人生哲理。

(2)诗人借助初日、高林、竹林、幽径、禅房、花木、山光、潭影、鸟鸣声等意象,表现了清晨寺院的深幽寂静,抒发了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情怀(2分)。

手法:以动写静(1分)。

5.A(“宝” 在文中是名词作动词,看重的意思。)

6.B(B 均为连词,表顺承,“于是”。A中前“于”介词,译为“从”;后“于”也是介词,译为“比”。C中前“之”是助词,无义;后“之”也是助词,起“提宾”作用。D中前“以”介词,译为“把、拿、用”;后“以”是连词,相当于“从而”,连结果。)

7.D(③主要陈述的是郑主见识的短浅,④写伍员的仓皇逃亡,都与“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无关。)

8.D(D项说“用他的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显然与原文意思相悖。文中“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在此句中指小孩),儿子必取抟黍矣”是用来证明“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9、(1)断句: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必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

(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诚恳地劝告他:“诸侯和大夫都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应互相争夺,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今无故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我们必然要心生气愤;人家给了,那我们就必然要心生骄气。气愤必定会争夺,争夺必然会失败;骄纵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灭亡。”)

(2)翻译:①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的利益看作利益。(前“知”智慧,后“知”知道, “为”看作,错1处扣1分)

②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示”“取”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古代的人不是没有珍爱的东西,只是他们珍爱的东西各有不同啊。

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方贫瘠,名声很坏。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事鬼神以求福。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

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伍员出逃,楚国紧急捉拿他,伍员逃到太行山望着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且老百姓聪明:它的国君是个昏庸的国君,不值得与他共事。”就离开郑国逃往许国,拜见许国国君向他请教应投奔何处。许公不回答,面向东南方向唾了一口,伍员郑重地拜了两拜接受赐教,说:“我知道应该投奔哪里了。”于是逃往吴国。途经楚国,来到长江边上,想要渡江,见到一位长者,用蒿划着小船,正要捕鱼,伍员来到长者跟前请求他摆渡自己过江。长者用小船横渡伍员过江。伍员问长者姓名,长者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身上佩带的宝剑送给长者,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愿把它献给您老人家。”长者不肯接受,说:“楚国的法律,捉住伍员的人,赏诸侯国爵位,赐上万间房屋,奖千镒黄金。昨天我摆渡伍子胥过江,尚且不贪图朝廷的赏赐,今天我怎么会接受你的千金宝剑呢?”伍员逃到吴国,派人到长江边去寻找长者,竟没有找到。姓名不可能打听到,本人又找不到。伍员每天吃饭时一定要祭祀他,祝祷说:“江边的长者!”做某件事,并不是为了某种利益才去做,大概只有江边的长者吧!

现在拿百两黄金和捏成团的黄米饭让孩子选择,孩子一定会选择捏成团的黄米饭;拿和氏璧和百两黄金让鄙陋无知的人选择,鄙陋无知的人一定会选择百两黄金;拿和氏璧和道理深刻的话让德才兼备的人选择,德才兼备的人一定会选择道理深刻的话。一个人的智慧越通达,他所作的选择越精粹;一个人的智慧越粗疏,他所作的选择越粗俗。

填入下文末尾处,衔接最好的一句是其实,寂寞给人的不仅是知识,而且也是一种锤炼,一种感情与思想的升华。有时,寂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凡很有成就的人,

A:往往是固然最有才能,但首先耐得住寂寞的人 B:往往都是最有才能的人,又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 C:往往倒不是最有才能的人,而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 D:往往是那些首先有才能,其次还耐得住寂寞的人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特警总队主要负责处置性质严重、规模大、社会危害性大、暴力性和对抗性强的,市级公安机关其他警种或事发地公安机关难以承担的反恐、反暴、防暴等事件,承担重大活动的安保等特殊任务。 B:据介绍,“国宾导游”将肩负翻译、导游等多项角色于一身,专门负责接待政府部门外宾和内宾、会展团队和重点团队等。 C:此次招聘会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本部与装备环境工程部、研究发展部、卫星应用系统部等部门共计300多个岗位,主要招收硕士、博士生及部分本科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色、储备人力。 D:11月的澳大利亚气候温暖,在墨尔本最大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成群的鹦鹉不但不怕生人,反而喜欢纵情于游客,五颜六色,极尽缤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国学的焦灼 浮生何所寄

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

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节选自《现代交际・说事》2007.9)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人都怀有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但是在对“民族复兴”的理解上却存在偏差。

B.在当下的“国学热”中,一些学者错误地把“从西方传入”误解为“全盘西化”,因而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

C.一种有活力、能不断发展的文明,必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那些排斥外来文化的文明,则必定是虚弱的文明。

D.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独立的、自然演进的文化,但却在文学、思想成就上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E.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无法与《爱弥儿》《神曲》《常识》相比。

F.只要人口基数还在,西方文化不会导致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会转型与制度的缺失,则会突显民族文化的消极面。

13.以下论据中,与“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的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3分)

A.《尝试集》《常识》

B.《尝试集》《庶民的胜利》

C.《爱弥儿》《神曲》

D.《常识》《庶民的胜利》

14.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在文本中,这种“焦灼”心态具体指什么?(4分)

15.作者对“国学家”们的“焦灼”是持否定态度的,试分点概述作者否定的理由。(4分)

12.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层级为C。

[74df6506c3ae8c16.jpg]DE(D.原文的表述是“1840年以来”,而非“在中国历史上”。E.原文的表述是“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意思是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虽然从西方的《爱弥儿》等吸取了思想文化养分,但前者并非后者的翻版,它们“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A.见原文第一段前半段。B.见原文第二、三段。C.见原文第三段。F.见原文倒数第二段。)

[74df6506c3ae8c16.jpg]  [5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74df6506c3ae8c16.jpg]13.考查对作者在文中观点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为C。

[74df6506c3ae8c16.jpg]B(作者引用黑格尔的话是为了说明,鲁迅、胡适、李大钊等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虽然是在“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但“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这一观点。而文中所列举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就是为了说明这一观点。而《爱弥儿》《神曲》《常识》则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作。)

[74df6506c3ae8c16.jpg]  [3分。符合答案得3分,答案超出一项,本题不得分。]

[74df6506c3ae8c16.jpg]14.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74df6506c3ae8c16.jpg]担心民族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冲击)下,失去自身特色,沦为没有文化主体的西方[74df6506c3ae8c16.jpg]的精神殖民地,从而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

[74df6506c3ae8c16.jpg][4分。“西方文化的影响”1分,“民族文化失去自身特色”1分,“沦为精神殖民地”1分,“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1分。]

[74df6506c3ae8c16.jpg]15.考查对文中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能力层级为C。

[74df6506c3ae8c16.jpg]①这种“焦灼”其实是对本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现这种“焦灼”忽视了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

[74df6506c3ae8c16.jpg]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产生了一批杰出的文化成果,这批文化成果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仍植根于中国。

[74df6506c3ae8c16.jpg]③日本学习西方,实现了强国之梦,而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不因此而消亡。[4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答案超出以上三点且不正确,酌情扣1~2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2)     ,雄飞雌从绕林间。     ,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

(3)感时花溅泪,            ,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4)结庐在人境,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层级为A。

[44d2c2b433b91365.jpg](1)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      (2)但见悲鸟号古木  又闻子规啼夜月   

[44d2c2b433b91365.jpg](3)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4)而无车马喧  悠然见南山

[44d2c2b433b91365.jpg][6分。每处横线1分,错、漏一字,该处横线不得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